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熱點主題與演進趨勢研究
    ——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

    2022-05-07 09:43:06馬中紅臺雪純
    青年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傳播學院亞文化文化

    馬中紅 臺雪純

    互聯(lián)網絡和新興技術媒介為青年亞文化的外來接受、本土生成、迅速傳播提供了開放的、無邊界的、多媒介的物理空間和相對平等、包容、鼓勵的精神空間。網絡青年亞文化現象的多樣、博雜和流變?yōu)檠芯空咛峁┝丝捎霾豢汕蟮摹艾F場感”,推動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逐漸從邊緣走入研究熱點。本文以中國知網(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為數據庫,運用可視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對國內1997—2021年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的熱點主題展開系統(tǒng)性回顧和評述,試圖勾勒出研究的演進路徑和發(fā)展趨勢。

    一、數據收集與研究方法

    以中國知網為基礎,對“亞文化”主題進行基于CSSCI期刊、核心期刊論文庫的檢索,將主題詞分為三級:一級主題詞包括“亞文化、青年亞文化、青年流行文化、網絡亞文化、網絡青年亞文化”,由于對新興的互聯(lián)網媒體上生成的青年亞文化迄今都缺乏具有共識性的概念,本文將上述這些與網絡青年亞文化互用互認或密切關聯(lián)的概念一并列入檢索;二級主題詞特指網絡青年亞文化專用術語,包括“趣緣文化”“社群文化”“部落文化”“圈層文化”“二次元文化”“粉絲文化”“網絡文學”“新生代農民工”“青年女性文化”“網絡綜藝節(jié)目”等,這些可以視作網絡青年亞文化的集成式概念,每一個概念都包含著若干具體的亞文化類型,也表征著特定的文化特質;三級主題詞涵蓋網絡青年亞文化的具體類型,包括:ACG(動畫、漫畫、動漫、游戲/網絡游戲)、御宅族、拍客、字幕組、聲優(yōu)、極客、黑客、惡搞、偶像、養(yǎng)成偶像、美劇迷、星座、網絡語言、網絡表情、網絡紅人/網紅、網絡音樂、耽美、網絡小說、COSPLAY、彈幕、嘻哈、搖滾、脫口秀、飯圈、說唱、喪文化、佛系、VLOG、播客等最具代表性的亞文化現象;另外,具有典型亞文化屬性的互聯(lián)網平臺和應用軟件(如B站、抖音、快手)與上述關鍵詞交叉檢索。因國內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始于1997年[1],本文檢索的時間范圍為1997—2021年,檢索時間為2021年12月6日。在檢索結果的基礎上進行人工篩選,篩除宣傳、稿約、會議通知、期刊目錄、人物傳記、月度大事、作品集、書評等消息類內容,并剔除重復項后,得到可作為研究數據源的有效文獻共1586篇。

    為直觀地展示國內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領域的知識特征,本文運用CiteSpace①CiteSpace是由美國德雷賽爾(Drexel)大學陳超美教授基于JAVA程序設計開發(fā)的一款可視化分析軟件。對有效文獻數據進行計量分析并繪制科學知識圖譜,借此發(fā)現網絡青年亞文化領域的研究熱點和演進趨勢,并盡可能利用可視化方式,通過“圖”和“譜”的雙重性質與特征,既勾勒出網絡青年亞文化的序列化知識譜系,又能將知識圖形化、可視化,顯示知識單元、知識群之間網絡、結構、互動、交叉、演化或衍生等諸多隱含的復雜關系,而這些復雜的知識關系孕育著新的知識的產生[2],以幫助我們推衍出網絡青年亞文化未來的研究熱點。

    二、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的學術共同體

    運用CiteSpace中Author功能將1997—2021年國內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者合著知識圖譜繪制如下(圖1),以此反映出該領域核心作者及合著關系,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們的科研能力、學術成就以及合作網絡關系。圖譜參數N=506,E=77,D=0.0006,表明樣本研究中共有506位作者,作者之間產生關聯(lián)的有77次,圖譜濃度為0.0006。圖中節(jié)點的大小反映作者的發(fā)文量,即節(jié)點越大,發(fā)文量越多。節(jié)點之間的連線表示合著情況,連線越密集,代表合著關系越密切。

    圖1 國內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領域的作者合著圖譜

    (一)核心作者分析

    依據賴普斯定律,核心作者最低發(fā)文量計算公式為:m≈0.7492nmax(nmax為發(fā)文最多作者論文數,m為核心作者最低發(fā)文量)。根據計算得出m≈4.50,即發(fā)文5篇及以上的作者為網絡亞文化領域的核心作者。圖1顯示網絡青年亞文化領域共有12位核心作者,分別為:馬中紅(36篇)、蔡騏(18篇)、鄭欣(17篇)、朱麗麗(11篇)、蔣建國(11篇)、閆翠娟(9篇)、曾一果(9篇)、胡疆鋒(8篇)、林品(7篇)、何威(6篇)、方亭(5篇)、孫黎(湖北,5篇)。

