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宇佳
摘要:《聊齋志異》子弟書是以《聊齋志異》為題材改編而成的說唱文學作品,文本內容以鈔本、刻本和印本的形式流傳至今。學者有意識的研究《聊齋志異》子弟書可追溯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劉復、李家瑞、傅惜華等人不斷地搜集考證《聊齋志異》子弟書的篇目情況,開始了《聊齋志異》子弟書書目鉤沉與整理,實證出《聊齋志異》子弟書現存27種,選取22篇《聊齋志異》故事改編而成。學者對《聊齋志異》子弟書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三、四十年,這些研究建立在文本資料日益豐厚的基礎上,對《聊齋志異》子弟書的主題思想、文體特征和敘事特點展開了詳細論述,研究范圍趨向細化。因此,對《聊齋志異》子弟書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梳理,有利于挖掘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和拓寬《聊齋志異》的傳播空間。
關鍵詞:《聊齋志異》;子弟書;改編
中圖分類號:I207.419 ? ?文獻標志碼:A
子弟書的“流傳時間約從乾隆年間始至民國初年,大約二百年時間。主要流行于北京、沈陽、天津等北方地區(qū)。在道光、咸豐、同治年間,頗為盛行……至清末民國初年,被大鼓等曲藝代替,漸趨消亡” [1]7。這里的“消亡”指的是演唱方式衰落不聞。清震鈞《天咫偶聞》中記載:“舊曰鼓詞,有所謂子弟書者。始剏于八旗子弟,其詞雅馴,其聲和緩,……內城士夫多擅場,而瞽人其次也。然瞽人擅此者,如王心遠、趙德璧之屬,聲價極昂,今已頓絕。” [2]175可知,子弟書首創(chuàng)于八旗子弟。子弟書文本是我們窺見當時八旗士大夫、八旗子弟、民間藝人精神世界的一面鏡子?!白钤绲淖拥軙芯恐鳌迦祟櫫盏摹稌~緒論》。因創(chuàng)作于子弟書盛行的嘉慶時期,作者顧琳及評者李鏞又親自參加到子弟書的創(chuàng)演活動中去,所以其評論彌足珍貴。這也是清代惟一的子弟書專論” [1]2。書中記載:“后自羅松窗出而譜之,書遂大盛。然僅有一音。嗣而厭常喜異之輩,又從而變之,遂有東西派之別。其西派未嘗不善,惟嫌陰腔太多,近于昆曲,不若東派正大渾涵,有古歌遺響。近十余年來,無論搢紳先生,樂此不疲,即庸夫俗子,亦喜撮口而效,以訛傳訛,雖好者日見其多,而本音則日失其正矣?!?[3]821可見,子弟書的音樂經歷了一個演變的過程,分為東、西兩派不同的風格,然后,才達到“人皆爭效的程度” [4]101-104。一直以來,子弟書與中國古典小說有著復雜而密切的關系。許多子弟書取材于中國古典小說,《聊齋志異》子弟書即是典型范例。
關德棟、李萬鵬認為:“說唱志目是《聊齋志異》的一種普及形式,它以通俗文藝特有的藝術手段,給一般文化水平低下的人們掃除了文字上的障礙,使廣大群眾極大程度地滿足了欣賞聊齋故事的渴望,成為群眾文化生活的一種重要補充?!?[5]1《聊齋志異》子弟書的出現,不僅擴寬了《聊齋志異》的傳播路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于聊齋故事的渴求。20世紀以來,《聊齋志異》子弟書研究穩(wěn)步前進,從縱向時間研究來看,《聊齋志異》子弟書研究大體經歷了文本的搜集、整理、考證等階段,從文本內部研究來看,《聊齋志異》子弟書研究大體涉及主題思想、文體探究、敘事特點研究等方面。
一、《聊齋志異》子弟書書目鉤沉與整理
