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德琳 張朝霞 吳 梅 于長平 潘付堂 王 娜 李富容 施仲香 楊寶琦
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附屬皮膚病醫(yī)院(山東省皮膚病醫(yī)院),山東省皮膚病性病防治研究所,山東濟南,250022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SA)簡稱金葡菌,常寄生于人的皮膚、鼻腔、咽喉、胃腸等部位,該菌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37℃,是多種皮膚或軟組織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1]。金黃色葡萄球菌可分為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MSSA)[2]。MRSA的感染率逐年升高,給臨床診療工作提出挑戰(zhàn)。本研究對我院2018-2020年皮膚科皮膚軟組織感染(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 SSTIs)住院患者SA感染情況及MRSA與MSSA耐藥性進行分析。
1.1 臨床資料 納入我院皮膚科病房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住院患者,入院時即存在SSTIs,共計1455例(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的重復取材及同一患者不同部位取材),其中男750例,女705例,平均年齡(36.5±17.6)歲。
1.2 方法
1.2.1 標本采集 所有標本均取自住院患者入院時即存在的SSTIs皮損分泌物。包括頭面部、軀干、四肢、腋窩、腹股溝、乳房下、陰囊、肛周及跖部。住院24 h內生理鹽水充分清洗病灶表面后,用無菌棉拭子取病灶深部的膿液和分泌物,置培養(yǎng)基內送檢;對未潰破的膿皰用碘酊、乙醇消毒皮膚后,以無菌注射器抽取膿液送檢,切開排膿者用無菌棉拭子采樣。
1.2.2 細菌培養(yǎng)及鑒定 標本分別接種于羊血瓊脂平板上、肉湯管、麥康凱瓊脂平板等,置于5%~10% CO2環(huán)境中36℃孵育18~24 h。細菌鑒定程序采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tǒng)進行細菌鑒定。
1.2.3 藥敏試驗 采用K-B瓊脂擴散法。藥敏紙片、Mueller-Hinton(MH)藥敏平皿每周均用標準美國標準生物品收藏中心(ATCC)質控菌株監(jiān)測,結果均在質控范圍內。藥敏試驗結果按照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協(xié)會制定的“標準”判讀。質控菌株: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EXCEL軟件及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率、百分比表示。MRSA與MSSA之間耐藥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018-2020年SA檢出株數(shù)及占送檢標本總例數(shù)比例 見表1。2018-2020年共送檢樣本1455例,檢出SA 323例,占總樣本比例22.2%。其中2018-2020年SA的檢出占比依次為17.7%、22.7%、27.8%,呈逐年升高趨勢。
表1 2018-2020年金黃色葡萄球菌檢出株數(shù)及占送檢標本總例數(shù)構成比例
2.2 2018-2020年SA中MRSA陽性占比及主要病種來源 見表2、3。在323例SA中,MRSA陽性者共計72例,占SA總數(shù)22.3%。其中2018年MRSA陽性者18例,2019年20例,2020年34例,在SA中年度占比分別為16.9%、21.7%、27.2%,也呈逐漸上升趨勢(表2)。
表2 2018-2020年MRSA陽性占比變化
72例MRSA中,病種來源如下:天皰瘡25例(34.7%),大皰性類天皰瘡9例(12.5%),濕疹7例(9.7%),另有銀屑病5例,紅皮病4例,特應性皮炎4例,壞疽性膿皮病3例,皮膚感染2例,其他疾病共計13例(表3)。
表3 MRSA主要病種來源
2.3 2018-2020年MRSA與MSSA耐藥性分析 見表4。MRSA對青霉素的耐藥性最高,2018-2020年三年均為100%,對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紅霉素、克拉霉素耐藥性極高,均在75%以上,且年度變化不顯著。MSSA對青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紅霉素、克拉霉素耐藥性高,均大于50%,且整體呈升高趨勢,到2020年對上述幾種抗菌藥物的耐藥性依次為78%、93.4%、80.2%、80.2%、80.2%。MRSA對阿奇霉素、青霉素、紅霉素、克拉霉素、四環(huán)素、氯霉素、環(huán)丙沙星、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加替沙星的耐藥率均顯著高于MSSA(P<0.05),對復方新諾明、克林霉素、慶大霉素的耐藥率與MSSA無顯著差異(P>0.05)。