    進一步對核心作者進入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領域的時間和動因加以考察,可從側面反應網絡青年亞文化從現象進入學術視野的時間緯度,以及該領域研究者的知識和學科背景。

    蘇州大學傳媒學院馬中紅教授2010年以前研究領域以廣告文化批評、品牌與消費者為主。在早期研究中,從視覺文化和媒介權力角度關注過作為邊緣群體的女性在廣告中被歧視、被刻板化呈現[3]?!缎旅浇榕c青年亞文化轉向》(2010)可視為其轉向并開始深耕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的代表性論文。同年,馬中紅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媒介與青年亞文化研究”推出3篇論文。在十多年持續(xù)致力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時,研究重點在新媒介與青年亞文化、網絡流行文化、性別與媒介、媒介技術文化等方面。馬中紅教授自2008年獲得國家社科基金“新媒介與青年亞文化研究”,以后陸續(xù)得到共青團中央、共青團江蘇省委等有關研究基金的支持,目前在研國家社科基金“青少年女性數字媒介文化實踐”(2019),基本上屬于項目導向型研究。據圖1,馬中紅教授與孫黎(浙江)、鮑鯧、顧亦周、胡良益等作者有密切的師生合作關系,同時,陳霖教授、曾一果教授(調動之前)同屬于蘇州大學新媒介與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三位有合作論文發(fā)表。由此可見,蘇州大學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緊密型的以內生資源為基礎的網絡青年亞文化學術團隊。

    蔡騏,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湖南師范大學文化與傳播研究所所長。合著模式以師生為主。2006年前蔡騏教授研究領域主要為傳播學、電視節(jié)目等。2007年借助對惡搞文化的研究,開始轉向進入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并一直持續(xù)至今。2008—2011年,蔡騏教授將粉絲文化研究列入重點,發(fā)表了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論文,隨后,網絡虛擬社區(qū)、小清新亞文化、趣緣文化、御宅族文化等分別進入其學術研究視野。蔡騏教授在亞文化領域的研究獲得多項基金支持,其中國家社科基金占比55.56%,其他基金占比27.78%,由此推斷基金支持是蔡騏教授進入網絡青年亞文化領域和持續(xù)在該領域發(fā)力的重要原因。

    鄭欣,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集中于傳播社會學、鄉(xiāng)村政治傳播、廣播電視實務、廣告效果測評、青年文化及當代中國研究。在網絡青年亞文化領域,鄭欣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新生代農民工及青少年網絡語言。合著方式也是以師生為主。鄭欣教授關注青年亞文化領域較早,1999年首次發(fā)表論文探討城市青年流行語。2011年,鄭欣教授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大眾傳媒與新生代農民工城市適應研究”資助,研究對象遂轉向新生代農民工并持續(xù)到2017年左右,前后發(fā)表近十篇學術論文。此后,鄭欣教授在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傳播學視野下的青少年網絡語言生活方式研究”資助下,研究視域轉向“青少年網絡語言”,已有多篇論文發(fā)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占比高達94.12%,可見鄭欣教授在網絡青年亞文化領域的研究主要以項目為導向。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朱麗麗,大約于2009年前后開始關注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其研究焦點是網絡迷群以及社交網絡與青年群體。朱麗麗教授在研究初始并沒有獲得基金支持,但隨后獲得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及教育部基金項目。此外,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學院蔣建國教授、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曾一果教授也先后得益于國家社科資金項目的引導進入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

    進一步探討可以發(fā)現,在“基金導向”的另一面是青年學者的“博士論文導向”。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胡疆鋒教授是國內最先系統(tǒng)介紹伯明翰青年亞文化理論的學者之一,他的亞文化研究成果密集地發(fā)表于2006—2008年,與其研究伯明翰亞文化理論的博士論文相關。天津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閆翠娟副教授、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方亭副教授、湖北工程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孫黎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何威副教授、首都師范大學講師林品博士等對游戲文化、屌絲文化、二次元文化行等網絡青年亞文化的研究都始于碩博士論文寫作,而后持續(xù)耕耘,獲得基金項目支持。

    (二)主要研究機構合著分析

    運用CiteSpace中Institution功能繪制出1997—2021年國內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機構合著圖譜。圖譜參數N=430,E=78,D=0.0008,表示共有430個研究機構,這些研究機構產生關聯(lián)的有78次,圖譜濃度為0.0008。

