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亞萍
摘 要:在小學語文這門學科中,教師以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其中,閱讀是學生學習語文這門學科的主要方式,而寫作則是體現(xiàn)學生語文學習水平乃至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在當下的小學語文課堂中,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注重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以期能夠通過閱讀來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本文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語文作文能力的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寫作能力 提高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7.017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與寫作是密切相關的,教師要學會在閱讀中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在寫作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要帶領學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寫作知識,從引導學生從積累到模仿,最后到作文的創(chuàng)作,使同學們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具備高水平的寫作能力,最終達到語文課堂的教學目的。其次,針對閱讀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也要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課堂教學模式。
一、在閱讀中積累字、詞、句,提升學生創(chuàng)作水平
在閱讀過程中,同學們能夠直接做到的便是對文中的字、詞、句進行積累,從而豐富自身的寫作內容。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在寫作文時普遍存在詞匯量匱乏、寫出的句子不合邏輯的情況。其次,還有一些同學為了增加作文的美感而過度使用詞匯,進而造成大量辭藻堆砌的情況,究其原因是他們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理解和掌握所用字詞的含義,進而造成語句成分贅余。針對上述問題,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詞句,并為他們講解詞句的應用方法,使得他們能夠真正掌握文中的詞句,進而達到提升創(chuàng)作水平的目的。
在采用上述教學策略時,教師首先可以請同學們初讀課文,在此次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求學生能夠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同時還需要提取文中的好詞好句。在同學們完成對課文的初讀環(huán)節(jié)后,教師可以先請同學們相互交流自己所提取的好詞好句,隨后再向教師匯報。當同學們完成相互討論環(huán)節(jié)后,教師便可以請學生匯報自己找出的好詞好句,接下來便對相應的詞句進行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首先需要解釋詞語的意思,使同學們初步了解詞語能夠應用于哪種語境。在同學們初步掌握詞語的釋義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應用所講詞語進行造句,從而以最為簡單的方式鍛煉學生對所講詞語的應用能力。當講解學生找出的句子時,教師則要帶領學生分析句子的結構,并找出其在文中的位置,從而通過整個段落或整篇文章來分析相應語句的價值。為了能夠使同學們直觀感受到語句的應用價值,教師可以以白話的形式直接轉述相應的語句,通過對比使同學們感受到優(yōu)美的語句能夠對整個文章段落以及文章進行升華。
二、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激發(fā)學生寫作靈感
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不再僅僅是使學生了解文章大意,概括文章內容,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閱讀,由此能夠使同學體會到作者在文中所體現(xiàn)出的思想情感。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應用情境教學法來達到引導學生深入閱讀的目的,即圍繞所講課文的內容創(chuàng)設與之對應的情境,從而使同學們在情境中進行深度思考。其次,當前學生在寫作文時普遍存在的一大問題便是缺乏寫作靈感,當教師布置完寫作題目后,大部分同學往往不知道該寫什么。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同樣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深入閱讀進行解決,即學生在深入閱讀的同時,將會激發(fā)他們的寫作靈感。
