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琳,甘靜娣,涂艷梅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消化內科 廣東 廣州 510260)
腸息肉是臨床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之一,該病發(fā)病率高,且部分易癌變。所以及時發(fā)現(xiàn)腸息肉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是極為必要的。內鏡下治療結腸息肉廣泛應用于臨床,對患者進行全程護理干預,可有效減少患者的痛苦,提升護理效果以及患者生活質量[1]。作為侵入性操作,患者在圍手術期會出現(xiàn)較多的應激反應,增加術后并發(fā)癥風險,且是多數(shù)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多病共存等,治療的目的不單是為了單純地治療疾病,而是保護各器官功能,提高生存質量。因此,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加入全程護理干預,對于改善老年患者的健康狀態(tài)、生活質量和疾病康復有重要意義[2]。為探討全程護理干預應用在老年腸息肉切除術中的效果,本院對50 例行腸息肉切除術的老年患者實施全程護理干預,效果明顯,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1 月—12 月我院行腸鏡下結腸息肉或直腸息肉切除術的老年患者100 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 例。觀察組年齡65 ~82 歲,平均年齡(70.24±4.43)歲,女性21 例,男性29 例;對照組年齡65 ~82 歲,平均年齡(70.72±4.80)歲,女性23 例,男性27 例。兩組老年腸息肉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年齡≥65 歲的結腸息肉或者直腸息肉的住院患者;②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藥物禁忌證;②對實驗中藥品過敏者;③病例信息不全者;④存在精神疾病者;⑤難以正常溝通者;⑥肝腎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或肝功能異常,谷草轉氨酶(AST)、谷丙轉氨酶(ALT)高于正常值的1.5/2 倍,肌酐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者,精神疾病患者;⑦已知較嚴重的活動性感染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護理。內容包括健康教育、用藥指導、結腸息肉切除術前及術后護理指導等。
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采用全程護理,分為入院前、術前、術后、出院后4 個階段,不同時期進行不同方式、不同層次的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1)入院前護理。在入院準備中心床位管理系統(tǒng)篩選需要行腸息肉切除術的老年患者,提前致電行健康宣教,指導患者入院前需停用抗凝血藥物7 d 及以上[3],半流飲食2 d,全流飲食1 d,禁食產氣多的食物。(2)術前護理。①腸道準備:術前3 次/d 指導并協(xié)助患者行腹部穴位按摩[4]促進腸道蠕動。按3 L 聚乙二醇分次劑量方案,在手術前1 d 15:00 時服用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68.56 g+1 000 mL 溫開水)[復方聚乙醇電解質散(和爽),藥品廠家:深圳萬和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827],于1 h 內服用完畢,晚上20:00 時服用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137.12 g+2 000 mL 溫開水),于2 h 內服用完畢。密切觀察患者服用瀉藥后排便情況,對腸道準備欠佳者,加服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68.56 g+1 000 mL 溫開水)1 次[5],對腸道準備仍然欠佳的患者手術前予清潔灌腸,做好腸道清潔準備。對行動不便患者指導床邊或床上大小便,協(xié)助生活護理,加強防跌倒宣教,避免跌倒或墜床的發(fā)生。②術前準備。完善相關的術前檢查,對合并有糖尿病患者密切監(jiān)測血糖情況,避免低血糖。指導患者術前1 d 全流飲食,可進食如:粥水、不含果肉的果汁、運動飲料等[6],給予患者多樣化、細致的飲食指導,手術當天禁食、禁飲6 h以上。對合并有糖尿病患者密切監(jiān)測患者血糖情況,由于患者年齡大、疾病因素及禁食時間長,出現(xiàn)低血糖癥狀,如:頭暈、雙下肢乏力等癥狀,可增加跌倒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風險,容易引起護患之間的矛盾,從而降低彼此的信任,也影響患者的術后恢復及生活質量[7],我們應該給予極高的重視,及時糾正患者血糖。對有高血壓患者,指導手術當天清晨口服降壓藥。通知患者家屬手術當天需要陪同。指導患者帶薄外套及備用褲子,注意保暖避免著涼。③心理護理:了解患者的心理,根據患者的認知水平、文化程度、家庭情況、基本病情等相關要素,術前1 d 耐心的向患者和家屬講解腸息肉切除術的目的、方法、優(yōu)點、相關配合要點及注意事項,同時告知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及處理措施,使患者做好充足心理準備?;颊咭蛐g前1 d 需要全流飲食,因饑餓感、口服瀉藥等不適產生焦慮情緒,應多安慰患者,并告知患者全流飲食對腸道準備的重要性。(3)術后護理。①并發(fā)癥預防。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以及術后并發(fā)癥。詳細觀察患者血壓、面色、腹痛、脈搏、腹脹等狀況,通過觀察大便顏色,判斷是否有出血,觀察有無腹痛等癥狀,如有須立即報告醫(yī)生進行有效治療。②飲食干預。根據息肉大小、數(shù)量及術后是否出現(xiàn)并發(fā)癥安排患者飲食計劃,從禁食到半流質逐步過渡,并指導患者術后2 周內避免進食脹氣、生硬、刺激性食物[6]。③活動指導。根據患者喜好的運動方式進行個性化運動指導,告知禁忌事項,術后6 周內禁忌劇烈運動[7]。④用藥護理。對于存在高血壓或動脈硬化患者,服用降壓藥物,穩(wěn)定血壓以防血管內壓力增高引起手術后出血[8]。⑤心理護理:術后患者會因腹脹等不適,易產生焦慮、害怕等負面情緒,擔憂出血或疾病嚴重等問題,護士須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及時關心患者的感受,多傾聽患者緩解其不良情緒。⑥健康宣教。指導患者和家屬關注本院的公眾號,了解腸息肉的有關知識,予腸息肉術后的健康宣教單,告知其觀察病情的方法,如果出現(xiàn)大便增多、便血、血壓減低、臉色蒼白、心率加快等現(xiàn)象,警惕術后出血,須立即報告醫(yī)生給予解決。(4)出院護理。護理人員指導老年腸息肉患者正確的飲食,對大便顏色、形狀進行觀察,定時來院復查。出院后第2、3、5 天針對患者出院后大便、腹部癥狀、用藥及飲食狀況給予電話回訪。