表4 2018-2020年MRSA與MSSA耐藥性分析
SA可引起社區(qū)感染和醫(yī)院獲得性感染,是多種疾病的致病菌,如SSTIs、菌血癥、肺炎、骨髓炎等[3,4]。近些年臨床診療中發(fā)現(xiàn),SA的檢出率不斷升高[5]。本研究針對我院皮膚科住院患者中皮膚軟組織感染者SA感染狀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2018-2020年,SA的總體檢出率為22.2%,三年分別為17.7%、22.7%、27.8%,與既往研究結果相一致,呈逐年升高趨勢[6]。樊芙蓉等[7]對某醫(yī)院2012-2015年SA臨床分布進行回顧性分析,發(fā)現(xiàn)醫(yī)院SA總體檢出率為9.3%,不同科室差距較大,其中兒科SA檢出率最高,為29.3%,其次為皮膚科14.2%[8,9],本研究更高的檢出率進一步佐證了SA感染率逐漸升高的現(xiàn)象。
2017年全國CHINET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結果示SA中MRSA占比高達35.3%[10],這對臨床診療中SA感染相關疾病的有效治療提出挑戰(zhàn)。本研究結果顯示, 2018-2020年我院皮膚科病房SA感染患者中MRSA占比為22.3%,低于2017年全國監(jiān)測水平,但呈逐年上升趨勢(依次為16.9%、21.7%、27.2%),且升高幅度較大,提示MRSA感染的嚴峻性。我院MRSA病種構成有天皰瘡、大皰性類天皰瘡、濕疹、銀屑病、紅皮病、皮炎、壞疽性膿皮病等。其中天皰瘡與大皰性類天皰瘡最多,兩者占MRSA總數(shù)的47.2%,這主要與疾病自身特點有關,水皰破潰后糜爛面暴露,引起細菌入侵,造成皮膚軟組織感染。其次,與患者疾病構成有關,我院為皮膚科??漆t(yī)院,收治重癥患者和下級醫(yī)院轉院患者多、疾病病程長、皮損面積大、常伴有皮膚感染,更易引起MRSA感染。張海明等[11]研究發(fā)現(xiàn)醫(yī)院獲得性感染中SA主要引起手術切口及下呼吸道感染,年齡>60歲、合并基礎疾病、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的人群更易感,其中MRSA在 SA中的檢出率為25.2%。本研究所有患者入院時即存在SSTIs,入院24 h內取材進行送檢培養(yǎng),故均為社區(qū)感染,SA中MRSA檢出率為22.3%,與上述醫(yī)院獲得性感染的MRSA檢出率差異不大。
MRSA對青霉素幾乎完全耐藥,對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紅霉素、克拉霉素也有較高的耐藥性(均高于75%),提示臨床盡量不選擇上述幾種抗生素治療MRSA引起的感染。MRSA對多西環(huán)素、米諾環(huán)素、利福平耐藥性低(分別為1.4%、1.4%、5.6%),在臨床診療中,當藥敏結果尚未返回時,可根據(jù)患者病情選擇上述抗菌藥物經(jīng)驗性治療。本研究未發(fā)現(xiàn)MRSA對米諾環(huán)素、萬古霉素、替考拉寧有耐藥性,與既往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2],作為多肽類抗生素,萬古霉素依然是治療MRSA感染的敏感抗菌藥物。目前國外報道有耐萬古霉素金黃色葡萄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VRSA),國內未發(fā)現(xiàn)VRSA,但需要保持警惕,合理應用抗生素,預防VRSA的出現(xiàn)[13]。本研究中,MRSA對阿奇霉素、青霉素、紅霉素、克拉霉素、四環(huán)素、氯霉素、環(huán)丙沙星、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加替沙星的耐藥率顯著高于MSSA,對復方新諾明、克林霉素、慶大霉素的耐藥率與MSSA無明顯差異,該結果與既往研究相似,但耐藥的抗菌藥物種類有所增加,說明MRSA耐藥情況日益嚴峻[14,15],臨床工作中應進一步提高病原菌送檢率,根據(jù)藥敏結果選擇合適的敏感抗菌藥物,以免加重多重耐藥菌的出現(xiàn)。
我院2018-2020年住院患者皮膚或軟組織感染SA檢出率高,SA中MRSA占比高,且呈逐年升高趨勢。藥敏結果發(fā)現(xiàn)MRSA的耐藥譜高于MSSA,提示我院應加強抗菌藥物的管理,進一步規(guī)范操作流程,應用抗生素前提高病原菌送檢率,避免或減少院內感染的發(fā)生,完善多重耐藥菌監(jiān)測系統(tǒng),減少更多耐藥菌株的產(chǎn)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