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夢龍, 郭日強, 唐緒
(西南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1)
鐵路橋梁有以下特點:列車活載及橋面系等二期恒載較大、橋面更窄。為了保證列車運行的安全性和旅客乘坐的舒適性,要求鐵路橋梁有更高的穩(wěn)定性、安全性以及較高的橫向、豎向剛度[1]。鐵路橋梁對剛度、梁端轉(zhuǎn)角要求較高[2],鐵路懸索橋主梁梁端轉(zhuǎn)角的大小可以通過合理的跨度布置進行調(diào)整。在成橋恒載狀態(tài)下,吊索區(qū)主梁應力很小,基本沒有壓應力儲備,而活載應力較大,因此主梁疲勞應力幅較大,疲勞問題較為突出,需高度重視,應處理好有關疲勞構(gòu)造細節(jié),以滿足強度與疲勞設計要求[3]。由于鐵路荷載的受力特性不同于一般的公路懸索橋,需要格外注意其主梁的疲勞設計。該文以一座主跨672 m的鋼桁梁懸索橋為背景工程,并在此工程背景基礎上分別稍作修改,提出其他3種不同的體系方案,分析不同體系方案對主桁桿件的疲勞狀態(tài)和列車走形線路的影響。
某特大三跨連續(xù)單跨懸吊下承式鋼桁梁懸索橋方案立面布置圖如圖1所示。主纜三跨布置為(160+672+160) m,主梁三跨布置為(96+672+84) m。主纜垂跨比為1/10,矢高67.2 m。中跨672 m區(qū)域設置吊索,每個吊點設置兩根吊索,吊索布置為56×12 m=672 m,邊跨不設吊索,主梁節(jié)間長度均為12 m。中跨采用平行主纜,主纜橫向中心距22 m,鋼梁主桁橫向中心距22 m;邊跨采用空間纜,主塔頂主纜橫向中心距22 m,散索鞍處中心距33 m,邊纜傾角1.5°。橋塔采用雙柱式門式框架結(jié)構(gòu),橋塔高172.5 m,單肢橋塔柱頂縱橫向尺寸為9 m×6 m,縱橫向按比例放坡?;A均采用樁基礎,單肢塔柱底采用16根φ3 m樁基,每個橋塔32根φ3 m樁基。鋼梁采用帶豎桿的平行華倫桁架。節(jié)間長度12 m,桁高12 m,桁寬22 m,上弦設置“米”字形縱向聯(lián)結(jié)系,斷面節(jié)點間設置帶K撐的橫向聯(lián)結(jié)系,以減小橋面系橫梁彎矩。
圖1 立面總體布置圖(單位:cm)
(1) 設計活載:雙線鐵路ZKH,牽引質(zhì)量3 000 t。
(2) 疲勞荷載:多線鐵路橋主桁(或主梁)構(gòu)件檢算疲勞時,疲勞荷載可按一線加載,作用于橫向最不利位置,并乘以多線系數(shù);雙線鐵路橋的橫梁及連接橫梁的主桁豎桿,按一線最大活載,另一線為相應活載圖式中的均布活載加載,計算疲勞內(nèi)力。
(3) 計算軟件與方法:計算軟件采用橋梁結(jié)構(gòu)靜動力非線性分析系統(tǒng)BNLAS[5]。BNLAS采用非線性有限元理論,考慮空間單元的大位移、大轉(zhuǎn)動影響,采用高精度方法計算單元內(nèi)力及變形。計算模型中主纜采用空間懸鏈線索單元,吊索采用桿單元,橋塔和主梁均采用空間梁單元。
為了探討不同結(jié)構(gòu)體系對主梁疲勞荷載及剛度的影響,擬采用下述4種不同的結(jié)構(gòu)體系進行分析:
方案1:主梁在主塔下橫梁處、邊墩頂均設置豎向支座與側(cè)向抗風(抗震)支座,所有豎向支座均為雙向活動支座,且支承在下弦節(jié)點;所有抗風(抗震)支座均設在主桁下弦節(jié)點外側(cè),除主跨有吊索支承外,主梁在豎向、橫向均為三跨連續(xù)梁結(jié)構(gòu);主梁縱向不設固定支座約束。
方案2:在方案1的基礎上去除橋塔處豎向支座,在支座位置設置彈性吊索,彈性吊索一端設置在橋塔頂部,一端連接主梁的上弦節(jié)點。
方案3:彈性吊索的一端連接主梁的下弦節(jié)點,其余設置與方案2一致。
方案4:在方案1的基礎上去除橋塔處豎向支座,在邊跨各加設3對吊索,兩側(cè)邊跨的3對吊索均分別距橋塔12、24、36 m。
主桁桿件的疲勞計算方法參見文獻[8]4.3.6節(jié),應力幅值為0.00的桿件為壓壓構(gòu)件,上弦桿中除了橋塔處為“拉-拉或以拉為主” 的拉-壓構(gòu)件外,其他3處位置的上弦桿均為“以壓為主”的拉-壓構(gòu)件;4處位置的下弦桿均為“拉-拉或以拉為主” 的拉-壓構(gòu)件。上弦桿、下弦桿在疲勞荷載作用下的應力幅值如圖2所示。
由圖2可知:橋塔處的上弦桿應力幅值最為突出,且方案1支承方式的應力幅值最大,為140.30 MPa,由文獻[8]3.2節(jié)和4.3節(jié)計算可得橋塔處上弦桿的應力幅設計控制為97.9 MPa。方案2~4的應力幅值相對于方案1分別減少了15.57%、29.10%、41.43%。下弦桿的應力幅值問題普遍沒有上弦桿突出,但方案2~4中橋塔和邊跨跨中處的應力幅值有一定的改善,特別是方案4。
圖2 上、下弦桿疲勞應力幅