民國時期,《聊齋志異》子弟書的研究處于文本的搜集、整理階段,系統的專門性研究尚未出現。“民國初期,受到法國、英國、日本、德國等國學術思潮影響,俗文學研究在中國成為一個專門學科” [6]170-174?!读凝S志異》子弟書的研究建立在俗文學研究的基礎上?!懊駠吣?,中央研究院社會調查研究所則購得大批清代與民初書坊所抄或出版的曲藝原刊本,極為珍貴,已編成《中國俗曲總目稿》” [7]58。該書于民國二十一年(1932)出版,后于1993年和2011年兩次出版。李家瑞在搜集整理《中國俗曲總目稿》工作的基礎上,寫出了專著《北平俗曲略》,該書于民國二十二年(1933)印行,1988年再次出版。
20世紀40年代以來,傅惜華的著作《曲藝論叢》中記載:“后世戲劇以及俗曲方面,采取《聊齋志異》所衍故事以為題材者,殊難枚舉,影響至巨。……至于俗曲方面,當以子弟書為多?!?[8]148該書從著錄情況和曲詞內容等角度論述了《俠女傳》《蓮香》《陳云棲》《顏如玉》《葛巾傳》《大力將軍》《馬介甫》《秋容傳》《鳳仙傳》《嫦娥傳》《胭脂傳》共11種《聊齋志異》子弟書的相關內容,同時提及別本《鳳仙》《姚阿繡》《鐘生》《綠衣女》《續(xù)黃粱》等篇目。傅惜華在著作《子弟書總目》中闡述了:“子弟書的內容,比較其他曲藝所衍述的故事,來源是極其豐富的,歸納起來約可分為四類,其中之一便是取材于明清兩代的通俗小說……?!?[9]4-5其中包括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等文學名著。
1980年以來,涉及清代“子弟書”相關內容的研究專著不斷涌現,但《聊齋志異》子弟書的研究專著尚未出現。《聊齋志異》衍生作品、其他曲藝作品中有一些關于《聊齋志異》子弟書的記載,從中可以窺見《聊齋志異》子弟書的內容。關德棟、李萬鵬的《聊齋志異說唱集》中不僅收錄14種《聊齋志異》子弟書,還“從質量上,肯定了子弟書里的志目,藝術成就最為突出” [5]7。關德棟、周中明編著的《子弟書叢鈔》 [3]記錄了《綠衣女》《大力將軍》《葛巾傳》《胭脂傳》4種《聊齋志異》子弟書的內容,并附有相關的主題說明,其中子弟書《胭脂傳》解讀為勸善懲惡,提倡自由真摯的愛情,同原著《聊齋志異·胭脂》作為公案小說的類型有一些區(qū)別。李家瑞在《北平俗曲略》中記載:“編造子弟書最多的是韓小窗、鶴侶氏、云崖氏、竹軒、漁村、煦園等人?!?[10]18其中漁村、煦園也將《聊齋志異》中約12篇故事改編為子弟書。劉復、李家瑞編著的《中國俗曲總目稿》 [11]中詳細記載了《鳳仙》《鐘生》《俠女傳》《洞庭湖》《秋容傳》《馬介甫》《胭脂傳》《冤外冤》《夢中夢》《陳云棲》《葛巾傳》《綠衣女》《嫦娥傳》《蓮香傳》《顏如玉》《續(xù)黃粱》《大力將軍》《姊妹易嫁》《謎目奇觀》等《聊齋志異》子弟書篇目目錄,由于著作中所收錄的曲目較多,工作量巨大,故只有目錄未涉及內容提要。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輯校《清蒙古車王府藏子弟書》 [12]中詳細記載了《顏如玉》《大力將軍》《葛巾傳》《蓮香》《陳云棲》《俠女傳》《馬介甫》《秋容》《嫦娥傳》《鳳仙傳》《綠衣女》《胭脂傳》《鐘生》《姚阿繡》《鳳仙》共15種《聊齋志異》子弟書的相關回數和具體內容,為探究《聊齋志異》子弟書的內容和敘事特點提供了支撐。個別內容有訛誤,如《顏如玉》中主人公的名字由郎玉柱變成了郎玉桂。張壽崇主編的《子弟書珍本百種》 [13]一共記載了《蕭七》《菱角》《績女》《瑞云》《夢中夢》《疑媒》共6種《聊齋志異》子弟書的相關內容。隨著研究的深入,《聊齋志異》子弟書的相關資料也日漸豐厚。黃仕忠、李芳、關瑾華編著的《子弟書全集》 [14]詳細記載了24種《聊齋志異》子弟書的篇目內容;黃仕忠、李芳、關瑾華編著的《新編子弟書總目》 [15]羅列了25種《聊齋志異》子弟書的目錄,子弟書《顏如玉》主人公的名字由郎玉柱變成了郎玉桂,疑似訛誤;陳錦釗的著作《子弟書集成》 [16]輯錄了25種《聊齋志異》子弟書,且附有《三目奇觀》篇目內容和《三目奇觀》《謎目奇觀》之謎目——文中所嵌書目的羅列與分類。這三部書相互補充,對《聊齋志異》子弟書的篇目和內容作了較為細致地整理,為深入探究《聊齋志異》子弟書的思想和藝術性提供了強有力的材料支撐。
