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冠疫情防控進入常態(tài)化后,地攤經濟從業(yè)者數(shù)量激增,在促進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也引發(fā)了許多問題。本文分析了成都市地攤經濟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地攤經濟存在影響周邊生活環(huán)境、商品質量難以保障、消費者維權難、地攤收益受限等問題,并提出攤主通過網絡聚集人氣并注重商品質量,政府推行地攤劃區(qū)并設健康碼、提供政策安全網,合作主辦方與攤主之間加強溝通等措施建議,以助力地攤經濟在城市長期和諧發(fā)展。
關鍵詞:地攤經濟;新冠疫情;城市管理;夜市;成都市
本文索引:徐雯婧.<變量 2>[J].中國商論,2022(09):-025.
中圖分類號:F7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2)05(a)--04
新冠疫情爆發(fā)以來,國家為促進就業(yè)、盡快恢復經濟活力,出臺了多項政策支持地攤經濟發(fā)展,李克強總理曾在“兩會”期間表示,地攤經濟“是中國的生機”。較國外而言,國內對地攤經濟的研究起步較晚,而且大規(guī)模研究均發(fā)生于經濟發(fā)展出現(xiàn)困難之時。彭蛟等(2021)通過ISM-MICMAC模型研究地攤經濟發(fā)展發(fā)現(xiàn),攤位劃分、交通管理等是直接影響因素,商品特色、消費偏好等是關鍵影響因素。袁如意(2021)建議攤販間實行自我管理機制,提高城管政治素質,并提議有關部門、地攤與夜市周邊良性互動、相互協(xié)商。
本文結合新冠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背景,采用實地調研的方式,以成都市地攤經濟為例,挖掘地攤經濟現(xiàn)存問題,并從地攤攤主、政府和合作方三個角度提出提高地攤經濟熱度、保障攤主和消費者權益的建議,為現(xiàn)有研究提供補充,幫助地攤經濟在城市長期健康和諧發(fā)展。
1 成都市地攤經濟現(xiàn)狀
1.1 地攤經濟歷史發(fā)展
“地攤經濟”這一形式自商品經濟形成之初就已存在,彼時人們主要通過擺地攤進行商品交換。在商、周、秦、漢四朝時期,地攤經濟不斷發(fā)展,秦漢時期專門設“市”為地攤擺放劃定區(qū)域,歷經唐朝的發(fā)展而于宋朝達到巔峰。然而,元、明、清三朝重農抑商,商人地位下降,使得地攤經濟的繁榮未能持續(xù)。
2019年底,新冠疫情突然爆發(fā),使全球人民的生命及財產都造成了巨大打擊。為助力經濟回暖,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記者會時肯定了“地攤經濟”。后疫情時代,為促進就業(yè)、恢復經濟活力,成都市最早發(fā)布相關文件,成為放開地攤經濟的“先頭部隊”。本文基于對成都市疫情常態(tài)化背景下地攤經濟的問卷調研,對其客源、消費者偏好、周邊影響及管制措施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1.2 地攤客源分析
從時段來看,地攤客流高峰期與上下班高峰期基本吻合,在晚上六點至十一點達到高峰,此后人流量逐步減少。上午八點至下午兩點,地攤客源多為周邊居民和上班族,約占總客流量的62%;下午兩點至五點的主客源為游客,約占總客流量的76%,一次性顧客占比大且分布較為平均;下午五點至晚上八點,主要客源為周邊居民、上班族與學生,分別約占總客流的49%和33%,大多是熟客;晚上八點至夜晚十一點,地攤客源主要為周邊居民,約占總客流量的78%,大多是熟客(見圖1)。
從擺攤區(qū)域來看,公園、廣場、夜市集中點作為當?shù)厝嗣袢粘I畹闹行膮^(qū)域,絕大部分地攤客源為周邊居民,約占總客流量的84%,偶爾有附近游客;地鐵口、車站作為出行必經之處,客源大部分是上班族和學生,周邊居民也占比較大,分別約為總客流量的45%和37%;商務辦公區(qū)附近工作人員多、地攤點少,主客源為上班族;酒吧、網吧、KTV等夜間娛樂場所附近主要客源是周邊居民和游客,但這些場所營業(yè)高峰時間段晚,附近地攤數(shù)也不多;商業(yè)圈地攤客源主要為各地游客,約占總客流量的72%(見圖2)。
1.3 消費者偏好分析
從消費者對攤位印象的角度分析,玩具攤位易于吸引眼球,有一定優(yōu)勢,同時該類攤位通過兒童吸收其父母為目標客戶,更容易達成交易;加之其攤位常見于大型商圈,攤位性質與消費者出行目的吻合,故更容易在消費者心中留下印象。吃作為人們生活中的基本需求之一,消費者對其存在已經習以為常,故小吃攤不容易給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
從消費者興趣、優(yōu)勢攤主認同的角度分析,消費者最感興趣并認為最具優(yōu)勢的是小吃攤。對消費者而言,遇見地攤的時間、場所隨機性大,往往是路過時消費;相對其他地攤,小吃的招牌有效減少了消費者的選擇時間,他們只用考慮“想不想吃”,而不是“要不要挑”。對目的地明確的人來說,“挑選”這一行為使得玩具、服飾類地攤不如小吃攤干脆。而對水果攤而言,最大的局限性在于購買量,幾乎沒有人愿意購買單個水果,使其消費者大多為周邊居民,加之水果攤販的可替代性強,難以給消費者留下印象(見圖3)。
