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曼 王詩語
【摘要】城市形象是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評價標準之一,如何更好地塑造與傳播城市形象是每一座城市在尋求發(fā)展、擴大知名度、增強城市吸引力的過程中必須思考的問題。立足社交媒體時代的開放性、及時性、連接性等傳播新特點,探討當下保定在城市形象塑造與傳播方面面臨的痛點難點,基于拉斯韋爾的5W傳播模式,分別從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對象與傳播效果上歸納總結保定城市形象傳播路徑的優(yōu)化策略,即發(fā)揮政府機構的統(tǒng)籌協(xié)調作用,調動全民參與城市形象塑造的積極與熱情;建構創(chuàng)新傳播新場景,講好保定城市故事;借力新媒體技術,增強保定城市發(fā)展活力等,將有助于進一步提升保定城市形象傳播能力,提高保定城市競爭軟實力。
【關鍵詞】社交媒體時代;城市形象;傳播路徑;5W模式
【項目基金】本文是保定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社交媒體時代保定城市形象傳播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1037)研究成果,由滄州市十四五網(wǎng)信規(guī)劃項目支持經(jīng)費。
中圖分類號:TN94?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5.039
城市形象是城市內外公眾對其內在特點和外在表現(xiàn)的總體印象和整體評價,是一座城市在長期發(fā)展建設過程中,在經(jīng)濟水平、自然環(huán)境、居民人口、基建水平、文化底蘊等方面的綜合體現(xiàn)和反應。隨著我國城市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城市形象在城市發(fā)展過程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不僅是一座城市的綜合名片,對于擴大城市知名度、增強城市吸引力有著重要作用,也是城市綜合實力的一項重要評價標準,還是城市居民文化歸屬感的重要來源。社交媒體時代,新媒體技術發(fā)展迅速并且不斷迭代升級,在其推動下的媒介融合發(fā)展趨勢呈現(xiàn)為由媒介形態(tài)融合發(fā)展到媒介內容融合、媒介生產融合、媒介管理融合以及媒體經(jīng)營融合等全方位、多層次的深度融合。在這種情形下,傳播媒介在城市形象塑造過程中發(fā)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本文將集中探討保定在社交媒體時代塑造和傳播城市形象的策略,以期提高保定在進行城市形象塑造與傳播過程中對社交媒體的重視程度。
1. 社交媒體時代關于城市形象探究的情況概述
耙梳近年來關于城市形象的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學者們對于這一問題大多是從新聞傳播、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城市規(guī)劃等方面展開論述,基于新聞傳播學視角下有關城市形象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關注社交媒體對于城市形象傳播的作用、城市形象構建的現(xiàn)狀以及城市形象傳播中的不足等,比較全面地歸總了我國城市傳播的發(fā)展進程和提升路徑。
有的學者著重分析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塑造城市形象的過程和策略。王蕊、袁可亭認為“在短視頻時代,網(wǎng)友成為自由表達、任意裁剪、隨時分享、主動傳播的權利主體,抖音中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過程主要有四個步驟:環(huán)境感知、文化表征、分享與傳播”。
