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森
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是現(xiàn)代詩學習單元,也是統(tǒng)編教材編排的第二個綜合性學習單元。本次綜合性學習以“輕叩詩歌大門”為主題,包含三個部分:第一處“活動提示”位于《短詩三首》課后,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收集并摘抄現(xiàn)代詩;第二處“活動提示”位于《白樺》課后,鼓勵學生交流詩歌摘抄本,并試著寫寫詩歌;第三處即“綜合性學習”頁,引導學生合作編詩集、舉辦詩歌朗誦會。
可以說,本次綜合性學習不是孤立的存在,它貫穿單元始終,打通課內(nèi)與課外,與課文學習齊頭并進,讓學生在單元學習的進程中,全身心浸潤在詩歌的世界。那么,本單元綜合性學習該如何設計、如何推進呢?筆者結合實踐,進行了如下思考:
一、立足單元叩詩門,讓綜合性學習更聚焦
綜合性學習追求育人價值、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式和活動場域等的綜合,但無論怎樣“綜合”,都不能無視單元特質、背離單元目標。作為現(xiàn)代詩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又該設定怎樣獨特的學習目標呢?縱觀整個單元,有三處重要線索,見圖1:
不難發(fā)現(xiàn),如果說前四篇課文旨在通過詩歌教學落實單元要素,那么,本次綜合性學習則更強調(diào)讓學生在收集詩歌、創(chuàng)作詩歌、編制詩集、開展詩歌朗誦會的全過程中,以活動的方式踐行單元要素,進而達成如下目標:第一,通過收集、創(chuàng)作、朗誦詩歌,進一步了解詩歌特點,感受詩歌魅力;第二,通過編制詩集,能根據(jù)需要收集資料,初步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收集、整理詩歌還是編制詩集,“進一步感受詩歌特點,感受詩歌魅力”是牛鼻子,牽住這個牛鼻子,綜合性學習才會腳踏正軌,聚焦現(xiàn)代詩歌的文體特質,引領學生“輕叩詩歌大門”,用美麗的眼睛看世界。
二、任務驅動叩詩門,讓綜合性學習更自主
綜合性學習應突破閱讀課堂精雕細琢、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教學慣性,以活動貫穿始終,以任務帶動學習。在學習《短詩三首》之后,筆者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發(fā)布單元任務:
同學們,詩歌是人類最美的語言。近期,我們將舉辦“最美詩集”評選大賽,請同學們4人小組合作編一本詩集,詩集編好后,我們將評選出最美書名獎、最美目錄獎、最美詩歌獎、最美裝幀獎!最終評選出我們班的終極大獎——“最美詩集”獎。期待同學們都能登上“最美詩集”的頒獎臺!
任務一發(fā)布,學生的興趣就被全然激活,一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鉚足了勁想要登上最高頒獎臺。此時,筆者順勢引導學生討論:編制一本最美詩集,需要做哪些工作呢?經(jīng)過討論,我們形成了“最美詩集”任務群圖表,見圖2:
事實上,任務就是問題。就拿摘抄詩歌來說,摘抄哪些詩歌?怎么摘抄詩歌?用什么紙摘抄?用什么筆摘抄?除了摘抄詩歌,還可以在詩歌旁摘抄些什么……與其說是任務驅動學習,不如說是問題驅動學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聽說讀寫思等語文活動成為學生的內(nèi)在需要。他們徜徉在詩歌的叢林,緊鑼密鼓地聽說讀寫思,真正成為詩歌學習的主人。
三、合作探究叩詩門,讓綜合性學習更深入
綜合性學習強調(diào)合作精神,鼓勵學生在“一起研究”“一起做事”中充分合作、深入探究,從而解決實際問題。但是,合作泛濫、探究膚淺的現(xiàn)象在綜合性學習中屢見不鮮。因此,教師需要統(tǒng)籌考慮,在該合作時合作,在該探究處探究。
編制詩集是個復雜工程,憑一己之力無法完成。形成上述任務群后,我們實行責任承包制,組織學生討論分工,組員依據(jù)自身優(yōu)勢承擔某項具體工作,完成表1。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可以各展其能,為詩集的編制工作貢獻智慧與力量。
表1中,設計目錄是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學生而言,按照主題、作者、國籍等編排詩歌并非難事。難的是:為什么這么編排?筆者組織學生充分討論,最終發(fā)現(xiàn):根據(jù)主題編排,讓我們對主題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根據(jù)作者編排,幫助我們了解每位作家的詩歌特點、寫作風格;根據(jù)國籍編排,可以感受中外詩歌的異同……總之,詩歌的分類編排最忌盲目、隨意,應依據(jù)編者的審美傾向、編制意圖等加以編排。
再比如,學生創(chuàng)作的詩歌質量良莠不齊,同樣需要通過小組通力合作,精選出節(jié)奏鮮明、情感真摯、想象豐富的優(yōu)秀詩歌放進詩集中。筆者這樣組織學生討論:
每位組員選擇自己最得意的詩,與同伴交流:
(1)組長組織,組員一一朗讀自己寫的詩歌。
(2)小組推選出一首最美詩歌,想一想:這首詩美在哪里?如果修改,該怎樣修改呢?
(3)全班匯報:先由小作者讀詩歌,說說為什么寫這首詩;其余組員分別談這首詩美在哪里;最后談修改建議。
四、學科融通叩詩門,讓綜合性學習更開放
詩歌兼具語言之魂、音樂之韻和書畫之意,天然擁有學科融通性。開展詩歌綜合性學習時,我們完全可以將音樂、美術甚至是信息學科請進我們的教室,來一場跨學科的盛宴。
辦詩歌朗誦會,啟發(fā)學生依據(jù)詩歌的節(jié)奏和情感,選擇相應的背景音樂。背景樂是否合適,直接表明學生是否準確把握了詩歌特點、理解了詩歌內(nèi)涵。除了紙質詩集,學生也可以運用信息課堂學到的技能,設計電子詩集,方便及時翻閱,也利于永久保存。
當然還可以與美術相結合。例如,《爸爸的鼾聲》是學生摘抄的一首詩:爸爸的鼾聲/就像是山上的小火車/它使我想起/美麗的森林/爸爸的鼾聲/總是斷斷續(xù)續(xù)的/使我擔心火車會出了軌/咦/爸爸的鼾聲停了/是不是火車到站了。全班交流時,筆者從這首詩中看見了鮮活的人物、鮮活的場景。于是,有了下面的師生對話:
師:如果請你為這首詩畫一幅插圖,你準備畫些什么?
生1:我會畫一個躺著睡著的爸爸,鼻子里還呼出一列小火車。
生2:在插畫的右上角我想畫一片茂密的森林。
師:除了爸爸,你還會畫些什么?
生3:我會畫一個孩子,他躲在一旁偷偷地看爸爸睡覺,聽爸爸的鼾聲。
生4:我會把孩子的臉畫得夸張一些,畫出他很想笑卻又不敢笑出聲的樣子。
師:表揚同學們!不僅看到了孩子,還看到了他的表情、他的姿勢。如果我們將這樣一幅插圖畫在詩集中,那該多有意思??!
需要說明的是,語文綜合性學習首先姓“語”,其次姓“綜”。它在堅守語文之根的同時,向所有學科打開,在學科融通中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不為其他學科耕田,只為做好“語文”的事情,生產(chǎn)“語文”的成果,提升“語文”的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市陶行知學校)
責任編輯 郭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