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
(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和平街確山縣人民醫(yī)院輸血科,駐馬店 463200)
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THS)是指由各種創(chuàng)傷所致的機體血液大量流失,會導致機體有效循環(huán)血容量減少,組織及器官灌注不足,造成組織器官功能受損、細胞功能紊亂[1]。創(chuàng)傷已成為現(xiàn)今導致人類死亡的重要原因,其中各種創(chuàng)傷因素所致的THS為導致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THS患者在早期需要大量輸血,于輸血前對患者創(chuàng)傷后凝血功能狀況進行明確,這對指導輸血治療具有重要影響。既往臨床上主要采用傳統(tǒng)凝血試驗(CCT)對患者凝血功能進行判斷,但為靜態(tài)分析,無法對患者整個凝血過程進行實時動態(tài)觀察[2]。近年來血栓彈力圖(TEG)已在THS患者創(chuàng)傷性凝血功能障礙診斷中不斷應用,有利于檢測全血標本中整個凝血過程,對患者凝血功能狀態(tài)進行全面準確評估,進而指導臨床治療[3]。鑒于此,本研究將研究TEG指導THS急診輸血策略?,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我院治療的86例THS患者臨床資料,依據(jù)檢測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TEG組及CCT組,將接受TEG檢測的43例患者納入TEG組,將接受CCT檢測的43例患者納入CCT組。本研究獲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TEG組:男性20例,女性23例;年齡22~75歲,平均年齡(48.16±5.30)歲;其中輕度休克、中度休克及重度休克各有13例、19例、11例。CCT組: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齡20~77歲,平均年齡(47.92±5.45)歲;其中輕度休克、中度休克及重度休克各有13例、20例、10例。兩組一般資料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①患者臨床資料較為完整;②THS診斷標準:《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診治中國急診專家共識》[4];③符合輸血治療適應證。(2)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疾?。虎谙忍煨阅δ芪蓙y;③合并腦外傷;④妊娠、哺乳期女性;⑤嚴重重要臟器器質(zhì)性病變。
1.3 方法
1.3.1 TEG組采用TEG檢查及輸血治療 采用TEG檢測儀(TCA600型,浙江盛域醫(yī)療提供)檢測,在預置37℃溫度下,向管瓶中加入2 mL全血并激活,并向測定杯中置入0.35 mL,以4°45′旋轉(zhuǎn),采用電腦收集并由分析軟件處理,得到TEG及其參考值;其中反應時間(R)值<正常范圍、兩側(cè)曲線的最寬距離(MA)>70 mm,分別給予15 mL/kg新鮮冰凍血漿、血小板制品輸注治療;凝固時間(K)值及最大曲線弧度切線與水平線夾角(α角)<正常范圍,給予400 mL/次、12 U/次新鮮冷凍血漿及冷沉淀凝血因子補充。
1.3.2 CCT組采用CCT檢測及輸血治療 采集患者靜脈血2 mL,采用普通試管進行血常規(guī)檢測,對血小板相關參數(shù)進行測定;采集患者靜脈血2 mL,并置于枸櫞酸鈉抗凝試管,分離血清,對患者凝血功能進行測定,依據(jù)檢測結(jié)果指導輸血治療。
1.4 評價指標 (1)比較兩組血制品使用情況(冷沉淀、紅懸液、血小板治療量、血漿)。(2)比較兩組輸血前、輸血24 h后等凝血功能指標[纖維蛋白原(FIB)、血漿凝血酶時間(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 血制品使用情況 TEG組冷沉淀、紅懸液、血小板、血漿使用量少于CCT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制品使用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血制品使用情況比較(±s)
?
2.3 FIB、TT、APTT及PT 輸 血 前 兩 組FIB、TT、APTT及PT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輸血后TEG組FIB高于CCT組,TT、APTT及PT短于CCT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FIB、TT、APTT及PT比較(±s)
表2 兩組FIB、TT、APTT及PT比較(±s)
注:與同組輸血前比較,a P<0.05。
?
創(chuàng)傷作為一種危急重癥,創(chuàng)傷后凝血功能障礙,難以控制出血是導致患者短期內(nèi)死亡的重要原因,66%~80%的創(chuàng)傷性死亡是由THS所致[5-6]。THS患者治療的重點在于需要對原發(fā)病進行積極處理,及時處理出血原因,以控制出血,同時補充有效循環(huán)血容量,以將血液流失量立即恢復。因此,臨床對THS患者凝血功能改變情況進行準確評估對指導臨床治療具有重要影響。
CCT是評估凝血功能的常用方法,通過觀察FIB、TT、APTT及PT等指標可反映凝血功能,但CCT是在非生理條件下進行,檢測耗時,無法及時動態(tài)對凝血功能進行評估,不能真實體現(xiàn)凝血全貌[7]。TEG利用TEG儀描記血液凝固過程而形成的圖形,能夠?qū)ρㄐ纬杉袄w溶信息進行觀察,通過測量血栓形成速率、強度及溶解過程,有利于評估凝血功能障礙,對凝血功能狀態(tài)進行全面評估[8]。TEG檢測在短時間內(nèi)對凝血過程進行動態(tài)描記,能夠?qū)θ^程進行快速監(jiān)測,具有時效性,檢測結(jié)果接近于患者真實凝血功能狀態(tài)[9]。CCT檢測是對單一血液成分進行檢測,但TEG檢測中通過分析全血成分可對凝血物質(zhì)激活、血塊溶解等一系列反應進行觀察,進而更為全面指導患者的治療[10]。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TEG組冷沉淀、紅懸液、血小板、血漿使用量少于CCT組,輸血后TEG組FIB高于CCT組,TT、APTT及PT短于CCT組。提示出與CCT相比,TEG檢測能夠評估THS患者的創(chuàng)傷后凝血功能障礙,指導臨床輸血治療,為患者提供個性化血制品應用治療,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減少血制品的輸注量。
綜上所述,TEG指導THS急診輸血治療可避免CCT的不足,準確分析凝血功能障礙原因,進而指導臨床合理使用血制品,有利于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