有的學者聚焦網(wǎng)紅城市的構建,結合當下公認的一些網(wǎng)紅城市的構建歷程與發(fā)展現(xiàn)狀,總結出許多值得借鑒的寶貴經(jīng)驗和需要注意的各種因素。劉麗莎總結了成都在構建與傳播城市形象的幾點經(jīng)驗,認為“首先要設立明確的城市形象定位,發(fā)揮城市的優(yōu)勢條件,其次應提升城市形象傳播主動性,實現(xiàn)傳播主體多元化,進而充分利用新媒體宣傳城市形象,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最后官民共同努力,傳播城市形象的正能量”。劉陽分析了重慶在社交媒體上成功塑造“8D魔幻”城市形象的經(jīng)典案例,認為“重慶的成功經(jīng)驗有三點:準確定位、借助新媒體手段建設立體重慶、根據(jù)社交平臺用戶年齡特征制定營銷理念”。
還有一些學者將城市形象塑造傳播與一些重大賽事、會議相結合加以闡釋。齊士馨等對冬奧申辦成功后張家口冬奧城市形象的塑造現(xiàn)狀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比如“文本元素匱乏,傳播內容形式單一;用戶參與度低,互動性不足;報道數(shù)量較少,城市形象傳播力不強等?!瘪T曉波對馬拉松賽事發(fā)展與城市形象傳播之間的聯(lián)動性進行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馬拉松賽事既是城市形象宣傳的可行途徑,也是馬拉松賽事借助良好城市形象不斷發(fā)展完善的契機”。
總體來看,城市形象塑造與傳播的研究涉及面非常廣,與此相關的分析大多是針對知名度較高的城市,或者在一些大型賽事、會議的背景下展開的探討,但是對于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小城市的形象塑造與傳播所進行的探討比較有限?;诖?,本文選取古城保定作為研究對象,結合傳播學相關理論,對中小城市的形象傳播手段與路徑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
2. 社交媒體時代保定城市形象建構的現(xiàn)實意義
社交媒體時代應該如何進行城市形象的構建與推廣是當下保定打造文明城市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城市形象的構建與推廣主要依靠電視進行影像傳播,其突出的形式之一就是加強與電視臺合作,拍攝制作城市形象宣傳片。目前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迭代升級,人們通過文字、圖片、短視頻、長視頻等多種形式生產內容,放在各種具有社交屬性的媒體平臺上,作為彼此之間交流互動的重要資源,功能多種多樣的社交媒體已經(jīng)成為大多數(shù)人生活中無法缺失的一部分。在這種情形下,結合社交媒體自身的特性探索保定城市形象構建與推廣的路徑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首先,塑造與傳播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助于推動保定文化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保定具有豐厚的歷史底蘊,是一座當之無愧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國內保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級衙署直隸總督府以及清朝時期北方最高學府蓮池書院。同時,保定周邊縣域擁有許多引人入勝的自然旅游資源,比如雄奇險峻的白石山、巍峨挺拔的狼牙山、風景旖旎的野三坡以及有著華北明珠美稱的白洋淀等,這些自然風光均可作為保定城市形象塑造與傳播的標志性符號與核心傳播點,從而進一步推動保定文化旅游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
其次,塑造與傳播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利于吸引更多人來保定就業(yè)和定居,進而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實力。立足經(jīng)濟全球化大背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并存,城市之間亦是如此。城市形象可以視作一個城市既有實力的縮影,亦可窺見該城市的發(fā)展前景。保定作為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經(jīng)濟圈中的重要城市之一,塑造與傳播一個良好的城市形象不僅有利于增強保定的城市競爭力,也可以吸引更多人來保定就業(yè)定居,更好地激發(fā)保定的城市發(fā)展活力,帶動其經(jīng)濟持續(xù)快速增長。對于保定城市居民來說,進行城市形象的塑造與傳播也有利于激發(fā)居民的自豪感、認同感以及凝聚力,為城市發(fā)展提供保障。
