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吉 閆溫樂
摘? ?要: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國際組織人才是提升國家議事能力、決策能力與國家地位的重要途徑,而高校在國際組織人才培養(yǎng)方面發(fā)揮著關鍵作用。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先鋒,英國高校所培養(yǎng)的畢業(yè)生擁有全面的國際視野與良好的溝通能力,其中一些畢業(yè)生在國際組織中就職并承擔要務。文章以全球勝任力框架為研究視角,選取曼徹斯特大學、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以及利茲大學作為案例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三所高校在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方面著重引導學生關注全球問題、鼓勵學生采取行動、幫助學生理解文化差異、培養(yǎng)學生全球責任意識。文章對三所高校的經(jīng)驗進行總結,以期為我國高校培養(yǎng)國際組織人才提供參考。
關鍵詞:國際組織 人才培養(yǎng) 曼徹斯特大學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 利茲大學 全球勝任力
一、引言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面對越來越復雜的全球問題與國際事務,單個國家獨立應對這些問題的能力愈加薄弱,而這進一步強化了國際組織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1],使其成為一種超越民族國家的全球治理機構,在解決人類共同危機、促進全球經(jīng)濟發(fā)展與交流合作、維護世界和平等方面起到關鍵作用。因此,培養(yǎng)更多能將工作方式、理念與價值觀融入日常工作的高水平國際組織人才將提升一國在國際上的議事能力、決策能力與“軟實力”[2],而如何培養(yǎng)與選送國際組織人才也是各國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3]。
高校在國際組織人才培養(yǎng)與輸送方面起關鍵作用。許多英國高校畢業(yè)生都在本科或研究生畢業(yè)后進入國際組織工作,承擔各類重要工作,并將自身專業(yè)所學的技能運用到處理國際事務之中[4]。以聯(lián)合國秘書處為例,截至2018年12月31日,聯(lián)合國秘書處共有來自187個成員國的職員37505人,其中英國職員839名(中國職員546名)[5]。盡管英國高校并沒有針對培養(yǎng)國際組織人才開設課程與計劃,但其培養(yǎng)出來了具備就職于國際組織所需素質的人才。因此,分析英國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方式,對我國提升國際組織人才建設能力有著參考意義。
二、研究視角與框架
21世紀的學生生活在一個相互聯(lián)系、多樣化以及迅速變化的世界。新興的數(shù)字、經(jīng)濟、文化、環(huán)境等正在塑造年輕人的生活,為他們創(chuàng)造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zhàn)。更加緊密聯(lián)系的外部環(huán)境要求學生能夠欣賞文化差異并從中受益。2017年,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發(fā)布《PISA2018全球勝任力框架》,將全球勝任力(global competence)定義為一個多維的終身學習目標。全球勝任力由四個相互依存的維度組成,而這四個維度又由知識、技能、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四個因素來支撐(見表1)。[6]
以上四個維度與支撐因素相互融合與依存。不難看出,培養(yǎng)一個具備全球勝任力的人才對于各國而言都是一個挑戰(zhàn)。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文化知識、利用這些知識觀察全球問題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這些問題,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否以開放的態(tài)度接受不同的觀點與價值理念,都與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ǎng)標準息息相關。
三、英國高校對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ǎng)
本文以全球勝任力作為研究視角,選取《泰晤士報》2020年公布的“執(zhí)行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社會影響力”排名中位居英國前三名的曼徹斯特大學、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和利茲大學為案例,深入剖析英國高校如何培養(yǎng)國際化專業(yè)型人才與復合型人才。[7]三所院校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戰(zhàn)略目標都與聯(lián)合國提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理念相一致,并通過建立全球伙伴關系來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能力與全球視野、有能力解決全球問題的國際化人才。
(一)知識:發(fā)掘問題,運用所學
