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越男,薛有平,郭雪,王江,殷翔燕,頡旺軍?
(1.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2.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美尼爾氏綜合征(Meniere's syndrome,MS)是臨床的多發(fā)病,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其主要病理特征為內耳膜迷路積水,以發(fā)作性眩暈、惡心嘔吐、耳鳴甚至聽力喪失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1]。流行病學調查顯示,MS的好發(fā)人群多在20~50歲,未成年人患此病者較為罕見,且無明顯的性別差異[2]。由于目前其明確的發(fā)病原因及病理機制不詳,尚無特效療法[3-4]。MS 屬“眩暈”的范疇,其病因多為風、火、痰、瘀、虛,病位主要在肝、脾、腎。中醫(yī)藥在MS的治療方面累積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取得一定療效,特別是針灸療法[5-6],治療便捷、綠色高效,易被患者接受。目前,MS 已經成為WHO 公布推廣的43 種針灸主治病癥之一。故本研究主要探討頭穴叢刺結合耳壓穴壓豆治療MS的療效,并與常規(guī)針刺治療進行比較,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10月—2021年7月就診于甘肅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針灸科及耳鼻喉科符合納入標準的美尼爾氏綜合征患者60例,依據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所有患者及家屬已知情同意,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批準號為[2022]14。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1 中醫(yī)診斷標準
根據《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制定。①以旋轉性眩暈為主要癥狀,目閉難睜伴有耳鳴及輕度耳聾,惡心嘔吐,神志清楚;②發(fā)病突然,發(fā)作時間多為數(shù)分鐘至數(shù)小時,間歇期為數(shù)日至數(shù)月或更久;③發(fā)病誘因常有疲勞、思慮過度、情緒波動等;④鼓膜檢查多無異常表現(xiàn),發(fā)作期有自發(fā)性水平性或旋轉性眼球震顫。或有偏倒及錯指物位等表現(xiàn);⑤聽力檢查在發(fā)作期有輕度感音神經性聾。
1.2.2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醫(yī)學會耳鼻眼喉科學會和中華耳鼻眼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制定的《梅尼埃病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8]。①反復發(fā)作的旋轉性,持續(xù)20 min 至數(shù)小時,至少發(fā)作2次,常伴惡心、嘔吐、平衡障礙及無意識喪失;②發(fā)作期有自發(fā)性水平性或旋轉性眼球震顫;③耳鳴,間歇性或持續(xù)性,眩暈發(fā)作前后多有變化;④可有耳脹滿感;⑤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暈,如位置性眩暈、前庭神經炎、藥物中毒眩暈、突發(fā)性聾伴眩暈、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和顱內占位性病變等引起的眩暈。
①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診斷為美尼爾氏綜合征患者;②年齡14~60歲;③患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排除其他類型的眩暈癥;②有其他嚴重合并疾病需首要治療者;③患者有精神疾病、惡性腫瘤及艾滋??;④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⑤暈針或耳穴貼過敏的患者。
1.5.1 對照組
對照組選擇普通針刺療法。選穴:主穴選擇百會、足三里、風池、行間、聽宮、內關、膈俞、腎俞、脾俞和懸鐘;配穴選擇神門、中脘、陰陵泉、頭維、太沖、合谷、印堂、水泉、太溪和中渚等[9]。針刺方法:選取華佗牌0.30 mm × 40 mm 一次性毫針,常規(guī)消毒,進針(向下刺13~30 mm,進針深度依據穴位不同決定)得氣后采用平補平瀉的手法,留針40 min,每日1次,10次1個療程,共觀察2個療程。
1.5.2 治療組
治療組采用頭穴叢刺結合耳壓穴壓豆的治療方案。
1.5.2.1 頭穴叢刺法
選穴:頭針采用于氏頭部腧穴分區(qū)法——七區(qū)劃分法的顳區(qū),為頭維下方0.5寸(向下刺13~20 mm),頂骨結節(jié)前下0.5寸(向下刺13~20 mm)及其二者之間[10]。
針刺方法:用華佗牌0.30 mm × 33 mm 一次性毫針,采用間斷行針法,常規(guī)消毒后,按上述顳區(qū)透刺,針體與皮膚呈15°。在一個治療區(qū)內,同時刺4針。得氣后捻轉,200 次/min,留針40 min。留針期間,每10 min捻轉1 次,每次持續(xù)1 min。每日1 次,10 次為1 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5.2.2 耳穴壓豆法
選穴:顳、胃、內耳、腎、脾、腦干和阿是穴。
耳壓法:雙耳用王不留行籽貼壓,每2 d更換1次,囑患者每天自行按壓3~5次,每穴每次按壓2~3 min,以感到酸、脹甚至疼痛為度。5 d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1.6.1 眩暈癥狀分級
無癥狀為0級,計0分;頭暈目眩,無視物旋轉感為Ⅰ級(輕度),計1分;頭暈目眩且有視物旋轉感為Ⅱ級(中度),計2 分;頭暈目眩且視物旋轉感,重者頭身不能轉動,不敢睜眼為Ⅲ級(重度),計3分。
1.6.2 惡心嘔吐癥狀分級
無癥狀為0 級,計0 分;惡心無嘔吐為Ⅰ級,計1 分;惡心嘔吐,l~3 次/d 為Ⅱ級,計2 分;惡心嘔吐>3次/d為Ⅲ級,計3分。
1.6.3 耳鳴癥狀分級
無癥狀為0級,計0分;有但不影響生活為Ⅰ級,計1 分;有影響生活為Ⅱ級,計2 分;有聽力下降為Ⅲ級,計3分。
1.6.4 生活質量調查表(SF-36)
