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瀟, 張世鋒, 王金浩
(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近年來,隨著電力系統(tǒng)電力電子化率的逐步提升,越來越多的非線性用戶接入電網,加劇了電網的諧波污染[1]。遵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通過量化各非線性用戶諧波源的諧波責任,對進一步制定諧波治理方案、監(jiān)督諧波治理等工作的開展具有指導意義。
諧波責任分割問題目前主要研究分為定性與定量兩類,其中定性分析[2]雖可追溯主導諧波源位置,但無法精確描述各諧波源的責任。相比之下,定量分析可準確量化各非線性用戶諧波責任,故受到更廣泛的關注與研究。根據IEC61000-3-6標準,非線性用戶在公共連接點(point of common coupling,PCC)的諧波發(fā)射水平定義為其接入前后PCC點的諧波電壓矢量之差?;诖耍蠼庀到y(tǒng)側諧波阻抗是量化諧波責任的關鍵[3]。
現有的系統(tǒng)側諧波阻抗計算方法包括波動量法[4]、回歸法[5-7]、隨機獨立矢量協(xié)方差法[8]、獨立分量法[9-11]等。其中,波動量法[4]作為該領域最經典的方法之一,利用PCC點諧波電壓電流波動量計算諧波阻抗。該方法僅在背景諧波相對穩(wěn)定的情況下才能保證計算準確度,但在高電力電子化率下,PCC點系統(tǒng)側含有大量復雜諧波源,加劇了背景諧波的波動。此外,波動量法僅利用相鄰兩測量諧波數據的波動特性進行計算,未涉及測量數據的統(tǒng)計特性,使得其計算結果易受奇異數據影響。為提高算法計算準確度,國內外學者車權、王輝等利用測得諧波數據的線性回歸特性,提出基于線性回歸技術的諧波發(fā)射水平評估方法[5-7]。該類方法通過回歸直線的斜率求解諧波阻抗并評估諧波發(fā)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單個奇異樣本對計算結果帶來的不利影響。但隨著背景諧波波動加強,數據的線性聚類度下降,計算誤差也隨之增大;為改善算法對背景諧波波動的免疫力,惠錦等[8]提出隨機獨立矢量協(xié)方差法,通過假設用戶側諧波阻抗遠大于系統(tǒng)側阻抗,認為背景諧波電壓與公共線路諧波電流呈弱相關性。通過構建協(xié)方差方程,抵消背景諧波波動項對計算的影響。與此同時,楊少兵、華回春等[12-13]分別利用廣義柯西分布、極大似然估計等理論提出了一系列評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優(yōu)化了算法性能。但總體而言,上述方法在背景諧波波動劇烈時仍存在較大誤差。
為克服背景諧波波動對計算準確度的影響,國內外學者基于盲源分離領域中的獨立分量法(fast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FastICA)[9-11], 利用PCC點兩側諧波源信號之間的近似獨立性,對源信號進行重構,進而求解諧波阻抗。Karimzadeh、趙熙等成功地將FastICA應用于系統(tǒng)側諧波阻抗計算、諧波發(fā)射水平評估當中,取得了一定成效[9-11]。相比于現有其他方法,FastICA具有更好的抗背景諧波波動影響的能力,計算準確度也顯著提升。
FastICA算法要求各源信號彼此獨立,在傳統(tǒng)的電力系統(tǒng)中,諧波源通常具有分散性,且同一母線上接入的諧波源相對較為單一,因此可認為系統(tǒng)側與用戶側的諧波源近似獨立。但在高電力電子化率的背景下,電網中諧波源通常呈現出多源滲透、交互影響的特點,導致PCC點兩側諧波源具有一定關聯性。例如,基于脈寬調制技術的新一代電力電子化設備(如新能源、電動汽車充電樁、城市軌道交通等)廣泛接入電網后,各諧波源之間在寬頻范圍交互影響逐漸增強,電力電子非線性設備彼此間的控制系統(tǒng)存在潛在的耦合關系,PCC點兩側諧波源不再獨立。獨立分量法所需前提難以滿足,給諧波責任的準確量化帶來新的挑戰(zhàn)。