    圖中的節(jié)點越大表示研究機構發(fā)文量越多,連線表示機構之間的合著關系。蘇州大學傳媒學院①“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于2018年更名為“蘇州大學傳媒學院”,兩者為同一機構;“蘇州大學新媒介與青年文化研究中心”掛靠蘇州大學傳媒學院,所以合并計算發(fā)文量。(54篇)發(fā)文量位列首位,是國內青年亞文化研究領域的核心機構。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42篇)緊隨其后,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9篇)位列第三,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4篇)位于第四,北京大學中文系(21篇)、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14篇)、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14篇)、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12篇)、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10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10篇)依次位列第五到第十位。

    圖2節(jié)點之間的連線,直觀呈現各研究機構的關系網絡。總體來看,研究機構之間存有一定的合著關系。首先,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和其他機構的合著網絡最為密切,它和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中國高教美育研究會、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電影理論評論委員會、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傳媒發(fā)展中心都有著密切的合作。其次,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與蘇州大學傳媒學院、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都存在合著關系;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也與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都存在合著關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有著密切的建制關系,它們與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有著合著關系。最后,北京大學中文系、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等在合著網絡中幾乎沒有連線,表明這些高校學院或科研中心與其他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成果較少,沒有形成緊密的合著關系。

    圖2 國內網絡青年亞文化研機構合著圖譜

    深入分析合著的文獻發(fā)現,目前的合著關系雖然存在,但是多數合著作者、合著機構之間的合作不僅量少且具有偶然性,或者是跨校師生合作,或者是作者調動工作而連接兩校。因此,迄今為止,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并沒有形成全國范圍的學術共同體,也未發(fā)現定期舉辦的全國性網絡青年亞文化研討會和研究???。

    數據難免掛一漏萬,但一斑窺豹,事實上現有比較穩(wěn)定從事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的學者,大多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或在碩博士學習階段加入導師主持的各級社科基金項目有極大關聯(lián)性,而建制性的全國學術共同體、專業(yè)學術期刊、專門性的學術活動等學科建設重要因素的力量尚未體現。學者們的學科背景以媒介傳播學、文藝學、戲劇與影視學、藝術傳媒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主體,整體上,合著關系呈現弱聯(lián)系現象。

    三、網絡青年亞文化領域研究熱點及聚類分析

    關鍵詞是凝縮文獻信息的關鍵字詞,承載著全文最重要、最核心的信息。學科領域中高頻次、高中心性的關鍵詞所表征的研究主題常被用于確定一個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4]。為此,本文對樣本文獻的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分析,繪制出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以及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以研判和反映網絡青年亞文化的研究熱點。

    (一)關鍵詞共現分析

    運用CiteSpace繪制出1997—2021年國內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的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圖譜參數N=672,E=896,D=0.004,表示圖譜中共有672個關鍵詞,關鍵詞之間產生關聯(lián)的有896次,圖譜濃度為0.004。圖中圓形節(jié)點代表關鍵詞,節(jié)點的大小表示關鍵詞出現的頻次,即節(jié)點越大表示關鍵詞頻次越高;連線表示關鍵詞之間的關系,線條粗細代表關鍵詞共現頻次。以上參數反映出國內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具有一定議題廣度。

    表1 國內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關鍵詞詞頻分布(前20)

    在1997年以來的文獻中,“亞文化”“網絡亞文化”“青年文化”無論作為文化現象,還是研究對象,最主要的指向是“青年亞文化”。因而,這四個關鍵詞雖然反復出現,但其本質上可以視為同一個關鍵詞,指“青年群體基于共同興趣和價值創(chuàng)造性表達自我的文化實踐,它是一種與社會主導文化既相異又互動的文化形態(tài)”[5]?!扒嗌倌辍薄扒嗄辍薄按髮W生”在具體研究現象中略有差異,但兩者并沒有特別嚴格的區(qū)別,共同指向年輕人群體。比如研究網絡游戲時,部分學者喜歡用“青少年”,因為游戲中未成年人占比不少,部分學者則喜歡用“青年”來統(tǒng)稱,而思政類研究偏愛使用“大學生”,值得注意的是“新生代農民工”作為一個獨特的研究群體獲得了較高關注?!熬W絡語言”“網絡流行語”“表情包”可歸為一類,即“網絡語匯”。“粉絲文化”“網絡文學”“網絡游戲”“二次元”“短視頻”成為網絡青年亞文化重要的研究類別。

    關鍵詞頻次分布還顯示,在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中“主流文化”頻繁出現,昭示了兩者的關系是重要的研究緯度。同時,伯明翰學派的亞文化理論、身份認同理論、消費主義理論等成為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比較重要的理論資源。