近年來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全球問題,國際政治經(jīng)濟學成為一個充滿活力且發(fā)展迅速的學科。這一學科關注政治與經(jīng)濟、各個國家與全球之間的關系,并致力于對一些緊迫的全球問題進行研究(如世界貧困、不平等、性別關系等)[8]。國際政治經(jīng)濟學是曼徹斯特大學的優(yōu)勢學科,其碩士課程能反映當今政治學家的研究范圍與特點,學生可以通過參與全球治理、政治學(全球氣候變化方向)等17個課程單元獲取相應知識,思考如何解決發(fā)展與不平等、環(huán)境危害、經(jīng)濟危機等10余個全球問題。[9]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一直致力于讓學生發(fā)掘全球問題,并通過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這些問題。該校地理系為學生提供了城市未來、地質計算、環(huán)境動力學等方向的課程[10],并為學生搭建進行項目研究與合作研究的平臺,讓學生發(fā)現(xiàn)全球性問題,并運用課程中所學的知識去開展項目研究。例如,由于人工水壩和水庫的增加,世界上長度排名前246的河流中只有37%的河流保持自由流動,而這一現(xiàn)象會加劇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靜態(tài)化,對于生物多樣性是致命的打擊。馬克·穆里根(Mark Mulligan)博士與地理學系的兩名博士生通過實踐建立了水壩的數(shù)據(jù)庫,旨在通過對超過3.8萬個水壩的評估與分析,緩解河流靜態(tài)化問題。[11]
利茲大學則以其氣候研究聞名,其環(huán)境學院與普里斯特利國際氣候中心匯集了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的世界頂級專家,可以為學生提供最前沿的學科知識[12]。例如,環(huán)境學院開設環(huán)境與發(fā)展理學碩士課程項目,不僅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環(huán)境政策與治理、氣候變化的影響與適應等理論知識,還讓學生走訪東約克郡等地區(qū)與坦桑尼亞等發(fā)展中國家,進行實地調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應環(huán)境問題。[13]
(二)技能:掌握本領,采取行動
曼徹斯特大學關注全球健康領域的價值、概念以及框架,通過讓學生認識到全球衛(wèi)生系統(tǒng)中的優(yōu)劣勢,培養(yǎng)他們的跨學科技能,來達到解決資源匱乏、文化敏感、政治困境中復雜問題的目標。該校生物、醫(yī)藥與健康學院開設個人職業(yè)發(fā)展專業(yè)(公共衛(wèi)生與初級保健方向),設置“全球衛(wèi)生基礎”“了解全球健康定位”“熟悉全球衛(wèi)生安全”等10門課程,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全球健康的重要性與價值。在此過程中,通過鼓勵學生從全球角度分析影響健康的政治、社會、經(jīng)濟、法律等因素,提升全球健康知識儲備;對全球問題進行探索與爭論,以及考慮如何衡量全球衛(wèi)生進展,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設計全球衛(wèi)生政策并考慮道德問題、了解衛(wèi)生工作的危機,提升個人素質;經(jīng)歷團隊合作、深入挖掘全球健康發(fā)展問題等,培養(yǎng)團隊工作、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問題解決等就業(yè)技能。[14]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戰(zhàn)爭研究、化學與信息系與馬歇爾電子化學習咨詢公司于2019年10月聯(lián)合推出全新在線模塊課程“全球化世界中的專業(yè)技能”。該課程設置的目的是發(fā)展學生必要的知識與技能,幫助他們在多元文化中茁壯成長。這一課程聚焦世界的多樣性和包容性,試圖告訴學生可以通過管理偏見、言語及行為來影響他人并創(chuàng)造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環(huán)境。該課程的授課方式也呈現(xiàn)出多樣化形態(tài),如通過學生間的互動、對教職工和學生的視頻采訪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能力、適應能力。[15]
利茲大學為學生提供了跨文化交流研究與專業(yè)語言結合的課程,學生可以通過分析一些棘手的全球性問題進行跨文化方面的社會互動研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也會發(fā)展專業(yè)語言方面的能力,如英語翻譯、公共演講、書面交流等方面的技能,進一步幫助學生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有效溝通[16]。此外,為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交流機會從而提升他們的語言溝通能力,利茲大學學生會為學生制定了完整的社交、文化與語言活動計劃,讓學生能夠在教室外的環(huán)境中輕松與他人交流。同時,利茲大學有300多個由學生主導的課外俱樂部與社團活動,進一步為學生搭建交流平臺。[17]
(三)態(tài)度:文化融合,互相尊重