值得關注的是,消費者印象最深的攤位并非其最感興趣的攤位,意味著攤主在擺攤時更需注重外表形式新穎以外的內容。此外,抖音、微視等App的流行極大地促進了各種“網紅小吃”的推廣。有些流動地攤不再流動,“網紅攤”的出現(xiàn)讓消費者對小吃類地攤的印象更加深刻,提高了其評價;“網紅街”讓地攤的擺攤點位有了部分集中,也有部分消費者會選擇在特定時間專門前往。
1.4 周邊影響分析
如圖4所示,綜合消費者意見與實地觀察,地攤對周邊影響集中于垃圾處理不當,影響環(huán)境;占據交通要塞,造成擁堵。此外,地攤產生的噪音也對周邊居民的正常生活產生了較大影響。
相較店鋪經營,地攤欠缺許多必備的后勤條件,尤其是對于食品類攤位而言,鮮少有攤位能夠做好食物殘渣和包裝物的處理工作,在收攤后留下一地狼藉,不僅視覺上有損城市整潔,還破壞環(huán)境衛(wèi)生、影響健康。
地攤的流動性導致攤位分布具有隨意性,有時監(jiān)管部門未必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并加以管制。許多攤主為求客流量大,會選擇在路口、站臺、居民小區(qū)外等區(qū)域擺攤,但上下班高峰期,擺攤與顧客停留會對附近交通造成極大不便。地攤主通過吆喝、廣播招攬生意及交易過程也會帶來大量噪音,與居民小區(qū)需要相對安靜環(huán)境的要求相悖。
2 存在問題剖析
2.1 影響周邊生活環(huán)境
缺乏規(guī)范統(tǒng)一管理的地攤,會對周邊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交通不便、安全隱患等,其不良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交通問題。地攤為吸引人氣,常在站臺、路口設攤,甚至占道經營,給正常交通運行造成困難。而地攤客流量高峰期與上下班高峰期存在重合,地攤的存在會加劇人流密集區(qū)域的擁堵,甚至引發(fā)事故;若在此期間發(fā)生緊急事件,不利于人們避難或有關部門調動周邊資源。二是環(huán)境問題。地攤常造成噪音、油煙等污染,為讓本攤位更加突出、引起消費者注意,攤主常使用吆喝或喇叭循環(huán)播放廣告詞,這會打破周邊工作者和居民生活所必要的安靜,影響生活質量;對于食品類攤販而言,未經處理的餐廚廢棄物因缺乏統(tǒng)一的處理方法與空間而導致亂扔亂倒,會破壞周邊環(huán)境衛(wèi)生、引發(fā)疾病。三是安全問題。在售賣商品方面,地攤缺少官方許可證,所售商品質量參差不齊,難以保障商品質量安全;在經營方面,許多攤主為照明私拉電線,或為降低成本、滿足地攤流動性,采用規(guī)范性不高的廚具,易導致安全事故。四是社會治安問題。地攤從業(yè)者素質參差不齊且攤位不固定,常有攤主間為搶生意、搶位置而鬧矛盾甚至打架斗毆,對周邊人民的正常生活工作造成不利影響,引發(fā)社會治安問題。五是防疫問題。地攤流動性強、行動軌跡復雜且接觸人流量大,若是出現(xiàn)新冠肺炎患者易造成疫情廣泛傳播;許多攤販缺乏監(jiān)管,攤主視疫情防控要求如無物,而且其行動軌跡確認難度較大,無法通過場所碼確認所到地方、停留時間及接觸人群,不符合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的要求。
2.2 商品質量難以保障
低成本是地攤經濟受攤主歡迎的關鍵,其原因有二:一是無需支付固定租金,二是多為無證經營。攤位不固定,讓許多攤主對販售低質商品抱有僥幸心理,認為顧客不會追究或無處追究商品質量問題,故無需向顧客提供成本相對較高的高質量商品。而地攤無證經營不僅意味著顧客無法確認商品質量是否合格,還意味著有關部門無法根據相應證件確定其經營相關信息,在發(fā)現(xiàn)商品質量問題時不能及時懲戒攤主,以規(guī)范地攤商品質量。但現(xiàn)在成都市內也有固定地攤攤販集市、夜市的地攤經濟形式,由主辦方與擺放區(qū)管理方協(xié)商,確定地攤固定點位并向攤主提供攤車,有意在此區(qū)域擺攤的攤主聯(lián)系主辦方協(xié)商經營事宜,視點位位置不同支付不同價位的租金。這種擺攤形式不僅減少了地攤的流動性與安全隱患,還利于管控商品質量、落實防疫要求。
2.3 消費者維權難
地攤的流動性讓消費者不確定自己能否再次遇見相同的地攤攤點,但有些商品的質量無法在購買當場確認,當消費者發(fā)現(xiàn)所購買商品的品質與自身預期不符、與商家承諾不符時,難以再次找到攤主溝通協(xié)調;部分商品存在后續(xù)保修問題,而當消費者想要履行自己的保修權利時,該攤可能早已搬離,消費者的權益不能得到保障。同時,地攤攤主在介紹產品時往往只有口頭保證,所售賣商品是否有相關質量保證文件存疑,進一步加大了消費者維權難的問題。消費者維權難會損害地攤經濟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降低其購買欲,不利于地攤經濟的良性持久發(fā)展,也加大了地攤攤主的失業(yè)風險。