就斜腹桿的疲勞計算結(jié)果而言,4種方案沒有太大差距。就豎腹桿而言,應力幅值都比較小且彼此相差不大,只有方案2橋塔處的豎腹桿,其應力幅值接近200 MPa,這是因為方案2的橋塔處彈性吊索吊在主桁的上節(jié)點,當然,這種現(xiàn)象可以通過改進節(jié)點的構(gòu)造來改變傳力途徑進行緩和。
活載作用下主梁豎向位移如圖3所示。
圖3 活載作用下主梁位移包絡圖
由圖3可知:方案1~4主梁最大正撓度分別為1.605、1.577、1.579、1.573 m,4種方案相差不大,且位置大致發(fā)生在中跨跨中。由主梁位移包絡圖整體分析可知:方案1中主梁正負撓度最小,最大的是方案4;方案2、3的結(jié)果相差非常小。
表1為活載作用下梁端縱向位移與轉(zhuǎn)角。由表1可知:梁端位移與梁端轉(zhuǎn)角的規(guī)律和主梁的豎向位移一致,即方案1最小,方案4最大,方案2、3居中且相差非常小。
表1 活載作用下梁端縱向位移與梁端轉(zhuǎn)角
方案2和方案3是將方案1的剛性支座換成了彈性吊索,而方案4在橋塔處沒有支承,所以靠近橋塔的中跨吊索受力會非常不利,必須對其進行加粗。由計算可知:1#吊索(從左塔至右塔,吊索編號依次為1#,2#,…,55#)最為不利,接下來對方案2和3的彈性吊索、方案4的邊跨新增吊索與各方案的1#吊索進行比較分析。
2.3.1 彈性吊索與邊跨新增吊索
(1) 方案2的彈性吊索直徑為284 mm,疲勞應力幅為122.78 MPa。
(2) 方案3的彈性吊索直徑為284 mm,疲勞應力幅為134.65 MPa。
(3) 方案4的左邊跨新增吊索從靠近梁端到左塔,規(guī)格依次為431φ5 mm、431φ5 mm、886φ5 mm,其疲勞應力幅依次為84.32、90.63、137.21 MPa。
2.3.2 1#吊索
在方案2~4中跨的所有吊索中,1#吊索受力最不利,各方案的1#吊索規(guī)格與疲勞應力幅如表2所示。在列車開過時,各方案的1#吊索受力最大值分別為5 554、5 561、9 003 kN。方案2、3中1#吊索的索夾抗滑可以通過增加高強緊固螺桿解決;而對于方案4,吊索力高達9 003 kN,索夾抗滑問題將不易解決。
表2 1#吊索的規(guī)格與疲勞應力幅
雖然對于橋塔處上下弦桿的疲勞問題,方案4最為有利,但是方案4中1#吊索軸力太大,其索夾抗滑問題不易解決;且從整體上分析,方案4中主梁的豎向撓度、梁端位移與梁端轉(zhuǎn)角都最不利;另一方面,除了方案2中橋塔處豎腹桿的受力外,方案2與3的計算結(jié)果非常接近,當然,通過改進節(jié)點的構(gòu)造來改變傳力途徑可以緩和該問題。因此,下文分析方案3相對于方案1而言,列車行駛過程中,其對線路線形的影響程度。
列車行駛的舒適度與曲線半徑息息相關[7],而橋梁是一個柔性結(jié)構(gòu),特別是懸索橋。當列車行駛在橋上時,主梁上各點的豎向坡度與曲線半徑時刻發(fā)生變化,且列車上不同位置所經(jīng)歷的變化不盡相同。
主梁上各點在列車車頭、車中、車尾點經(jīng)過時的豎向坡度如圖4~6所示。由圖4~6可知,在列車車頭、車尾經(jīng)過主梁各點時,其各點的豎向坡度方案1、3有一定的差距,但相差不大;車頭經(jīng)過時方案3最大豎向坡度達到7.24‰,而方案1為7.01‰。而相比于車頭、車尾,車中點經(jīng)過主梁各點時,兩種方案豎向坡度差別更小,且變化趨勢也很一致。
圖5 車中點經(jīng)過時主梁上各點的豎向坡度
圖6 車尾經(jīng)過時主梁上各點的豎向坡度
主梁上各點在列車車頭、車中、車尾點經(jīng)過時的線路曲率如圖7~9所示。
圖7 車頭經(jīng)過時主梁上各點的線路曲率
圖8 車中點經(jīng)過時主梁上各點的線路曲率
圖9 車尾經(jīng)過時主梁上各點的線路曲率
由圖7~9可知,在列車車頭、車尾經(jīng)過主梁各點時,方案1、3主梁上各點的曲率差別不大。車中點經(jīng)過中跨的主梁時,線路曲率相差也不大,車中點在跨中位置時,方案1和3跨中的曲線半徑分別為20 958、22 864 m;車中在左塔位置處時,方案1和3左塔位置處的曲線半徑分別為14 028、14 984 m。
(1) 去除橋塔處的剛性支座,如將橋塔處的剛性支座換成彈性吊索,將會較大地改善橋塔位置處上弦桿疲勞應力幅。
(2) 方案2、3相比于傳統(tǒng)結(jié)構(gòu)體系的方案1,能改善梁端下弦桿的疲勞應力;但總體上來說,4種方案中斜腹桿和豎腹桿的疲勞狀態(tài)差別不大。
(3) 傳統(tǒng)支承方式的方案1橋塔處上弦桿疲勞問題突出,方案2的橋塔處豎腹桿受力較為不利,方案4中1#與55#吊索的索夾抗滑移問題突出。
(4) 將橋塔處的剛性支座換成彈性吊索,對列車走行線路的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