從以上學者的子弟書作品輯錄可知,現存《聊齋志異》子弟書篇目共有27種,其中24種是根據《聊齋志異》小說改編而成。子弟書《胭脂傳》和《疑媒》均是根據《聊齋志異》卷十《胭脂》篇改編而成,但內容不同,因此歸為兩種。子弟書《鳳仙傳》和《鳳仙》均是根據《聊齋志異》卷九《鳳仙》篇改編而成,但內容不同,故也歸為兩種。另外三種為《王杏齋》《謎目奇觀》《三目奇觀》。《王杏齋》只存目,內容俟考;《謎目奇觀》和《三目奇觀》集《聊齋志異》篇名而成,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聊齋志異》子弟書。
表1:《聊齋志異》子弟書可見篇目統計:
從上表可知,現存的《聊齋志異》子弟書篇目內容具有如下兩個特點:1.《聊齋志異》子弟書目錄與版本問題較為清晰。在著作《書齋與書坊之間——清代子弟書研究》“坊抄目錄”一節(jié)提及“百本張、別野堂、樂善堂”等子弟書目錄;“刻本目錄”一節(jié)涉及到《聊齋志異》子弟書《王杏齋》《洞庭湖》《姐妹易嫁》《冤外冤》等篇目輯佚;“百本張與子弟書書坊”一節(jié)以子弟書的售價及傳播為切入點,論述了子弟書的售價高低與其傳播速度息息相關 [1]117-157。結合上表,可知《俠女傳》《蓮香傳》《綠衣女》《馬介甫》《大力將軍》《秋容傳》《姚阿繡》《鐘生》《嫦娥傳》《鳳仙傳》《胭脂傳》《葛巾傳》《顏如玉》《陳云棲》共14種《聊齋志異》子弟書著錄情況中記載了百本張《子弟書目錄》的售價,為探究《聊齋志異》子弟書的傳播情況提供了可能;2.作者生平有待考證。目前學者所整理《聊齋志異》子弟書的作者共7人:煦園、蘭歧華胥、竹窗、漁村、文西園、幽齋、幽窗,還有約16篇作品的作者不詳。子弟書作者改編《聊齋志異》的動機,可為文本的解讀提供新的思路。如王美雨在《滿族說唱文學子弟書對聊齋文化的接受與傳播》一文中論述了《聊齋志異》子弟書作者編創(chuàng)的原因——接受了《聊齋志異》的傳統文化內涵且《聊齋志異》子弟書作者在編創(chuàng)《聊齋志異》時,將《聊齋志異》的文言表達改為半文言半白話的語言形式,有利于普通民眾了解聊齋故事。[17]77-80通過整理《聊齋志異》子弟書的現存篇目情況及梳理篇目內容特點,為探析《聊齋志異》子弟書的思想藝術性奠定了基礎。
二、《聊齋志異》子弟書思想藝術研究概況
1980年以來,以“子弟書”研究為主題、作為關鍵詞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論文、專著、科研項目日益增多,呈現出不斷升溫的趨勢。子弟書研究對《聊齋志異》子弟書研究起到了推進作用。在中國知網文獻平臺對近36年來以“子弟書”為關鍵詞的文獻年度發(fā)表趨勢進行檢索,可以看出以“子弟書”為關鍵詞的研究論文從2009年開始呈現出迅猛發(fā)展的趨勢,自2011年以來呈現出穩(wěn)定增長趨勢。在這一研究趨勢中,由明清小說改編的子弟書研究所占比重較大,《聊齋志異》子弟書改編數量僅次于《紅樓夢》子弟書。截止到目前,以“《聊齋志異》子弟書”為關鍵詞搜索得到2篇期刊論文,以“《聊齋志異》子弟書”為主題搜索得到10篇文獻。此外,檢索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據庫中以“子弟書”為關鍵詞的國家社會科學立項項目(包含青年項目及后期資助項目)共有2項,項目名稱分別為清代說唱文學子弟書研究和清代八旗子弟書研究。目前學者對《聊齋志異》子弟書思想藝術性的探究主要集中在主題思想、文體特征、敘事特點等三個方面。
