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復印軍團”:從家族聯結到地域性幫扶
師: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人們舉全家族之力供有讀書資質的孩子讀書,這孩子長大參加科舉考試,金榜題名之后,是要回報整個家族的,要負擔起這個家族的所有事務,包括其他子侄的發(fā)展。
生:老師,您為什么提到這個?
師:我想說的是個體在家族中的責任。對舅舅和叔叔、表哥和堂哥、奶奶和姥姥、舅媽和阿姨、外甥和侄子、孫子和外孫等,分得清清楚楚,是中國人在幼兒時期就要開始認識和理解的倫常。個體是家族中的一員,個體永遠與家族發(fā)生千絲萬縷的聯系,對家族有責任和義務,有奉獻和擔當。
生:作為獨生子女的一代或二代,其實我們對家族概念已相當陌生了。我家就我爸、我媽和我,沒有第四人。除了大白和小黑,它們分別是一只貓和一條狗。
師:正是因為家族觀念的變化,我們在閱讀《鄉(xiāng)土中國》時就有了隔閡。如果我們還生活在費孝通寫作此書的時代,老師就不用費力介紹什么了。不過,有些滲透在血脈中的傳統(tǒng),我們是習焉不察的。
生:老師,《鄉(xiāng)土中國》中的“家族”是不是與我們今天所說的由父母、子女構成的小家庭的“家”不是一碼事了?我看費孝通是這樣寫的:“一方面我們可以說在中國鄉(xiāng)土社會中,不論政治、經濟、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來擔負;另一方面也可以說,為了要經營這許多事業(yè),家的結構不能限于親子的小組合,必須加以擴大。而且凡是政治、經濟、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長期綿續(xù)性的,這個基本社群絕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臨時的?!?/p>
師:對的,家族復雜得多。費孝通還說:“如果事業(yè)小,夫婦兩人的合作已夠應付,這個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業(yè)大,超過了夫婦兩人所能擔負時,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個大家里?!?/p>
生:現代社會還有這樣的家族嗎?
師:有,但情況更復雜。傳統(tǒng)村落多是由同一血緣關系、同宗共祖的居民聚族而居形成的。隨著時代變遷,雖然有他姓摻入,有些地方也有政府安置的移民,但總體上,大部分村莊現在仍然保持了這種基本結構。
生:生活在這樣的村莊(家族)里的人,要承擔什么特別的義務嗎?
師:跟現代城市社區(qū)不同的是,生活在村莊里的人身邊都是他們的親人或熟人。有人做了一件出名的事,周圍會有人說,那是誰誰的兒子(女兒)/孫子(孫女)/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旁人不一定認識這個人,但總會認識他(她)的爸爸/爺爺/叔叔/舅舅等親人中的某一個。這就是熟人社會的特點。你想飛翔,先要看清你身邊的蛛網。你們聽說過湖南新化的“復印軍團”嗎?
生:老師說的是什么?我不知道。
師:據學者馮軍旗調查,北京高校校內和周邊的復印店大部分是湖南新化縣的人開的。復印店的主要從業(yè)者為什么是一個地方的人?原因很簡單,一個人出來干復印掙了錢,就會把同鄉(xiāng)帶出來一起干。這是一個可復制的、綿延不斷的過程。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親帶親、鄰帶鄰、友帶友”——這些“親鄰朋友”,大多是聚族而居的村民,他們團結在一起,靠的就是傳統(tǒng)家族的那種凝聚的力量。
生:老師,我們校門口的復印店老板也是新化人嗎?
師:你下課去采訪一下。請關注重點,看費孝通的這句話:“家必須是綿續(xù)的,不因個人的長成而分裂,不因個人的死亡而結束,于是家的性質變成了族。”
生:我腦子里的家庭是由父母、子女組成的,費先生說的家族是為了共同的信仰和經濟利益,長期存續(xù)下去的一種穩(wěn)定結構。對吧,老師?
師:對,接著說。
生:傳統(tǒng)社會里家族的發(fā)展有強大的韌性,主要靠親族之內各個成員之間的互相支撐;現代社會,家族演變成了地域性的幫襯扶持,老師剛才說的新化“復印軍團”就是這樣,一兩個人先闖蕩江湖,取得一定成就后就帶著家鄉(xiāng)父老加入這個團隊,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經濟模式。老師,我理解得對吧?