    (二)關鍵詞聚類

    在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的基礎之上,采用LLR聚類算法,得到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領域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圖3)。聚類知識圖譜有利于梳理該領域知識結構,并發(fā)現此特定的研究內容和研究特性。CiteSpace依據聚類模塊性指數(Q值)和聚類輪廓性指數(S值)對圖譜聚類效果進行評價;當Q值>0.3時,表示圖譜劃分的聚類結構顯著;當S>0.5時,表示聚類效果合理[6]。此聚類模型的Q值=0.90,S值=0.97,表明此關鍵詞聚類結構顯著,效果合理,具有研究價值。其中,#0意味著該聚類是網絡中規(guī)模最大的聚類,編號越小,聚類規(guī)模越大。依據圖3的關鍵詞聚類信息,提取此研究領域關鍵詞共現聚類如表2所示:

    圖3 國內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

    表2 國內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關鍵詞共現聚類表(前15)

    (續(xù)表)

    圖3和表2顯示了國內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領域的熱點主題及子內容?!皝單幕备拍罘矫?,聚類#0亞文化、#1青年亞文化、#15青年文化相對聚焦于“青年”“亞文化”概念探索、亞文化研究價值和意義的追問、亞文化與主導文化/主流文化之間復雜關系的闡釋等;亞文化理論方面,主要包含聚類#9伯明翰學派、#10身份認同等,其中也能看到伯明翰學派有關亞文化“抵抗”“風格”“收編”的經典表述對國內該領域研究影響的深廣度;亞文化現象方面,涉及聚類#2粉絲文化、#3虛擬偶像、#4表情包、#7Cosplay、#14網絡游戲、#13網絡流行語等,事實上,網絡青年亞文化現象層出不窮,疊代更新速度很快,有些現象曇花一現,雖然有研究,但不成氣候,而網絡游戲為主的二次元文化、粉絲文化、網絡流行語匯、網絡文學、網絡綜藝等聚類顯現其較為持久的生命力,某種程度可視之為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中的“常青”類型;亞文化群體方面,包含聚類#12新生代農民工、#8青少年等??傮w上,亞文化領域的研究熱點聚焦于概念、理論、現象以及群體四個方面。

    四、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熱點的演進變化

    為把握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的階段性特征,運用CiteSpace中Timezone時區(qū)功能,突出顯示不同時期核心熱詞及其演進趨勢圖(圖4),并依據圖譜提煉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熱詞分布表(表3)。

    表3 國內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不同階段熱詞分布表

    圖4 國內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演進趨勢知識圖譜

    (一)時間維度演進趨勢

    如圖4所示,國內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關鍵詞在不同時期的分布可以清晰地呈現該領域的基本發(fā)展脈絡。從表3可知,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熱點演進大致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97—2000年,關鍵詞主要有“亞文化”“主文化”“亞文化群體”。該階段是國內網絡亞文化研究的起始階段,內容聚焦于亞文化概念以及相關參照概念的討論;第二階段為2001—2003年,“網絡語言”“網絡媒體”“消費主義”“大眾文化”“伯明翰學派”等關鍵詞涌現,在此階段,網絡成為青年亞文化生存和成長最重要的媒介空間,一系列新興亞文化現象隨之出現,用于解釋亞文化的理論如伯明翰學派受到廣泛關注;第三階段為2004—2007年,網絡青年亞文化現象蓬勃發(fā)展,“網絡游戲”“Cosplay”“動漫”等二次元文化元素不斷滲透進青年的生活。2007年學者們開始重視網絡亞文化對青年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最先呈現研究成果,其后傳播學學科開始介入,人際傳播理論、受眾理論被用來闡釋網絡以年輕群體為主展開的文化實踐;第四階段為2008—2015年,“身份認同”“粉絲研究”“偶像工業(yè)”等關鍵詞表明學者們從網絡青年亞文化的文本研究和單一學科研究轉向行動者主體、文化經濟、文化產業(yè)等多學科、多視角的研究,進一步拓展了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的視域;第五階段為2016至今,主要關鍵詞有“網絡綜藝”“網絡直播”“粉絲社群”“媒介技術”“虛擬偶像”“人工智能”“數字勞動”“具身理論”等,熱詞數量、學科分布和理論緯度越益豐富多樣,其中新興媒介技術對網絡青年亞文化的發(fā)展和研究發(fā)揮著越來越關鍵的作用,而唯一能與之媲美的力量是商業(yè)資本介入的網絡青年亞文化。