可見,在新一代電力系統(tǒng)中現有諧波責任量化問題的難點為,在各諧波源具有相關性的復雜諧波環(huán)境下,準確量化各諧波源的責任。為解決該問題,本文利用稀疏分量法 (sparse component analysis,SCA)[14-15],對其進行求解。該方法采用盲稀疏化的方法,通過將稀疏字典矩陣作用于測量信號,對源信號進行稀疏化處理。變換后的測量信號線性聚類,且根據理論分析證明聚類直線斜率即為諧波阻抗。從而不依賴于兩側諧波源獨立的條件,同時也無需背景諧波相對穩(wěn)定的假設。
將電網從PCC點劃分為系統(tǒng)側與用戶側兩部分,其諾頓等效諧波模型如圖1所示。
在某次諧波下,根據疊加原理,由圖1有:
根據IEC61000-3-6標準,用戶側在PCC點的諧波發(fā)射水平為:
從而系統(tǒng)側在PCC點的諧波發(fā)射水平為:
對于傳統(tǒng)電力系統(tǒng)而言,網絡中的諧波源通常較為分散,因此可認為與近似獨立?;诖耍現astICA算法因其能較好地抑制背景諧波波動對諧波責任量化準確度的影響,從而得到了廣泛應用。但近年來,隨著電網電力電子化率不斷提高,電力系統(tǒng)呈現出多元非線性用戶交互影響的特點。從而與將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導致FastICA算法所需條件不再滿足,需提出新的評估方法。
SCA算法與FastICA算法雖同屬于盲源分離領域中的主流算法,但其原理各不相同。SCA算法不依賴于各源信號之間的獨立性,而是基于源信號的稀疏性對其進行重構。下面分別介紹該算法的基本原理以及源信號稀疏化的實現方法。
其中ε為判斷線性聚類的閾值,根據經驗設為0.01。當式(6)成立時,認為具有較好的線性聚類特性。
此外,盲源分離算法重構的源信號具有排列順序的不確定性[9-11]。對本文所討論的模型而言,聚類直線斜率對應對Zs還是Zc是不確定的。但由于電阻值通常為正,因此可通過直線斜率的實部符號判斷其對兩側諧波阻抗的對應關系。設聚類直線斜率為kl,根據圖1所選定的參考方向,則可由下式判斷其對應于Zs還是Zc:
其中N表示信號長度。
實際工程中源信號通常并不是稀疏的。此時需通過適當的方法,在源信號未知的情況下將其盲稀疏化。式(1)對應的盲源分離模型形式如下:
盡管將信號通過STFT變化后,稀疏性有所改善,但該方法并不是對所有信號均具有良好的效果。例如對于波動較為劇烈的信號,經過STFT變換后,其稀疏性通常仍欠佳。為此,有必要提出一種更為有效的源信號盲稀疏化機制。通常而言,波動信號的頻率覆蓋面較廣,因此直接使用STFT變換后,難以將信號稀疏化。而在SCA對源信號的相關盲稀疏化方法中,除了STFT變換外,對信號進行小波包分解也是一種比較經典的方法[15]。小波包分解可得到信號的低頻部分以及高頻部分,從而提高信號的時頻分辨率。故可考慮使用小波包分解構造稀疏字典,以改善稀疏效果。
綜上,采用SCA求解系統(tǒng)側諧波阻抗,進而量化系統(tǒng)側與用戶側諧波責任的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基于SCA算法的諧波責任量化流程圖
為論證SCA算法在多元非線性用戶交互影響下對諧波責任量化的可行性,對圖1所示的電路模型設備設置仿真參數,并通過生成PCC點兩側諧波源及諧波阻抗,得到PCC點諧波電壓與電流,作為諧波責任量化的輸入數據。
1)諧波電流源
2)諧波阻抗
系統(tǒng)側諧波阻抗設置為:Zs=5+12j Ω,用戶側諧波阻抗設置為 Zc=8+35j Ω。同時,對 Zs、Zc的實虛部分別疊加±3%的正弦波動。
按上述生成2000個仿真數據,并采用4種方法(方法1:二元回歸法,方法2:獨立隨機矢量協(xié)方差法,方法3:FastICA,方法4:SCA)進行計算。
由于Zs的求解是量化諧波責任的關鍵,因此Zs的計算準確度將直接影響諧波責任的量化準確度,令m=2%,此時與的相關性相對較低,各方法求得系統(tǒng)側諧波阻抗幅值誤差如圖3所示。
