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
作文是重點教學內容,同時也是很多學生必須面對的難點。作文內容空洞,沒有內涵,只會堆砌辭藻,沒有真情實感,是學生作文的普遍問題。生活化教學法是新課改背景下,指導學生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真實情感的抒發(fā)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寫作靈感,讓學生免受思維的局限,寫出的作文內容貼合生活實際。本文分析生活化教學法的作用,希望越來越多的教師能掌握運用生活化教學法的策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語文是基礎科目,學生只有打好基礎,才能在未來的發(fā)展中無往不勝。而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習慣和寫作思維,以更好地寫作記敘文和議論文。學生的寫作現(xiàn)狀是寫出的文章假、大、空,這是因為他們的觀察能力較弱,而且對身邊的大事小情漠不關心,寫作時經常因為不知道寫什么而抓耳撓腮。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寫作任務,學生就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作文選等,改造或編造故事,沒有真情實感,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生活化教學法的重要意義
1.抒發(fā)真情實感
生活是鏡子,寫作并不是編造故事,而是生活這面鏡子在作文中的反射,只要用形象的語言將其描述出來就可以了。小學階段對于學生的作文要求不高,寫作的實質就是記錄生活,表達自己對于生活中大事小情的真實看法和感受。生活化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養(yǎng)成觀察生活的好習慣,遇到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各種各樣的事,不能冷眼旁觀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是要冷靜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這樣,寫作素材的來源就不再是學生憑借經驗和記憶捏造的故事,而是生活中真實發(fā)生的事。捏造的故事沒有真情實感,也不能產生真知灼見,不利于提升作文水平。
2.符合新課改的要求
生活化教學法是全新的教學模式,能滿足新課改背景下作文教學的要求。新時代的教育變革要從生活出發(fā),培養(yǎng)全能型人才,為完成任務而編造故事的做法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生活化教學以真實的生活經歷為導向,讓學生拓寬了寫作思路,將寫作與生活聯(lián)結,如果積累的生活化故事有限,對事物沒有自己的看法或觀點,學生很容易生搬硬套寫作技巧,顯得畫蛇添足。而如果將掌握的寫作手法和技巧運用到真實的情感經歷上,能產生錦上添花的效果。運用生活化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讓學生在觀察的時候更加細致認真,并在觀察中提高思考水平,邊觀察邊思考,激活了思維,還提高了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其次,能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讓學生將觀察到的內容表述出來,從而達到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
3.滿足學生的成長需要
研究表明,7到11歲是兒童根據(jù)具體事物的表象形成邏輯思維的階段。因此,在小學階段運用生活化教學法是符合學生成長規(guī)律,滿足兒童成長認知需要的正確方法。小學生沒有強大的自控力,支撐他們學習的誘因就是教師的授課內容是否有趣。如果學生感覺教師傳授的知識能滿足心理需求,就會產生學習興趣。教師要通過生活化的事例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從身邊的大事小情中獲得靈感和啟發(fā),產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將學習和生活結合起來,通過視覺、聽覺和自我感知,從生活中獲得寫作素材,寫作時就不愁無話可說、無情可抒了。
二、生活化教學法的應用策略
1.做生活的有心人,寫出真實想法
小學階段不需要過于重視寫作技巧的培養(yǎng),學生剛接觸寫作,教師不必強求學生定時定期寫出固定字數(shù)的完整文章,而是要培養(yǎng)學生獲取生活信息的能力,讓學生主動觀察與思考生活中的大事小情,準備一個漂亮的筆記本,將自己的感受及時記錄下來,養(yǎng)成隨手記錄生活素材的好習慣。大部分學生寫作時都會面臨沒有素材可用的窘境,這就是沒有養(yǎng)成認真觀察習慣導致的,沒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美的眼睛,怎么能寫出吸引人閱讀的文章呢?作文水平較高的學生不是勝在技巧上,而是勝在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上。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豐富多彩的,每天都會遇到不同的人,身邊總會發(fā)生不同的事,同一件事如果思考的角度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感受,表現(xiàn)出不一樣的情緒。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身邊寫起,每天記錄和教師、父母、同學之間發(fā)生的大事小情,可以是讓人感動的,可以是讓人開懷大笑的,也可以是發(fā)人深思的。通過對人的表情、反應,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記錄,培養(yǎng)時時記錄生活的寫作習慣,積累成寫作素材,寫作時就不愁無話可說了。積累素材的時候,手里要時刻握著“放大鏡”,不要讓身邊的細節(jié)偷偷溜走。
比如,以“我最熟悉的人”為題寫作,學生先要確定觀察對象,認真觀察這個人的外貌、言行、衣著、動作等,拉近與人物的距離,并通過提問的方式加深對觀察對象的了解,寫作時就能讓那個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2.營造生活化氣氛,讓學生產生代入感
