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技術逐步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對高師聲樂教學方式革命性影響日趨明顯。傳統(tǒng)聲樂課堂教學方式、“小組課”“集體課”“聲樂慕課”“聲樂微課”“混合式聲樂教學模式”等多種聲樂教學方式各具優(yōu)勢又存在不足,如何在信息技術日趨成熟、網絡資源極其豐富、聲樂教學受眾逐漸龐大的前提下“揚長避短、與時俱進”,是互聯網+背景下高師院校聲樂課程教學方式改革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互聯網+;聲樂教學方式;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G6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2)03-0060-03
[基金項目]長江師范學院2019年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JG-2019263)。
[作者簡介]曹宏彬(1976— ),男,長江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講師。(重慶 408100)
當前,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技術逐步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國民各級各類學校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革命性影響日趨明顯。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部陸續(xù)出臺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等指導性文件,教育信息化正迎來重大歷史發(fā)展機遇?!笆濉逼陂g,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等對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為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空間。[1]在此背景下,高等師范院校聲樂課程教學的應變、求變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高師院校聲樂教學方式應順應信息化技術發(fā)展,突破傳統(tǒng)、單一模式,尋求教學方式的多樣性發(fā)展亦凸顯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師院校聲樂教學方式現狀梳理
長期以來,傳統(tǒng)聲樂教學模式——即一對一、面對面、口傳心授的聲樂教學方式在高師院校的聲樂課堂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即各級各類高校擴招之前,這種師生零距離交流、一對一指導、精英化的教學方式,在藝術人才培養(yǎng)和聲樂師資培訓過程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進入新世紀后,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執(zhí)行,高等師范院校的生師比逐年提高,聲樂教師的教學任務也逐年遞增——一位聲樂教師往往要承擔三十、四十甚至五十多位學生的聲樂教學任務。在此背景下,傳統(tǒng)的一對一、精英化聲樂教學方式已經滿足不了聲樂教學的需要,必然要做出改變。與之相適應的,高師聲樂課堂教學中,除了傳統(tǒng)聲樂教學方式以外,出現了小組課、集體課等新的聲樂教學方式。小組課和集體課的出現,打破了一對一、精英化聲樂教學方式的傳統(tǒng),對一些共性的學習內容,如聲樂發(fā)聲、呼吸、共鳴等基本理論、聲樂作品的風格分析、聲樂表演的基本藝術規(guī)范講解等,可以集中講解;具體的曲目布置與完成度檢驗,再通過個別一對一授課解決。近年來,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技術逐步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對高師聲樂教學方式革命性影響日趨明顯?;ヂ摼W資源的極大豐富,局域網、校園網各類平臺的快速建立與發(fā)展,個人電腦、手機的迅速普及,都為新時期聲樂課堂教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同時也對互聯網時代高師聲樂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聲樂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澳秸n”指的是“大規(guī)模網絡開放課程”(MO-OC),[2]因為互聯網資源的豐富與開放,往往也是免費的。這種大規(guī)模網絡開放課程的形式被聲樂課程的教學所借鑒,便在我國飛速發(fā)展,比較有影響力的如:“戴你唱歌”“閻歌好聽”,等等?!胺D課堂式”教學模式是從英語“Flipped Class Model”翻譯過來的術語,一般被稱為“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3]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使用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不再單純地依賴授課老師來教授知識。