(一)《聊齋志異》子弟書主題思想
《聊齋志異》子弟書在選材上大體以世情和愛情故事為主 [18]7,內容符合民眾的心理需求。如符合文人士子理想的“雙美”模式,姚穎的《“雙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齋志異〉和子弟書“志目”為例》 [19]43將《聊齋志異》子弟書“志目”和原著進行對比,指出了“雙美理想”的故事情節(jié)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傳統,符合作為男性的精神需求與社會需求。而這種觀念,也通過說唱文學作品,由社會中上層傳播到社會的下層,無疑對社會倫理道德及傳統觀念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外,劉芳芳的碩士論文《子弟書對小說名著的改編》 [20]中從《聊齋志異》子弟書與原著對比及“亂離巧相認”母題的文化透視兩方面論述了子弟書《菱角》篇的思想內容和改編藝術。
賈靜波的《〈聊齋志異〉子弟書初探》 [21]85以21種《聊齋志異》子弟書作為文本依據,分別從世界觀、婚姻觀、人生觀三方面闡釋了蒲松齡的思想觀念對《聊齋志異》子弟書改編的影響。《鐘生》《陳云棲》《嫦娥傳》《俠女傳》《夢中夢》《菱角》等篇體現了因果宿命色彩;《鐘生》《蕭七》《陳云棲》《葛巾傳》等篇體現了男性共同的擇偶標準——既美且賢、又可幫夫;《秋容》《蓮香》《姚阿繡》《菱角》等篇體現出對安樂生活和家庭幸福的向往。這些篇目中《鐘生》和《夢中夢》的選材以世情為主,其他均是愛情婚姻題材。冀運魯提出:“改編者們非常注重普通民眾的欣賞水平和審美口味……在這種平民意識的影響下,《聊齋志異》戲曲改編呈現出平民化特色和市井趣味。” [22]135但《聊齋志異》子弟書的首創(chuàng)群體為八旗子弟,他們不僅有著較高的文學素養(yǎng),而且受到多種藝術形式的熏陶。因此,《聊齋志異》子弟書的藝術性較高,既符合普通大眾的審美需求,也滿足了文人士大夫的案頭閱讀與娛樂要求。在當時滿漢文化相互融合的背景下,《聊齋志異》子弟書的改編呈現出“市民化”的特征,不同于《聊齋志異》戲曲改編呈現出的平民化特色。賈靜波的論文《〈聊齋志異〉子弟書的“市民化”特征分析》從改編的市民化傾向、“詩篇”的市民化融合和市民化特征的深層探尋三方面分析了《聊齋志異》子弟書體現出的“市民化”特征。文中:“‘市民化’特指其中城市居民對待生活的世俗觀念。子弟書的流傳地主要在城市中,創(chuàng)作者、表演者和接受者的市民身份,再加上《聊齋志異》故事素材的民間傳播性質,使得聊齋子弟書呈現出濃厚的市民化特征?!?[23]52《聊齋志異》子弟書的市民化特征符合觀眾的心理需求。在每一個故事的背后,感受到的是“披著怪異外衣的蕓蕓眾生的生活瑣事、家庭俗事、普通遭際,以及背后滲透的種種世俗男女的濃情蜜意、平凡生活的酸甜苦辣、普通民眾的喜怒哀樂” [24]17。
冷紀平、郭曉婷在《子弟書源流考》一書中較為完整地探討了《聊齋志異》子弟書與原著之間的優(yōu)劣。著作中《聊齋志異》子弟書與原著內容對比可分為四個層面:1.子弟書《綠衣女》《績女》《疑媒》《瑞云》《葛巾傳》等篇目在細節(jié)描寫、心理描寫、敘述過程等方面略豐富一些。2.《蓮香》《馬介甫》《顏如玉》《陳云棲》《秋容》等篇目由于情節(jié)的刪減,藝術水平較原著略顯不足,子弟書《鐘生》篇語言比較平淡。3.《俠女傳》《嫦娥傳》《大力將軍》等篇目和原著相比各有所長。4.《夢中夢》《姊妹易嫁》《菱角》《蕭七》《洞庭湖》等篇目與原著故事情節(jié)基本相同。此外書中還提及,《胭脂傳》細致程度不如《疑媒》;《謎目奇觀》只是篇名連綴而成,無情節(jié)性可言;《鳳仙傳》是“所有《聊齋志異》故事中改編的比較精彩的”。[18]96由此可見,《聊齋志異》子弟書在改編的過程中刪改原著故事情節(jié),融入了子弟書作者自身的思想觀念,值得深入探究。