例如在講解一些與生活實際相關或能夠折射出人生哲理的課文時,教師便可以圍繞課文創(chuàng)設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在生活化教學情境中,教師可以請同學們先聯(lián)系自身實際對相應問題進行思考。隨著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也將逐步加深,從而達到深度閱讀的目的。當教師帶領同學們完成對課文的閱讀學習后,教師便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即先請學生之間對自己在生活情境中所聯(lián)想到的事物進行交流討論。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他們的寫作靈感將逐漸被激發(fā)出來。在學生討論一段時間后,教師便可以請同學們以作文的形式來描述自己在生活化教學情境中所想到的事物,并結合作者在課文中體現(xiàn)情感的方法,在自己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也體現(xiàn)出自己的思想情感。通過上述在語文課堂中創(chuàng)設與課文內容相對應的教學情境,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達到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同時也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靈感,使他們能夠在教師布置完寫作任務后,積極思考并開展寫作。
三、通過閱讀學習寫作手法,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的主要教學目標不僅是上述文章中所提到的通過深度閱讀體會作者思想情感,同時還需要學習作者在文中運用的寫作手法,由此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在實際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將寫作手法教學環(huán)節(jié)設置在引導學生深度閱讀課文以后,此時同學們對課文中的語句已經非常了解,而教師則可以請同學們再次閱讀課文,并告訴學生此次閱讀課文的目的是找出文中優(yōu)美的語句,以便在后續(xù)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進行賞析。當同學們完成上述閱讀任務后,教師可以請同學們說出自己所找的語句,接下來教師需要對同學們所找的語句進行歸納總結。在完成一系列準備工作后,教師便可以帶領同學們對語句進行逐一分析,首先判斷語句采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此時句子中存在一些學生所了解的修辭手法,對此教師可以先請同學們自行判斷所采用的修辭手法,而對于學生沒有判斷出來或沒有學習過的修辭手法,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同學。在初步判斷語句所應用的修辭手法后,教師便可以帶領學生對相應的語句進行賞析。
以賞析比喻修辭手法的語句為例,教師需要使同學們分清語句中的本體和喻體,隨后再將本體和喻體放置于語句中,并體會語句是否突出了作者所描寫的事物,最后學生還要感受作者在語句中體現(xiàn)的思想情感,由此才能夠真正意義上使同學們理解和掌握相應的修辭手法。在同學們掌握修辭手法后,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采用相應的修辭手法進行造句,由此一方面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修辭手法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夠促使學生逐步形成對所學修辭手法的應用能力,以便他們能夠在寫作中進行正確應用。通過上述教學方法,一方面使同學們通過對修辭手法的學習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同學們在掌握修辭手法后提升了自身的寫作水平。
四、由課文展開練筆,增加學生寫作量
在當前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普遍認為寫作是最難完成的學習任務,因而也導致寫作成為影響學生語文學習水平的一大障礙。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通過閱讀增加學生的寫作量,從而使同學們能夠適應寫作,并逐步熱愛寫作。為了能夠達到上述教學目的,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完課文后以多種形式開展練筆,由此增加學生的寫作量。為了能夠增加學生寫作的趣味性,緩解學生在面對寫作時所感受到的壓力,教師可以以續(xù)寫、仿寫、改寫等形式開展練筆。
例如在講解完一些結尾戛然而止、給人以無限想象的課文后,教師便可以請同學們結合課文的主要內容進行續(xù)寫。學生在進行續(xù)寫時,教師需要充分給予他們寫作的空間,使得他們能夠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與創(chuàng)作能力,從而逐步將所想的內容落實到作文中。除此之外,學生在續(xù)寫的過程中雖然需要給予其寫作空間,但仍然需要確保其所寫內容能夠與作者所寫的課文建立起聯(lián)系,且要邏輯清晰,符合正確的生活認知,避免學生所創(chuàng)作出的續(xù)寫內容出現(xiàn)毫無頭緒、邏輯混亂的情況。在同學們完成續(xù)寫內容后,教師可以請同學之間先交換閱讀,由此初步了解其他同學的寫作思路。在同學之間完成相互學習后,教師再對學生的作文進行點評,由于學生所寫內容是文章的續(xù)寫,因此教師僅從文章的創(chuàng)意、邏輯等角度展開點評,由此不僅能夠發(fā)揮出續(xù)寫的價值,同時還可以有效緩解學生在面對寫作時的恐懼感。
五、帶領學生分析課文結構,形成編寫提綱能力
在語文這門學科中,優(yōu)秀的文章往往存在著一大共同點,即有著清晰的文章結構,即文章中的每一個段落都有其特定的寫作意圖以及對文章整體的價值。因此可以說,分析課文的結構是帶領學生正確學習課文的主要方法,同時使學生在分析課文結構的過程中形成編寫提綱的能力,也是避免他們在寫作時出現(xiàn)跑題情況的重要途徑。對此,教師有必要在語文閱讀課堂中帶領學生分析課文的結構。
例如,當前小學語文教材中部分課文采用了“總分總”的寫作形式,對此教師便可以展開具體的講解。通常來說,采用“總分總”寫作形式的文章主要在開頭綜述所寫的內容,隨后在文章的中間部分會詳細敘述相應的事件,最后在文章結尾處由相應的事件表達自身的思想情感,并回扣主題。上述這一文章寫作形式也是當前小學生在寫作文時最常用的,因此教師可以以上述方法為他們講解相應的寫作要點,并結合具體的課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在各個部分之間相互銜接和轉換的。最后,為了使同學們從真正意義上理解和掌握這種寫作形式,教師可以給同學們規(guī)定幾個作文題目,并請他們對每一個作文題目編寫提綱,由此雖然沒有使同學們針對題目開展寫作,卻能夠通過他們所編寫的提綱來檢驗對“總分總”這一寫作形式的掌握程度。除此之外,促使同學們形成編寫提綱的能力,也能夠有效避免他們在寫作時出現(xiàn)跑題的情況,進而使寫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劃分合作學習小組,開展相互閱讀點評活動
