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顯文
《小敏家》圍繞三代人的婚姻、成長和生活展開,愛情是主線,親情是暗線?,F(xiàn)在我們從心理學角度的情感勒索與心理控制來談談這部作品帶給我們關(guān)于原生家庭的思考與啟發(fā)。
電視劇中金家駿來到北京以后,他的父親金波也來到了北京,名義是照顧家駿,陪伴其復習準備高考,其實他是因被債主逼債想和前妻借錢,且自己沒有住處才來。趁前妻不在家,金波利用登門檻效應對家駿進行情感勒索,以愛之名裹挾學霸兒子。
有一幕是金波進屋后看見剩的半瓶酒想喝,答應家駿說不喝,卻趁兒子洗澡的時候把半瓶酒喝完了,還不忘給家駿倒上一杯,目的是拉他下水,然后哭泣,說自己沒用,對不起兒子。家駿體諒爸爸的難處,就這樣心軟了。面對住宿問題,金波打苦情牌,說自己實在沒辦法了,要不然也不會求助兒子,保證就住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會早點離開。
家駿看到爸爸可憐,同情他的處境,先答應爸爸一個小請求,最后為了證明自己之前滿足爸爸小要求的決定是對的,卻滿足了爸爸的一系列請求。值得警惕的是——金波的處境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和家駿沒有任何關(guān)系,可是家駿卻在為爸爸的處境承擔責任和買單。
劉小婕第一次因家境差距大拒絕徐正,而徐正以退為進,改走普通路線,騎小電驢上下班與小婕接近,讓她誤以為徐正會為她改變,會為了她去說服父母堅持丁克。
前期,徐正追求劉小婕時主動制造偶遇,展現(xiàn)才華、貼心、用心等品質(zhì),利用大屏幕向她告白,無處不顯示出他對小婕的在乎和重視。后期徐正限制小婕和其他男性接觸,通過生氣和央求她刪除異性好友,包括和老同學聚會、工作中接觸男性作者。錢鋒意外把名片落在小婕車上被徐正發(fā)現(xiàn),徐正竟然假稱小婕請假不上班,把她手機電腦等通信工具帶走,將其反鎖在家里。
徐正開跑車、大屏幕告白和完美的形象,讓小婕感受到了兩人之間的差距;不斷重復小婕是個“離過婚的女人”暗含著她不值得被愛的意思;“不在意他的感受”是對小婕的責備,目的是讓她愧疚;“自殘行為”制造的緊張恐慌讓小婕不得不暫時妥協(xié),逼小婕吃備孕藥目的是通過懷孕讓小婕離不開他。徐正的這一系列行為使自己始終占據(jù)主動,讓小婕的社交、財產(chǎn)和自由等方面受到限制,處于心理弱勢,處處體現(xiàn)著他對小婕身體與精神的控制。
金波與劉小敏在婚狀態(tài)時,酗酒成性,回家對小敏和家駿非打即罵,夫妻兩人經(jīng)常吵架,讓母子處于恐慌之中。
離婚后,家駿長期和外婆、爸爸一起生活,和小敏很疏遠,初到北京時母子兩人見面客客氣氣,小敏甚至不知道如何與家駿溝通,讓她感覺很尷尬和辛酸,母子關(guān)系后期才緩和變好!
家駿的早熟和懂事,正是父母婚姻不幸福的佐證。父母吵架,受傷的不只是父母雙方,孩子也是受害者之一。往往吵架中處于弱勢的一方,為了獲得支持,把小孩拉入自己的陣營,看似只是一個力量的比對,可小孩的解讀卻是:我需要保護、解救爸爸或媽媽,我不夠好,我是他們的負擔,我要為他們吵架負責任等。
可同樣是父母離婚,陳佳佳和爸爸陳卓一起生活,陳卓特別理解她、關(guān)心她和支持她,不時與女兒進行思想交流;生日、運動會都會陪伴她,戀愛也公開討論,引導女兒樹立正確的觀念;佳佳熱愛畫畫,哪怕她沒有考上清華大學,爸爸也十分支持她的興趣愛好,讓她在愛好活動中感受到快樂、成就感,同時作為負面情緒的一個宣泄口。
陳卓和李萍離婚后,李萍主要給予佳佳物質(zhì)支持,陳卓眼里滿滿的都是對佳佳的愛。陳佳佳知道父母離婚的真實原因,沒有把他們離婚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時刻能夠感受到父母的關(guān)愛和呵護,不會產(chǎn)生“我不夠好”“我不值得被愛”的想法和信念,因此有著和家駿截然不同的心態(tài)。
金家駿受父母吵架、離婚的影響,盡管是學霸,但是情感上依然受到勒索,因為體諒父親的艱難處境,為了安撫父親不斷屈服。
相較于小敏的第二段情感生活,小婕的兩段感情之路可謂坎坷,她之所以在情感里表現(xiàn)較為脆弱、敏感、安全感低,與其目睹在物質(zhì)極為缺乏的年代媽媽選擇離婚,以及姐姐第一段糟糕的婚姻不無關(guān)系。
徐正的外在完美形象與情感里對小婕的一系列控制行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徐媽媽愛翻舊賬、揭傷疤、不關(guān)心兒子的真正需求、強加個人婚姻觀給孩子。徐爸爸強勢、唯我獨尊、重男輕女、傳宗接代思想根深蒂固,對兒子寄予厚望給徐正極大的壓力。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金家駿與陳佳佳的成長經(jīng)歷、心理和日常行為;小敏與小婕的婚姻經(jīng)歷與擇偶觀念;富家公子徐正在人際關(guān)系中的偏執(zhí)和控制欲表現(xiàn),都反映了原生家庭里的“愛”與“毒”。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分青紅皂白的否定、憤怒、虐待、金錢控制、不作為等行為都會對孩子造成心理負擔,讓孩子認為自己不夠好和不值得被愛,嚴重貶低孩子的價值和打擊孩子的自尊心。有毒原生家庭的影響會代代相傳,其形成的規(guī)則、感受、觀念和交流會使孩子形成錯誤觀念、規(guī)矩,邊界感差,行為上盲目順從、依賴、妥協(xié)。
每位父母都愛孩子,但需要提升愛的能力,覺察自己家庭教育的行為動機和預估后果,滿足孩子的合理需要;而子女要覺察家長行為的目的、自己自動化的思維及情緒感受,正確對待家長對自己的否定、憤怒,打消對自己的負面評價。不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問題不需要自我妥協(xié)和改變從而滿足他人,嘗試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統(tǒng),療愈內(nèi)心的內(nèi)在小孩,必要時尋求專業(yè)人士的幫助,堅決不受“有毒父母”的控制。
因此,從長遠來看,唯有現(xiàn)在的父輩有意識地克服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真正保護和愛自己的孩子,讓他們有機會做一個受尊重被重視、情感需要被滿足的人,當孩子長大成為父母后,他們才能成功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將原生家庭的愛一代一代延續(x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