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標,樊曉鵬,葉冠雄
(麗水市人民醫(yī)院 肝膽胰外科,浙江 麗水 323020)
多原發(fā)癌(multiple primary cancers,MPCs)也稱重復癌或多中心癌,指同時或先后發(fā)生于患者同一或不同器官的2種或2種以上經(jīng)組織病理學證實的原發(fā)性惡性腫瘤[1]。一般認為,兩個腫瘤間隔時間<6個月為同時性多原發(fā)癌,>6個月為異時性多原發(fā)癌。患者同一次就診時發(fā)現(xiàn)兩種癌癥的情況較為罕見,定義為即時性雙原發(fā)癌[2]?,F(xiàn)對麗水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一例即時性雙原發(fā)癌診治過程進行分析,希望對今后的臨床工作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患者男性,73歲,主因“黃疸20余天”于2020年8 月12 日收住我院肝膽外科。發(fā)病以來患者食欲下降,皮膚眼白發(fā)黃。查體:全身皮膚及鞏膜黃染,伴瘙癢,無其他陽性體征。實驗室檢查:尿液分析:膽紅素1+;血生化提示谷丙轉氨酶63 U/L,堿性磷酸酶217 U/L,谷氨酰轉肽酶24 U/L,總膽汁酸 398.6 μmol/L,總膽紅素109.3 μmol/L,直接膽紅素85.5 μmol/L;血常規(guī)、糞便常規(guī)、消化道腫瘤標志物正常范圍。上腹部增強MRI(見圖1):膽總管胰腺段管壁不規(guī)則增厚伴低位膽道梗阻(肝內(nèi)外膽管擴張、膽囊增大),考慮膽管癌可能性大。擬完善術前檢查及準備后限期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
圖1 MRI所見(紅色箭頭所指為病灶)
2020年8月14日患者突然出現(xiàn)大量嘔血伴解黑便,診斷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經(jīng)保守治療后患者消化道出血停止,生命體征平穩(wěn)。胃鏡檢查提示上部小彎近后壁連及賁門局部可見潰瘍形成,表覆白苔,局部可見血管頭裸露,未見明顯活動性出血,局部活檢送病理。胃癌首先考慮(見圖2)。8月18 日患者再次出現(xiàn)消化道大出血,保守治療無效,急診行全胃切除+食管空腸Roux-en-Y吻合+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T管引流術。
圖2 胃鏡所見(綠色箭頭所指為病灶)
術后恢復順利。術后病理(見圖3):(1)胃體小彎側潰瘍型(瘤體大小3.0 cm×1.8 cm×1.2 cm)中-低分化腺癌,局灶黏液腺癌,浸潤至漿膜下,可見脈管瘤栓及神經(jīng)侵犯;(2)(胃小彎)29顆、(胃大彎)3顆淋巴結均未見癌轉移。免疫組化:CK7(+)、CK20(-)、CAM5.2(+)、CerbB-2(0)、p53(-)、E-Cadherin(+)、CgA(-)、Syn(-)、CD34(血管+)、D2-40(淋巴管+,內(nèi)見瘤栓)、Ki-67(約60%+)、MLH1(+)、MSH2(+)、MSH6(+)、PMS2(+)。
圖3 胃癌病理(HE,×100)
3周后進行化療:白蛋白紫杉醇針200 mg,靜滴,第1天;替吉奧50 mg,口服,bid,第1~14天。每3周重復1次,化療5個周期。復查腹部CT提示膽總管下段腫瘤較前縮小(見圖4)。
圖4 CT所見(紅色箭頭所指為病灶)
2021年3月28日全身麻醉下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具體術式:在原腸腸吻合口近端及遠端用切割關閉器離斷腸管(見圖5),將原腸腸吻合口連同胰十二指腸切除標本一起移除,將遠端空腸上提做胰腸、膽腸吻合,膽腸吻合口下方25 cm空腸與近段腸管做端側吻合(見圖6)。
圖5 沿紅色標注線離斷腸管
圖6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消化道重建示意圖
術后恢復順利。術后病理(見圖7):(1)膽管低-中分化癌伴多量微鈣化,病變大小1.6 cm×1.0 cm,侵犯神經(jīng),未見明確脈管侵犯;(2)胰腺周圍3顆(第8)淋巴結未見癌轉移。免疫組化:CK7(+)、CK20(-)、CD-2(部分+)、SATB2(-)、Ki-67(約5%+)、D34(血管+)、D2-40(淋巴管+)、MSH2(+)、MSH6(+)、MLH1(+)、PMS2(+)、CerbB-2(0)、K19(+)、B-catenin(胞膜胞漿+)。
