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琳琳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綜合門診科,遼寧 沈陽 110000)
冠心病心絞痛是臨床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或痙攣誘發(fā)供血不足所致的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1],本病治療一般選擇西藥治療,能緩解心絞痛癥狀,長期應用不僅無法阻止疾病進展,毒副作用較大。中醫(yī)學將本病隸屬于“胸痹”“心痛”范疇,本病病機與瘀血有關,瘀阻于心脈,氣血失調,治則以益氣活血、化痰去濁為主[2]。近期筆者將三參救心湯應用于本病的治療,為其臨床應用提供理論依據,本試驗探究三參救心湯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血管內皮功能及安全性的療效,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心內科收治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94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試驗組47 例,男22 例,女25 例;年齡43~72 歲,平均年齡(60.33± 6.72)歲;病程1~12 年,平均病程(7.28±0.89)年。對照組47 例,男20 例,女27 例;年齡41~70 歲,平均年齡(60.41± 6.68)歲;病程1~11 年,平均病程(7.30± 0.91)年。2 組患者年齡、病程等基本資料均相仿,差異相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本研究由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予以實施監(jiān)督。
1.2 納入標準 (1)診斷符合《內科學》[3]中冠心病心絞痛的診斷標準;(2)所有入選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1)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心律失常、肝腎功能障礙者;(2)合并造血系統(tǒng)疾病者;(3)由于個人原因中途退出者;(4)合并癲癇等神經系統(tǒng)疾病無法配合治療者;(5)病歷不全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方案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生產批號:20190122,意大利Bayer S.p.A.)100 mg,日1 次;辛伐他汀(生產批號:20190105,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20 mg,每日1 次。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三參救心湯。處方:丹參30 g,黨參15 g,大棗15 g,苦參5 g。根據患者病情辨證,合并氣虛者配伍黃芪30 g;心神煩躁者配伍龍骨30 g(先煎);胸滿氣促者聯用葶藶子30 g。每日1 劑,上述藥物煎煮取汁200 mL,早、晚2 次分服。2 組治療周期為4 個月。
1.5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5.1 心絞痛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其中顯效為心絞痛發(fā)作次數明顯較少,癥狀消失,心電圖恢復至正常范圍;有效為經治療后發(fā)作次數較少,疼痛程度減輕,發(fā)作的持續(xù)時間縮短,心電圖ST段下降,治療后回升超過0.05 mV,主要導聯倒置T波變淺;無效為未符合上述標準??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5.2 血管內皮功能檢測 獲得晨時靜脈血6~8 mL,經低溫離心獲得上層血清,置于冰箱待檢。應用放射免疫法、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ELI SA)對血ET-1 和VEC水平進行檢測。于患者靜息下檢測肱動脈基礎內徑、血流速度,應用血壓計檢測,檢測時長5 min,放氣后15 s 內對血流速度進行檢測,60~90 s 內測肱動脈反應性充血后內徑。FMD=(放氣后血管內徑-安靜時血管內徑)/ 安靜時血管內徑×100%。
1.5.3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進行記錄。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等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5.74%(45/47)高于對照組的76.60%(36/4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2 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血管內皮功能比較 治療后,2 組ET-1、VEC降低,FMD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ET-1、VEC較低,FMD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2 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比較 ()
表2 2 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比較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3 安全性評價 試驗組出現1 例轉氨酶升高,1 例胃腸道反應,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26%(2/47),對照組出現1 例轉氨酶升高,2 例胃腸道反應,1 例竇性心動過緩,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51%(4/47),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心絞痛是臨床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其發(fā)病與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破裂、血小板活化及炎癥介質浸潤均存在密切相關性,臨床可見胸悶、胸痛以及憋氣等表現,若無法予以有效的治療可能會誘發(fā)進展為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影響生命健康[5]。臨床治療西藥一般采取抗血小板聚集、調節(jié)血脂及擴張冠狀動脈等藥物,近期療效尚可,但遠期療效較差,病死率高。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屬于“胸痹”范疇,病因為心脈痹阻、氣滯血瘀、陽微陰弦,治則以益氣活血、化痰去濁為主。本研究采用三參救心湯,本方大棗補益氣血;丹參涼血安神、補血活血,與黨參配伍可補氣健脾、益氣生血;苦參清熱祛濕,配伍丹參能發(fā)揮養(yǎng)血、寧心、安神之功效。使心陽得煦、心血得養(yǎng)、心脈以通。近期研究發(fā)現心絞痛的發(fā)病過程中,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紊亂的發(fā)生尤為關鍵,文中選擇的檢測指標VEC是一種可作為反映血管內皮功能的血管內皮細胞黏附連接的黏附蛋白,并能評估心肌缺血治療效果。FMD應用超聲檢測,能判斷動脈內皮依賴性舒張情況,臨床應用以評估血管內皮舒張功能[6]。當機體內存在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時,ET-1 以及VEC水平升高,FMD下降。因此本研究選擇血清ET-1 和VEC及超聲FMD檢查作為評價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情況的指標,具有檢測迅速、無創(chuàng)等優(yōu)勢[7]。
本研究通過對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心內科收治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94 例的臨床療效、血管內皮功能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總有效率、FMD水平較高,ET-1、VEC較低,證實了三參救心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效果良好,可顯著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減輕心絞痛程度,其作用機制可能與調節(jié)血管內皮功能有關,為臨床研究提供了方向,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