采用生活質量調查表(SF-36)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分數(shù)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根據主要臨床癥狀(眩暈、惡心嘔吐、耳鳴)的評分變化情況判定療效。痊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療效指數(shù)≥80%;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大部分消失或者明顯減輕,80%>療效指數(shù)≥5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減輕,50%>療效指數(shù)≥3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好轉,積分減少<30%。
療效指數(shù)=(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治療前積分× 100%
研究所得數(shù)據使用SPSS 22.0 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代表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8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眩暈、惡心嘔吐和耳鳴等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眩暈、惡心嘔吐和耳鳴等中醫(yī)癥狀評分均明顯改善(P<0.01),其中治療組治療后的眩暈和耳鳴中醫(yī)癥狀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1),兩組治療后惡心嘔吐評分方面比較,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0.01。
組別對照組治療組例數(shù)30 3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眩暈2.26±0.60 1.54±0.50&2.25±0.62 1.13±0.34惡心嘔吐2.13±0.60 1.54±0.50&1.88±0.48 1.51±0.51&耳鳴2.20±0.51 1.76±0.68&2.04±0.55 1.22±0.43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SF-36 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治療后SF-36 評分均得到明顯改善(P <0.05);且治療組的改善效果更優(yōu)(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F-36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F-36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0.05。
組別對照組治療組例數(shù)30 30治療前38.26±24.36 38.24±18.48治療后40.11±17.81&48.96±16.35
美尼爾氏綜合征屬于“眩暈”的范疇,屬本虛標實之證,并以脾腎兩虛、肝陽上亢者多見。脾氣虛弱,水液運化不能,水濕聚為痰飲,若痰濁上犯則蒙蔽清竅,或腎陽虛水寒,寒水上蒙、腎陰虛則肝陽必亢,均能導致眩暈發(fā)作[11-12]?!把灐钡母拍钭钤缬涊d于《黃帝內經》,出現(xiàn)在許多章節(jié)中,如《靈樞·海論》云:“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端叵颉ぶ琳嬉笳摗吩疲骸爸T風掉眩,皆屬于肝?!彼濉こ苍健吨T病源候論》言:“風頭眩者,由血氣虛,風邪入腦。兩引目系故也?!惫恃灥牟∥辉谀X,選取頭穴即為穴位所在,主治所在。歷代醫(yī)家運用針灸治療眩暈已取得卓越的療效。目前針灸治療美尼爾氏綜合征的方法則多種多樣,有微針、艾灸、火針、腕踝針、頭皮針、穴位注射等[13-14],其中尤以頭針在治療MS 方面成果顯著。于氏頭穴叢刺針法為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針灸專家于致順教授所獨創(chuàng),主要包括于氏頭穴七區(qū)劃分法和頭穴透刺法、頭穴叢刺法、長留針及間斷捻轉法。頭穴七區(qū)劃分法中顳區(qū)位于頭維下方0.5寸(向下刺13~20 mm),頂骨結節(jié)前下0.5寸(向下刺13~20 mm)及其二者之間,其直下為額下回的后部、顳上回、顳中回和角回等,主治語言障礙、聽力障礙及眩暈癥等[15]。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腦是最高級中樞所在,調控著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因此通過針刺刺激大腦會對許多疾病產生重要影響。七分法顳區(qū)直下為額下回的后部、顳上回、顳中回和角回,是聽覺中樞和平衡覺中樞之所在,因此針刺此區(qū)可以用針刺刺激調節(jié)聽覺中樞及平衡覺中樞的功能,從而改善美尼爾氏綜合征出現(xiàn)的眩暈和耳鳴等癥狀。
《靈樞·口問》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手足太陽、手足少陽、手足陽明的經脈循行均直接與耳有聯(lián)系,六陰經雖不直接循行過耳,但仍通過經別與陽經相合,與耳有聯(lián)系。耳與臟腑亦關系密切,《厘正按摩要術》載:“耳珠屬腎,耳輪屬脾,耳上輪屬心,耳皮肉屬肺,耳背玉樓屬肝?!北砻鞫c臟腑在生理功能上有密切關聯(lián),故耳穴壓豆能夠調理五臟六腑之患[16]。另外根據全息醫(yī)學理論,認為人體的某一局部均可以映射成整個人體,因而整體的疾病亦可以反映于人體的某一局部,耳作為一個局部器官,可以反映出全身的生理病理[17]。因此,刺激和眩暈相關的耳穴可以治療眩暈。取顳和頭穴的顳區(qū)有同工之妙,通過調節(jié)顳區(qū)大腦中樞神經來治療眩暈,取腦干亦是通過調節(jié)中樞神經以發(fā)揮作用;腎主骨生髓,以填充髓海;內耳對耳源性眩暈有獨特療效,故取之;刺激耳穴脾能夠運健水濕、化痰去濁,以除痰蒙之眩;胃能夠調節(jié)胃氣,降逆除嘔;阿是穴即為耳穴中的其他陽性反應點,此反應點亦對疾病有獨特療效[18]。
綜上所述,常規(guī)針刺與頭穴叢刺結合耳穴壓豆對于改善美尼爾氏綜合征患者的眩暈、惡心嘔吐、耳鳴癥狀及其日常生活質量都有很好的療效,且頭穴叢刺結合耳穴壓豆的治療方案在改善患者眩暈、耳鳴及日常生活質量方面的療效更為顯著。頭穴叢刺結合耳穴壓豆的治療方案作為一種綠色療法,操作簡便、療效顯著,值得進一步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