    (二)關鍵詞維度演進解讀

    1.青年亞文化概念辨析

    關于何為亞文化、青年亞文化、網絡青年亞文化、網絡文化迄今沒有定論。高丙中按照價值體系和社會勢力的差異將國內整體文化劃分為主文化、亞文化和反文化[7]。胡疆鋒在此基礎上,結合網絡青年亞文化現象,對亞文化、大眾文化、反文化三個概念進行甄別,將青年文化集合概念分解為認同文化、亞文化、反文化和負文化四類[8];馬中紅從“亞”和“主”的關系入手對亞文化加以界定,認為“亞”,是相對于“主”而言的次文化,是相對于“中心”而言的邊緣文化,是相對于“主流”而言的非主流文化,也是相對于“獨立”而言的從屬文化,是與社會主導文化相對應而存在的文化形態(tài)[9]。孟登迎則認為“當某個具有獨特生活方式的群體通過一系列符號化的展現形式自覺地同其他群體進行區(qū)隔,并且通過這些展現實現了這種區(qū)隔的時候,這些符號展現方式就被叫作‘亞文化’”[10]。事實上,青年認同文化與執(zhí)政黨/主流文化所倡導的文化理念、文化價值和文化審美高度一致,可以歸并至“主導文化”概念,而“反文化”是極端亞文化,大概率觸及違法亂紀的犯罪文化,如吸毒文化等,亞文化、負文化僅僅是“亞”的程度不同而已。亞文化不只生存于青年群體和網絡空間中,因此“青年”“網絡”等限定,既表明群體和場所,也攜帶著青年所特有的文化氣質以及網絡所特有的技術特征?!耙环矫鎻娬{網絡作為這種文化得以形成、生長和展演的媒介載體,另一方面格外凸顯生產出來的符號/意義空間因銘寫了青少年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由此區(qū)別于主流文化”[11]。

    2.發(fā)展變化的青年亞文化研究理論

    在亞文化理論方面,早期所涉及的較為系統(tǒng)的學派有芝加哥學派、伯明翰學派、法蘭克福學派,而其中,伯明翰學派對青年亞文化所開展的研究和形成的理論資源對國內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的影響可謂無遠弗屆。這與胡疆鋒、孟登迎等學者積極譯介和研究伯明翰青年亞文化理論密切關聯(lián),也與一大批研究者征用、改寫、發(fā)展“儀式抵抗”經典理論相關,事實上,迄今,我們依然能感受到伯明翰青年亞文化理論解釋當下網絡青年亞文化的學術魅力。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后亞文化研究理論逐漸進入國內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視野。2010年,馬中紅發(fā)表《西方后亞文化研究的理論走向》一文率先介紹和評述了后亞文化研究中的“新部落”“場景”“生活方式”等關鍵概念[12],又在Cosplay文化研究中引述了“亞文化資本”理論,初步勾勒出后亞文化理論圖景。此后,不同的學者致力于兼收并蓄地引入更多的理論解釋工具,發(fā)展完善亞文化研究的合適出路[13],比如,蔣建國應用自我認同理論分析網絡青年族群的特點及亞文化傳播[14];孫黎(湖北)從身份、組織和生產三個層面對網絡青年亞文化群體的新媒介賦權進行解讀[15];常江與英國女性主義文化理論家安吉拉·麥克羅比對話,發(fā)現麥克羅比認為流行文化的發(fā)展實際上導致了女性主義的消亡,而當代性別與文化研究應當努力回歸伯明翰傳統(tǒng),實現重新政治化[16]等等,不斷開拓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的理論視域。

    3.網絡語言與網絡流行語匯

    國內網絡語言幾乎與互聯(lián)網的公眾使用相隨而行,迄今已發(fā)展成為生生不息的青年群體獨特的語言體系。大約從2001年始,有關“網絡語言”“網絡流行語”研究成果密集出現,最初是圍繞火星文的文化現象,后續(xù)陸續(xù)發(fā)展為對網絡流行語亞文化特性、傳播模式、社交屬性、圈層和出圈等議題的討論。鄭欣運用網絡分析理論對青少年網絡語言的圈層化傳播進行研究,認為這是青少年認同或建構的生活方式,實現了一種跨空間的遠距離交往和超時空的近距離聚合,既是新媒介技術環(huán)境下的信息傳播模式的革新,也是青少年生活方式日趨圈層化的表征[17]。同時,有學者梳理網絡語言二十多年間的形式變化、觀點交鋒、理論認知和規(guī)范立法,以展現網絡語言的發(fā)展變化,并對網絡語言的未來發(fā)展作出展望[18]。2016年,表情包亞文化研究進入研究視野,在2017—2019年期間集中發(fā)表研究成果。杜丹對網絡表情包的研究發(fā)現,中國年輕的網絡用戶組成了虛擬空間中最富創(chuàng)造力和顛覆性的“書寫”者,通過“網絡表情”符號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重塑主體身份,瓦解現實的角色規(guī)約,并建構了一種新型、動態(tài)和理想化的身份區(qū)隔[19]。

    網絡語言從最初簡單的字符、圖形發(fā)展至今,語言和圖形并存,超越了表情達意的功能,促進了青年群體之間的親密感和共情能力,對青少年多樣化身份的選擇、管理、認同和區(qū)隔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量網絡流行語匯的生產和傳播對社會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4.粉絲文化與飯圈文化