再次,從社交媒體的角度探索保定城市形象塑造與傳播的路徑有利于激發(fā)城市形象的多元表達。在社交媒體興起之前,傳統(tǒng)媒體是城市形象宣傳與塑造的主力軍,其中不乏優(yōu)秀的城市宣傳片,但大多數(shù)的城市形象宣傳停留在城市自然風貌與文化內涵的提取之上,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一定的距離感,也難以引發(fā)與受眾間的情感共鳴。相較于傳統(tǒng)媒體,社交媒體發(fā)布內容的門檻較低、形式較為多元,不論是一個城市中特色餐館的圖文打卡,還是城市居民晨練時隨手拍攝的一景一物,都能在社交媒體上獲得關注。社交媒體上內容的“人間煙火氣”更容易與受眾建立情感連接,使人們愿意看、愿意分享,更有利于激發(fā)城市形象的多元表達。
最后,社交媒體自身的特性決定了它在塑造與傳播城市形象上效率更高、更精準地將內容推送給受眾。在社交媒體上發(fā)布內容門檻較低,每個人都可以注冊賬號成為發(fā)布者。比起電視上城市宣傳片的復雜制作,在社交媒體上發(fā)布內容更加便捷,效果也比較樂觀。例如重慶市李子壩一個輕軌穿過建筑物的視頻,雖然僅僅只有短短的幾秒鐘,卻達到了一個億的播放量,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游客前往重慶“打卡”。由此可見,利用社交媒體傳播城市特色在某種程度上更加高效。同時,社交媒體獨特的算法機制,會將有關城市形象宣傳的內容比較精準地推送給對這一方面感興趣的受眾,進而更有效地對城市進行宣傳。
3. 社交媒體時代基于5W模式的城市形象傳播的轉變
社交媒體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社交媒體是指所有用于社交的中介,狹義上的社交媒體則指的是基于Web2.0的社交媒體。本文側重于后者,特指各類社交網(wǎng)站、短視頻APP等用戶內容生產類媒體,同時更加關注社交媒體的社交屬性與媒體屬性。
5W模式是由美國傳播學者拉斯韋爾提出的一種傳播模式,包括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對象與傳播效果這五個要素。本文將從5W模式包含的這五個要素出發(fā),分析總結社交媒體時代城市形象傳播的轉變。
3.1 傳播主體:從主流媒體為主到大力發(fā)展地方自媒體
在社交媒體時代到來之前,大眾傳播時代的城市形象塑造與傳播基本在主流媒體上進行,這是一個強調傳播主體權威性的過程。政府是這個過程中主要的“掌舵者”,當?shù)氐娜請?、電視臺等大眾媒體則是“執(zhí)行者”,而對于城市的環(huán)境、文化等有著最直接體驗的一般民眾卻成為被動的接受者。
社交媒體時代,普通民眾不僅掌握了更多的話語權,也擁有了多樣的發(fā)聲渠道,抖音、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媒體蓬勃發(fā)展,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內容豐富、互動及時等特點,為城市形象塑造與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根據(jù)《2018短視頻與城市形象研究白皮書》,在有關城市形象的播放量前100名的短視頻中,超過80%由個人用戶創(chuàng)作。由此可見,大力發(fā)展地方自媒體是社交媒體時代優(yōu)化城市形象塑造與傳播路徑的重要一環(huán)。
在人文地理研究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地方感”,它包含兩層含義:一方面不僅是地方自身固有的屬性,也包括城市依戀及城市認同在內的人們對這個地方的依附感;另一方面,當人們有意或無意地把自身情感和審美意識投射在某個地區(qū)或城市時就形成了“地方感”,地方自媒體的創(chuàng)作既是其“地方感”的寫照,也對于受眾“地方感”的塑造與矯正有著較大的影響力。