對兩組老年腸息肉患者內鏡下腸息肉切除術后的住院時間、并發(fā)癥情況觀察分析,包括潰瘍、穿孔、出血等。同時,對兩組老年腸息肉患者出院回訪中進行滿意度調查。滿分為100 分,分為很不滿意、較不滿意、一般、較滿意與很滿意5 個級別,滿意度=(很滿意例數(shù)+較滿意例數(shù)+一般)/總例數(shù)×100%。
使用SPSS 20.0 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后,結果顯示,觀察組的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老年腸息肉患者住院天數(shù)對比(± s, d)
表1 兩組老年腸息肉患者住院天數(shù)對比(± s, d)
組別例數(shù)住院天數(shù)觀察組504.72±1.39對照組505.86±1.96 t 3.36 P 0.001
護理后,結果顯示,對照組50 例中,出血6 例,穿孔0 例,感染2 例,共8 例(16.00%);觀察組50 例中,出血2 例,共2 例(4.00%),觀察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老年腸息肉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n(%)]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滿意度98.00%高于對照組的86.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老年腸息肉患者滿意度對比[n(%)]
結腸息肉在臨床是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且具有癌變風險,應盡早治療。結腸息肉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多,已成為老年消化系統(tǒng)主要疾病之一。老年人群往往具有多病共存,癥狀和體征不典型,多臟器衰竭和多系統(tǒng)功能障礙并存的特點。要確保手術成功,減少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圍手術期給予患者全程有效的護理干預十分有必要。同時也要立足于患者,全面提高護理服務效果[9]。常規(guī)護理方法以滿足治療需要為主,優(yōu)質護理則以患者為中心,要求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時,關注患者切身需要,并給予針對性護理服務,進而滿足患者需要。針對患者的癥狀和疾病的具體臨床特征,圍繞腸息肉切除的整個過程,分別在不同進程,多個方面開展護理,完善護理過程,充分考慮患者的感受,提高護理質量,為疾病治療、患者康復提供有效的護理干預,在確保手術的效果和加快患者術后的康復方面有較好的效果。
本研究中,護理人員運用全程護理干預的方法,在老年腸息肉患者入院前即給予護理干預,把護理干預前移,有利于避免需要停用抗凝藥物導致延長住院時間,提早予飲食干預,有利于提高腸道準備清潔率,縮短住院時間。手術治療之前,對其實施綜合系統(tǒng)的檢查評估,并給予有效的腸道準備,能夠提高腸道清潔度,可使手術順利如期完成,為腸鏡提供更為清晰的視野,有效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術前護理中,護理人員也幫助患者構建了良好的心態(tài),為候診室患者準備了視頻、雜志和宣傳資料,致力于為患者提供輕松的就診氛圍。術前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完成腸道清理,確保內鏡下視野更加清晰,并預防術后創(chuàng)面感染。
術中指導患者取左側臥位,雙腿自然彎曲,并使用軟墊將其頭部墊起,幫助患者松開衣領和腰帶。將電極板貼在患者小腿或臀部位置,叮囑患者取下金屬飾品,防止在治療中出現(xiàn)電灼傷。在腸息肉切除中,護理人員叮囑患者使用鼻子自然呼吸,當有口水流出時,提示患者放松,不得做出吞咽動作,也不得使用手指撥動內鏡。
術后根據患者息肉大小、位置,給予老年腸息肉患者臨床癥狀觀察等護理干預,可以有利于胃腸功能恢復及有效減少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提高內鏡下腸息肉治療的效果提高患者滿意度。術后1 周內提示禁止腹壓升高的活動,控制激動情緒,同時避免用力下蹲或屏氣動作。術后需要做好飲食護理,手術結束當天禁止飲食,術后1 ~3 d 可進食流質飲食和半流質飲食,如米湯、果汁、米粥、牛奶與豆?jié){。術后做好并發(fā)癥護理,積極預防腸道出血、穿孔等并發(fā)癥;需要密切監(jiān)護患者血壓、脈搏與心率,倘若患者出現(xiàn)頭暈、心慌和腹疼腹脹等不良癥狀,應立即通知主治醫(yī)生處理。
出院指導可以對老年腸息肉患者術后恢復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解,出院在第2、3、5 天給予電話回訪,動態(tài)全面了解老年腸息肉患者具體恢復情況,給予患者有針對性的健康指導,可以提高老年腸息肉患者的生存質量[10-12]。本研究不僅從入院前、手術前、手術后、出院后全過程進行護理干預,還圍繞患者衣食住行各維度進行多角度全程護理,強調以患者為中心、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通過持續(xù)改進臨床護理中的質量問題,提升護理服務水平。針對各個護理環(huán)節(jié)實施重點護理,確保全程各項的護理措施有效落實,較好地提升了護理質量,有效規(guī)避風險的發(fā)生,有較好的效果。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的住院天數(shù)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表明全程護理干預能有效縮短內鏡下腸息肉切除患者的住院時間;出血、穿孔、感染等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全程護理干預能減少腸息肉切除患者的并發(fā)癥;護理后,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全程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患者滿意度。
綜上所述,老年腸息肉患者在內鏡下腸息肉切除圍術期接受有效的全程護理干預,可以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提高老年腸息肉患者治療的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