而課堂和老師的角色則發(fā)生了變化,老師更多的責任是去理解學生的問題和引導學生去運用知識?!胺D課堂式教學模式”應用于高師聲樂課程的教學中,亦作“混合式聲樂教學模式”,主要采用聲樂教師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查找學習內容、提前預習聲樂學習的曲目及背景知識等,課堂上則側重于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予以解答,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效率。
二、傳統(tǒng)高師院校聲樂教學方式優(yōu)勢與局限
聲樂藝術就其藝術性本身而言,需要學習者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這就需要聲樂教師在聲樂教學中貫穿審美育人原則,具有較為精深的音樂美學修養(yǎng)。除了審美基礎,聲樂教學過程中還需要對學習者進行語言學、心理學、舞臺表演學等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使其學會對特定的聲樂作品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進而順利完成流暢、自然、富有感染力的藝術化歌唱。一段時期以來,國內高師院校聲樂課程的教學,借鑒專業(yè)音樂學院的聲樂教學方法,沿襲了中國傳統(tǒng)戲曲、曲藝師徒式一對一的口傳心授模式。在教學硬件資源匱乏、生師比相對較小的年代,這種一對一、師徒式口傳心授的教學方法是合理且有效的。然而,隨著高師院校音樂專業(yè)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生師比逐年提高,傳統(tǒng)聲樂教學模式日益顯示出其弊端,不能完全滿足新時代高師聲樂教學的需要。
(一)傳統(tǒng)高師院校聲樂教學方式的優(yōu)勢
1.傳統(tǒng)聲樂教學方式,保證了聲樂學習的方向性
美好的歌唱離不開積極向上、高品味的審美情趣引領。聲樂初學者,往往對音色、位置、音量等歌唱要素的運用感到迷茫,容易跑偏。這就要求聲樂教師在聲樂教學過程中第一時間予以指正和引導,建立正確的聲音概念和良好的演唱習慣。傳統(tǒng)聲樂教學方式采用一對一、面對面的精英化教學,由聲樂教師口傳心授,保證了聲樂學習者良好審美品味的建立。
2.傳統(tǒng)聲樂教學方式,保證了聲樂學習的系統(tǒng)性
聲樂藝術是一門融合了語言、音樂的表演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造型性和較強的系統(tǒng)性。同樣,聲樂學習亦是復雜系統(tǒng)的慢慢積累過程。發(fā)聲技巧的簡單到復雜、聲音跨度的增加與開發(fā)、咬字吐字的準確與流暢、情感表現得充分與自如,都需要長時間的打磨與修正。傳統(tǒng)聲樂教學方式一對一、面對面的授課特點,避免了聲樂學習者,尤其是初學者走彎路,最大程度保證了聲樂學習的系統(tǒng)性。
3.傳統(tǒng)聲樂教學方式,保證了聲樂學習的精確性
聲樂演唱是較為抽象的直覺表演藝術。理論知識的學習、技術動作的講解、作品風格的把握最終都是為輕松的聲音駕馭和恰如其分的舞臺演唱服務的。聲樂藝術的直覺性,決定了其沒有數據化的評判標準和固定的學習參考值,發(fā)出聲音是否悅耳全靠演唱者內在聽覺的直覺把控和外在音響效果的及時反饋。傳統(tǒng)一對一、面對面聲樂教學方式,注重師生直接互動模仿,靠不斷地學習、調整與鞏固,來保證聲樂教學的精確性。同時,這種零距離教學,可以及時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聲樂學習者走彎路。
(二)傳統(tǒng)高師院校聲樂教學方式的局限
1.教學時間的局限
傳統(tǒng)聲樂教學方式教學時間相對集中在課堂的45分鐘之內。由于教學環(huán)境的單一和學習材料的匱乏,造成聲樂學習者的有效學習時間只能局限于短短的課堂教學時間之內。雖然課下學生也可以自我訓練以鞏固課堂學習內容,但缺乏聲樂教師的現場引領,往往效率不高甚至南轅北轍。
2.教學空間的局限
傳統(tǒng)聲樂教學方式要求師生面對面教學,注重學習的現場性和即時性。這就造成聲樂學習更多地集中在琴房、教室,缺乏更多拓展、實踐的平臺。同時,聲樂學習需要不間斷的訓練機能來穩(wěn)定歌唱狀態(tài)、提高歌唱能力,傳統(tǒng)聲樂教學只能有效發(fā)生在教學場所,大大限制了學習者空間上的需求。
3.學習者學習主動性的局限
傳統(tǒng)聲樂教學方式以聲樂教師為主導,教師口傳心授、全程操縱著聲樂教學的節(jié)奏和學習的內容。長久、單一的傳統(tǒng)聲樂教學,易使學習者疲憊懈怠,喪失聲樂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4.教學評價機制的局限
傳統(tǒng)聲樂教學方式考核評價單一,多以學期期末考試結果來評判,對學習過程的監(jiān)控和評判缺乏動態(tài)的追蹤。聲樂學習是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多維度知識技能緩慢積累的動態(tài)過程,學習者在聲樂學習中的表現,不僅僅體現在最終的作品演唱分數的高低。聲樂學習者的課前預習、課堂參與、課后鞏固和舞臺展演、考試現場發(fā)揮等各個學習環(huán)節(jié)的表現,都應在多元的教學評價機制中得到動態(tài)追蹤與反饋。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師院校聲樂教學方式改革方向與目標