對于保定來說,地方自媒體有著較大的發(fā)展空間,政府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來推動地方自媒體的發(fā)展進程,例如舉辦自媒體運營者、運營團隊的線下交流活動,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也可以通過官方渠道對優(yōu)質的地方自媒體進行宣傳;傳統(tǒng)媒體也要積極進行轉型升級,順應媒體融合的趨勢,與地方自媒體合作,共同產出優(yōu)質內容。同時保定市有多所高校: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大學河北大學、以農業(yè)為特色的河北農業(yè)大學以及華北電力大學、保定學院、保定金融學院等,加強與在保高校的合作,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勢必將為保定地方自媒體的發(fā)展注入新鮮血液。
3.2 傳播內容:從統(tǒng)一整體性到多元碎片化
城市宣傳片是進行城市形象塑造與傳播的重要載體。2021年保定廣播電視臺發(fā)布的最新保定城市宣傳片,立足“山水保定”“文化保定”“智造保定”“創(chuàng)新保定”“人才保定”這五個方面,對保定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發(fā)展前景進行了全面介紹。主流媒體制作的城市宣傳片大多緊跟國家政策和時代腳步,畫面的表現(xiàn)及文案的設計都比較大氣且具有統(tǒng)一整體性,但這種傳統(tǒng)的敘事方式和講述視角也帶來了傳播內容與普通民眾間的疏離感,正如這條視頻下方的一條評論所說的那樣:“這還是我認識的保定嗎?”城市居民面對這種官方的城市宣傳片時常常有著這樣的體會,居民們對城市的認知往往來自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城市宣傳片在對一個城市進行描繪時則多為宏觀的俯視視角。
從大眾傳播時代到社交媒體時代,發(fā)生改變的不僅僅是傳播媒介本身,對于內容生產者以及期望通過內容生產而達到某種宣傳目的的個人或組織而言,更要看到受眾品味以及信息獲取渠道的轉變。針對社交媒體時代的受眾,多元碎片化的內容更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岸嘣笔且暯堑亩嘣?,本地人與外地人之間、本地人與本地人之間都有著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視角帶來不同的體驗,他們將這些體驗分享至社交媒體,并通過社交媒體上的互動來尋找共鳴、發(fā)現(xiàn)差異,進而豐富自己的認知。
此外,內容的“碎片化”,一方面受制于社交媒體平臺對于視頻時長、文字字數(shù)等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內容生產者不再是專業(yè)的媒體組織,無法做到系統(tǒng)、全面地介紹一座城市的文化、展現(xiàn)一座城市的風情。然而,往往是這種淺層的經(jīng)歷和感受,卻能夠打破城市形象塑造的同質化難題,同時展現(xiàn)出城市的差異性、拉近了與其他用戶之間的情感距離。
3.3 傳播渠道:從有限的傳統(tǒng)渠道到多樣的新興渠道
報紙、電視既是傳統(tǒng)媒體時代最主要的傳播渠道,也是人們對某個城市形成印象、了解某個城市相關信息的重要途徑。但在社交媒體時代,一座城市不僅能夠通過這些傳統(tǒng)渠道進行城市形象的塑造與傳播,還可以借助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進行。社交媒體的發(fā)展拓寬了傳播的渠道,不僅僅在于不同社交媒體可以獨立運用,還可以將不同的社交媒體組合使用或是將傳統(tǒng)媒體中的內容轉變成符合各類社交媒體特色的內容。
傳統(tǒng)媒體和社交媒體并駕齊驅,這種多渠道的融合傳播更能貼近不同受眾的需求,更具特色和個性化特征,也為保定城市形象傳播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傳播渠道。比如充分發(fā)揮保定全媒體平臺的綜合作用,形成強大的報道合力,包括掌握保定APP、“學習強國”保定平臺、保定日報和保定晚報微信公眾號、保定日報今日頭條號、保定晚報抖音號、晚微矩陣群、視頻直播等,實現(xiàn)報網(wǎng)微端屏的多種傳播手段有機互融。同時,重點建設唐堯網(wǎng),提高新媒體宣傳能力。近年來唐堯網(wǎng)聚焦保定本土文化,曾推出“舌尖上的保定素食——蓮藏的淡然與清雅”,日益引發(fā)古城各界的廣泛關注。
3.4 傳播對象:從無差別大眾到個性化分眾