(二)《聊齋志異》子弟書文體特征
“子弟書在中國文學各文體中算是一種較為特殊的樣式” [25]269。首都圖書館藏《綠棠吟館子弟書選》 [26]中就說:“至清時有所謂子弟書者,實為一時之創(chuàng)格,清以前所未有也。其書大抵摘取昔人諸小說中之一段故事編演成詞。其為文也,則似詩而非詩,似詞而非詞,別饒風韻?!嫫涔P墨則端莊流麗瀟灑玲瓏兼而有焉,雖李笠翁之十種曲亦未必過之。茍非名家巨手,何能成此絕妙好詞。誠彈詞中之別開生面者也?!弊髡哒J為子弟書應歸為彈詞一類。趙景深認為:“子弟書雖然大多以中國明清小說、戲曲為題材,但它究竟不是小說、戲曲,而是敘事詩……。” [3]2啟功認為:“比彈詞簡潔細膩……又不失古典詩歌的傳統特色。” [27]309可見,子弟書融合了詩歌、彈詞等文學樣式的藝術特征。鄭振鐸在《中國俗文學史》提及子弟書:“是從鼓詞蛻變出來的?!?[28]507可見子弟書與鼓詞的淵源關系?!读凝S志異》子弟書文體探究主要集中在其藝術性方面,還未從理論層面進行詳盡地分析。同時“在文體上,子弟書對中國傳統敘事詩而言具有革新性的意義” [1]34。因此,基于子弟書特殊的文體樣式,《聊齋志異》子弟書文體特征還需深入研究。
此外,王美雨在《聊齋說唱志目研究現狀綜述》 [29]68中指出:“當前,學界對聊齋說唱的研究從整體特征研究逐漸轉向對具體藝術形式及個案的研究……逐漸轉向對聊齋說唱自身的研究,對其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及語言價值等進行探討?!贝尢N華在《書齋與書坊之間——清代子弟書研究》著作中寫道:“子弟書的基本體制是,無論回數多少,通常在頭回之前,都是以一首八句詩篇開頭,篇首均標明‘詩篇’字樣。詩篇或為整齊的七言,或每句字數不等?!?[1]19從這一角度出發(fā),《聊齋子弟書詩篇研究》 [30]334一文從詩篇數量、收錄情況、文化內涵等角度論述了《聊齋志異》子弟書詩篇內容與《聊齋志異》原故事主旨之間的關系,涉及子弟書《花叟逢仙》詩篇內容和位置異同的剖析,該論文在統計篇目時將《花叟逢仙》歸為《聊齋志異》子弟書,而《子弟書全集》中關于《花叟逢仙》子弟書的記載為:“據《醒世恒言》卷四《灌園叟晚逢仙女》改編。” [14]1797且《花叟逢仙》子弟書和《灌園叟晚逢仙女》均有秋先惜花、張委催花、落花返枝、秋先升仙等故事情節(jié),因此子弟書《花叟逢仙》是否屬于《聊齋志異》子弟書仍有待考量?!读凝S志異》子弟書研究除了探究其文體特征在說唱傳播史上的地位和意義,也要關注其自身語言文化魅力帶來的影響。
(三)《聊齋志異》子弟書的敘事特點
趙景深說過:“子弟書究竟不是小說、戲曲,而是敘事詩……其中好多篇杰作并不比《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遜色?!?[3]2可見子弟書作為一種說唱藝術,在敘事方面有其獨特之處。
盛志梅在《試論子弟書的敘事及其體制及特點》一文中提及:“子弟書是清代鼓詞的一種,除了具備一般詩贊系說唱文學的基本特點外……還具有滿漢合璧、滿兼漢的語言表達形式,抒情為主、敘事為輔的敘述視角?!?[31]180子弟書的敘事:“不以情節(jié)的離奇曲折取勝,而是以細膩真摯的抒情動人?!?[31]181對研究《聊齋志異》子弟書的敘事特點有著啟發(fā)意義,可以從其語言的雅俗共賞、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等角度展開探討。
