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希
(沈陽市第六人民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遼寧 沈陽 110006)
頑固性腹水為肝硬化進展致晚期的危重并發(fā)病,具有較高的病死率,據(jù)統(tǒng)計,肝硬化患者在10 年內(nèi)發(fā)生腹水癥狀幾率已達40%以上,并且腹水的多少會隨著肝臟疾病進展而增加[1]。目前,臨床上將連續(xù)治療6 周后腹水消退效果不佳者定意義為頑固性腹水,西醫(yī)對肝硬化頑固性腹水治療多通過控制水、鈉以及應用利尿劑和抗醛固酮類藥物來控制或消除,但效果并不顯著,易引發(fā)相應的并發(fā)癥,且易復發(fā)[2]。因此,如何提升肝硬化頑固性腹水的臨床治療效果是臨床高度關注的課題,隨著醫(yī)學者們對中醫(yī)學的不斷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眾多疾病均可通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提升療效,為此,本文特就健脾利水方治療肝硬化頑固性腹水的效果及對肝腎功能的影響展開了探究分析。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19 年10 月—2020 年9 月沈陽市第六人民醫(yī)院接收的肝硬化頑固性腹水患者66 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33 例。其中對照組男性29 例,女性4 例;年齡26~69 歲,平均(46.3±4.6)歲;病程1~13 年,平均(5.6±1.8)年;腹水持續(xù)時間4~13 個月,平均(7.1±2.2)個月。試驗組男性30例,女性3 例;年齡27~69 歲,平均(46.8±4.5)歲;病程1~12 年,平均(5.9±1.4)年;腹水持續(xù)時間4~12個月,平均(6.9±2.4)個月。2 組上述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均達到美國肝病研究學會2009年制定的相關確診標準[3];腹水反復出現(xiàn)持續(xù)時間≥3 月;均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不適用本研究藥物者;合并嚴重感染、心腎功能障礙、意識障礙、惡性腫瘤和上消化道出血者;因其他疾病而致腹水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即指導患者休息,予以限水、限鹽和糾正電解質(zhì)紊亂等護肝治療,同時給予口服利尿劑螺內(nèi)脂片(揚州中寶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1121),40 mg/次,日3 次;靜脈注射注射用呋塞米(沈陽光大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595),20 mg/次,日2 次。試驗組在上述基礎上 予以健脾利水方,組方:澤瀉10 g,豬苓10 g,丹參30 g,黃芪15 g,大腹皮10 g,蘆根30 g。辨證加減藥物,即血瘀者加紅花、醋鱉甲和桃仁各10 g;氣滯者加沉香10 g,郁金9 g,厚樸6 g;陽虛者加仙茅和附片各10 g。每日1 劑,早晚煎水服用,2 組均治療30 d 后比較療效。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對比2 組治療前后肝腎功能改善情況以及總體療效。肝腎功能指標主要包含尿素氮(BUN)、肌酐(Cr)、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總膽紅素(SB)。總體療效判定分為顯效:經(jīng)B 超檢查提示只有少量腹水,或未見腹水,24 h 尿量大于1000 mL;有效:經(jīng)B 超檢查提示腹水較治療前減少大于50%,24 h尿量大于600 mL;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病情甚至惡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4]。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9.0 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行х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 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肝腎功能指標對比 2 組患者治療前BUN、Cr、ALT 和SB 等肝腎功能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經(jīng)治療后試驗組BUN、Cr、ALT 和SB 等肝腎功能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2 組肝硬化頑固性腹水患者治療前后相關肝腎功能指標對比()
表1 2 組肝硬化頑固性腹水患者治療前后相關肝腎功能指標對比()
2.2 2 組患者總有效率對比 試驗組總有效率78.79%(26/3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7.58%(19/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2 組肝硬化頑固性腹水患者總有效率對比
目前,臨床對肝硬化頑固性腹水還無可根治的方法,多采用抗感染,補充白蛋白,應用利尿劑及糾正水電解質(zhì)紊亂等措施來控制或延緩病情進展,消退或減少腹水[4]。但其治療效果非常有限,不僅易產(chǎn)生耐藥性,而且也只能暫緩腹水發(fā)生,預后效果不夠理想[5]。肝硬化頑固性腹水屬中醫(yī)學“臌脹”范疇,主要是由于感染、勞欲過甚、飲食不節(jié)和其他疾病引發(fā)肝脾不調(diào),累積于腎而致,從而使疾病糾纏于身,周而復始,難以治愈[6]。
本文通過予以患者健脾利水方取得理想效果,顯示:經(jīng)治療后試驗組BUN、Cr、ALT 和SB 等肝腎功能指標均低于對照組;試驗組總有效率78.79%(26/3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7.58%(19/33)(P <0.05)。此結果與學者趙協(xié)山等[7]研究結果相符,提示,健脾利水方對改善患者肝腎功能,消退或減少腹水具有重要價值,有利于提升臨床治療肝硬化頑固性腹水的預后效果。健脾利水方中所含澤瀉具有利水、瀉熱、滲濕和降脂的效果,可發(fā)揮保肝、降脂和利尿的作用;豬苓具有祛熱滋陰、利水滲濕和除痰之效,可促進電解質(zhì)排出,利尿效果較佳,并能提升機體免疫力,從而增加抗腫瘤作用;丹參具有活血祛瘀、除煩涼血之效,抑制血小板凝聚,促進血液循環(huán),從而改善心肌缺血情況,恢復受損心肌,進而達到保肝護腎的功效;黃芪具有扶正補氣、益氣升陽、固表除汗和養(yǎng)血生津之效,可通過抑制間質(zhì)細胞合成膠原來提升細胞免疫和巨噬細胞能力,進而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能力;大腹皮具有消腫行水、寬中下氣和開肺宣氣的之效,可通過作用于腸平滑肌來提升腸管緊張性,從而降低其收縮頻率;蘆根具有祛熱生津、止吐、除煩和利尿之效,對抑制小腸收縮具有顯著療效,在以上藥物的基礎上再予以辨證加減藥物,使此方藥效發(fā)揮到極致,即達到補腎健脾、利水滲濕的效果,最終促進肝腎功能恢復,提升總體療效[7]。
綜上所述,在肝硬化頑固性腹水的治療中予以健脾利水方效果確切,更有利于改善患者肝腎功能,提升總體療效,值得臨床大量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