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昕
俗話說“人無德不立,業(yè)無德不興”,這句話點明了“德”的重要性。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步開展,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以及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這一主題的日益推廣,小學語文教學有了新的定位。新定位立足于德育教育的背景之下,新時代的學生應該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不僅應該將課本內容的講授當作重點,而且應該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以及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可以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學習和生活中去。
小學生由于特定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在德育教育方面具有較好的可塑性,在小學階段塑造學生的道德品質,能夠讓學生受益終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滲透,能夠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我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提高德育教育的滲透意識
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更新自己教學觀念的基礎上,意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將德育教育的內容滲透在教育階段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在深入挖掘課本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比如小學課本中的很多古詩都傳遞出深刻的哲理,教師要在講授中讓學生受到感染。比如于謙的《石灰吟》,傳達了詩人高潔的理想;鄭燮的《竹石》表達了作者在艱苦環(huán)境下不屈不撓的品質;張籍的《秋思》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思念,等等。這些古詩中傳達出來的情感一定會對學生產生熏陶,從而完善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二、豐富德育教育的滲透方法
近幾年,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方式也變得多種多樣。尤其是多媒體教學以其直觀性、靈活性,受到了小學語文教師的青睞。在這樣的背景下,利用多媒體進行德育教育也就成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教師通過視頻、圖片的方式,為學生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氛圍,學生就容易和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
三、通過寫作激發(fā)學生的感知
小學教師應該將德育教育的內容,在寫作中進行滲透。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讀完一本書之后,寫一寫自己的感悟,以便于消化書中的德育內容。比如,在學習完《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文章后,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教育。在進行這種德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在寫作之前進行引導,提醒學生一些注意事項,讓學生學會從身邊入手,將和親人之間發(fā)生的小事搬到紙面上來,這樣做既提升了學生的寫作技巧,而且對他們進行了德育知識的滲透。
四、通過課外閱讀提高學生的高尚情操
德育教育不僅局限于課堂之中,有時候課外閱讀更能觸動他們的心靈。小學生由于活潑好動,在課下往往沒有主動閱讀的自制力。這時教師就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和規(guī)范,通過一些“故事匯”“閱讀大賽”,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規(guī)劃和約束,讓他們有閱讀的動力。教師可以為學生指定書目,比如魯迅的《朝花夕拾》、高爾基的《童年》等。這種類型的書看似晦澀難懂,但是和小學生的生活能夠產生共鳴,他們往往有興趣去讀、去思考,從而明白一些人生的道理。
五、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小學語文課堂上,學生往往對教師有著一種莫名的神往。他們由于年紀小,對教師的淵博、知識的魅力充滿好奇。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從我做起,為學生樹立榜樣,讓學生認識到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念的重要性。
六、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
小學生由于特定的心理和年齡特征,對教師會有依賴性。教師通過與學生的溝通,可以在了解學生心理特征的前提下對他們進行德育滲透。教師的人文關懷是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體現(xiàn),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充滿溫情,能夠真正包容學生的缺點,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還要成全學生。教師只有做到這些,才是真正實踐了德育教育的教學理念。
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要求教師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充分挖掘語文學科中的德育素材,并加以靈活運用,然后把學生自然地引入和諧的情感氛圍中,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人性的光輝,從而實現(xiàn)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