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啟蘭,彭傳勇,吳宗山,李運運
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六安醫(yī)院/六安市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磁共振室,安徽 六安237005
直腸癌患者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的風險高達29%~52%[1],直腸癌發(fā)生淋巴結轉移對其預后具有重要影響,可提高患者術后復發(fā)、遠處轉移幾率,同時對直腸癌術前分期診斷也同樣重要[2]。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wǎng)絡指出,T3、T4期直腸癌患者以及局部淋巴結轉移患者術前進行化療,術后局部復發(fā)率可降至10%以下[3],患者預后較好,因此精確判斷直腸癌是否發(fā)生淋巴結轉移對手術方案的制定以及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MRI檢查無輻射,可進行多參數(shù)、多方位成像,評估腫瘤壁外浸潤深度、環(huán)周切緣、壁外血管侵犯情況[4]。清晰的直腸癌征象可協(xié)助醫(yī)生對腫瘤分期、淋巴結狀態(tài)進行評估,預測患者的長期生存率。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高分辨MRI(HR-MRI)開始用于腫瘤術前評估,進一步提高了信噪比以及空間分辨率,對于直腸癌術前的檢測十分有利[5]。目前臨床中關于HR-MRI評估直腸癌術前分期及淋巴結轉移價值相關研究較少[6],對直腸癌不同分期、淋巴轉移檢測精準度評估不夠全面?;诖吮狙芯繉?020年4月~2021年7月的60例直腸癌患者HR-MRI影像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發(fā)現(xiàn)其預估精確度較高,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隨機選取2020年4月~2021年7月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直腸癌患者60例,收集其術前HR-MRI檢查影像資料以及術中樣本病理檢測資料進行探究。納入標準:患者不存在直腸癌手術治療禁忌;患者直腸癌術前半年內(nèi)無外科手術史;患者的臨床就診資料完備;患者為原發(fā)性直腸癌。排除標準:患者合并有其他惡性腫瘤;患者存在精神病史或佩戴起搏器,無法進行HR-MRI檢查。60例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齡43~78(62.38±10.65)歲;病程0.5~6.0(2.74±0.70)年。
1.2.1 HR-MRI檢查 采用3.0 T聯(lián)影uMR 770磁共振,患者檢查前1 d 進流食,術前禁食8 h,檢查前排空腸道?;颊呷⊙雠P位,頭先進,采用腹部線圈。依次進行以下掃描,常規(guī)序列軸位T1WI 序列掃描參數(shù):TR 560 ms,TE 8 ms,層厚4 mm,層間距0.8 mm,視野(FOV)240 mm×240 mm,矩陣304×90。軸位T2WI序列掃描參數(shù):TR 3660 ms,TE 124 ms,層厚4 mm,層間距0.8 mm,F(xiàn)OV 240 mm×240 mm,矩陣304×100。矢狀位T2WI序列掃描參數(shù):TR 3300 ms,TE 130 ms,層厚4 mm,層間距0.8 mm,F(xiàn)OV 240 mm×240 mm,矩陣320×85。高分辨序列:與病變長軸垂直的斜軸位T2WI序列掃描參數(shù):TR 1300 ms,TE 161~163 ms,層厚0.5~2 mm,層間距0 mm,F(xiàn)OV 240 mm×240 mm。與病變長軸平行的斜冠位T2WI序列掃描參數(shù):TR 1300 ms,TE 161~163 ms,層厚0.5~2 mm,層間距0 mm,F(xiàn)OV 280 mm×380 mm。矢狀位T2WI 序列掃描參數(shù):TR 1300 ms,TE 161~163 ms,層厚0.5~2 mm,層間距0 mm,F(xiàn)OV 280 mm×380 mm。增強掃描,靜脈注射釓噴酸葡胺0.2 mL/kg,注射流速3 mL/s,期間進行TSE T1WI序列。確定圖像清晰后傳入工作站,進行分析。