圖3 求得Zs誤差與k關系
由圖3可見,二元回歸法在背景諧波較小時,具有較高的計算準確度,但隨著背景諧波波動的增大,其計算誤差顯著增大,可見其計算準確度受背景諧波波動影響較明顯;相比之下,獨立隨機矢量協(xié)方差法計算準確度在背景諧波不穩(wěn)定時比二元回歸法略有提高,但隨著背景諧波波動的進一步增大,其計算誤差也逐漸增大。對于FastICA算法而言,由于此時m值較小,與的獨立性相對較強,從而其準確度始終較高。此外,SCA算法不要求各源信號之間具備獨立性,通過小波包變換盲稀疏化機制,能使源信號得到較好的盲稀疏化處理,從而計算準確度也始終較高。
為進一步體現PCC點兩側源信號的相關性對各算法計算準確度的影響,設置k=0.8固定不變,并逐漸增大m值。各信號之間的相關性可由式(11)所示相關系數來衡量,其值越大,表示信號的相關性越強。隨著m值增大,由圖4可見,兩側源信號相關性隨之增強。且圖5表明,由于FastICA算法所需假設逐漸難以滿足,其計算誤差也明顯增大。
圖4 PCC點兩側源信號相關系數
圖5 求得Zs誤差與m關系
相比之下,隨著m值的變化,SCA算法的計算準確度始終較高,不受兩側源信號相關性的影響。從而,在多元非線性用戶交互影響的背景下,仍具有較好的適用性。下面針對SCA算法的關鍵步驟,即盲稀疏化過程進行深入分析,評估小波包變換盲稀疏化機制的效果。
圖6 稀疏變換前的觀測信號
圖7 稀疏變換后的源信號
圖8 稀疏變換后的觀測信號
在多元非線性用戶交互影響的實際工程中,為進一步驗證SCA算法對諧波責任量化的可行性,以我國某一多風場系統(tǒng)為例進行分析。由圖9可見,除了關注風場之外,該電網中還包含其余風場,同時在系統(tǒng)側還存在其他復雜非線性用戶,從而形成了一個多元非線性用戶交互影響的系統(tǒng)。其中,與關注風場35 kV母線相連部分包含5條集電線,每條集電線連接10臺風機。將關注風場的35 kV并網點作為PCC點,采集分析電壓電流諧波數據。其中7次諧波電壓電流30 min數據如圖10所示。
圖9 某實際風電場系統(tǒng)的拓撲結構
圖10 PCC點處7次諧波電壓電流數據
將PCC點測得諧波數據分為10個時段,每個時段長3 min,分別采用4種算法計算系統(tǒng)側7次諧波阻抗如圖11所示。
通常而言,系統(tǒng)側諧波阻抗在短時間內應呈現相對穩(wěn)定的趨勢。由圖11可見,二元回歸法與獨立隨機矢量協(xié)方差法求得系統(tǒng)側諧波阻抗存在較大波動,與實際工程不相符合。這是由于該電網中系統(tǒng)側包含大量復雜諧波源,加劇了背景諧波的波動。導致這兩種算法計算誤差較大,且計算結果的隨機性較強,從而波動性也較大。另一方面,FastICA算法要求系統(tǒng)側與用戶側諧波源相對獨立。但在該電網中,PCC點兩側諧波源呈現交互影響的趨勢,使得與相關性較大,從而FastICA計算誤差也較大。且每次計算所得的結果存在一定隨機性,從而求得Zs波動也較為劇烈。相比之下,SCA算法求得諧波阻抗在短時間內較為穩(wěn)定,與實際工程相符合,從而間接說明其正確性。進而,基于求得的Zs,可得到風場側與系統(tǒng)側各自對PCC點諧波電壓的貢獻度為67.32%與22.68%。并根據該諧波責任量化結果,指導諧波治理。
針對多元非線性用戶交互影響下的諧波責任量化問題進行研究,具體結論如下:
1)在多元非線性用戶交互影響下,由于背景諧波不再穩(wěn)定且系統(tǒng)側與用戶側諧波源具有一定相關性,現有諧波責任量化方法不再適用。
2)采用盲源分離理論中的稀疏分量法,通過小波包變換將源信號盲稀疏化,使得變換后的觀測信號線性聚類,通過聚類直線斜率可計算諧波阻抗并量化諧波責任。
3)仿真分析與實際工程案例表明,所采用的稀疏分量法在背景諧波不穩(wěn)定且PCC點兩側諧波源不獨立時,仍能準確量化諧波責任。
4)如何進一步提高盲稀疏化方法對諧波源信號的稀疏效果,是未來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