2.4 地攤收益受限
商品價格低廉是地攤經濟的特質,也是許多人在地攤消費的主要原因。雖然這一特質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與實惠,但對攤主而言,相較店內同類商品,地攤所售商品價格更低且漲幅受限,導致其收益有限。在地攤逐漸規(guī)范化的現(xiàn)在,不僅政府對地攤的擺放區(qū)域有了明確規(guī)劃,還促使更多地攤主辦方出現(xiàn),選擇與主辦方合作擺攤的攤主也不少,但與主辦方合作擺攤的成本比自己拉車擺攤的傳統(tǒng)方式成本更高。如小吃攤販與主辦方合作的成本日均約250元,而自己拉車擺攤的日均成本普遍在100~150元。隨著地攤規(guī)范化,與主辦方合作的攤販日益增加,地攤經濟的成本也有所上升,而其商品價格及漲幅受其低價特質限制,地攤獲利的上升空間較為受限。此外,不同種類地攤收入差距大。通過對多個地區(qū)的調研可以看出,食品類攤販日收入最多,其次是生活日用品類,再次是花卉類、服飾類、玩具類、文創(chuàng)類等。不同種類地攤日均收入從200元以下至1000元以上均有,地攤攤主日收入受其經營地攤種類的影響巨大。
3 對策與建議
3.1 攤主改進
3.1.1 網絡聚人氣
如今網絡購物蒸蒸日上,疫情常態(tài)化下人們更習慣于關注線上購物,對許多線下經營的商家造成了巨大沖擊,從各類“網紅店”生意紅火不難看出,網絡營銷對商家獲利有重要促進作用。對地攤經營者而言,其交易幾乎都能通過支付寶、微信等完成,意味著商家具備最基本的網絡營銷設備。對低成本的地攤經濟而言,攤主無需用高端設備或后期進行包裝,也不需另花大量時間專門拍攝、處理資料,在日常經營過程中就可以進行網絡營銷。對地攤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突出其商品外形、口味或制作方式等方面的獨特之處,發(fā)送到網絡平臺吸引更多消費者注意。一旦找準了攤位特色,攤主就可以通過網絡不斷聚集人氣;若攤位符合消費者預期,將起到二次宣傳的效果、增加顧客回頭率,也能讓流動性的地攤擁有相對固定的客戶基礎。
3.1.2 重形更重質
許多攤主認為,提高地攤經營效果最重要的是引人注目,但在消費者眼中,被引起注意和是否消費之間并無必然聯(lián)系。消費者更加注重商品質量,只有商品質量基本符合消費者預期,才能讓其擁有良好的消費體驗,才愿意繼續(xù)消費。尤其當前“地攤經濟熱”已經逐漸降溫,更需要地攤用良好的商品質量與消費體驗留住顧客。需要注意的是,整個地攤在消費者眼中是一個整體,其形象在消費者心中屬于一損俱損,若有商家做出了令消費者反感的行為,消費者幾乎對所有同類地攤的印象都會變差,極大地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買欲。因此,地攤攤主不僅需要用形式吸引顧客,還要用商品、消費體驗的“質”留住顧客。
3.2 政府管控
3.2.1 劃區(qū)碼相隨
擺放區(qū)域混亂一直都是地攤經濟的問題之一,促進地攤經濟發(fā)展并不意味著讓地攤隨處亂擺,當?shù)赜嘘P部門應對地攤的擺放區(qū)域做出相應劃分。地攤劃區(qū)有利于有關部門對地攤的各類不當行為進行管控,減少對周邊產生噪音、破壞環(huán)境衛(wèi)生、影響交通和私拉電線等造成安全隱患的行為。同時,相對固定的擺攤區(qū)域更方便消費者消費,也利于保障消費者權益。劃區(qū)管控能夠有效改善地攤“臟亂差”的形象,提高地攤在消費者心中的評價,減少對文明城市形象影響的同時,促進地攤經濟良性發(fā)展。此外,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背景下,給地攤擺放劃區(qū)也能更好地督促地攤攤主落實疫情防控相關要求,讓地攤有“場所碼”,便于掌握人員流動軌跡、排查各級接觸者。但在劃定地攤擺放區(qū)域時,當?shù)夭块T要注重與攤主間的溝通協(xié)調,兼顧地攤攤主的利益。
3.2.2 政策安全網
地攤不能一直保持“無證經營”,政府可以設置一系列“地攤經濟”準入許可標準、從業(yè)資格條件和商品入市手續(xù),采取頒發(fā)資格證、許可證等方式,給予“地攤經濟”與從業(yè)者合法地位。同時,地攤攤主應當享有失業(yè)保險。針對從業(yè)人員,兩會期間不乏呼吁保障靈活就業(yè)者權益的聲音,全國政協(xié)常委高小玫就建議,完善靈活就業(yè)人員的職業(yè)社會保險制度,盡快設計適合這一群體的失業(yè)保險模式。對此,可以讓有較長時間擺攤需求的攤主身份合法化,規(guī)定準入準則和稅收起點,避免這一領域從業(yè)者的長期無序經營。
3.3 主辦方合作
與主辦方合作租攤經營是目前地攤經濟發(fā)展的又一趨勢,但是攤主與主辦方間的關系不應僅限于“金錢關系”,主辦方在規(guī)范地攤經營方面同樣需要負起責任。主辦方應主動定期與攤主溝通,了解攤主近期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有關部門溝通,了解近期政策變動、是否需要對攤位進行新的調整,并將有關事宜告知攤主;定期與不定期檢查攤位衛(wèi)生狀況、用電安全等情況,監(jiān)督攤主合法合規(guī)經營;在區(qū)域內留下聯(lián)系方式,為消費者維權提供通道。