師:很好。費孝通說,“在中國鄉(xiāng)土社會中,家并沒有嚴格的團體界限,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親屬差序向外擴大。構成這個我所謂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親子”,而是父系這一方面的擴展。順著這一思路,家族最開始是某一村鎮(zhèn)同宗族的同姓村民的集合體,逐漸演變?yōu)槟骋坏赜蚓用竦募象w,他們?yōu)榱斯餐睦姘l(fā)展,形成了相對密切的合作結構,外顯形式就是某一行業(yè)的從業(yè)者集中來自同一地域。除了上面講到的新化“復印軍團”,還有很多其他例子。譬如成為“網紅”的山東曹縣,據說國內三分之一的漢服是這個地方生產的。這種新的經濟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受傳統(tǒng)家族意識變化的影響而衍生出來的。
二、巴比饅頭:從地域化到現代化
生:這中間到底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呢?
師:這個問題問得好。今天仍有傳統(tǒng)的單一的家族產業(yè),但我們今天說的主要是一種由聚族而居衍生出來的地域經濟現象,其顯示了傳統(tǒng)社會中家族意識的遺留,這是《鄉(xiāng)土中國》中傳統(tǒng)家族意識的發(fā)展。今天的地域經濟為了持續(xù)發(fā)展,已經超出了家族內部的范圍,這與在同一地域成長起來的從業(yè)者中,常有領頭雁式的人物將這一行業(yè)推向業(yè)界的頂峰有關。他們的發(fā)展模式,已經不是《鄉(xiāng)土中國》所能定義的了。
生:老師能舉一個例子嗎?聽得有點糊涂。
師:好,說一下巴比饅頭吧。1995年,17歲的輟學少年劉會平從家鄉(xiāng)安徽懷寧跟隨親人開始在外做包子。幾年后他來到上海開包子店。幾經起落,25歲的包子師傅劉會平在思考:“為什么西方的肯德基、麥當勞可以賣到全世界,中國的點心不可以?”順著這個思路,十多年來,從手工做包子到機器做包子,從一家店到多家分店,從自己開店到開連鎖店,劉會平把包子做成了產業(yè)。劉會平發(fā)現,個體店做包子起早貪黑太辛苦,包子的成品化發(fā)展是未來的趨勢,手工包子將成為奢侈品。于是,他建起了中央廚房,統(tǒng)一調制餡料,然后運送到所有連鎖加盟店,減輕工人的工作強度,保證包子質量。你們有沒有看出他的管理思路中有明顯的現代意識?2020年,巴比食品登陸A股?,F在,劉會平身價百億。
生:好勵志的故事。不過,劉會平確實不是靠傳統(tǒng)家族力量來經營他的事業(yè)了。這才是老師講這個故事的重點吧?
師:當然。單靠傳統(tǒng)家族的“親人”來做包子、賣包子,店鋪永遠做不大??客坏赜虻娜藦氖逻@一行當,也能做出產品品牌來,如“沙縣小吃”“蘭州拉面”“淮南牛肉湯”等,但那還只是一種松散的經濟結構。能否持久經營?能否形成品牌效應?能否與現代社會的經營方式接軌?還有一個殘酷的淘汰過程。像巴比饅頭這樣的案例,從最基層做起,帶著濃郁的家族地域經營特色,最終成功上市,確屬難能可貴。這算是傳統(tǒng)鄉(xiāng)土社會的土壤里開出來的現代企業(yè)之花吧。
生:老師,您這樣說太煽情了,也不符合事實。巴比饅頭是在上海上市的,不是在懷寧。劉會平二十多年的經營,早就脫離了鄉(xiāng)土社會。如果要說依托鄉(xiāng)土社會,其他仍在開小包子店的小老板們才是,他們親帶親,友帶友,還在堅持一種古老的經營模式。他們還在眷戀古老的傳統(tǒng),或者說還在傳統(tǒng)家族模式下思考和行動。巴比饅頭肯定不是這樣。
師:你聽懂了?我很欣慰。其實,
我是想說——
生:老師想說,劉會平雖然身價不菲,但身上還保持著鄉(xiāng)土社會的傳統(tǒng)品質?其他人未能抓住機遇不能勇立潮頭?現代意識與傳統(tǒng)家族觀念之間總是有撕裂的時候……
師:下課了。你繼續(xù)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