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秋陽 沈芷伊 葛文琦
鄒彬那略顯粗糙變形、與他年齡明顯不符的雙手,助他“壘”出了技能的新高度。一面12平方米的墻,別人需要一天,而他只需半天就能砌成;別人平整度標準誤差為8毫米,而他能精確到2毫米。他就是在兩會記者通道發(fā)言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建筑第五工程局總承包公司項目質量總監(jiān)鄒彬。他的發(fā)言內容如下。
親愛的朋友們:
大家好,我叫鄒彬,我的兩會數字是9,從建筑工地走進人民大會堂,從“小砌匠”成長為全國人大代表,我用了9年的時間。
我出生于湖南省新化縣游家鎮(zhèn)栗山村,打小受祖父輩在建筑工地工作的影響,對于擇業(yè)并沒有過多糾結——學砌墻。年輕時隨著長輩,從老家到了長沙的建筑工地務工。我覺得最要緊的就是先跟著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們學技能。經年累月的砌墻、不滿意、再推倒重砌,這些看起來很“傻”的行為,卻能夠打牢砌墻實操基礎,不斷豐富我的實踐經驗。
2014年4月,經過勞務負責人的推薦,我參加了中國建筑第五工程局“超英杯”技能比武,首戰(zhàn)便獲得砌筑項目青年組第一名。同年7月,我又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砌筑項目全國選拔賽,再次獲得冠軍,成功進入國家集訓隊。實操經驗豐富,但是理論知識不足,我明白自己的短板所在,于是在老師的傾力相助下,我一邊學習,一邊反復訓練。通過8個多月的訓練,最終在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上,我獲得了砌筑項目優(yōu)勝獎。
比賽結束不久,我就被中國建筑第五工程局總承包公司破格錄用。經過多年努力,在2016年,中建五局以我的名字命名成立了“鄒彬勞模和工匠人才創(chuàng)新工作室”。
5年來,我曾去湖南、江西、北京、上海等地的重點工程現場,展開調研。通過大量的實地走訪調研,我進一步認識到了農民工群體斷層嚴重、社會認可度亟待提升等痛點。
針對這一現狀,我在今年的兩會上提交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工匠培育機制、發(fā)揚工匠精神、推動質量強國建設的建議》,建議加強新時代工匠人才的培育和保障,進一步落實企業(yè)辦校的相關激勵政策和技工等級晉升制度、職業(yè)技能等級認定政策,建立學歷、技能證書互認制度,加大對工匠人才的權益保障。我也真誠地希望,全社會都能夠更加關注關心農民工群體,讓我們有更多學習、提升、改變命運的機會。
(來源: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