曼徹斯特大學是一所對多元文化包容性較強的大學,每年會迎接來自160個國家和地區(qū)超過4萬名國際學生,而其所處的曼徹斯特市也是世界上國際學生較為聚集的城市。由于國際學生人數(shù)較多,曼徹斯特展現(xiàn)出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并構建了獨具特色的“校園社區(qū)”。每年2月,曼徹斯特的學生會在“校園社區(qū)”中自發(fā)組織為期一周的文化慶?;顒樱ㄈ缏鼜厮固厮囆g節(jié)、猶太電影節(jié)、加勒比狂歡節(jié)等),融合各地習俗來慶祝“全球周”。在這一周內(nèi),學校將鼓勵學生在校園內(nèi)進行現(xiàn)場活動,讓學生有充分的機會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國家并了解其他國家文化,這也使得曼徹斯特市兼具文化多元性與包容性,躋身于最好的國際學生交流城市之一。[18]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會在每年的11月12—18日舉辦為期一周的“世界文化節(jié)”表演和活動,其中11月17日恰是“國際學生節(jié)”,進一步展現(xiàn)各國文化的多樣性?!笆澜缥幕?jié)”由一個個環(huán)球嘉年華組成,國王學院每年有250多名學生參與其中。[19]在課程設置方面,國王學院的社會科學與公共政策學院特設語言與文化多樣性的文學碩士學位,通過系統(tǒng)的培養(yǎng)、研究工作坊等,讓學生了解城市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中的語言、種族、個人和社會文化身份塑造方式,并培養(yǎng)其批判性分析、文化多樣性評估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20]
利茲大學作為全球40所最具國際化特征的大學之一[21],一直致力于通過社團、語言中心、社交活動等方式,加深學生對文化交流的理解。通過利茲大學的學生會社團,學生可以在每年舉辦的“世界團結節(jié)”期間了解有關語言、國家與文化相關的信息以開拓學生視野并發(fā)展技能;通過語言中心的支持,學生可以加入小組練習來運用所學習的語言。由于語言學習會激發(fā)學生的文化意識,該中心也致力于幫助學生強化這種文化意識;通過“全球咖啡館”“全球利茲”“全球星期六”等平臺[22],利茲大學的學生能在這些定期的社交活動中結識新友。[23]
(四)價值觀:社會發(fā)展,文化認同
曼徹斯特大學始終秉持“讓學校有所作為”的價值理念,并一直為此付諸行動。2019年,曼徹斯特大學任命了第1000名志愿服務管理人員(在社區(qū)為學生或學校提供幫助超過1200個小時服務的學校領導層,如技術服務主管等),他們利用專業(yè)知識以及通過“管理者提議”為社區(qū)中的年輕人和學校提供幫助。在英國各個社區(qū),1000名志愿服務管理人員的加入影響了超過45萬名的學習者,“管理者提議”所提供的大學校園訪問機會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能切身感受校園生活,從而受到鼓舞與啟發(fā)。在同一價值理念的推動下,曼徹斯特大學任命的志愿服務管理人員都義務承擔起了推動教育發(fā)展的社會責任,也讓更多的學生走進了大學校園。[24]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一直走在認同文化價值的前沿。2016年,國王學院推出“藝術人文研究委員會文化價值界定項目”,通過探索、研究、評估和建立證據(jù)的方式支持對文化價值的分析,以此來考察文化價值對于人們的生活與理念產(chǎn)生的影響[25]。其文化價值報告也指出,文化在塑造公民對氣候變化的態(tài)度時具有重要作用,而肯定文化的價值能夠推動公民在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時的使命感與責任感。[26]
利茲大學設置文化價值中心(Centre for Cultural Value),專注于解決文化在沖突、教育、健康與福祉等領域的作用,使公民能在國家或地方政府創(chuàng)造文化價值時發(fā)揮相應的作用。例如,該中心為學生承擔全球使命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平臺,學生通過向患者提供非臨床的服務,如唱歌、舞蹈與藝術課等,提升他們對全球健康問題的責任感。[27]
四、思考與啟示
近年來,由于國際組織在全球事務與治理方面起到愈發(fā)重要的作用,我國政府也逐漸重視起國際組織人才的培養(yǎng)工作。許多高校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邀請海外人士來高校實地任教,以此提高教師團隊的國際化水平,但目前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先前的舉措都難以為繼。因此,對傳統(tǒng)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進行調整,不失為一種解決當前問題的措施。曼徹斯特大學、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以及利茲大學三所高校在國際發(fā)展方向上的課程與實踐都具備一定特色,培養(yǎng)了一批能體察本土、全球和跨文化問題,能理解并欣賞他者的觀點和世界觀,能參與開放、得體、有效的跨文化互動,以及能為集體福祉和可持續(xù)發(fā)展采取負責任行動的具備全球勝任力的國際化人才。
(一)知識:引導學生關注全球問題
全球問題是當代國際社會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已然超越了國家與地區(qū)的界限,關系到人類未來的發(fā)展與生存。而解決全球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三所高校都開展相關社團、創(chuàng)設特定項目或舉辦系列活動與節(jié)日來幫助學生接觸全球問題,并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或背景來服務社會并進一步解決相關問題。因此,我國高校也應當從全球問題出發(fā),創(chuàng)設相關項目或社團來吸引學生參與。同時,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幫助學生增長相關知識并鼓勵他們運用自身本領來改善現(xiàn)狀,如醫(yī)學和科學學院的學生可以在疫情期間制作3D面罩、為前線醫(yī)護人員提供防疫裝備等。
