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敏月 江林峰 楊廷君
摘 ? ?要:程式化用語“再+動詞”在科技論文中運用十分普遍。文章利用知網(wǎng)科技論文語料,探討了科技論文標題中程式化用語“再+動詞”的英譯方法。研究發(fā)現(xiàn),英譯主要用詞為 further和前綴re-的復合詞結(jié)構(gòu)。以“再議 / 再談 / 再論”為例,英譯中時,優(yōu)先考慮re-,其次是further。由單詞re-組成的詞簇中,revisit of和a revisit to是最佳選擇;而單詞 further組成的詞簇中,further studies on和further studies of是最佳選擇。
關(guān)鍵詞:科技論文標題;程式化用語;“再+動詞”
中圖分類號:G644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2)05-0048-03
科技論文主要由標題、摘要、關(guān)鍵詞、正文、參考文獻等部分組成。越來越多的國內(nèi)期刊在刊發(fā)科技論文時,會同步刊發(fā)其英文標題、摘要和關(guān)鍵詞,以助力中國學術(shù)成果更好地走出國門,提高國際學術(shù)影響力。標題是文章的“題眼”,對全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作者擬定題名時既要讓標題突出論文的內(nèi)容,又要確保標題具有吸引力,讓更多的讀者對自己的論文感興趣[1]。
關(guān)于科技論文標題的英譯,不少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張新民結(jié)合自身從事校報論文標題漢譯英的經(jīng)驗歸納了科技論文標題翻譯實踐中的幾個問題[2];高云從文體角度對科技論文標題翻譯進行了研究[3];姜亞軍等對我國科技論文標題的翻譯研究現(xiàn)狀做了評述[4];王妍煒針對科技論文標題英譯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標題翻譯的原則與技巧[5]。也有學者結(jié)合數(shù)據(jù)庫,對科技論文標題中使用的程式化用語進行了分析研究。常見的程式化用語很多,其中,“再 + 動詞”表現(xiàn)為各種形式,如再談、再議、再論等,都含有再次商議、探討的意味。由此,作者于2021年1月13日在中國知網(wǎng)以“再談”“再議”“再論”為檢索項,在“技術(shù)研究”“工程研究”“工程與項目管理”“技術(shù)開發(fā)”“實用工程技術(shù)”六個學科領(lǐng)域,以SCI和EI為期刊來源進行檢索,共搜到期刊文獻138篇。文章將文獻標題中英對照,探討“再+動詞”這個程式化用語如何翻譯。
一、研究語料的基本數(shù)據(jù)
此次所提取的 138篇學術(shù)論文(無具體年份2篇),
從時間分布上看,呈現(xiàn)如下趨勢,見表 1。
由表1可知,1950—1979年,標題包含“再+動詞”的程式化用語的科技論文數(shù)量偏少。此后3個連續(xù)的時間區(qū)間,包含此類標題的科技論文數(shù)量增多,均保持在
35~45篇之間,并于2000—2009年達到頂峰。2010—2019年,包含此類標題的科技論文數(shù)量急劇下降,2020年至今,此類論文發(fā)表數(shù)量僅為4篇。
二、“再+動詞”英譯用詞
查看這 138篇論文后,作者發(fā)現(xiàn)有116篇論文的標題有英譯文,22篇沒有。這116 例中,有15例省譯了“再+動詞”,另有15例省譯了“再”,只譯出了“談、論、議”3個動詞。因此,將“再+動詞”這個學術(shù)論文標題程式化用語翻譯出來的只有86 例。下面我們比較分析這86例英文標題的翻譯用詞。
(一)以單詞 further 為中心
以單詞further為中心的翻譯有33例,在包含“再+動詞”的程式化用語英譯標題的譯例中占 38.37%。這一比例表明:中國學者在翻譯“再+動詞”時,將further視為重要選詞之一,其具體翻譯表述分類、用語格式和數(shù)量見表2。
由表2可知:“再+動詞”的表達及翻譯方法可以分
為3類。第一類以further discussion為中心,有19例,在使用了further的譯例中占 57.58 % 。其中使用“further
discussion+介詞+名詞詞組”形式翻譯的達18例,占33例的54.54%;第二類以further study為中心,與第一類相比,用study替換discussion。這樣的翻譯方法有7例,占
21.21%;除以上兩類外,其余使用單詞further翻譯的標題沒有規(guī)律,列為其他類,有7例,占21.21% 。作者通過分析以上3類翻譯表達方式,發(fā)現(xiàn)差異集中在以下幾點。
1.further前是否需要添加冠詞?若需要,能用不定冠詞a嗎?