    粉絲文化一直是青年亞文化研究的重要議題。2005年,《超級女生》紅遍大江南北,自此“粉絲”稱號經歷華麗轉變,與時俱進地替代“追星族”成為研究熱點。蔡騏從傳播學視閾出發(fā),以文本、機構和受眾三個視角對“粉絲”刻板印象、機構建構的粉絲形象、粉絲的“使用與滿足”展開深度探討[20]。隨后,粉絲身份認同(2011年)問題得到廣泛討論,粉絲狂歡被認為是實現亞文化身份認同的重要途徑。隨后,粉絲文化(2013年)、偶像工業(yè)(2014年)、粉絲研究(2015年)、粉絲群體和粉絲社群(2017年)逐步成為粉絲研究領域的熱點。

    2020年前后,飯圈現象和飯圈群體公開且組織化的集體行動深刻地改變了當代社會文化、社會乃至政治的某些形態(tài),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帮埲Α币渤蔀檠芯款I域的熱詞,飯圈女孩、飯圈認同邏輯、飯圈亂象、飯圈自我建構等議題得到多面向的研究。彭蘭將飯圈界定為:某個(或某幾個)偶像的粉絲們組成的共同體圈子。飯圈是一個統(tǒng)稱,在網絡中,以不同的偶像為中心會形成不同的飯圈,彼此之間界限清晰,甚至時有沖突[21]。有學者分析國內粉絲文化發(fā)展的不同階段,認為從追星時期到飯圈時代,粉絲組織的嚴密性顯著增強,粉絲組織的規(guī)?;⒔Y構化、功能化和制度化程度不斷提高,但是粉絲組織的領導者特征并沒有發(fā)生較大改變[22]。崔凱通過網絡爬蟲數據分析新浪微博“飯圈女孩出征”,對其發(fā)展邏輯、擴散特征加以考察,認為“飯圈女孩出征”是粉絲群體自發(fā)生成的、低組織化的網絡行動,粉絲群體僅僅起到“討論酶”的作用,真正起到關鍵擴散作用的是傳統(tǒng)媒體的網絡賬號[23]。總體來看,飯圈文化是粉絲文化發(fā)展的新階段,由于資本介入、平臺技術和算法浸染,已表現出極為復雜的青年亞文化生態(tài)。

    5.多樣性的二次元文化

    咨詢公司iResearch基于33000個樣本的《中國二次元用戶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有近6000萬核心二次元用戶,泛二次元用戶規(guī)模達1.6億[24]。有關“二次元文化”的研究,主要在三個框架展開:①二次元美學對影視藝術的影響;②基于IP的二次元文化產業(yè);③二次元青年亞文化[25]。在二次元文化研究領域,游戲、動漫、彈幕、表情包、Cosplay等亞文化內容是青年之間獲得文化認同的重要要素。

    事實上,雖然“二次元”概念流行較晚,但2001年盛大集團購買網絡游戲“傳奇”就意味著打開了國內廣闊的游戲市場。2003年,國內網民總數達到6800萬,其中24歲以下的青少年網絡用戶占比56.2%[26]。同時,根據青少年上網行為的調查發(fā)現,以網絡游戲為上網目的約占62%。2004年,網絡游戲成為研究熱詞,從最初將網絡游戲視為讓青少年學業(yè)滑坡、身心健康受損、家庭關系緊張甚至誘發(fā)犯罪[27]的討論,歷經曲折,至今,即使在龐大的游戲產業(yè)推動下,對網絡游戲的褒貶在研究領域依然是兩大對立的陣形。

    Cosplay被視為二次元文化中比較獨特的類型,2005年進入學術領域。馬中紅從角色扮演與自我認同、易裝與性別認同、文化資本累積與群體身份認同三個維度分析了Cosplay亞文化的實踐意義,認為青年群體通過Cosplay文化實踐表現自我,比較張揚地表達出了有自我、身份、性別等問題的獨特主張,積極構建了屬于自己的文化身份與文化環(huán)境[28]。2006年,動漫研究興起,學者們主要圍繞動漫字幕組、動漫文化特質、中國漫迷與動漫文化、青少年動漫文化流行及影響等研究主題展開。2016年以來,隨著UGC(用戶原創(chuàng)內容)為代表的參與式文化成為網絡媒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參與性質的彈幕視頻在各大視頻播放平臺呈燎原之勢。研究者們從參與式文化、新媒體語境、網絡直播環(huán)境等視角分析彈幕的互動形式、盈利模式、社群建構等等。