1.2.2 HR-MRI影像結果評估 由科室中2名工作經(jīng)驗在5年以上的高資影像科醫(yī)師進行評估,需2人診斷相同,否則重新進行評估。
直腸癌分期:參照直腸癌分期標準[7],根據(jù)HR-MRI影像進行腫瘤分期。T1期:腫瘤未超過黏膜下層;T2期:肌層中出現(xiàn)腫瘤信號,但肌層與周圍脂肪交接處無信號;T3期:腫瘤信號超過肌層,且進入腸周脂肪層,無肌層、腸周脂肪界限;T4期:腫瘤侵入周圍結構或臟器。
淋巴結轉移:觀察淋巴結形態(tài)、邊緣、信號特征,若存在形態(tài)不規(guī)則、邊緣模糊或信號混亂等情況則判定為淋巴結轉移。
采用SPSS20.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兩種檢測方式的T分期數(shù)據(jù)比較行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60例直腸癌患者手術病理確診高分化腺癌1例、中分化腺癌50例、中-低分化腺癌患者5例、低分化腺癌1例,黏液腺癌1例、絨毛管狀腺癌2例。其中T1~2期20例、T3期32例、T4期8例。
HR-MRI診斷直腸癌術前分期顯示,T1~2期17例、T3期38例、T4期5例,與手術病理診斷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HR-MRI診斷直腸癌T1~2期的特異性為85.00%、敏感度為100.00%,診斷T3期的特異性、敏感度分別為93.75%、71.43%,T4期直腸癌的特異性、敏感度分別為62.50%、96.15%,三者的診斷符合率分別為95.00%、83.33%、91.67%。HR-MRI對直腸癌T1~2、T3、T4三種分期的檢測特異性、敏感度、診斷符合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1 兩種診斷方式直腸癌分期結果對比Tab.1 Comparison of staging results of rectal cancer by the two methods(n)
表2 HR-MRI評估直腸癌分期情況Tab.2 Evaluation of rectal cancer staging with HR-MRI
60例直腸癌患者,病理檢測、HR-MRI吻合的淋巴結共289枚,每例患者有淋巴結3~7枚,其中有129枚病理診斷為轉移陽性(44.64%),160 枚為轉移陰性(55.36%)。轉移淋巴結短徑為2.5~18.0(5.79±1.52)mm,未轉移淋巴結短徑為2.0~9.1(3.02±0.44)m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1.947,P<0.05)。HR-MRI檢測顯示診斷發(fā)現(xiàn)淋巴結轉移陽性113枚(39.10%)、陰性176枚(60.90%),HR-MRI評估淋巴結是否發(fā)生轉移的敏感度為72.87%,特異性為88.13%,診斷符合率為81.31%(表3)。
表3 HR-MRI評估直腸癌淋巴轉移情況Tab.3 Evaluation of lymphatic metastasis of rectal cancer with HR-MRI
2.4.1 淋巴結HR-MRI影像資料 陰性患者:斜軸位,男性,49歲,T2期,低分化腺癌,腸系膜區(qū)淋巴結短徑約5 mm,邊界清晰,信號均勻,病理為陰性淋巴結(圖1A)。陽性患者:斜軸位,患者系男性,47歲,T3期,中-低分化腺癌,腸系膜區(qū)淋巴結短徑約6 mm,邊界模糊,信號欠均勻,病理為轉移性淋巴結(圖1B)。
