余會英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積極地推進高效課堂的構建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教師實現教學效益提升的重要目標指引,也是促進學生更好發(fā)展的關鍵所在。小學語文教師要深入理解高效課堂構建的意義所在,同時結合當前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現狀,全面地研究和總結有效推進高效課堂構建的對策和方法,并在解決問題和改進課堂教學中實現教學效益和質量的大幅度躍升,從而為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不斷培養(yǎng)打牢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構建高效課堂,是當前深化語文課程改革的關鍵,是推進教學方式轉變、落實新課程理念的重要措施。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要能夠緊跟時代發(fā)展的趨勢,遵循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與發(fā)展規(guī)律,將打造高效課堂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全面了解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努力提升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本文就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展開了相關研究。
一、因材施教設計目標,奠定高效教學基礎
教學目標可以替代教學目的成為指向,引起教學結構和程序上系列性的顯著變化,從而達成預期的教學成果。所以說,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將教學目標的科學合理設置作為追求高效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具體來說,教師可以深入研讀新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結合教材課本的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材施教設計整體性和具體性的教學目標,保證目標的易操作性和可測性,量化教學內容,凸顯出課堂教學的核心與重點,讓學生在目標落實過程中感受目標達成的喜悅,為高效教學的實現奠定基礎。例如,在教授《草原》時,筆者先對本節(jié)課程的教學目標進行歸納,并將教學目標滲透到講讀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在課程開始初期了解課文學習目標。這時,再給予學生自由誦讀的空間,增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然后,根據課文目標設置一些測試,一方面是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另一方面是貫徹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經過這個過程,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充滿詩意的草原風光與民族風情。這樣,筆者通過因材施教設計目標,奠定了高效教學的基礎。
二、創(chuàng)建情境懸念,促進學生探究
通常來講,巧妙的情境創(chuàng)建和懸念設置能夠很好地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的熱情,從而更進一步地促進學生主體性的探究。所以說,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重點為學生創(chuàng)建靈活多變的情境。首先,教師可以依據課本重點內容和學生思維狀況來提出問題,給予學生巧妙點撥和科學引導,以語言來創(chuàng)建形象的情境,讓整個語文課堂懸念環(huán)生,引發(fā)學生對于知識的期待,從而促使學生基于理解和情感來展開主動、深入的探究[1]。例如,以《童年的發(fā)現》為例,筆者先引導學生深入地朗讀課文,初步把握課文內容,這時,再引出第一個問題,讓學生分析“我”發(fā)現了什么?這個問題可以通過朗讀課文來解決,所以,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會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對課文進行深入的分析。隨著課程的推進,再將問題提升難度,如:“我”是如何發(fā)現胚胎發(fā)育規(guī)律的?學生思索片刻后,得出了自己答案,再隨機讓學生回答問題,將自己的答案進行展示。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思維得到活躍,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率。這樣,通過情境創(chuàng)建懸念環(huán)生,促進了學生的主體探究。
三、深度參與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能夠富有個性的學習、全面深入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合作學習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能夠凸顯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深度參與。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先將全班學生分成 4—6 人一組的學習小組,然后構建開放的課堂教學空間,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思考、爭辯與討論,在合作學習中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散,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不斷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讓學生在全程參與中構建新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教授《草船借箭》時,本節(jié)課程重在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發(fā)展,對此,筆者開展了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上課后,筆者先讓各小組對課文進行閱讀,熟悉課文情節(jié)的發(fā)展順序,初步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隨后,再圍繞課文內容布置一些探究任務,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的方式進行分析。這樣,通過深度參與合作學習,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巧設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
低年級段的學生,還不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引導具有重要作用。教師的引導主要是通過課堂提問來實現的。低年級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具備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巧妙的問題設計,將教學中抽象的知識點轉化為學生易于理解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如在教學《大青樹下的小學》這篇文章時,為了幫助學生 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教師便以進行如下問題設計,第一,文章的題目為什么叫“大青樹下的小學”呢?第二,大青樹下小學的美麗、團結、祥和、歡樂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如此,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與探究,便可以對文章內容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此外,在低年級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還應當加強對學生問題意識和主動提問習慣的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yǎng)他們敢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學習精神。
五、運用恰當的評價方式,完善課堂教學
評價機制的運作,實質上是為了能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學習動力和學習積極性,有效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作為學生,學習也是一個非常辛苦的過程,為使學生能更加積極地長久地投入學習之中,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激勵和獎勵機制,使學生能更多地從思想、精神上獲得前進和堅持的動力。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而且人多數人也都喜歡聽好聽的話。特別是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特征,也決定了他們更愿意聽到家長或小朋友,特別是自己的老師多說一些表揚肯定的話[2]。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應以積極的評價為主,多采用激勵性的語言來評價學生,使學生在學習時更具積極性、主動性,心情更加愉悅。其次評價方式要具有綜合性。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老師要尊重每個孩子的不同,并對他們進行科學引導,還要用伯樂的眼光和胸懷發(fā)掘孩子身上的每個閃光點,寬容理解他們身上存在的不足,而且,不把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最后,評價主體多元化。這是指評價主體除了教師之外,學生也可以參與進來。這使得評價更具民主性,也更加全面客觀。
六、結束語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重要階段,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fā)展。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明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性,進而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林曉蕓.小學語文讀寫結合高效教學模式分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6(17):32-33.
[2]雍梅香.多元開放:小學語文高效教學的打開方式[J].讀寫算,2021(13):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