互聯網+背景下,各類信息資源極大豐富,局域網、校園網各類平臺的快速建立與發(fā)展,個人電腦、手機的迅速普及,都為高師院校聲樂課堂教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同時也對互聯網時代高師聲樂教學方式的改革創(chuàng)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固守單一、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方式是不合時宜的,亦滿足不了現階段高師院校聲樂課程教學的需要?!皳P長避短、與時俱進”應該成為當前聲樂教學方式改革的方向和目標。
(一)生師比較為合理的高師院校,以傳統(tǒng)聲樂課堂教學方式為主,課堂教學融入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和追蹤評價機制,實現“揚長避短、與時俱進”的改革目標。
傳統(tǒng)聲樂教學方式,由于其師生教學零距離、師徒口傳心授的特點,有利于保證聲樂學習的方向性、系統(tǒng)性和精確性,但在完成教學的時間、空間維度、追蹤評價機制和調動聲樂學習者學習主動性方面,存在明顯的局限。在此背景下,教師要轉變觀念,從過去的聲樂課堂掌控者角色中抽離,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要善于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拓展聲樂教學的時間、空間,輔以“聲樂慕課”“聲樂微課”等聲樂教學方式,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微課、慕課可以是教師自己錄制,也可以推薦名家、名師的視頻;在聲樂學習的課前問題預設、課堂教學活動、課后完成作業(yè)、教學追蹤評價等各教學環(huán)節(jié)都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網絡資源和平臺來實現教學目標,追求更加完美的教學效果。
(二)生師比較高的高師院校,可以采用“小組課”“集體課”為主,個人觀摩課為輔的聲樂教學方式。每月前三周采用“小組課”或“集體課”聲樂教學方式,合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完成一些共性的學習內容,如聲樂發(fā)聲、呼吸、共鳴等基本理論、聲樂作品的風格分析、聲樂表演的基本藝術規(guī)范講解,等等。每月保證一節(jié)課的時間用來進行個人觀摩實踐,有針對性地檢查學生聲樂技術的運用和舞臺實踐情況。同樣,要善于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拓展聲樂教學的時間、空間,輔以“聲樂慕課”“聲樂微課”等聲樂教學方式,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重要的是,聲樂教師要順應時代要求不斷提高自己的業(yè)務能力和素質,可以熟練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聲樂教學,實現“揚長避短、與時俱進”的改革目標。
結 語
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的飛速發(fā)展、信息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同時也對高校學科教育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師院校聲樂教學方式順應信息化技術發(fā)展,突破傳統(tǒng)、單一模式,尋求教學方式的多樣性發(fā)展亦凸顯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傳統(tǒng)聲樂教學方式,由于其師生教學零距離、師徒口傳心授的特點,有利于保證聲樂學習的方向性、系統(tǒng)性和精確性,但在完成教學的時間、空間維度、追蹤評價機制和調動聲樂學習者學習主動性方面,存在明顯的局限。聲樂教學“小組課”與“集體課”教學方式,最大化解決了當前高師院校聲樂教學生師比居高不下的矛盾,極大提高了聲樂教學的覆蓋面,但在個性化需求滿足、精細化實踐操作和系統(tǒng)性追蹤評價方面,尚亟待加強?!奥晿纺秸n”“微課”等教學模式為聲樂學習者提供了開闊的學術視野和自主學習的途徑與動力;“混合式聲樂教學模式”則旨在發(fā)揮聲樂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聲樂教師由課堂的絕對權威轉變?yōu)槁晿穼W習的引導者、參與者,最終提高聲樂學習的效率和課堂教學質量。
注釋:
[1]何克抗.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J].課程.教材.教法,2014(02):58—62.
[2]王秋月.“慕課”“微課”與“翻轉課堂”的實質及其應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08):15—18.
[3]侯藝璇,郭民建.翻轉課堂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優(yōu)化研究[J].當代音樂,2019(01):32—33.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