    7.網絡文學的復雜圖景

    網絡文學的發(fā)展軌跡與互聯(lián)網的興起和普及使用緊密相連。由研究熱詞和文獻數量看,2011年前后,網絡文學研究盛行;2012—2014年網絡文學研究處于平緩期;2015—2019年研究成果井噴式出現。其中,同人文、爽文、耽美文、穿越-重生小說、言情小說、女尊小說、女性向文學等各類網絡文學體裁幾乎都得到了研究者關注;網絡文學的審美轉向,網絡文學內容與技術、社交的融合,數字化、商業(yè)化與文學化的平衡,中國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IP熱,網絡文學虛擬社區(qū)等主題成為研究重點。隨著國內網絡清朗行動持續(xù)和強度加深,網絡文學遭遇發(fā)展瓶頸,IP遇冷,網絡文學監(jiān)管,多維娛樂(如短視頻)分流等對網絡文學構成猛烈沖擊的因素2020年以來成為研究熱點。

    8.褒貶不一的網絡綜藝

    2016年是網絡綜藝節(jié)目井噴之年,多個節(jié)目“爆紅”并呈現出一場集娛樂化、名人化、跨領域與自造奇觀于一體的視覺盛宴[29],《脫口秀大會》《吐槽大會》《奇葩說》《中國有嘻哈》《中國新說唱》《青春有你》《創(chuàng)造營》《明星大偵探》等網絡綜藝節(jié)目的播出,給傳統(tǒng)綜藝節(jié)目帶來顛覆性的變革。2018—2020年,綜藝節(jié)目議題在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領域備受矚目,有研究表明,網絡綜藝與青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審美取向密切相關,且正以一種“年輕化”的敘事方式迎合和引導當代審美趣味,對青年人的思想和行為都產生著廣泛影響。同時,網絡綜藝的敘事講求生活審美場域的構建、圈層化表達、碎片化和強互動的敘事方式[30]等得到深入分析,除此之外,網絡綜藝的娛樂表征、創(chuàng)新路徑、受眾策略、贏利模式等成為主要的研究議題。

    9.短視頻與網絡直播

    國內網絡直播形式大約始于2013年,發(fā)展逐漸加速,各種直播網站不僅活躍用戶形成了規(guī)模,而且直播類別更趨多樣。斗魚直播、嗶哩嗶哩網站等平臺涌現了大批主播和網紅。2016年網絡直播爆發(fā)式增長,被稱為“網絡直播元年”。學術界旋即跟進研究,有學者認為網絡直播所塑造的文化景觀,正在極大地影響當代青年的審美品位和價值觀,他們從中找到了話語權,善于利用這種新技術形態(tài)去宣泄情感、張揚個性、尋求認同、連結社會,從而形成了不同于主流價值觀和審美取向的亞文化群體,構筑了屬于自己的文化空間[31]。2017年被稱為“移動短視頻元年”,移動短視頻成為一種現象級傳播,使人類從讀圖時代迅速進入視頻時代。抖音作為影響力最大的短視頻社交平臺,率先裹挾的是青年網民群體。有研究者借用社會網絡分析中的強關系/弱關系概念與景觀/表演理論,研究抖音平臺的介入對青年群體社會交往活動的影響[32]。事實上,青年群體全面參與視頻內容生產、傳播和消費,視頻數量規(guī)模巨大,內容無奇不有,良莠不齊;用戶結構復雜多樣,既包括組織內容生產的公會、MCN,也包括非組織化的個人創(chuàng)作者、主播以及龐大的觀看群體。再加上人工智能、算法、AR、VR等新技術介入視頻內容的生產和傳播,以及視頻經由流量變現、打賞、廣告、IP網紅等方式打造粉絲經濟,文化生態(tài)復雜而多樣,當下對此的研究僅僅揭開序幕。

    五、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的未來趨勢

    在CiteSpace中,Burstness功能可以根據關鍵詞在當年的出現頻次發(fā)現“突變詞”,研究者借此能夠看到某個高頻詞的出現和爆發(fā),以此預測某個領域的研究熱點和趨勢。運用此功能,得到國內網絡青年亞文化領域的突變詞圖譜(圖5)。

    圖5 國內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突變詞知識圖譜

    如圖5所示,粉絲文化、二次元、網絡綜藝、表情包、網絡直播、短視頻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并且有可能將繼續(xù)成為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聚焦的主題,可預見未來研究方向將有一些新的轉向:

    1.平臺依存與技術賦能網絡青年亞文化的新發(fā)展

    網絡青年亞文化因網絡媒介技術的出現而興盛,也隨媒介技術的變化而迭代更新。進入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以來,青年亞文化的產業(yè)價值開始凸顯,專屬的商業(yè)化網絡平臺大量涌現,并通過一系列兼并收購后形成寡頭型巨型平臺,由此改變網絡青年亞文化的生存空間。隨著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象、元宇宙等科技發(fā)展,網絡、信息、算法、交互性、交互界面等技術視角都將為探索亞文化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時數字文化背景下的受眾也將呈現新生態(tài)。