2.NP前面使用介詞of、on,或者直接省譯,哪種方式更符合英語用詞習慣?
3.discussion該使用單數(shù)還是復數(shù)?
4.further后的名詞有discussion、study、research等多種,或者省譯,哪種翻譯方法更合適?
(二)以單詞re-為中心
以單詞re-為中心的翻譯有28例,在包含“再+動
詞”的程式化用語英譯標題的譯例中占32.56%。這一比例表明:re-也是重要選詞之一,其翻譯表述分類、用語格式和數(shù)量見表3。
由表3可知:第一類是re-與discussion(discuss)的合用,有15例,占53.57%;第二類有4例,翻譯時使用“re-+介詞on+名詞詞組”的形式,占14.29%;第三類也有4例,與第二類的區(qū)別是使用介詞of;最后一類是其他類,主要是re-詞的語態(tài)問題,包含現(xiàn)在分詞、過去分詞和不定式3種類型。
縱觀這28 例譯文,作者發(fā)現(xiàn)以下疑問有待探討:
1.re-與discussion的合用表現(xiàn)為多種形式,具體表現(xiàn)為rediscussion和re-discussion,re和discussion之間需用連字符嗎?哪一種表達更合適?
2.restudy、rediscussion、research、review、revisit等詞
中,哪一個更符合外刊用語?
3.在“re- +介詞+名詞詞組”的形式中,介詞選用on、
of還是about?
4.re-的組合詞詞性應該用名詞還是動詞?語態(tài)上需要注意什么?
(三)以more、second、again,以及其他單詞為中心
除了further與re-之外,more、second、again等也是國內(nèi)學者的常用選詞。86篇論文的英文標題中,有25例使用了further和re-以外的單詞或片語。其中以more為中心的翻譯用語有13例,以second為中心的有5例,以again為中心的有4例,還包括supplementary和improve-
ment等,使用頻率偏低,偶發(fā)因素強。具體示例如下。
1.再論變壓器低壓側(cè)故障對高壓側(cè)保護的影響/ More
on influence of ?transformer inter-phase faults at LV side on protection at HV side.
2.再論分期設(shè)計洪水頻率與防洪標準的關(guān)系/ Supple-
mentar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easonal flood frequency and flood control standard.
3.再論印度與亞洲大陸何時何地發(fā)生初始碰撞/ Paleo-
magnetic discussion of ?when and where India and Asia ini-
tially collided.
(四)省譯“再+動詞”
這116例英文標題中,有15例直接省譯了“再+動詞”,占比12.93%,另有15例省譯了“再”,只譯出了“談、論、議”這3個動詞,占比12.93%。以上30例具體如下所示。
1.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空間交互分析方法和應用再論/ Ana-
lytical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of spatial interactions in
the era of ?big data.
2.再論“大陸深俯沖和折返動力學”:來自中國大陸科學群鉆及蘇魯超高壓變質(zhì)帶的制約/ Continental deep
subduction and exhumation dynamics: Constraints from holes
of the Chinese Continental Scientific Drilling and the Sulu HP-UHP metamorphic terrane.
3.再論非飽和土的抗剪強度/ Discussion on shear
strength of ?ansaturated soils.
