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小云 圖片來源_品牌提供
福建靠山臨海,物產(chǎn)豐盛。這一期我們挑選了一些來自福建的風(fēng)物,讓大家隨著香味、色彩、觸感,去享受這片豐土的贈予,讓游子們帶著家鄉(xiāng)的記憶,奔赴前路。
如果說每個福建人手中都不會缺一把茶壺,那茶壺里就絕對不會缺了一泡大紅袍。它是來自武夷山的饋贈,因為馥郁高香的口感,加上美好吉利的寓意,也被譽為“巖茶之王”。
要體會大紅袍的美,喝上一杯勝過千言萬語。小藍罐中的大紅袍,干茶條索緊結(jié)壯實,葉底油潤勻亮。茶湯橙紅明亮,“巖韻”顯著。多泡以后湯色杯底仍有余香,回味雋永。
中國的紅茶,曾在300 多年前由荷蘭人帶往歐洲,當(dāng)即成為風(fēng)靡歐洲皇室的“奢侈品”。這個風(fēng)靡整個歐洲的中國紅茶,就是正山小種,是業(yè)內(nèi)公認(rèn)的“紅茶始祖”。
如今,正山小種已成為中國地理標(biāo)志保護產(chǎn)品。金絲蕊禮盒嚴(yán)選“雨前茶”,經(jīng)制茶師傅世代傳承的制茶手藝制作而成。干茶條索黑黃相間,金毫顯露,茶湯蜜香馥郁,甜潤柔滑。呷一口茶,仿佛置身武夷山水間。
建窯,位于如今的建陽市,是中國宋代八大名窯之一,其所燒的建盞,亦是被宋徽宗著書認(rèn)證過的宋代第一茶器,黑瓷中的巔峰之作。
建盞如人,生來便有千姿百態(tài)。入窯一色,出窯千變。七賢盞正是以潭陽七賢作為文化背景,結(jié)合國家非遺建盞燒制技藝而燒出七種顏色釉面的建盞。與良友相聚,同捧七賢杯,輕嘬品茶香,在追尋宋代飲茶風(fēng)雅之尚之時,亦將圣人先師的諄諄教誨銘刻于心。
早在宋元時期,德化白瓷就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大量出口到歐洲。歐洲人稱之為“中國白”,他們視其為“中國瓷器之上品”。
這套白瓷茶組,以手工描金的方式,將鯉躍龍門的意象融入其中,常用來祝愿地位高升或事業(yè)成功。作為年禮體面又喜慶。
一塊平淡無奇的木頭,也可以幻化成松林巨石,亭臺軒榭、孤山洲影。它被稱作刀鋒上、木頭里的丹青?!败浤井嫛币彩恰凹磳⑾У母V萦洃洝?,列屬國家級非遺技藝。
玻璃后面,是樓閣樹木、山河白鶴。如果湊近看,枝葉纖細,造型崎嶇,虛實相襯,真正的做到“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如同一個微縮的世界,方寸之間生出了花草鳥獸,自成一處仙境。
福建閩西一帶,從宋代開始就釀紅曲酒。客家地區(qū)還流傳著一句諺語:蒸酒磨豆腐,矛(無)人敢稱師傅。千百年煉出的釀酒手法,少有人能夠企及?!甘杲巡孛拙啤梗瑢ぴL始于宋代的福建烏衣紅曲,柴燒火釀 ,采用閩西特有雙釀技藝,冬釀出一脈溫淳甜柔的紅曲米酒。山陰腹地封存窖藏,十三年開壇,自是風(fēng)雅無限。
佛跳墻,是閩地的特色名菜,常用來作為飯桌上的壓軸大菜。
其妙處在于,雖有著多到令人眼花繚亂的食材,卻可以做到各自鮮美。福建大鮑魚、海參、豬蹄筋、深?;z、花菇、走地雞、番鴨、上排、筒骨——天上地下,一同煨于一壇,微火慢燉,薈萃成一鍋至鮮之味。
如果你也到過廈門,那你一定在某條大街或小巷里聞到過這樣一種味道:
麻油烘烤浸泡著老姜片,二者同時被激發(fā)出高香,烘托出鮮嫩肉質(zhì)的鴨子味。門店里的小師傅時不時用木勺攪動鍋內(nèi),讓每塊肉都裹上姜母和麻油味,砂鍋里竄出滋滋的油氣,無論是誰都會駐足幾十秒呆呆地品。
姜母鴨原系一道宮廷御膳,閩地代代流傳。在一代代廈門人的味蕾記憶中扎根。日常煙火氣,其實最是撫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