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成
摘要:在素質教育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高中階段的課程教學應該遵循促進學生全面自由發(fā)展的理念,促進人才培養(yǎng)方式的改革,并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各個學科的融會貫通。在這其中,比較教學法是一種代表性的教學方法,將其運用到高中地理教學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同時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使他們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同時深化學生對地理科學的認知,使他們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诖?,本文運用文獻分析法、歸納總結法,探究了引入比較教學法、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果的原則和方法,希望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比較教學法;高中地理;教學效果
一、高中地理教學中比較教學法的應用原則
(一)培養(yǎng)學生地理科學素養(yǎng)
對于地理教學來說,最終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形成科學素養(yǎng)。這里的地理科學素養(yǎng)指的是學生通過實踐或者訓練等形式獲得地理知識、地理技能以及地理情感的綜合能力。在應用比較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當中,也要將培養(yǎng)學生地理科學素養(yǎng)作為重要的原則。從知識與技能的角度來說,要使學生了解關于地球和關于宇宙的知識,關注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特征,能夠對環(huán)境當中各種要素之間的關系形成正確的理解。同時,還要了解不同區(qū)域之間的差異,關注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問題。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或者通過相互協(xié)作等形式對地理現(xiàn)象進行觀測,并在這個基礎上開展地理實驗和地理調查,并對地理圖表進行閱讀、分析和運用[1]。從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角度來說,教師在運用比較教學法的時候,要使學生感受到地理學科的獨特魅力,使他們增強自身的地理素養(yǎng),樹立起正確的資源觀和環(huán)境觀。
(二)教學策略多樣性與靈活運用
比較教學法雖然是一種比較具體的教學方法,但在將其應用到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時候要堅持教學策略多樣性和靈活運用的原則。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要打破刻板的應用模式,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情境來選擇比較的對象。同時,還要基于學生現(xiàn)階段所掌握的知識和具備的能力來選擇相應的教學策略,在幫助學生掌握相關地理知識的同時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除此之外,在實施比較教學策略的時候,教師也要融合其他的教學手段,通過多種手段靈活運用的形式來提高教育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達到教學相長的目標,同時將比較教學法的優(yōu)勢和價值最大化地發(fā)揮出來。
二、引入比較教學法,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果的方法與策略
(一)概念比較、強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在高中階段,地理屬于文科類的學科,但與其他學科相比,該學科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對相關概念的理解。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運用概念比較教學法來加強學生的理解,使他們對專用名詞和特定概念形成深刻的理解。在高中地理課本當中,有很多名詞和概念都比較容易混淆,學生在這方面出錯率也是比較高的。面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將那些相似的概念進行對比,幫助學生對這些概念內部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形成深刻的理解,這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避免不必要的失誤[2]。比如在面對“天氣”與“氣候”這兩個概念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運用概念比較教學法。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基于概念、時間尺度這兩個角度對二者的差異進行總結,同時對二者的關聯(lián)性進行分析,并將總結和分析的結果制成表格或者思維導圖,這可以使結果更為清晰和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
(二)同類事物比較、引導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深入分析
在開展地理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在完成一整個章節(jié)的講解之后,要有意識地對以往已經(jīng)講過的內容進行整合與歸納,在其中選出那些類似的內容進行橫向比較,并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分析。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將前后所學的知識點有效結合,同時還可以關注到這些知識點之間的異同。在比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運用小組合作教學法,使學生在小組相互討論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促進學習質量的提高。比如在學習了“產業(yè)區(qū)位因素”這一章的全部內容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對這三節(jié)所涉及到的農業(yè)區(qū)位因素、工業(yè)區(qū)位因素以及服務業(yè)區(qū)位因素進行對比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基于定義、特點以及具體因素這三個角度的來對三者進行對比,并對這三種因素的變化情況進行分析。
(三)不同專題比較、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宏觀認知
在高中地理教材當中,知識點會按照不同的專題進行分類呈現(xiàn)。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當中也要基于不同的專題來進行比較教學,以此來幫助學生加深對地理知識的宏觀認知。在專題教學的背景下,教師可以基于專題之間所具有的聯(lián)系來進行對比,這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微觀知識和細節(jié)知識做到深入掌握,同時還可以在整體上形成知識框架。比如在學習“常見地貌類型”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將不同的地貌類型作為不同的專題,使學生對不同專題進行比較,基于地貌特點、形成原因、分布區(qū)域等角度來進行對比學習,在這個基礎上認識到地貌與人類經(jīng)濟活動之間的相互影響作用[3]。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地貌圖來,以此來提高對比的有效性,同時增強對比學習的效果。通過這種專題比較的形式,學生可以將同類型的知識點放在一起進行學習,有利于對知識理解程度的加深,能夠更好地掌握知識框架,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
結語
總的來說,對比教學法與高中學生邏輯思維特征相符合,在學生群體當中的被接受程度也比較高,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率。與此同時,對比教學法與新課標背景下地理教學發(fā)展理念相符合,學生可以構建起地理知識框架。在應用對比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比較、強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要做好同類事物比較、引導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深入分析,同時還要對不同專題進行比較、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宏觀認知。
參考文獻:
[1]陳杰,王巨媛,翟勝.多媒體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案例設計中的應用——以“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為例[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38(11):86-88.
[2]朱玉竹.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的案例研究——以“氣候及其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作用”為例[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7(05):111-115.
[3]姚振興.基于比較教學法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培育探索——以滬教版高中地理“中國地域文化”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1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