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霞
在我國農(nóng)村地區(qū),小學學困生問題尤為突出。對此,筆者運用線上調(diào)查法,對農(nóng)村小學學困生展開調(diào)查,找出成因及策略。作為教師,要通過各方面的努力,為學困生的轉(zhuǎn)化打好基礎,向社會推送優(yōu)秀的人才。
一、增強學生自我約束力,改善學習方法
在日常教學中,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是影響自身學習的關鍵因素。因此,教師首先要從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進行分析及策略轉(zhuǎn)化。
在學習態(tài)度上,懶惰是大部分學生成為學困生的原因。特別是在農(nóng)村地區(qū),學習環(huán)境較為松散,家長忙于生計,對學生的束縛較少,因此造成他們自制力差,認識不到學習的重要性,不能很好地進行自主學習。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困生獨自思考和學習的能力,不過度依賴他人,不分散學習注意力。在課堂上,學生要提高自身的注意力,專注聽講,建立良好的聽課習慣。在課下進行獨立學習時,要有良好的判斷能力,養(yǎng)成自我思考,自我檢查的習慣,主動學習課堂知識,使自己學到的內(nèi)容更加鞏固。
在學習方法上,部分學生因為方法不當而成績落后,喪失自信心。這類學生并不是不積極努力,也不懶惰,相反他們很刻苦,努力學習,肯下功夫,同樣希望自己能夠取得好成績,得到別人的認可。但他們的問題在于,學習方式方法不當,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導致成績沒有明顯的提升。對這類學生,教師不能忽視他們的表現(xiàn),要及時給予肯定,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也可以讓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與學困生進行交流,將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學習經(jīng)驗傳授給學困生。讓學困生學會學習,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方法。此外,學生要具備較強的心理接受能力,不能因為一次兩次的學習成績不樂觀就喪失信心,自暴自棄,失敗乃成功之母,要越挫越勇,相信只要自己肯付出努力,就肯定會有收獲。這類學生需要教師的認可和肯定,關鍵在于自信心的培養(yǎng)。比方說從每一道題開始,答對一道就給自己一個獎勵,讓自己找到自己的價值,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建立自信心,堅定自己的學習動機。
在基礎知識上,教師可從學生的作業(yè)入手。學生的認知能力不同,對課堂教學知識的接受、理解程度都不同。在課余時間,教師要主動接觸學生,了解學困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做到對每名學生的情況了如指掌,充分了解每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行為習慣。然后,結合學生自身特點,采取適用于學困生的基礎水平和能力的作業(yè)方案,為學生制定不同難度的作業(yè)。
作業(yè)量要適中,降低難度,注重作業(yè)的質(zhì)量,讓學困生鞏固好基礎知識。教師要對學困生進行一對一輔導,對作業(yè)中出現(xiàn)的錯誤,教師給學困生指導糾正,認真講解,讓他們明白自己錯在哪,并使用同類型的練習題進行試練,使他們的基礎知識得到提高。
二、轉(zhuǎn)變父母的教育理念與方式
父母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在推進學生的學習轉(zhuǎn)化過程中,家長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家庭環(huán)境對學生的影響很大。
小學是學生成長的初期階段,在這一階段,家庭對學生的影響也會影響到學生后期的發(fā)展。首先,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想法,同時也讓學生了解父母的教育觀念,雙方共同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和睦的家庭環(huán)境。在農(nóng)村,有些家長把心思都放在了賺錢上,忽視了對學生學習的督促和培養(yǎng),認為學生的教育是學校和教師的責任,不需要家長的指導,對學生的學習過于冷漠,因此,學生缺少家長的幫助和指導,慢慢變得懶散、懈怠了。
作為父母,家長有責任對學生的教育進行管教和監(jiān)督,給子女起到好的示范作用。一些家長接受的文化教育相對較少,不知道怎么去管教學生,打罵學生成了主要管教方式。還有一些家長,急于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過于望子成龍,對學生的管教過于嚴格,使學生承擔了超出這個年齡段應該承受的壓力。更有甚者,家長對子女過分寵溺,無條件地滿足學生一切合理與不合理的要求,讓學生在學習上無動力,久而久之,產(chǎn)生學困現(xiàn)象。綜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學習習慣都離不開家長的指導。作為家長,既不能對學生過分嚴格,也不能過于溺愛學生。
同時,在作業(yè)方面,家長要勤給學生進行指導,遇到問題及時與教師進行溝通。對于文化水平較低的父母,可以在學校對他們進行培訓,補充他們的基礎知識,在家庭教育中,讓家長能夠輕松應對學生的學習,使學生的作業(yè)能夠得到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家長要改善自己的管教方式,和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的想法,從而對其施以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引導,也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養(yǎng)成健康的心理。
三、加強對學困生的關注,增強學習欲望
部分教師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過于追求學生成績,過多關注學優(yōu)生,忽視對學困生的指導,導致學生心理出現(xiàn)偏差,有失落感。
小學階段的學生,心靈很脆弱,教師的一舉一動,學生都會放在心上。首先,教師要有愛,只有教師自身有愛心,學生才會感受到愛,才能學會去愛別人。學困生與其他學生一樣,他們同樣希望得到教師與家長的關心和認可,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夠被看在眼里,得到理解和尊重。其次,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要對學困生多一些耐心和幫助。如不變相地體罰與打罵學生;不輕易給家長打電話,向家長告狀。教師要尋求正確的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對學生同等對待,不按成績排座位,要給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學習綜合排名,不能只追求考試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生活與行為習慣。如部分農(nóng)村學生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對學生照顧得少,教師可以在空余時間指導他們的學習,在作業(yè)上給他們幫助。還可以邀請學生去自己家里做客,讓他們在缺少父母關心的時候能夠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愛,從而讓學生的心里感到溫暖。外而久之,學生便會卸下防備,消除對教師的恐懼心理,由此使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心理,增強學生的學習欲望,有利于學困生的轉(zhuǎn)化。
由于學生自身素質(zhì)不強、教師對學困生的忽視等原因,學困生成為了農(nóng)村地區(qū)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國內(nèi)外對學困生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對學困生的轉(zhuǎn)化是一個長期且艱難的過程,任重而道遠。需要學校、教師、家長與學困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尤其是教師,應該做好引導者的角色。農(nóng)村小學教師應從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及時轉(zhuǎn)變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轉(zhuǎn)變學習態(tài)度。
教師要堅信每一名學生都會長成茁壯的大樹,都會成為國家的棟梁,家長要有信心,自己的孩子是無比優(yōu)秀的,學生要更加堅定,相信自己就是最棒的。教師要增強學生自信心,讓學生都能夠得到全面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只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jīng)驗,積極改善方式方法,就一定會有效果,齊心協(xié)力,譜寫農(nóng)村小學新篇章。
(作者單位:惠民縣何坊街道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