語文不僅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同時也是一門語言類的學科,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交流和討論。其次,在當前的新課程改革中,也對課堂教學提出了要求,即教師需要以學生為課堂主體,一切教學活動的開展都需要圍繞學生,由此才能夠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為了能夠給同學們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教師可以將全班同學劃分成幾個合作學習小組,隨后開展相應的合作學習環(huán)節(jié)。教師在劃分合作學習小組時,需要注意各小組之間的學習水平要均衡,即每個小組中都要有學優(yōu)生、中等生、學困生,從而確保后續(xù)的合作學習環(huán)節(jié)能夠有效展開。在完成上述一系列準備工作后,教師可以請同學們相互交換所寫的作文,從而請其他組員對自己的作文進行閱讀和點評。學生在閱讀其他同學作文的過程中,不僅能夠了解別人在面對同一寫作題目時的寫作思路,同時還能夠學習作文中的優(yōu)點。其次,同學之間不僅需要找出作文中可學習的優(yōu)點,還應該及時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并結合自己對寫作題目的理解,給出相應的改進方法,從而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除此之外,同學們在集思廣益、互相學習的過程中,也能夠潛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由此一方面發(fā)揮合作學習小組的價值,另一方面使得同學們在閱讀他人作文時也達到了提升自己寫作水平的目的。
七、積極開展課外閱讀,創(chuàng)作讀書筆記和讀后感
筆者在上面提到,閱讀與寫作二者密不可分,學生通過閱讀能夠積累寫作素材、學習寫作水平,達到提升寫作水平的目的;而學生在寫作時能夠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鍛煉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師要想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水平,僅僅依靠教材中有限的課文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課堂中適當拓展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從而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課外閱讀。為了確保同學們積極參與課外閱讀,并發(fā)揮出閱讀的作用,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讀書筆記和讀后感。例如在閱讀《三國演義》這本書時,教師可以請同學們在讀書筆記中分析重要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點,由于《三國演義》的篇幅過長,因而一些人物形象的塑造過程也較長,對此教師可以請同學們以樹狀圖的形式逐步建立起人物的結構,通過對人物的分析,能夠有效加深學生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在以多種形式完成讀書筆記后,教師再請同學們創(chuàng)作讀后感,而讀后感的內容也可以請學生自由發(fā)揮,即根據所讀內容以及得到的相應感受來創(chuàng)作,讀后感的字數(shù)不限,但需要能夠充分體現(xiàn)自己在閱讀過程中所得到的感悟,以及自己對書中內容的理解。通過開展課外閱讀的形式,學生的閱讀量得到了提升,而他們的寫作能力也在創(chuàng)作讀后感的過程中得到了鍛煉。
綜上所述,本文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寫文能力的策略進行了分析。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有必要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開展教學,從而通過閱讀來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并依靠寫作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促使同學們在閱讀與寫作水平共同進步的同時,最終形成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梁智涵《創(chuàng)意寫作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信陽師范學院2020年碩士論文。
[2] 孫越《概念圖在小學中高年級作文教學中的應用現(xiàn)狀研究》,上海師范大學2020年碩士論文。
[3] 徐昀《小學語文高年級情境作文教學現(xiàn)狀調查研究》,上海師范大學2020碩士論文。
[4] 范麗娜《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寫作能力培養(yǎng)策略研究》,《才智》2020年第13期。
[5] 張厚琴《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科教導刊》2020年第18期。
[6] 李大慶《關于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探討》,《冶金管理》2020年第17期。
[7] 王彥林《有效思考小學語文教學中微課資源的運用分》,《科技資訊》2020年第27期。
[8] 吳晶晶《小學五年級作文分層教學實踐研究》,山西師范大學2020年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