2.4.2 不同T分期直腸癌患者HR-MRI影像資料 T1~2期:斜軸位,男性,67歲,中分化腺癌,T1~2期,侵犯直腸漿膜下,與周圍脂肪邊界清晰(圖1C)。T2期:斜軸位,男性,56歲,病變與周圍脂肪間隙模糊,可見條片狀影,影像診斷誤診為T3 期,病理為T2 期中分化腺癌(圖1D)。T3期:斜軸位,女性,57歲,T3期中-低分化腺癌,合并再生障礙性貧血,病灶突入腸周脂肪(圖1E)。T4期:斜軸位,女性,75歲,病灶前緣與子宮漿膜層高信號脂肪間隙消失,病理診斷為T4期中分化腺癌(圖1F)。
圖1 直腸癌患者術前HR-MRI影像Fig.1 HR-MRI images of rectal cancer patients before operation
直腸癌生長于指齒狀線至直腸乙狀結腸間,位置較低,因處于盆腔之中[8-9]。目前直腸癌臨床治療的首選方式為手術治療,術前進行直腸癌分期評估是保證治療效果的前提[10]。因中下段直腸接近肛管,盆腔解剖結構復雜,直腸癌手術切除難度較大[11],術前對腫瘤進行分期、淋巴結狀態(tài)精確評估十分重要[12]。采用HR-MRI評估直腸癌術前分期和淋巴結轉移情況,操作簡單、無創(chuàng)傷性、空間分辨率高,對直腸及其周圍組織器官解剖結構顯示詳細,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前景。
若直腸癌患者直腸壁光滑,則易將腸周脂肪間隙索條影誤診為小血管變化或纖維增生,導致分期錯誤。此外,T3、T4期的鑒別重點則在于鄰近組織器官轉移,當腫瘤組織向前侵犯環(huán)周切緣時,也可能因前緣組織分界不清而導致誤診。HR-MRI可實現(xiàn)薄層、小視野成像,可觀察直腸細微結構。本研究中,HR-MRI對T1~2期直腸癌診斷的診斷符合率為95.00%,T3、T4期的診斷符合率分別為83.33%、91.67%,證實HR-MRI對直腸癌T分期的診斷精確度較高。有研究中指出,直腸HRMRI的T分期對手術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其手術符合率高達93.27%[13];也有研究表明HR-MRI成像有助于鑒別直腸癌T分期,觀察環(huán)周切緣,準確率高[14],本研究結果與其一致。
直腸癌腫瘤是微轉移幾率較高的盆部腫瘤,同時發(fā)生盆腔側淋巴轉移的直腸癌患者,清掃過程中可能會影響患者的排尿功能以及性功能,因此準確的術前判斷十分重要[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HR-MRI診斷淋巴結是否發(fā)生轉移的特異性、敏感度分別為72.87%、88.13%,診斷符合率高達81.31%,說明HR-MRI對直腸癌淋巴結轉移具有較高的術前診斷價值。淋巴結短徑是評估淋巴結是否發(fā)生浸潤的重要征象,但需要注意的是原發(fā)腫瘤的存在也會導致周圍淋巴結反應性增生,使其體積顯著增大,已經(jīng)發(fā)生轉移的淋巴結體積不一定會因為腫瘤浸潤而發(fā)生顯著變化,因此以最大短徑以判斷淋巴結是否發(fā)生轉移準確率不高[17]。轉移性淋巴內(nèi)部發(fā)生囊性病變,存在細胞外黏液以及發(fā)生周圍組織浸潤[18-19],所以在T2WI下表現(xiàn)為邊緣模糊、信號不均。結合淋巴結最大短徑以及形態(tài)學特征(邊緣是否規(guī)則、信號均勻與否)進行聯(lián)合診斷,可提高診斷精確度。既往有研究表明,HR-MRI可清楚觀察直腸癌系膜淋巴結狀態(tài),對淋巴結轉移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20];也有研究表示,直腸癌手術患者術前進行HR-MRI檢測,對于評估分期、淋巴結轉移十分重要,可為治療方案制定提供有利依據(jù)[21]。但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無法進一步對N分期診斷精確度、錯誤分期/淋巴結轉移評估原因進行進一步探究,在今后的研究中會進一步完善研究方案、增加樣本量,提高結果可行度。
綜上所述,HR-MRI對直腸癌術前分期及淋巴結轉移具有較高的臨床評估價值,特異性、敏感度均較高,可為臨床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參考,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