4 結語
成都市地攤經濟在政策支持下持續(xù)發(fā)展,但在經營過程中依然存在各類問題亟待解決,要保持成都市地攤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甚至成為城市文化特色,需要地攤攤主、地攤區(qū)域主辦方、政府有關部門三方共同努力,為地攤經營區(qū)域與城市工作生活區(qū)域找好平衡點,為地攤攤主的生活提供保障的同時,也要注重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讓地攤經濟的發(fā)展進入良性循環(huán)。
參考文獻
楊紅娟,董文華.淺析地攤經濟的歷史及常態(tài)化發(fā)展[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13):156-158.
林琳,劉歡,賈蕭姍.地攤經濟的政府治理之路[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21,34(1):45-48.
王成棟.引導“地攤經濟”有序發(fā)展[J].人民論壇,2020(20):77-79.
潘振鐸.城市地攤經濟發(fā)展研究[J].營銷界,2020(8):26-27.
彭蛟,張子林,彭小兵.地攤經濟發(fā)展融入城市治理的邏輯之道:基于ISM-MICMAC模型[J].企業(yè)經濟,2021,40(6):103-110.
馬岱煊.論疫情后的“地攤經濟”[J].中國市場,2021(8):65-66.
王媛玉.關于城市地攤經濟及其管理難題的探討:基于新制度經濟學視角[J].現(xiàn)代城市研究,2021(2):2-7.
袁如意.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視角下的地攤經濟[J].中國市場,2021(6):86-87.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Street-Stall Economy in Chengdu under the COVID-19 Epidemic Background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9
XU Wenjing
Abstract: After the normalization of COVID-19'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ore and more people engaged in the street-stall economy, which has caused many problems during stimula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treet-stall economy in Chengdu, this paper discovers that the current street-stall economy has problems as follows: affecting the surrounding living environment, commodity quality couldn’t be guaranteed, hard to defend the customer rights, limitation of the profit of street-stall economy, etc. Therefore,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owners could gather popularity via the Internet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goods, the government should set up business areas for vendors, and give them health codes and provide them with policy safety nets, and the co-organizer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owners as well, so as to help the long-term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treet-stall economy in cities.
Keywords: the street-stall economy; COVID-19 epidemic; city management; the night fair; Chengdu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