(二)技能:鼓勵學生采取行動
全球技能是指理解世界的問題并采取行動的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在掌握相應知識并初步了解世界的基礎上,運用這些知識,提出方案并采取具體行動。英國高校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技能,并通過運用他們的技能來實現(xiàn)對全球的責任擔當。具備全球勝任力的學生需要擁有根據(jù)信息進行推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有效溝通、換位思考、解決矛盾和沖突以及適應世界的能力。由于英國是一個匯聚眾多民族、國家與地區(qū)學生的國家,而語言與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是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方面,英國高校也更加注重國際人才在語言與溝通方面相關技能的培養(yǎng),并致力于為學生提供一系列的平臺與實踐交流機會。
(三)態(tài)度:幫助學生理解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指的是國家間在行為規(guī)范、習俗、慣例等文化傳承上的差異程度。如果兩國的文化差異大,就會使得文化的剛性在面臨跨文化適應時的難度更大,從而使得溝通成本與信息成本更高[28]。我國高校在人才培養(yǎng)的課程與實踐活動中更應注意促進文化融合,培養(yǎng)學生理解各國文化差異的能力。英國是全球高等教育領域的先進國家,一直都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學生。因此,英國高校重視文化交融與差異的問題。我國各類高校(重點大學、地方院校、民辦院校等)在教師國際化、教學國際化以及學生國際化方面存在不平衡發(fā)展與差異[29]。對此,我國高校不僅應當在學生日常生活中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促進他們對各國文化差異的理解,同時也應當在教學、教師團隊等方面為中外學生的深入交流與經(jīng)驗分享搭建有效橋梁。
(四)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全球責任意識
英國高校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面臨全球問題時的責任意識,強調讓學生在已有知識技能的基礎上,通過自身本領來為社會作出貢獻。此外,英國高校也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價值觀,通過系列項目幫助學生從文化的視角來完成和應對全球公認的一些關鍵問題,以期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責任意識。對此,我國高校同樣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關實地考察項目并組織中外青年學生共同參與[30],在日常交流與磨合的過程中不斷筑牢學生的溝通、交流、適應與合作能力,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全球的責任意識,利用其知識與技能來合作解決問題,以為學生成為國際化人才做準備。
參考文獻:
[1]闞閱.全球治理視域下我國的國際組織人才發(fā)展戰(zhàn)略[J].比較教育研究,2016,38(12):16-21.
[2]酈莉.國際組織人才培養(yǎng)的國際經(jīng)驗及中國的培養(yǎng)機制[J].比較教育研究,2018,40(4):39.
[3]劉寶存,肖軍.“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國際組織人才培養(yǎng)的實踐探索與改革路徑[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5):1-2.
[4][7]郭婧.英國高校國際組織人才培養(yǎng)與輸送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19,41(2):12,17.
[5]UN General Assembly Secretary-General.Composition of the secretariat: staff demographics(repor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A/74/82][R/OL].(2019-04-22)[2019-04-22]. https://digitallibrary.un.org/record/3809594?ln=zh_CN.pdf.
[6]滕珺,杜曉燕.經(jīng)合組織《PISA全球勝任力框架》述評[J].外國教育研究,2018,45(12):100-111.
[8]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MA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standard)/overview[EB/OL].[2022-02-24].https://www.manchester.ac.uk/study/masters/courses/list/10876/ma-international-political-economy-standard/.
