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菲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和青島市中考制度的改革,學校迫切需要完善家校合作制度,為了加快“減負”政策下家校合作制度建設,需要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齊心協(xié)力、團結一致,共同承擔育人的責任和義務。筆者通過研究青島市H中學“減負”政策下家校合作的實施概況和發(fā)展進程,總結出該校家校合作反映出的個別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結合“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教育管理理論”“共同責任理論”,優(yōu)化家校合作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減負;家校合作;家校關系
中圖分類號:G6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06-0010-04
一、 研究背景與意義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人才價值的取向有著極大的變化,我國迫切需要的是全面型復合型人才。筆者通過對青島市H中學家校合作的現(xiàn)狀進行調查研究和數據分析,并結合學者們的相關理論研究,總結出該校具體的家校合作模式并提升到相應的理論研究,希望通過此次研究,對初中家校合作的研究提供一些教學范例并對理論體系的建立進行相應的補充,也希望對我國整體家校研究體系建設貢獻微薄之力。
二、 相關概念界定
(一)家校合作
對“家校合作”這一概念的界定,目前為止還未形成一個準確而又被廣泛認同的概念,我國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的“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充分詮釋了社會、家庭、個人之間的關系,強調重視家庭教育、重視家風,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英語中對家校合作概念的界定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與之相關的概念有“parent involvement”(家長參與)、“education intervention”(教育介入)、“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家長—教師協(xié)同)。
(二)家校關系
家校關系具體表現(xiàn)為家庭與學校兩大教育主體地位的平等性,以及雙方在教育過程中的配合性。家校關系是一種動態(tài)性的關系,因教育主體教育觀念、價值觀念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而變化。
三、 相關理論基礎
(一)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
“人的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國教育方針的理論基石。教育的目的和本質就是促進人的自由、理性和善良的全面發(fā)展。我國的教育明確指出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實現(xiàn)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fā)展,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共同責任理論
美國的喬伊斯·愛潑斯坦(Joyce Epstein)將家校合作分為兩種,分別是分開責任和共同責任。所謂分開責任就是學校與家長不能及時的溝通交流來發(fā)揮各自的教育作用,教育活動基本沒有交集。所謂共同責任就是學校與家長共同參與學生的教育教學活動,兩大教育主體往往制定共同的教育教學目標,共同制定教育教學活動,團結協(xié)作,彼此溝通。
四、 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實地研究法、個案研究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
五、 H中學家校合作概況
H中學是青島市市北區(qū)的一所實驗初中,現(xiàn)有班級32個,在校學生有1506人。學校擁有現(xiàn)代化的教育教學設施,該校大力推進新課程教學改革,注重開設校本課程、學生課程、家庭課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通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及家?;踊顒?,在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注重提高家庭教育素養(yǎng)。作為青島市教學改革示范學校,大力推進新課程改革,積極探索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式,把課程改革的視角延伸到廣闊的世界。該校圍繞課程建設、課堂教學、學生評價、家?;拥确矫孢M行一系列的改革試驗,進一步整合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Pad教學實現(xiàn)高效課堂。
六、 青島市H中學家校合作的現(xiàn)狀調查分析
(一)對家校合作重要性的認知
筆者分析得知,對家校合作重要性的認知上,無論家長和教師都持有肯定的態(tài)度,其中83.1%的教師及92.2%的家長認為加強家校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16.5%的教師和5.6%的家長認為加強家校合作對學生的發(fā)展一般必要,0.4%的教師和 1.2%的家長認為家校合作對促進學生發(fā)展收效甚微,1%的家長認為沒有必要加強家校合作。
(二)對家校合作的組織機構與制度的認識程度
筆者在此次調查問卷中數據分析得知43%的家長對家校合作組織的建立不清楚,甚至認為不存在家校合作組織。對家校合作組織的建立非常了解的家長僅13%。52%的教師雖對家校合作組織機構的建立有一定的認識,但僅僅停留在知道學校家委會的存在。綜合分析來看,家校合作雖然推廣已久,但其收效甚微。
(三)影響家校合作實施效果的制約因素分析
從圖1的數據分析得知,從客觀原因來分析,65%的家長因工作太忙,或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這也是多數家長未能參與家校合作的最主要原因。從主觀原因分析來看,27%的家長是因為自身教育管理能力欠缺而未能主動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還有6.1%的家長認為學校的家校合作相關制度體系不夠完善,學校并沒有大力開展家校合作活動,參與的機會很少。
七、 青島市H中學家校合作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家校合作活動中教師與家長態(tài)度不明確
綜合分析以上因素,不愿意積極參與家校合作活動的教師總共分為以下三類:①部分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自身教學經驗不足,自信程度不夠,在與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活動時不夠自信,擔心自己組織不到位,或不能及時對家長的疑問做出應對措施,會給這部分教師帶來自卑感;②相對經驗豐富的教師往往以為自己專業(yè)能力很強,認為家長們的意見不夠專業(yè),干涉自己的教學;③另有部分教師對家校合作的政策解讀不夠深刻,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起主導作用,若家長參與到學校的日常工作和制度建設使得這部分教師不愿意參與到學校各項制度建設和活動中去。
[訪談實錄]D老師是H中學的一位數學老師,現(xiàn)是七年級六班的班主任,筆者現(xiàn)截取如下部分訪談內容:
筆者:您認為家長是否具備管理學校教育管理事務的能力?是否能在日常與教師的溝通交流中提出切實有效的建議或想法?
