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士艷
“同理心”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泛指心理換位、將心比心,亦即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
“同理心”寫作,就是從“換位”角度出發(fā)的一種寫作嘗試。它提醒我們,在寫作時,心中要有“三個人”:寫作者、文中人、閱讀者。若能真正將寫作看成是與自己的對話、與文中人的對話、與讀者的對話,我們在寫作時就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做到時時反躬自問:我所寫的內容自己喜歡讀嗎?被我寫進文中的人會喜歡我這樣寫他(她)嗎?閱讀我文字的人會認同并喜歡我寫的內容嗎?
帶著這樣的思考與警醒進入寫作,就會在寫作中生出許多內化要求。
一、從“寫作者”出發(fā),追尋思考上的不同、表述上的陌生
熟悉的“陌生化”,已經不再是一個新鮮的提法。韓愈《答李翊書》:“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告訴我們,寫作時要排除陳舊的東西,努力創(chuàng)造、革新,是非常艱難的一件事情。蒼白枯燥的口水文、說教文,從根里找原因,最終都能找到“寫作者”這里來。
“陌生化”的追求,首先在于思考角度的與眾不同。這種與眾不同,需要寫作者在日常思考時常常求深與求新,更需要寫作者對自己作為“寫作者”有著更高的內化要求。
“陌生化”還體現在語言表達上。筆者在作文教學的面批過程中,常常提醒學生同樣角度換個表述再多寫一個詞、一個句子,寫作過程中少用關聯詞、少用“有”動詞、少用“是”“在”“把”字句,多積累富有表現力的動詞,打開“五感”進行寫作……譬如2015年浙江卷高考優(yōu)秀作文《趣味人生》中,作者開頭寫道:“人生的根基是什么?有人說那是‘寶劍鋒從磨礪出的奮斗,有人說那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氣節(jié),也有人說那是‘仰天大笑出門去的豪情。這種頗具使命色彩的觀點,總是或多或少尖銳了人生的棱角?!?/p>
二、從“文中人”出發(fā),以細節(jié)描寫追求敘寫的畫面感
藝術的目的是要使人“感覺到事物”,而不僅僅是“知道事物”。情境任務型作文,往往需要學生引用大量的事例作為論據。每一個事例,都可以作為一個情境;每一篇文章里,都可能存在不止一個“文中人”。站在“文中人”的角度,他(她)被寫入文中的時候也會希望自己在文章中是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形象,而不是一些干巴巴的定論性詞語。譬如,引用“屈原投江”的事例時,從追求畫面感的角度出發(fā),可以先想象整個投江的畫面:當時是什么季節(jié),投江的時間是早晨還是黃昏,天空是什么顏色的,江岸有什么植被,屈原穿著怎樣的衣服、戴著怎樣的帽子,臉上的神情是怎樣的、眼神是怎樣的、心情是怎樣的,投江前會說什么話,等等。這樣的細節(jié)想象可以讓事例敘寫充滿畫面感,從而讓閱讀者真切感覺到“文中人”和寫作者的情感與靈魂。
三、從“閱讀者”出發(fā),追尋交流的平等、真誠、深入
寫作主體和讀者對象是構成“真實性”情境交際的要素,兩者相互作用和影響。情境任務型寫作的具體情境,讓閱讀者不再僅僅是閱卷老師,常常還對讀者對象作出具體規(guī)定。在實際的寫作中,同學們往往會受傳統(tǒng)寫作思維影響,習慣于自說自話,只管寫作主體,完全拋棄讀者對象;或者只在行文開頭、結尾進行簡單、形式化的對話,缺少圍繞“寫作任務”展開平等、真誠、深入交流的意識。針對這一問題,在寫作指導中,我們可以嘗試想象閱讀者就坐在你的對面,想象你倆可能會有的互動。
全國卷經常出現的演講稿寫作,對“交流”的要求更加突出,如果能在寫作中將“閱讀者”意識體現出來,將交流的真誠與深入透過字里行間傳達出來,就有了更多獲得高分的可能。
筆者真誠地希望寫作者能夠常懷同理心,常想“三個人”,寫出更多情真理深、情理共生的文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