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娟
摘要:傳統(tǒng)數學教學環(huán)節(jié)一般教師是以講述法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這樣是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接受的,而單純地引導學生記憶一些數學概念問題,會固化學生的思維,制約學生思維素養(yǎng)的提升。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點,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通過替代的方式引導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以此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信息技術;數學;小學;替代策略
1生活理解
華羅庚曾指出,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神秘感,也具有較強的枯燥性,這是因為教師單純地將數學問題作為數字計算問題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這種脫離生活的教學模式,會增加數學知識的理解難度。因此,教師可以將生活內容與數學知識進行有機融合,通過演示替代的方式,讓學生在生活層面理解數學問題。由于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形象思維能力較強,在數學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將生活內容與數學學習知識進行替代,讓學生在生活中理解數學問題,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展示數學問題,并盡量讓數學內容與生活場景貼近,讓數學知識內容變得更加具體、生動、形象,以便于凸顯出數學知識的生活性,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火花,易于學生接受和理解。
2延伸教學
在信息技術大背景下,很多數學知識內容都以信息技術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呈現,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在形象、直觀層面認知數學知識,通過動態(tài)方式展示數學問題,會激發(fā)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興趣,也能擴大數學知識的延展性,拓展學生的學習范圍。但是,教師也應注意將教學關注點向現實層面進行替換,應注重激發(fā)學生的體驗意識,讓學生在真實層面體會數學概念,對數學知識的本質內涵進行探究,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創(chuàng)新理念。這種將真實的數學教學內容替代信息技術的數學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在現實層面理解數學知識,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思維活力,比通過信息技術觀看光影性較強的數學知識更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可以在真實層面深入研究數學知識。同時,還有部分數學知識單純地以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呈現,無法全方位、立體化地讓學生感知數學問題的深度,學生無法進行實際操作,這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3理清脈絡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進行有機融合,切實提高了數學教學效率,為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提供了較強的便利性。信息技術教學可以運用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也可以運用在課后輔導環(huán)節(jié)。在課堂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重點內容,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數學問題。而在單元復習環(huán)節(jié),教師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數學知識的要點進行呈現,制定出細膩、嚴謹的表格,還可以將一些數學知識結構圖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展示。這種方式雖然有助于鞏固學生認知數學知識,但單獨運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仍舊存在一定局限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以及幫助學生梳理整個單元數學概念的過程中,結合板書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結合性教學引導。
4簡化認知
在小學數學信息化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抽象化的數學知識以形象化的模式進行展示,這會簡化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難度,使學生可以在多媒體展示中認知數學知識。同時,教師也可以將通過信息技術展示的數學知識,以筆紙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學習,以此提高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和數學分析能力,讓學生能夠更加高效地進行理解和認知。同時,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將數學知識的主要內容進行展示,以此讓學生明確學習的主要內容,幫助學生理清本知識點的數學概念,還應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通過線下的方式,將學過的在多媒體上展示的數學知識進行替代,讓學生具有將信息技術學習與線下學習進行隨意轉換的能力,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數學知識認知體系。
例如,在學習《圓》知識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將圓的概念及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進行展示,也應以多角度、立體化的方式,將圓的不同側面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對相關圓的知識點形成一個基礎認知。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完成“圓的面積”的信息化學習向紙筆學習的替換,在通過信息技術學習圓的基礎知識后,再通過紙筆深入探究圓的面積公式定義,包括對圓的面積進行計算的圖形應用題目。教師可以通過紙筆為學生出示一些關于圓的面積的應用題,并鼓勵學生在本子上對問題進行解答,還應要求學生將圓的面積應用問題的每一步解題步驟都在演算紙上進行展示,以此幫助學生梳理計算思路,讓學生在清晰了解到自己每一個解題步驟的同時,也能有效提高解題思維能力。此外,教師還應要求學生將解題的所有內容進行搜集整理,并將其裝訂成冊,以此作為備用學習資料,供日后學習環(huán)節(jié)進行使用。同時,對于一些計算錯誤的部分,教師也應進行搜集整理,并對其中存在的錯誤進行分析,還應將每一步的錯誤過程和結果進行詳細解釋,確保學生能夠在后續(xù)學習環(huán)節(jié)能夠引以為戒,杜絕再犯此類錯誤。
5多元思維
數學知識是由數字和圖形組合而成的,從數字中可以反映出圖形,也可以利用數字解釋圖形,因此,數與形二者具有較強的關聯(lián)性,可以通過數字計算提高識圖能力,也可以通過圖形解讀數字信息。在信息技術大背景下,教師大都利用多媒體為學生講述數學概念,這有效提高了數學教學效率。但為確保學生能夠更深層次地認知數形結合的概念,教師也應做好數形替代教學引導,可以將數形結合的知識從多媒體轉移到現實層面。數形結合具體指的是通過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的互相利用與相互轉化,對數學問題進行解決的一種方式。由于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較強的形象性,因而,對于一些直觀的數學模型具有良好的感知能力,但教師應幫助學生逐步完成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進行過渡的引導活動,為后續(xù)更加高效地學習數學知識做好鋪墊。作為一種連接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橋梁,通過數形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能力。同時,在小學階段,數學教學的內容以數字計算為主,要求學生掌握口算、筆算等計算能力,并能夠與具體的情形相結合,以此對數學算理進行理解。
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應突破傳統(tǒng)思維局限,將更多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應用,更需做好信息技術運用環(huán)境下的替代教學,讓學生能夠通過教材、多媒體、動手實際操作等多元模式認知和理解數學知識,拓展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使學生的數學分析、理解、運用能力得以有效提升,也可以保證學生能夠從不同視角看待數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意識。
參考文獻:
[1]張廷濤,張銘.基于信息技術的數學教學實踐[J].電子技術,2021,50(02):84-85.
[2]邊靜.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深度融合的教學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2):233.
[3]吳國光.淺談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07):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