D老師:在與家長的溝通交流中,家長們更多的會去關注孩子在校的紀律和學習表現(xiàn),很少在這方面提出切實有效的建議,甚至不存在這樣的意識,更多的是關注自己的孩子,獲取這方面的信息較少。
筆者:請問您在與家長溝通交流時會遇到什么樣具體的問題?交流是否順暢?家長們態(tài)度如何?
D老師:在與家長面對面交流時,大部分家長態(tài)度還是很真誠的,他們會積極地與老師交流孩子們在家的具體表現(xiàn),誠懇地聽取老師的意見,交流較為順暢。但與家長溝通交流的時候,提及部分孩子的問題時個別家長可能會產生誤解,尤其是提到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具體細節(jié)時,能感受到部分家長的不耐煩,認為這都是些小事,或是認為這是對孩子的偏見,老師與家長之間容易形成誤會。
通過訪談,筆者了解到隨著青島市中考制度改革的推進,很多家長包括老師在內對新的中考錄取細則還不明確,這就導致了家長和部分教師盲目地追求高分和升學率,也就達不到家校合作的最終目的。
(二)家校合作形式多樣,但缺乏切實有效性
H中學家校合作的形式多樣,通過調查和訪談筆者了解到有家長開放日、家長會、家委會、電話、微信、QQ等形式,但大多數家長更傾向于選擇家長會與教師進行溝通,教師則比較傾向于電話、微信等形式與家長進行單獨溝通交流。但在這些方式中,家長則顯得過于被動,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向家長單方面的輸送信息,忽視了家校合作中家長與教師應該是雙向、平等的進行溝通交流。
(三)家校合作內容豐富,但缺乏發(fā)展性
筆者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到,家校合作的內容往往與家長和教師對學生教育的關注點有關,H中學的教師與家長對學生的關注點由原來關注學習成績到現(xiàn)在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思想品德等方面。在與K家長談到最近的一次家長會時,學校已經明確了此次家長會的主題是“培養(yǎng)好習慣,成就我人生”,但每個班級落實班會主題的情況大相徑庭。隨著學生的不斷發(fā)展,不同階段的孩子表現(xiàn)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習慣,這就需要老師對孩子們的表現(xiàn)做出相應的調整,在家校合作的內容和計劃上要做到“與時俱進”。
(四)管理機制不夠完善,學校管理效率較低
筆者在校教學期間觀察到,在學校的日常管理中,學校各部門分工較明確,配合度較高,學校的各項教學工作也能順利有效地展開。但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在處理緊急情況時或學校事務較多時則容易出現(xiàn)各部門協(xié)調失控、管理效率低下等情況,甚至有些部門對相關工作互相推諉。筆者了解到,青年教師還要參與一些草根課題的研究,有特殊才能的老師還要負責學校的社團工作,例如校廣播站等。學校每年的教育經費有限,對家校合作的預算和投入也不是很多,也間接影響到家校合作活動的實施效果。
八、 產生問題的原因
通過對H中學家校合作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影響該校家校合作活動有效實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制度原因
家校合作存在諸多問題,其中一個直接原因就是關于家校合作的相關制度不夠完善。我國每年都會對家校合作的相關政策進行更新與補充,學校也會根據新政策的提出做出制度建設的調整,但是目前政策、制度的調整多集中在宏觀調整,對具體活動的開展指導性不強,學校在開展家校合作活動時并沒有有效可行的行動計劃,未能滿足現(xiàn)實需求。
(二)理念原因
正如學者所說“學校教育中心主義的過度膨脹與家長主體性參與的缺失,這兩者間的耦合,是影響家校合作的深層原因?!睂W校作為傳承教育使命的特殊機構和教育場所,擁有高度的責任意識,學校的管理主體——教師,擁有系統(tǒng)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其豐富的教育經驗和開闊的教育視野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家長們能夠充分信任學校和老師,積極地說出自己對學校管理的看法和意見,勇于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并重視自身的話語權,進一步發(fā)揮自己在家校合作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三)合作主體培養(yǎng)欠缺
以班杜拉的動機期望理論為依據標準,想要實現(xiàn)家校合作效果最優(yōu)化,教師與家長應該有共同的意愿和目標。隨著師范類院校改革的推進,以及教師資格證全國統(tǒng)考的推行,大大提高了師范類畢業(yè)生的教學實踐能力,但無論是課程改革的推進,還是教師考錄要求的提高,仍然聚焦在教師的教學能力的提高,而課程設置和考錄內容很少涉及家校合作的內容。
九、 初中家校合作優(yōu)化策略
(一)建構完善的家校合作關系