以城市形象宣傳片、相關新聞報道等為主的城市形象傳播內容往往缺乏精準的受眾定位,一是受制于傳統(tǒng)媒介自身的局限性,二是相關內容生產者往往是將受眾視為無差別的一般大眾,而非個性化的分眾。但在社交媒體時代,用戶獲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多,這也意味著受眾有了更強的自主選擇性,社交媒體上的內容在來到受眾面前并對受眾產生影響前,大多需要層層的篩選和過濾,用戶看或不看的自主選擇便是最有決定性的一道篩選,除此之外,其他用戶對該內容的態(tài)度也會起到一定的篩選作用。
同時,社交媒體的選擇性算法也會對內容進行過濾,受眾的喜好為其提供了一定的過濾標準,內容上的針對性和鮮明特色也是其在進行內容推送時的重要參考。關注到不同受眾的個性化需求,能夠更好地順應市場分流,也能夠在為內容生產提供方向的同時增強用戶黏性,在進行城市形象塑造與傳播時更要注意到這一點,在通過社交媒體進行傳播時注意契合用戶的興趣點,從而增強一座城市對其產生的吸引力。
3.5 傳播效果:從影響認知到促進行動
按照發(fā)生的邏輯順序或表現(xiàn)階段可以將傳播效果劃分為三個階段:從認知效果到心理態(tài)度效果,最后再到行為效果。傳統(tǒng)媒體的內容傳播由于是面向無差別大眾的單向傳播,因此十分缺乏與受眾之間的交流互動,也比較忽視來自受眾的信息反饋,最終產生的大多是認知層面的效果。
社交媒體時代,傳播城市形象時更要注重對受眾行為模式的影響。城市里的網(wǎng)紅景點、特色餐廳等吸引受眾前來,受眾在此打卡、拍照、上傳網(wǎng)絡成為旅行“三部曲”,受眾在社交媒體平臺通過短視頻、圖文等方式分享自己的體驗和感悟,其他受眾看到后也會受其影響紛紛進行實地打卡,打卡后也會進行分享,進而形成“分享—打卡—分享”的良性循環(huán)模式。
《2020短視頻與城市繁榮關系白皮書》抖音用戶調研數(shù)據(jù)顯示,超過80%的用戶表示會或可能會因某個短視頻展現(xiàn)的內容而前往特定的城市、景點或商圈,其實這也是一個將潛在“客戶”由線上轉化為線下的過程,社交媒體用戶眾多,在塑造和傳播城市形象的過程中要注意加強內容對受眾的感召力,在影響受眾的認知之外更要促進行動。
4. 社交媒體時代保定城市形象傳播路徑的優(yōu)化策略
目前保定城市形象宣傳的主體依舊是傳統(tǒng)媒體,社交媒體對于保定城市形象的宣傳力度有待增強。相較于傳統(tǒng)媒體,社交媒體的受眾更為廣泛,內容更加有趣多樣,更容易吸引受眾的目光。要想實現(xiàn)保定城市形象塑造與傳播的良好效果,必須重視社交媒體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優(yōu)化社交媒體塑造與傳播保定城市形象的路徑,發(fā)揮社交媒體的獨特優(yōu)勢,發(fā)掘獨具保定特色的形象宣傳策略與方案。
4.1 擴大政府影響力,調動全民參與
保定城市形象主要圍繞著文化古城和山水保定這兩個方面,在傳播過程中更多借助于電視、報紙等傳統(tǒng)主流媒體的宣傳和報道。相較于傳統(tǒng)媒體,社交媒體在塑造和傳播城市形象上有著更為突出的表現(xiàn),傳統(tǒng)媒體上的城市宣傳片或城市宣傳文章,大多具有“千城一面”的特點,在追求個性獨特性的社交媒體時代難以對受眾產生吸引力。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完全唱衰主流媒體的影響力、淡化政府的領導力,政府在全局統(tǒng)籌上有著絕對的優(yōu)勢,主流媒體相較于一些自媒體而言也更具有權威性。想要更好地達到城市形象傳播的效果,既要擴大政府影響力,也要調動全民參與。
社交媒體時代,政府是城市形象的定義者,也是城市熱點的制造者、發(fā)現(xiàn)者與推動者。對保定市政府來說,要做好城市形象塑造上的頂層設計,即明確城市定位、強化城市個性、集中資源管理,為保定城市形象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的傳播提供優(yōu)質素材、創(chuàng)造合適的機會、制造具有吸引力的傳播熱點。同時,政府指導下的媒體也應積極進行轉型和媒體融合,擴大“兩微一抖”的影響力。通過對抖音平臺上有關保定的短視頻內容的調查,截至2021年8月19日,保定晚報的抖音賬號粉絲為58.2萬,作品內容大多是一些社會熱點,與傳播保定的城市形象關系不大。除保定晚報外,粉絲量較多的還有FM1058保定飛揚調頻以及保定廣播電視臺,分別是51.4萬和29.7萬。在視頻內容上,前者與保定晚報的內容趨于同質化,大部分為與傳播城市形象關系不大的社會熱點,保定廣播電視臺的內容則更貼近于保定本身,但與其他網(wǎng)紅城市的抖音內容相比,能夠引發(fā)用戶主動到場參與、觀賞、打卡分享的內容仍然有很多欠缺。從數(shù)據(jù)及內容的分析來看,保定城市形象傳播的新媒體平臺建設仍需重視。