[9]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MA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research) / course details[EB/OL].https://www.manchester.ac.uk/study/masters/courses/list/10877/ma-international-political-economy-research/course-details/.
[10]King’s College London.Geography MPhil/ PhD, or option of joint PhD with HKU/Humboldt/NUS[EB/OL].[2022-02-24].https://www.kcl.ac.uk/study/postgraduate/research-courses/geography-mphil-phd.
[11]King’s College London.Only one-third of the world’s longest rivers remain free-flowing[EB/OL].(2019-05-08)[2022-02-24].https://www.kcl.ac.uk/news/only-one-third-of-the-worlds-longest-rivers-remain-free-flowing.
[12]University of Leeds.Universities unite over global climate challenges[EB/OL].(2020-11-19)[2022-02-24].http://www.leeds.ac.uk/news/article/4717/universities_unite_over_global_climate_challenges.
[13]University of Leeds.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MSc[EB/OL].[2022-02-24].https://environment.leeds.ac.uk/courses/g719/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msc.
[14]University of Manchester.Person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ublic health and primary care)[EB/OL].[2022-02-24].https://www.bmh.manchester.ac.uk/study/cpd/courses/personal-professional-development-public-health-primary-care/?pg=all&unit=POPH62311&unitYear=all.
[15]King’s College London.Giving students the skills they need to succeed in a globalised world[EB/OL].(2019-10-31)[2022-02-24].https://www.kcl.ac.uk/news/giving-students-the-skills-they-need-to-succeed-in-a-globalised-world.
[16]University of Leeds.Professional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 MA[EB/OL].[2022-02-24].https://courses.leeds.ac.uk/f584/professional-language-and-intercultural-studies-ma.
[17]University of Leeds.Social activities[EB/OL].[2022-02-24].http://www.leeds.ac.uk/info/130567/language_centre/628/social_activities.
[18]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Multicultural Manchester[EB/OL].[2022-02-24].https://www.manchester.ac.uk/study/international/why-manchester/multicultural/.
[19]King’s College London.‘One World Carnival’ at King’s celebrates culture, diversity and faith[EB/OL].(2018-11-28)[2022-02-24].https://www.kcl.ac.uk/news/one-world-carnival-at-kings-celebrates-culture-diversity-and-faith.
[20]King’s College London.Language and cultural diversity MA[EB/OL].[2022-02-24].https://www.kcl.ac.uk/study/postgraduate/taught-courses/language-and-cultural-diversity-ma.
[21]University of Leeds.Global collaborations[EB/OL].[2022-02-24].http://www.leeds.ac.uk/info/130560/global/523/global_collaborations.
[22]University of Leeds.A global university[EB/OL].[2022-02-24].http://www.leeds.ac.uk/info/102030/campus_life/8/a_global_university.
[23]University of Leeds.HOST UK[EB/OL].[2022-02-24].https://www.hostuk.org/.
[24]University of Manchester.Making a difference in schools[EB/OL].[2022-02-24]. https://www.manchester.ac.uk/discover/magazine/features/school-governors/.
[25]King’s College London.The cultural value scoping project[EB/OL].[2022-02-24].https://www.kcl.ac.uk/cultural/projects/2018/cultural-value-scoping-project.
[26]CROSSICK G, KASZYNSKA P. Understanding the value of arts & culture The AHRC cultural value project[R]. Swindon:Arts &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2018.
[27]University of Leeds.Leeds to be home of UK’s first centre for cultural value[EB/OL]. (2019-06-10)[2022-02-24].http://www.leeds.ac.uk/news/article/4429/leeds_to_be_home_of_uks_first_centre_ for_cultural_value.
[28]尹華,謝慶.“一帶一路”倡議、文化差異與中國裝備制造企業(yè)對外直接投資模式選擇[J].當代財經(jīng),2020(11):113-123.
[29]蔡宗模.中國高校的全球化行動:問題與展望[J].世界教育信息,2016,29(14):13-17.
[30]邵麗華,郭凱琳,趙寶永.高校增進中外青年學生交流的探索與實踐——以北京科技大學搭建“四位一體”中外青年學生交流平臺為例[J].高校共青團研究,2020(Z2):242-246.
作者簡介:張運吉,上海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碩士研究生;閆溫樂,上海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國際組織高級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研究”(編號:BDA18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