蔣玉斌的著作《〈聊齋志異〉的清代衍生作品研究》 [32]涉及到《聊齋志異》子弟書的相關內容。在“聊齋說唱研究”一章中具體論述了《聊齋志異》子弟書對小說素材的處理,有簡略化、抒情化、化雅為俗的特點。這一章對《聊齋志異》子弟書《鳳仙傳》《顏如玉》《綠衣女》《馬介甫》《俠女傳》《蓮香》《姚阿繡》《嫦娥》《陳云棲》《葛巾傳》《秋容》《胭脂傳》《疑媒》《瑞云》《鐘生》《謎目奇觀》《菱角》等篇目均有具體的分析和論述,主要探討了《聊齋志異》子弟書語言、情節(jié)、敘事手法方面的特點。同時,關德棟、周中明在《子弟書叢鈔》前言中論述了子弟書并非貴族文藝,“它是道道地地來源于滿族中、下層民間的文藝” [3]3?!读凝S志異》子弟書文本呈現出了敘事日?;奶攸c,便于理解和傳播。
《聊齋志異》子弟書的敘事特點,不僅體現在語言、情節(jié)、抒情方式等方面,而且體現在物件意象、夢境意象等方面。此外,文本中運用了人物的異化功能的敘事手法,除了普通的男性和女性擔任故事的主人公外,還涉及到了狐、鬼、蜂、妖等異化人物。
三、《聊齋志異》子弟書的研究趨勢
關于《聊齋志異》子弟書的篇目考證、與原著的關系以及學者以某一主題、某一模式為切入點對《聊齋志異》子弟書內容的剖析等方面的研究,前人已取得相應的成果。對《聊齋志異》子弟書研究成果進行總結,主要有:1.《聊齋志異》子弟書版本和作者考證;2.《聊齋志異》子弟書文本內容研究;3.《聊齋志異》子弟書與原著的對比探討;4.《聊齋志異》子弟書的藝術特色;5.《聊齋志異》子弟書在說唱傳播史上的地位等。
“唐詩、宋詞、元曲、明傳奇,在韻文方面,久已具有公認的評價,成為他們各自時代的一絕。有人談起清代有哪一種作品可以與以上四種杰出的文藝作品相媲美?我的回答是子弟書” [27]309。這是著名學者啟功對子弟書地位的肯定。因此,系統整理和全面研究《聊齋志異》子弟書十分有必要,《聊齋志異》子弟書研究仍有一些難點問題要突破。就文本而言,相關回目內容和作者的考證,仍需深入挖掘;就時間而言,《聊齋志異》子弟書的誕生、傳播、興盛、衰落、消亡的時間,有待探析;就地域而言,《聊齋志異》子弟書改編的文化背景,值得關注。高巖的《〈聊齋志異〉說唱研究》一文中提及子弟書衰落不聞的原因是:“唱腔繁雜,不易學習,且在光緒年間,不少新興曲種在京津等地出現,改變了人們原有的審美意趣?!?[33]25“光緒后期至宣統年間,子弟書傳入天津,因為缺乏自娛環(huán)境,從八旗子弟的消遣之作一變而為瞽目藝人衣食之源。此時北京、沈陽的子弟書也逐漸走向衰落” [34]33-37。但是“子弟書的曲詞并沒有因之泯滅,許多作品在京韻大鼓、梅花大鼓、梨花大鼓、奉調大鼓、河南墜子等曲種里又得到了新生” [5]8-9。沿著這條思路思考,《聊齋志異》子弟書對其他曲藝文本創(chuàng)作的影響,仍值得深入研究。隨著研究方法的不斷革新、研究材料的日漸豐厚,也為《聊齋志異》子弟書研究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比如《聊齋志異》子弟書改編藝術探究、《聊齋志異》子弟書演出情況輯佚等問題均值得深入挖掘和探討。
參考文獻:
[1]崔蘊華.書齋與書坊之間——清代子弟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清]震鈞.天咫偶聞[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3]關德棟,周中明.子弟書叢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尹變英.從《書詞緒論》看子弟書[J].晉中學院學報,2014,(5).