除了擴大政府的影響力外,普通民眾在城市形象相關內容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發(fā)揮著城市形象闡述者的作用,在傳播城市形象上也是一股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提出了“視頻拍抖音”的口號,以此積極鼓勵本地居民加入短視頻創(chuàng)作的潮流,用影像記錄城市生活中的美好點滴。個人創(chuàng)作者展示的內容具有市井生活化的特性,記錄的主要是自己生活中真實體驗到的現(xiàn)實場景,在制作和剪輯上也是方式各異。例如2019年底爆火的西安大唐芙蓉園景區(qū)的“不道翁小姐姐”,點贊量最高的相關視頻就是由一位名叫“栗子炒糖”的網(wǎng)友發(fā)布的,此后,產生了越來越多有關的視頻,#大唐不夜城不倒翁#相關視頻播放量不斷飆升,可謂“一個人帶火了一座城”。
創(chuàng)作者在社交媒體平臺制作和分享內容的過程,既是發(fā)布者自己闡釋城市形象的過程,也是其與他人分享自己對這座城市的認知和情感的過程,點贊和轉發(fā)越高,說明其引發(fā)的共鳴、影響的受眾越多。同時多樣化用戶的廣泛參與,也使城市形象有可能得到重新定義或改造,進而刷新本地居民及外地游客的認知。
4.2 建構傳播新場景,講好保定城市故事
每一座城市都有著專屬于這座城市的文化,城市形象與城市文化有著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城市形象的媒體建構事實上也是城市形象定位與城市文化符號傳播系統(tǒng)建構的過程,若想在更大程度上喚起公眾對城市形象的認同,則有必要對城市的文化底蘊、歷史沉淀等共識性內容進行充分挖掘。
保定是一座擁有著三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是燕文化的發(fā)源地,更有著厚重的書院文化和紅色文化。然而這些文化對于大部分外地游客甚至本地居民而言都是較為抽象陌生的,公眾與其缺乏歷史文化共識,這些文化與公眾的日常生活體驗也相距甚遠。因此,在傳播與建構保定城市形象、講好保定故事的過程中,不僅要以城市文化為故事的內核,更要打造創(chuàng)新的城市文化體驗空間、建構具有鮮明保定特色的城市形象傳播新場景。
關于場景,美國科技記者羅伯特·斯考伯和謝爾伊斯雷爾曾從商業(yè)角度闡釋其概念,指出場景由物體和背景組成,具有特定的時空特性,它在營造在場感、建立人與人及人與物的鏈接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場景理論的視角之下,城市形象的感知需要具有現(xiàn)場感、代入感、體驗感、視覺感才易使人們對城市形象產生認同感和參與感。
社交媒體不僅在提升城市知名度上有著重要的作用,更有利于城市傳播新場景的構建。例如為打造更具權威性的北京網(wǎng)紅打卡地推薦榜單,為北京市民及來京的海內外游客提供出行游玩、文旅消費的新指南,北京市文旅局曾發(fā)布“2020首屆北京網(wǎng)紅打卡地榜單”,評選出北京市100個推薦打卡點和97個提名推薦點位,與此同時,還持續(xù)推進“漫步北京”和“點亮北京”兩大行動計劃,與北京廣播電視臺“走進北京網(wǎng)紅打卡地”專欄節(jié)目和“拔草行動VLOG挑戰(zhàn)賽”充分結合,產生了巨大影響力。這些榜單借助官方媒體和社交媒體廣泛傳播,本質上也構建起各種消費新場景,吸引著游客前去參觀打卡,進而在朋友圈、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上通過主動的傳播、分享、互動與交流建構起受眾對城市形象的共識性認知,這種場景化的城市形象傳播策略值得借鑒。
4.3 借力前沿新技術,激發(fā)保定城市活力
2019年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階段,5G的商業(yè)化普及則預示著高速率、低時延、高容量的媒介傳輸時代的到來。
根據(jù)《保定市5G建設規(guī)劃(2020-2022年)》,總結了保定市目前在5G建設上的已有基礎、現(xiàn)存挑戰(zhàn)、建設目標和應用規(guī)劃。文件中提出“5G+智慧生活”的重點任務,表示將緊抓5G與4K/8K超高清視頻、AR/VR/MR、全息成像、裸眼3D、信息感知、人臉識別等新技術的融合發(fā)展契機,著力發(fā)展基于5G的遠程醫(yī)療、遠程教育、智慧旅游、智慧交通等場景應用,集中打造一批5G+智慧生活服務示范應用,進一步優(yōu)化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提高公共服務智能化水平。