三、外刊論文標題中further和re-的使用情況
從上面的譯例和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翻譯英譯標題程式化用語“再+動詞”時使用最多的詞是further和re-。作者以此為檢索詞,在Ei Village工程索引數(shù)據(jù)庫中采用
Quick Search,檢索式為search for “further” in title,檢索的學科領(lǐng)域為Engineering,檢索范圍排除Books,只檢索
Journals,文獻的時間不限,檢索結(jié)果15 541條。其他檢索條件一樣,將檢索式改為 search for “re-”in title 時,檢索結(jié)果為60 524條。由于“再+動詞”的檢索范圍涉及的動詞類型比較多,不利于分析比較,因此,作者根據(jù)以上國內(nèi)期刊標題信息,在數(shù)據(jù)庫中搜索使用further和re-的詞簇進行分析。
(一)外刊使用 further 的論文標題詞簇
外刊中表示“再+動詞”(再議 / 再談 / 再論)時,使用further的500條外刊論文標題的具體表述分類、標題用語格式和數(shù)量見表4。
在數(shù)據(jù)庫選取的500條期刊標題中,經(jīng)過篩選,有356條符合本次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占下載總量的71.2%。經(jīng)過分析研究,統(tǒng)計結(jié)果總結(jié)為以下幾點。
1.外刊標題中,冠詞a的使用為4次,the的使用僅1
次。由此推斷,在英譯論文標題時,further之前基本上不加冠詞the,冠詞a的使用頻率也較低。
2.有172條外刊標題使用study(單數(shù)形式),200條使
用studies(復數(shù)形式),所以復數(shù)使用更加廣泛。
3.關(guān)于介詞的使用,使用頻次最高的是on,共使用了91次,占比51.34%。其次是of,使用44次,占比11.83%。因此,在英譯標題的過程中建議使用介詞on或者of,更符合英語語用習慣。
(二)外刊使用re-的論文標題詞簇
外刊中表示“再+動詞”時,使用前綴re-的500條外刊論文標題的具體表述分類、標題用語格式和數(shù)量見表5。
由表5可得,在500條期刊標題中,經(jīng)過篩選,有372條符合本次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占下載總量的74.4%。經(jīng)過分析研究,統(tǒng)計結(jié)果總結(jié)為以下幾點。
1.外刊標題中冠詞a的使用次數(shù)是209次,the的使
用僅1次,有162例未使用冠詞。由此得出,在使用re-表示“再+動詞”時,理應加上冠詞a,更符合英語表達習慣。
2.關(guān)于介詞的使用,介詞of使用135次,介詞to使用90次,revisit后不加介詞直接使用有61次,所以在英譯標題的過程中建議使用介詞of或者to,必要時也可省略介詞,對于提高標題翻譯質(zhì)量有所幫助。
3.針對表3中提出的問題1,re-與其他詞組合時,兩者之間一般不需要用連字符或者空格,更符合外刊表達習慣。
通過對“再+動詞”這個學術(shù)論文標題程式化用語的統(tǒng)計分析,作者發(fā)現(xiàn)常用的翻譯方法是further與前綴re-的組合詞。以“再議/再談/再論”為例,在86個譯例中,使用further 翻譯的有33例,占38.37%。以單詞re-為中心的翻譯有28 例,占32.56 %。兩者相差5.81%。由此得出,國內(nèi)論文作者在英譯時,更習慣使用further。
通過對外刊使用further和re-的論文標題詞簇的數(shù)據(jù)定性和定量對比分析,我們看到:使用 further 的論文標題數(shù)量為1萬5千多條,而使用re-的數(shù)量高達6萬多條,是前者的4倍左右。在定量500條下載的論文標題詞簇中,符合要求的分別為,使用further的356條,占定量下載數(shù)的71.2%;而使用re- 的372條,占定量下載數(shù)的74.4%,兩者相差1.2%。由此可以得出:論文標題詞簇中,使用re-更為外刊所接受;中國刊物的學術(shù)論文標題“再+動詞”的英譯與外刊有區(qū)別。因此,國內(nèi)作者在英譯標題時,使用re-更能為國際所接受。
綜上所述,翻譯“再議/再談/再論”時,動詞一般轉(zhuǎn)譯為名詞,常用study和revisit。當使用further翻譯時,
further之前基本不加冠詞,study使用復數(shù)形式studies,增加介詞on或者of,更符合英語語用習慣。此類情況下,優(yōu)先考慮的詞簇是further studies on + NP,然后是 further
studies of + NP。當使用前綴re-翻譯時,理應加上冠詞a,使用介詞of或者to,必要時也可省略介詞,有利于提高標題翻譯質(zhì)量,更符合英語表達習慣。單詞re- 組成的詞簇中,revisit of + NP和a revisit to + NP是最佳選擇。
參考文獻:
[1] ?楊廷君,李躍平.科技論文標題中“以……為例”英譯用詞探討[J].中國科技術(shù)語,2015,17(6):30.
[2] ?張新民.科技論文標題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1998,?11(4):38.
[3] ?高云.英語科技文章標題的文體與翻譯[J].山東外語教學,2004(1):92.
[4] ?姜亞軍,趙瑋.科技論文標題的翻譯研究:現(xiàn)狀與反思[J].外語教學,2011,32(3):92.
[5] ?王妍煒.科技論文標題翻譯初探[J].中國科技翻譯,2016,29(2):3.
編輯∕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