[5]關德棟,李萬鵬.聊齋志異說唱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吳真.協作與刺激:七十年海外中國說唱文學研究[J].文學遺產,2020,(6).
[7]陳錦釗.論子弟書的整理與研究[J].滿族研究,2003,(4).
[8]傅惜華.曲藝論叢[M].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3.
[9]傅惜華.子弟書總目[M].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
[10]李家瑞.北平俗曲略[M].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8.
[11]劉復,李家瑞,等.中國俗曲總目稿(上下)[M].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
[12]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輯校. 清蒙古車王府藏子弟書(上下)[M].北京:國際
文化出版公司,1994.
[13]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輯校.子弟書珍本百種 滿族說唱文學[M].張壽崇,主
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14]黃仕忠,李芳,關瑾華.子弟書全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15]黃仕忠,李芳,關瑾華.新編子弟書總目[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16]陳錦釗.子弟書集成[M].北京:中華書局,2020.
[17]王美雨.滿族說唱文學子弟書對聊齋文化的接受與傳播[J].淄博師專論叢,2019,(3).
[18]冷紀平,郭曉婷.子弟書源流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19]姚穎.“雙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齋志異》和子弟書“志目”為例[J].蒲松
齡研究,2011,(4).
[20]劉芳芳.子弟書對小說名著的改編[D].大連大學,2015.
[21]賈靜波.《聊齋志異》子弟書初探[J].蒲松齡研究,2008,(4).
[22]冀運魯.論平民意識與清代聊齋戲改編的市井趣味[J].齊魯學刊,2019,(4).
[23]賈靜波.《聊齋志異》子弟書的“市民化”特征分析[J].民間文化論壇,2007,(3).
[24]尚繼武.《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
[25]車振華.清代說唱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15.
[26]金臺三畏氏.綠棠吟館子弟書選(內含《綠棠吟館子弟書百種總目》)[Z].北京:首都圖書館
藏,1922.
[27]啟功.啟功叢稿·論文卷[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8]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9]王美雨.聊齋說唱志目研究現狀綜述[J].淄博師專學報,2018,(2).
[30]王美雨.聊齋子弟書詩篇研究[J].蒲松齡研究,2020,(3).
[31]盛志梅.試論子弟書的敘事及其體制及特點[J].時代文學,2011.
[32]蔣玉斌.《聊齋志異》的清代衍生作品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6).
[33]高巖.《聊齋志異》說唱研究[D].吉林大學,2011.
[34]郭曉婷.清代子弟書興衰時間考[J].東方論壇,2010,(1).
Summary of Studies on Liaozhai Zhiyi Zidishu
NIU Yu-jia
(College of Arts of Ningxia Normal University,Guyuan 756000,China)
Abstract: Liaozhai Zhiyi Zidishu is a rap literary work adapted from Strange Tales of a Lonely Studio. The text content has been handed down in the form of cash,engraved and printed copies. Scholars' conscious study of Liaozhai Zhiyi Zidishu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1920s and 1930s. As Liu Fu,Li Jiarui,Fu Xihua and others continuously collected and researched the contents of Liaozhai Zhiyi Zidishu,they began to collate and reorganize the bibliography of Liaozhai Zhiyi Zidishu,and proved that there are 27 kinds of Liaozhai Zhiyi Zidishu,22 stories of Liaozhai Zhiyi are selected and adapted.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tudy of Liaozhai Zhiyi Zidishu,mainly focusing on the past thirty or forty years. These studies are based on the increasingly rich text materials. They have carried out a detailed discussion on the theme,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Liaozhai Zhiyi Zidishu,and the scope of study tends to be refined. Therefore,a systema?螄tic review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Liaozhai Zhiyi Zidishu is conducive to exploring the innovation of the research and broadening the communication space of Strange Tales of a Lonely Studio.
Key words: Liaozhai Zhiyi;Zidishu;Adaptation
(責任編輯:陳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