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崢 高瑩
鄒忌是戰(zhàn)國時齊國的重要臣子,他歷事齊桓公、齊威王、齊宣王三朝,官至國相。有關鄒忌的故事最著名的當屬“鄒忌諷齊王納諫”,此事見載于《戰(zhàn)國策·齊策一》,為中學語文教學的經典篇目。中學教材中著重引導學生學習鄒忌諷諫的論說技巧,并由此了解他以小見大、憂國憂民的理性思考和忠貞品格。然而實際教學中往往會忽略一個問題,即鄒忌的真實形象如何?課文體現(xiàn)的鄒忌形象是全面的嗎?
課文中展示的鄒忌形象完全是正面的。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因小悟大,將個人感悟推到治國層面,用類比的方式向齊威王闡明道理,促使齊威王廣開言論、虛心納諫,促成國家強盛。在這篇課文中,鄒忌的可貴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能冷靜分析妻、妾、賓客撒謊的原因;二是能將所悟道理進行類推,勇于勸諫。課文中的鄒忌克服了人性的弱點,有勇有謀地踐行忠臣職責,因此教材中引導學生思考鄒忌的人格特點,學習他的優(yōu)秀品質。
從歷史記載來看,鄒忌的形象有兩方面特征,首先是為國盡責、全力輔國。除課文記載外,《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還記載了兩則故事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一是鄒忌鼓琴諫齊王。鄒忌聽到齊威王鼓琴后,將琴音與齊國政治、國家治理原則相結合,表達了他以民為本、為國盡忠的思想。二是鄒忌納諫。鄒忌擔任齊國國相之后,淳于髡用五種比喻表達了希望官場風清氣正的心愿,鄒忌虛心接納,這體現(xiàn)了鄒忌一心為國、想把齊國治理強盛的決心。這些記載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鄒忌形象是一致的,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
然而,歷史上的鄒忌也有妒忌賢臣、排擠人才的一面。鄒忌雖然知道賢才對國家治理的重要性,卻屢屢做出排擠人才的事情。根據(jù)《戰(zhàn)國策·齊策一》和《史記·孟嘗君列傳》的記載,鄒忌與大將田忌不和,為了排擠田忌,鄒忌讓田忌與魏國展開爭斗,在田忌大勝魏國之后,鄒忌又散布田忌欲圖王位的言論,迫使田忌逃奔楚國,最后又讓楚王把田忌封到偏遠的江南,展現(xiàn)了排擠手段的狠毒。此外,鄒忌對齊臣晏首也有迫害。據(jù)《戰(zhàn)國策·齊策一》的記載,鄒忌任國相期間曾多次舉薦熟人做官,引發(fā)齊王的不滿。鄒忌通過一系列的詭辯,竟讓齊王認為謹慎薦官的晏首才是心存不軌,意欲打擊人才,從而解除齊王對自己的懷疑。鄒忌這樣的人格形象與課文所示完全不同,卻被清晰地記錄在《戰(zhàn)國策·齊策一》當中。
值得思考的是,《戰(zhàn)國策》為何會塑造出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這主要和《戰(zhàn)國策》的性質有關?!稇?zhàn)國策》是西漢劉向在眾多記載戰(zhàn)國策士言論的單篇文獻基礎上編纂而成的,因此文章的風格、內容并不統(tǒng)一,文章之間的相關性也并不緊密。這些文獻為了突出言論和謀略的重要性,大多運用了夸張手法,造成了人物形象的差別和偏移。正確認識《戰(zhàn)國策》的這一特性可以幫助我們深刻理解課文的寫作技巧,同時對正確認識課文的史料價值也有幫助。
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明確幾方面的問題。首先,“鄒忌”的人物形象是學習目標之一。教材在閱讀提示中問道“為什么鄒忌能保持如此的清醒”,這一問題就是針對人物形象提出的。其次,對“鄒忌”形象的全面理解也是教學任務之一。在教師教學用書當中,“資料鏈接”板塊對鄒忌其人增設了一些史料,其中提示了鄒忌“與田忌不睦,迫使田忌出奔”這一信息。由此可知教材編寫者希望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鄒忌形象,不要忽視這一問題。
針對這一情況,我們的教學建議是:第一,將課文的教學重點放在鄒忌諷諫技巧的學習上,學習論說技巧才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第二,不應回避對鄒忌人物形象的分析;第三,可以結合《戰(zhàn)國策》的文獻性質進行人物形象教學。首先,讓學生總結課文中鄒忌的人物形象。其次,提供《戰(zhàn)國策》的其他段落讓學生閱讀,展現(xiàn)鄒忌的另一面。第三,讓學生對鄒忌的真實形象進行總結。最后,結合《戰(zhàn)國策》的成書過程,讓學生思考為何不同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差異較大。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全面掌握《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教學重點,還能夠全面認識鄒忌的相關事跡,最后還能對《戰(zhàn)國策》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課題項目:本文為石家莊市2021年度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雙減’背景下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材儒家經典選編特點及教學策略研究”(2021107)、石家莊市社科聯(lián)社科專家培養(yǎng)項目“《戰(zhàn)國策·中山策》編纂方式及其文學文化研究”(項目編號2021zjpy4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