平等是合作的基礎,如果合作的一方總是領導、支配另一方,這種合作在本質上是一種反合作、偽合作。因此,構架完善的家校合作關系,關鍵是要對教師和家長的觀念進行改變,在教師和家長之間樹立平等交流的觀念。構建完善的家校合作關系,學校也應該關注到特殊群體的家庭。學??梢越柚鐓^(qū)的力量成立專門的家庭教育咨詢中心、育兒支援中心等,這些社區(qū)機構可以協(xié)助學校為這些特殊群體的家庭提供各種活動信息,還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具體問題,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
(二)創(chuàng)新家校合作的新模式
1. 突出學生在家校合作活動中的參與度
當提到家校合作活動時學者經常研究的是學校、教師和家長三大主體在活動中的責任和角色,這與在定義家校合作概念時未提及學生有關。從字面上理解家校合作,家可以理解為家長,同樣也可以理解為家庭,美國家校合作也有home-school cooperation的表達。倘若把“家”定義為家庭,實現(xiàn)家校合作的最終目的——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是實現(xiàn)活動效果的關鍵。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家長會往往是教師向家長傳達學生成績或在校表現(xiàn),共同討論解決孩子問題的策略或辦法。但是教師的匯報對象應該包括學生,將傳統(tǒng)意義的家長會定義為“教師—家長—學生討論會”。
2. 開設家長課堂,提高家長教育素養(yǎng)
家長課堂的開設主要是幫助家長解決一系列家庭教育問題,幫助家長了解中學教育的教學規(guī)律,由自己孩子的老師向家長授課,家長能夠更容易與老師形成共鳴。授課內容也與家長擔心的內容息息相關,中間穿插著當下最新的教育動態(tài)和信息,緊扣家庭教育現(xiàn)狀,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與可操作性,家長感受頗深?!凹议L課堂”的開設,將學校的家校合作活動延伸到每一個學生的家庭,切實解決了較為突出的教育問題。
3. 提升班主任授課水平,向心理健康教育傾斜
“家長課堂”的主講人是孩子的班主任,這就需要提高班主任授課的能力和水平,學校應該對新一屆班主任進行系統(tǒng)的培訓和考核,培訓內容應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并鼓勵老師展開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策略的討論。
(三)完善制度建設,強化組織管理
筆者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家長組織機構大概分為三種形式,一是家委會,二是家校協(xié)同會,三是家長志愿者群體。領導權的掌控上,改變以往的主席負責制,可以成立家委會的核心團隊,由六人組成,所有學校班級的活動由這六人一起溝通協(xié)商,但凡是有利于學校班級發(fā)展的決策和意見都可以采納,這種形式避免凸顯個人的作用,更強調團隊的領導作用,更有利于家校合作。學校也可成立家校協(xié)同會,它與家委會的不同點在于家校協(xié)同會不僅包括家長代表,還包括教師代表,固定的校長負責,這種家校合作組織,在某種程度上拉近了家長與教師、學校之間的距離,為家校合作活動的開展與跟進提供了便利。家校合作組織結構還包括家長志愿者群體,學??筛鶕顒有枰闪⒉煌δ艿募议L志愿者群體。
(四)聚焦提升家校合作能力
處理好合作與分工的關系是提升家校合作能力的關鍵,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xiàn)和諧的全面發(fā)展,就是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要有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fā),無論在教育的目的、過程還是手段上,都不能發(fā)生分歧。當然,這種共同責任的承擔,需要學校和家庭各盡其責之后方可配合和支持對方的教育工作。教師作為“家長課堂”的主講人,除了要熟練掌握專業(yè)的教育知識、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外,更需要掌握一定的溝通交流技巧。所以,要加大對家委會的宣傳力度,普及家委會知識,讓家長意識到家委會是真正能夠代表家長利益的團體,每位家長都有參加家委會的權利和義務。
參考文獻:
[1]香港教育工作者協(xié)會.青少年成長與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M].香港: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1:11.
[2]施克燦.淺析日本的“學社融合”論[J].外國教育研究,2002(9):6-10.
[3][蘇聯(lián)]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編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