由此看出,借力5G不僅能夠便利民眾的生活,也能夠優(yōu)化保定通過社交媒體進行城市形象傳播的傳播效果,超高清視頻能更好的展示保定的山水之美、AR/VR/MR更能豐富保定的科技體驗,5G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勢必會在更大程度上激發(fā)保定活力、傳播保定聲音。
5. 結語
社交媒體已經(jīng)逐漸成為重要的內容生產與傳播平臺,通過檢索大量城市形象塑造與傳播的個案研究,既涉及較為大型的網(wǎng)紅城市,也涉及同保定市定位相似的二三線城市,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的城市有著不同的城市“人格”,它們在通過社交媒體塑造與傳播城市形象上既有相似的途徑,又有個性化的經(jīng)驗。本文通過歸納總結,不僅有利于助力保定探索城市形象塑造與傳播的新方式,發(fā)掘具有保定特色的傳播方式、優(yōu)化傳播路徑,也有利于拓寬運用社交媒體進行保定城市形象塑造與傳播的思路。
同時,本文將研究所得的個性化方法、總結的寶貴經(jīng)驗,運用到保定通過社交媒體塑造與傳播城市形象的過程中,將有助于保定塑造更豐滿更立體的城市形象、促進保定城市形象的多元表達。一方面,對非本地居民來說,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相關內容,有利于其深化對保定的認識,提高保定知名度,增強保定城市競爭力。另一方面,對保定市居民來說,既有利于增強居民凝聚力、提高居民歸屬感,也有助于進一步促進本地居民在社交媒體上進行相關內容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豐富社交媒體上保定市城市形象的多角度表達,進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
綜上所述,城市形象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對城市本身而言,是城市實力的外在體現(xiàn)、是城市中客觀可見的城市景觀的綜合、是城市居民的普遍認知;對外界來說,城市形象象征著外界對這座城市的綜合評價。正因為“認知”“評價”往往帶有主觀色彩,不同群體對城市有著不同的認知,社交媒體時代的城市形象塑造與傳播便具有了全民參與的特性。政府是城市形象塑造與傳播的頂層設計者與引領者,應認識到社交媒體時代傳播需求、受眾品味的轉變,在城市建設、城市規(guī)劃、城市營銷的過程中努力契合傳播需求,策略性地發(fā)揮社交媒體的作用,如此方能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推動城市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蕊.袁可亭.網(wǎng)絡賦權視角下"抖音"中的城市文化形象塑造過程及策略研究[J].江蘇商論,2021,1:32-49.
[2]劉麗莎.新媒體環(huán)境下城市形象傳播策略探析——以成都為例[J].齊視聽,2021,2:181-182.
[3]劉陽."網(wǎng)紅"城市營銷策略研究——以重慶為例[J].西安:今傳媒,2019(09)
[4]齊士馨.劉宣妤.于園園.郭曉月.新媒體語境下借力冬奧會張家口城市形象的塑造與傳播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0,41(20):68-70.
[5]馮曉波.馬拉松賽事發(fā)展與城市形象傳播聯(lián)動關系研究——以都江堰雙遺馬拉松為例[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204-211.
[6]王佳晨.金韶.短視頻對城市"地方感”的塑造和傳播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21,5:144-146.
[7]雷夢青.融媒體時代網(wǎng)紅城市形象傳播探析[J].視聽,2021,4:164-165.
[8][美]羅伯特·斯考伯,謝爾·伊斯雷爾.趙乾坤,周寶曜,譯.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4.
[9]《保定市5G建設規(guī)劃(2020-2022年)》[R].保定,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