圖7 膽管癌病理(HE,×100)
3周后原方案化療:白蛋白紫杉醇針200 mg,靜滴,第1天;替吉奧50 mg,口服,bid,第1~14天。每3周重復1次,化療6個周期。
患者目前仍無瘤生存。
MPCs發(fā)病率國內(nèi)外報道不一,但均以消化道來源最高,國內(nèi)報道其發(fā)病率約占惡性腫瘤的0.84%~1.31%[3]。有研究報道,胃癌合并即時性雙原發(fā)癌占同期胃癌病例的1.7%,尤其在老年患者、分化好的早期胃癌患者中更常見[2]。MPCs的診斷一般采用1932年Warren等[4]提出的3條診斷標準,1979年劉復生等[5]進一步補充強調(diào)了每一腫瘤須不相連且具備獨自的轉移途徑和形態(tài)學及病理學特征。高齡、男性、嗜好煙酒、有腫瘤家族史以及曾接受過放化療的患者是高危發(fā)病人群[6]。
本例患者因梗阻性黃疸入院,無上腹部疼痛病史,CT、MRI檢查未見胃壁增厚等表現(xiàn),非常容易漏診。如果患者術前未出現(xiàn)消化道大出血表現(xiàn),那么術前術中都不會發(fā)現(xiàn)胃惡性腫瘤,待術后出現(xiàn)消化道出血表現(xiàn)將會使診斷和處理非常困難,因為術后出血首先考慮的是手術并發(fā)癥的出血。所幸該患者術前明確胃惡性腫瘤的診斷,但診治過程中仍面臨了較多疑難之處。(1)診斷困難:胃惡性腫瘤胃鏡活檢病理檢查已明確,本例膽總管下段占位為偏心性,需考慮胃惡性腫瘤淋巴結轉移壓迫膽總管下段可能。因患者術前檢查準備期間出現(xiàn)消化道大出血,未能完善十二指腸鏡及膽總管毛刷等檢查,第一次急癥手術時患者情況不允許行膽總管下段占位活檢,故一直缺乏膽總管下段腫瘤病理診斷。筆者團隊考慮,患者術前CT檢查提示局部淋巴結腫大不明顯,結合術中探查所見及術后病理提示胃周淋巴結均未見癌轉移,故膽總管下段占位仍首先考慮原發(fā)性腫瘤,需爭取根治性手術切除,最后也得到術后病理的支持。(2)手術策略選擇困難:是否同期行胰十二指腸切除+全胃切除術?同期手術技術難度大,創(chuàng)傷大,吻合口多,手術風險增加。本例患者經(jīng)歷兩次消化道大出血,第一次經(jīng)保守治療后出血停止,第二次再出現(xiàn)大出血,經(jīng)保守治療無效,需急診手術治療,此時患者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同時大量出血后患者存在貧血、低蛋白血癥等情況,術后吻合口漏的風險明顯增加,因此決定行分期手術。(3)梗阻性黃疸處理方 式的選擇:全胃切除術后再行PTCD或ERCP引流減黃?筆者團隊考慮,患者因梗阻性黃疸入院,持續(xù)黃疸影響肝功能,導致凝血功能障礙,將增加手術并發(fā)癥風險,所以決定術中急診處理,同時也避免了術后再行減黃操作給患者帶來的創(chuàng)傷和治療費用。本著急診手術盡量簡單的原則,筆者團隊選擇行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T管引流術,所幸膽汁外引流7個月患者一直未出現(xiàn)電解質(zhì)紊亂等情況。膽道腫瘤患者若長時間膽管外引流可能會造成竇道的腫瘤播散,所以如果患者病情允許,膽總管與十二指腸做側側吻合行膽汁內(nèi)引流會是很好的選擇。(4)化療方案的選擇:患者第一次手術后病情恢復順利,但考慮短期內(nèi)組織水腫嚴重,再次手術技術難度大,手術風險高,需 適當延期后再手術。等待手術期間需選擇化療方案控制膽總管下段癌腫,但如何制定方案、如何選擇化療藥物、化療時間怎么把握都沒有可以參考之處。筆者團隊嘗試采用替吉奧+白蛋白紫杉醇方案化療以期兼顧胃及膽總管兩處腫瘤?;熎陂g定期復查腹部CT,膽總管下段占位逐漸縮小提示此化療方案有效,故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予以原方案輔助化療。
經(jīng)過對本病例的診治,應充分認識到MPCs的潛在可能性。對診斷上存在疑問,或出現(xiàn)一種疾病不能完全解釋的臨床表現(xiàn)及輔助檢查所見時,特別需要完善相關檢查[7]。本病例術前出現(xiàn)消化道出血按診治疾病“一元論”的原則首先考慮膽總管腫瘤引起,所幸完善胃鏡檢查明確合并胃惡性腫瘤。MPCs
治療上應個體化綜合考慮,爭取根治性手術切除,需避免因手術復雜而放棄手術機會。MPCs不同于腫瘤遠處轉移,只要準確診斷及評估、合理設計治療方案、全程科學管理、密切關注病情變化,根治性手術能使患者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