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州市第一中學 (516007) 陳 義 方志平
所謂隱含信息就是指題目沒有直說卻隱藏在文字、式子或圖形等信息中.這些信息常常巧妙地隱藏在題設的背后,不易被發(fā)現(xiàn).隱含條件是解題思路中關鍵的因素,往往因沒抓住而使解題一籌莫展,甚至很容易把解題思路引向歧途.因此解題者要善于尋找題目中的“蛛絲馬跡”,從多角度,多方向,多層次去挖掘隱含條件,順藤摸瓜,捕捉隱藏信息,往往可以迅速為解題提供關鍵線索,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本文舉例說明數學解題中挖掘隱含信息的幾種途徑,供參考.
評注:本題中x、y∈R是存在的實數,即條件中關于x,y的二元二次方程組是有解的,于是消去y后得到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別式△≥0,這是一個隱含條件,其次x2+y2≥0 是另外一個隱含條件.這二者若不能挖掘出來,是不可能求出正確結果的.
例3 等差數列{an}中,a1=1,an=31,若公差d為正整數,則項數n的不同取值有種.
評注:由本題條件容易求出項數n的不同取值,問題是學生忽視等差數列的定義,此概念隱藏著數列至少有3項.可見這個隱蔽性若沒有挖掘,會直接導致本題求解出錯.因此,數學解題時從題目牽涉的概念中挖掘隱含信息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例5 下列命題中為真命題的序號是.
例6 設方程x2+ax+b-2=0(a,b∈R),在(-∞,-2]∪[2,+∞)上有實根,求a2+b2的最小值.
評注:從本題條件中想通過參變分離,直接用x來表示a2+b2是很難做到的;構造二次函數求解也是十分困難的.于是逆向思考,從結論著手挖掘隱藏信息,由a2+b2聯(lián)想到點(a,b)與原點(0,0)之間距離的平方,于是所求結論轉化為點與線之間的距離問題.
例7 如圖1,已知三棱錐A-BCO,OA,OB,OC兩兩垂直,且長度分別為3,4,5.長為2的線段MN的一個端點M在棱OA上運動,另一個端點N在△BCO內及邊界運動,則線段MN的中點P的軌跡與三棱錐的面所圍成的幾何體中較小的體積為.
圖1
評注:本題圖形隱含著P點是一個直角三角形斜邊的中點,且是動態(tài)的,OP長總是線段MN長度的一半,于是挖掘出點P的軌跡是球面的一部分.
圖2
評注:本題條件與結論似乎沒有什么直接聯(lián)系.由于條件涉及三個角,且條件經變形得cos2α+cos2β+cos2γ=1,這是長方體中我們比較熟悉的一個結論,于是聯(lián)想構造一個棱長分別為a,b,c的長方體輔助解題,在這個長方體中隱藏著可用a,b,c表示tanα,tanβ,tanγ.數學解題時有些隱含條件需要根據題目的結構特征,要求學生以直覺思維和發(fā)散思維為基礎,運用遷移、類比、聯(lián)想、轉化、猜想等方法,從獨創(chuàng)、新穎、多變的角度來挖掘隱含條件.
評注:本題條件中是看不到隱含信息的,但在解答過程中隱藏信息就暴露出來了,即由tanα+tanβ=-4a<0,tanα·tanβ=3a+1>0,發(fā)現(xiàn)tanα,tanβ是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4ax+3a+1=0的兩個負根.
評注:本題求出兩組ab的值,暗示我們到要驗證.其中一組ab=1不合題意,這個隱藏信息是在解題過程中挖掘出來的.多解問題是數學解題很普通的常識,最容易忽視檢驗,正是它不起眼,會導致解題出錯.
由此可見,挖掘隱含信息是數學解題中的一把雙刃劍,隱含信息雖然嚴重干擾和阻礙了數學解題,但只要能夠有效地挖掘并合理的利用,就能發(fā)揮其積極作用.挖掘隱含信息是溝通“知”與“求”關系的紐帶,是架起“問”與“答”之間的橋梁.因此,挖掘和利用好隱含信息是順利求解數學題的關鍵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