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 年,呂紅娟父親(左)與戰(zhàn)友進行野營訓練
在老家大衣柜上層的角落里,放著一個精致的小木箱,那是父親的“寶貝”。
小木箱為長方體,上面的蓋子有一半可以靈活地抽出來,還有一個小巧的合頁,連著蓋子與箱體,用一個小小的鎖鎖住。從我有記憶開始,小木箱就一直靜靜地待在那兒。小時候,我和妹妹總是對這個上了鎖的箱子很好奇,不知道里面藏了什么。我們就趁大人不在家時,把箱子取出來,努力透過蓋子上的縫隙朝里看,但是什么也看不見,就愈發(fā)地好奇。
有一年過年,母親把小木箱從衣柜里取出來,放到炕上,打開鎖,取出幾張嶄新的一塊錢,給我和妹妹發(fā)了壓歲錢。我們趁機會看到“廬山真面目”:里面除了有些錢外,還放著我家的戶口本、存折、父親的復員證等。
后來,在父親一遍又一遍的講述中,我們了解了小木箱的由來——
1970年12月,剛滿18歲的父親應征入伍,成為天津某部的一名炮兵。他憑著聰明、好學、上進,在部隊有了“一年入團、兩年入黨、三年當班長”的光榮三部曲。連長特別看重他,總是把一些重要任務交給父親,而父親每一次都能出色完成。
連長會做木匠活,想把這門手藝傳給父親,打算利用休息日來傳授。但是,父親從心底里抵觸“木工”,覺得像他這樣志存高遠的人,怎能當一個“小木匠”?因此,他最終也沒有學會。1975年,父親要復員了,連長就把他親手做的一個小木箱作為禮物送給了父親。臨別時,父親抱著小木箱,才體會到連長的良苦用心,但后悔也來不及了……
后來,這個小木箱一直跟隨著父親,我們家蓋了幾次房子,大衣柜也搬來搬去好幾回,小木箱一直完好地保存著。
小木箱整整陪伴了父親幾十年,父親與連長的情誼也延續(xù)了幾十年。剛復員時,父親是寫信跟連長聯(lián)系,后來就打電話。每年春節(jié),新年鐘聲敲響的那一刻,父親的第一個拜年電話就是打給他的老連長。
2007年7月,呂紅娟(后排中)一家
連長也早已退役,定居北京。父親在老家栽了幾畝桃樹,桃子個大味甜,煞是喜人。后來這些年,每年7月桃子成熟時,父親都要專門坐飛機去北京,給連長送兩箱桃子。要知道,父親是個極其節(jié)儉的人,夏天開空調(diào)都嫌費電。他奢侈地坐飛機去北京,自然有他的理由——桃子保鮮期短,要讓老連長吃到最新鮮的桃子。
到北京后,看到連長氣色紅潤,精神矍鑠,父親很放心。連長像當年一樣夸獎父親:“小鬼,你真是好樣的,能種出這么好的桃子,我當年就沒看錯人!”
回首往事,他們唏噓不已——父親后悔沒跟著連長學會木工活兒,連長感嘆當年因諸多原因沒能把父親留在部隊。說到連長做的小木箱一直跟隨父親,放在我家衣柜里時,更是感慨萬分……兩雙大手緊緊握在一起!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已步入古稀之年的父親積極報名,當上了我們村里的志愿者,掛橫幅、貼標語,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在村口值守,幫助村干部發(fā)通知、維持秩序。村委會組織黨員捐款,父親從衣柜里搬出小木箱,打開箱蓋,拿出存折,到銀行取了1000元交特殊黨費……
疫情防控的兩年里,父親不能親自去北京送桃子,只能通過快遞給連長寄去兩箱精選的鮮桃,還通過微信視頻道歉:“連長,疫情期間不能隨處跑,我就不去北京看您了!”視頻那邊,連長依然喊他“小鬼”,夸他種的桃子還是那么好吃。
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全國上下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連長給父親寄來了《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等書籍。父親很振奮,好像又回到了當年,每天都要戴上老花鏡,認真地閱讀黨史,還細致地做了筆記。我女兒說,外公比她上課都認真。
呂紅娟父親的小木箱
2022年除夕,父親給連長視頻拜年時,還專門把小木箱取了出來。通過視頻,老連長看到了50年前他做的箱子,看到箱子里他送給父親的黨史書籍,還有黨章、黨徽和父親的復員證,感慨萬千,眼圈也濕潤了……
拜完年后,父親把小木箱仔細地擦拭了一遍又一遍,鄭重地對我說:“爸爸一輩子沒給你們掙下萬貫家財,這個小木箱就是咱家的‘傳家寶,你們要好好傳下去?!?/p>
小木箱,寄托著父親的家國情懷和戰(zhàn)友深情,我定會好好珍藏,與家風一起傳承。
(作者單位:山西省永濟市蒲洲熱電公司)
編輯/李穎(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