    2.虛擬偶像和人工智能機器人在新文娛和社交領域方興未艾

    基于傳統(tǒng)文娛產業(yè)所形成的青年亞文化,如追星族、秀粉等因為娛樂政策、網絡清朗行動、知識產權保護等的限制,逐漸衰落,而基于新文娛產業(yè)的網絡青年亞文化蔚然成風,其中虛擬偶像產業(yè)吸引了動漫IP、互聯(lián)網公司、游戲大廠、通訊巨頭和娛樂公司的追捧。目前,國內虛擬偶像已達萬名以上,以演唱會、帶貨、播報新聞、在線陪伴等方式活躍在抖音、B站、小紅書、微博等平臺?;谌斯ぶ悄芎驮钪娴男滦吞摂M偶像所帶來的新文化,將是未來研究的一片藍海。智能社交機器人開始進入家居生活、青少年教育、青年情感等領域,虛擬陪伴、人機互動、身體與技術等虛擬人、數字人文化技術將帶給我們更多想象空間。

    3.階層下沉帶來更多元的網絡青年亞文化

    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尤其是直播和短視頻的廣泛使用,為都市以外的年輕人提供了更多的參與機會,從而使網絡青年亞文化呈現出地域和階層上的豐富性與多樣化。小鎮(zhèn)青年、鄉(xiāng)村青年、老鐵、社會人等邊緣群體,憑借獨具特色的內容和展演風格進入大眾視線,他們強烈的參與欲、表達欲、社交欲和被社會認同的欲望得到從未有過的呈現。土味文化、段子文化、秀場文化等奇觀化的具有鄉(xiāng)村特色的亞文化將會得到更多關注。

    4.性別文化從“不可見”走向“可見”

    青年女性在社會中的邊緣處境以及她們的抗爭,使性別議題具有了濃重的亞文化色彩。“青年女性本就是青年群體的一部分,但承受了更多性別歧視和性別不平等”[33],反厭女、反性別暴力、反刻板印象、看見女性勞動者、女性在行動、女性新婚戀和生育觀念等青年女性所構成的文化現象已經或將會成為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的熱點主題。

    六、結 語

    本文以CNKI數據庫中1997—2021年1586篇亞文化研究的期刊論文作為研究對象,運用CiteSpace進行文獻計量及可視化分析,探索亞文化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核心機構、研究熱點以及演進趨勢,研究結果顯示:資深作者多以基金項目為契機進入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領域,且存在以核心作者為中心的師生合著團隊;而青年作者多延續(xù)碩博研究方向繼續(xù)深入亞文化領域研究,暫未形成合著團體。主要發(fā)文機構如蘇州大學傳媒學院、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北京大學中文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等存在少量的合著關系,尚未形成全國范圍的學術共同體,也未發(fā)現連續(xù)舉辦的全國性學術會議和出版學術專刊。亞文化現象研究方面,主要涉及粉絲文化、二次元文化、網絡語言、網絡文學、網絡綜藝、網絡直播等,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工智能、虛擬偶像、數字勞動、情感互動等議題進入亞文化研究領域。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的理論資源主要有儀式抵抗、自我認同、身份區(qū)隔、文化資本、新媒介賦權、情感勞動等,還不夠多樣和豐富。未來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將在平臺和技術文化、虛擬偶像文化、人工智能社交文化、底層青年亞文化、性別亞文化等領域得到進一步展開研究。

    猜你喜歡
    傳播學院亞文化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高建新教授
    唐都學刊(2020年2期)2020-06-04 09:21:42
    誰遠誰近?
    玩具變“潮” 已成為一種亞文化?
    玩具世界(2017年10期)2018-01-22 02:52:48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亞文化
    小區(qū)域內亞文化區(qū)劃分路徑研究——以重慶市區(qū)域內亞文化分區(qū)研究為例
    “腐敗亞文化”何以揮之難去
    公民與法治(2016年8期)2016-05-17 04:11:33
    新聞與傳播學院
    安徽師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科研簡介
    抚顺市| 沈阳市| 桓台县| 秭归县| 余江县| 余姚市| 大同市| 长葛市| 共和县| 泽库县| 伊金霍洛旗| 临夏县| 剑川县| 汝城县| 阿克苏市| 南平市| 塔城市| 鹿泉市| 北川| 江达县| 荆州市| 杨浦区| 宜君县| 平安县| 冷水江市| 千阳县| 襄樊市| 沙洋县| 天柱县| 玉龙| 噶尔县| 呼玛县| 临夏县| 金堂县| 丹凤县| 将乐县| 小金县| 渭南市| 尉氏县| 宜章县| 凌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