有人形象地稱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為填鴨式教學,在填鴨式教學的影響下,學生只會生搬硬套寫作技巧和結構,不能寫出有真情實感、能引人共鳴的好文章。小學是學習寫作的初始階段,教師可以酌情規(guī)劃教學范圍和深度,教授學生可接受范圍內的知識。生活化教學的一大優(yōu)勢就是符合學生年齡、心理發(fā)展需求,將學習生活化,是消除學習障礙的好辦法,可以緩解枯燥的學習氣氛,營造生活化氛圍,學生更容易從生活出發(fā),將自己代入到寫作氛圍中。仔細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課文都具有生活化氣息。比如《烏鴉喝水》,這一寓言故事就是從生活中常見的小動物入手,引出了學生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水淺瓶口窄,應該如何喝水呢?文章通過烏鴉的做法,揭示生活內涵,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從烏鴉喝水這個小故事切入,讓學生思考是否有相似的經歷,然后落筆成文,既能深入地理解故事,又鍛煉了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與生活相結合的寫作思維。
3.拓寬閱讀面,增加閱讀量
寫作是學生將在生活中觀察到的人和事用文字記錄下來,并表達個人感悟。寫作需要將生活中的事例積累成素材,同時也需要表達技巧,沒有文學功底的寫作只是記錄生活的流水賬,不能稱之為文章。以日記的形式記錄生活是為了積累寫作素材,但在真正的寫作過程中,學生必須運用一定的寫作技巧表達文章的內涵,這需要大量閱讀積累才能達到。閱讀名家著作,學生可以了解不同的作品風格,感受不同類型的作品帶給人的力量,品味作家是怎樣合理搭配語言、怎樣在骨骼中充填血肉的。閱讀是充實學生思想的過程,在不斷的閱讀和積累中,學生的作文才能有內涵、有價值。教師可以定期安排專題訓練,從寫人、記事、寫景到抒情、議論、說明,讓學生在課堂練習的過程中找到最近發(fā)展區(qū),選擇自己喜歡的寫作方式,用有深度的語言抒發(fā)生活感悟,用真情實感引起讀者的共鳴。提高閱讀量是一個長期工作,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教師要努力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日后提升寫作能力打好基礎。
4.優(yōu)化評價環(huán)節(jié)
教師要經常鼓勵學生,讓他們不要害怕寫作,要多寫、敢寫,同時也要注重作文批改環(huán)節(jié)。作文批改是生活化作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指導學生擁有積極的寫作態(tài)度,減輕談文色變的焦慮心理。對寫作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課下主動找他們談話,告訴學生寫作其實就是把生活寫在紙上,讓人通過文字看到你看到的,明白你想到的,是分享的過程。運用科學的生活化教學法,是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讓學生建立寫作信心的有效手段。教師在和學生溝通的過程中,要注重方法,因為學生的心智還不成熟,比較敏感,教師在指出學生寫作問題的同時,也要給予學生肯定,讓學生在保持寫作信心的基礎上改正問題。
5.就地取材安排觀察活動
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可以就地取材,很多教師認為觀察對象應該選擇學生接觸較少的內容,其實這是不科學的,學生雖然熟悉生活環(huán)境,但很少用心觀察,導致很多細節(jié)并沒有掌握。比如,可以組織學生觀察校園內的景物,讓學生認真觀察,發(fā)現(xiàn)之前沒有發(fā)現(xiàn)的細節(jié),有了細節(jié)描寫,學生的作文會更符合生活實際,也更吸引人閱讀。學生受年齡的限制,觀察能力較弱,所以在觀察的基礎上,教師要指導學生加入想象的內容,比如根據(jù)現(xiàn)有的校園環(huán)境想象一下一年四季校園的變化,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校園中的景物。
6.重視情感抒發(fā)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占據(jù)主要地位。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學生在看待同一個問題時會產生不同的感受,而且抒發(fā)情感的方式也不同,這符合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求。學生在寫作時按照自己的思路呈現(xiàn)出不同的內容,抒發(fā)的情感也不盡相同。作文沒有統(tǒng)一的評判標準,教師不能用自己的喜好評判學生的作文,要充分理解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認真評價。天長日久,學生漸漸消除了對寫作的恐懼,進而開始享受在寫作過程中抒發(fā)情感的過程。
例如,以“我的家鄉(xiāng)”為話題寫作,可以指導學生重點關注一處景物,比如一條馬路、一座橋梁、一幢大廈等,觀察它的特點,并把10年之前這里的景物照片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對比不同時間的同一處景物,總結十年間家鄉(xiāng)的變化,進而思考這一變化產生的原因,了解十年間國家的發(fā)展速度,感嘆祖國的日新月異,并把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引申到對祖國的熱愛上,實現(xiàn)了情感升華。
7.安排實踐活動,積累寫作素材
都說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努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安排有趣的實踐活動,通過形式豐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積累寫作素材,讓學生在寫作時有話可說。
比如,以“一次難忘的經歷”為話題寫作,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思考哪些經歷是難忘的,思考后討論,學生的答案可以給其他學生提供寫作思路。教師可以安排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可以賞花,也可以種樹。學生親自動手,能加深體驗,寫在作文中,作文會更加吸引人閱讀。
作文內容空洞,沒有真情實感,像流水賬,是學生作文的普遍問題。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習慣和寫作思維,以寫出吸引人閱讀的文章。學生的觀察能力較弱,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寫作任務,經常模仿互聯(lián)網(wǎng)上、作文選中的文章,自行改造或編造故事,沒有真情實感。生活化教學法是作文教學中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激活寫作思維,逐漸形成獨特的寫作個性。教師應運用生活化教學法,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以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養(yǎng)成認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不斷提高作文水平。漸漸地,學生發(fā)現(xiàn)寫作并不難,反而簡單有趣,會感受到寫作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