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永浩
(吉林省龍井市中醫(yī)醫(yī)院 吉林 龍井 133400)
在中醫(yī)上所指的缺血性中風病,其在西醫(yī)治療范疇中屬于缺血性腦卒中疾病,有相關臨床調(diào)查研究表明,此種疾病其臨床發(fā)病概率遠遠高于出血性中風疾病的發(fā)病率,在中風疾病患者中其總發(fā)生概率高達75%左右[1]。與此同時,缺血性中風病其發(fā)病機制主要是由于各方面因素多導致機體腦血管處于狹窄或者閉塞狀態(tài)中,進一步造成機體腦血流供應出現(xiàn)異常情況,從而導致腦組織發(fā)生缺血以及缺氧,甚至壞死等不良情況,并且此種疾病存在較高的致殘率以及預后效果不太理想的特點。臨床治療缺血性中風病主要采取西醫(yī)臨床藥物進行治療,即使用具有溶栓與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的西藥對此疾病患者進行治療[2]。但是由于治療時間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為此部分缺血性中風病患者其臨床治療效果不太理想?;诖耍疚耐ㄟ^對缺血性中風病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使用加減半夏白術天麻湯展開治療,進一步探索加減半夏白術天麻湯在其中的臨床應用效果,現(xiàn)內(nèi)容如下所示。
采取隨機數(shù)字法抽取我院于2018年1月到2021年12月時間內(nèi)所治療28例缺血性中風病患者視為本研究觀察對象,患者男女之比為16:12,患者分布在44歲至82歲區(qū)間內(nèi),均值為(64.62±1.93)歲。按照對患者所采取的臨床治療方案將其均分為對照組(n=14)與觀察組(n=14)兩組,前者采取常規(guī)治療方案,后者則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使用加減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方案,且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患者各方面基本資料比較均不具備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對比價值。入選標準:(1)對患者采取CT等一系列診斷措施進一步確定患者患有缺血性中風病,且患者疾病符合中醫(yī)對于風痰阻絡證的診斷指標,即主要表現(xiàn)為半身不遂、舌強語謇、頭暈目眩、痰多而黏、舌質暗淡等;同時還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中所涉及到缺血性中風病相關臨床診斷指標相符合;(2)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對本研究各個環(huán)節(jié)均知情;(3)患者腦部尚未存在其他程度較為嚴重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排除標準:(1)患者存在肝腎與免疫系統(tǒng)等功能障礙問題;(2)患者合并存在程度較為嚴重的顱腦受損情況;(3)患者合并存在腦梗死以及腦出血等臨床治療歷史;(4)患者屬于由于其他疾病所導致的中風疾病;(5)患者對本研究所需使用的藥物存在過敏反應,以及對靜脈溶栓治療措施存在禁忌癥情況。
在兩組缺血性中風病入院后均對其實施抗血小板聚集、調(diào)脂等一系列臨床治療措施。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使用藥物依達拉奉注射液進行治療,將依達拉奉注射液與濃度為0.9%的氯化鈉溶液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治療措施,滴注時間控制在半小時內(nèi),其中藥物依達拉奉注射液與氯化鈉溶液劑量分別控制在30mg與100ml,對患者每天靜脈滴注治療兩次。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則聯(lián)合使用加減半夏白術天麻湯進行治療,其中加減半夏白術天麻湯中藥組方構成如下所示:其藥物澤瀉、丹參以及茯苓劑量均是30g;藥物白術、半夏、黃芪以及天麻劑量均是15g;藥物陳皮與川穹劑量均控制在12g;藥物三七、石菖蒲以及甘草劑量均是6g。對于合并存在氣虛癥狀的患者增加使用黨參以及太子參進行治療;對于合并存在心悸與喘息癥狀的患者則增加使用桂枝與炙甘草進行治療;對于合并存在下肢乏力癥狀的患者增加使用藥物桑寄生、杜仲以及川斷續(xù)進行治療;對于合并存在四肢麻木癥狀的患者則增加使用防己、伸筋草以及木瓜進行治療;對于合并存在重度血瘀癥狀的患者則增加使用藥物水蛭、莪術以及雞血藤進行治療;對于合并存在小便失禁癥狀的患者則增加使用桑螵蛸以及益智仁進行治療。所以藥物均統(tǒng)一由我院中醫(yī)制藥部門集中煎煮,獲得藥汁共計200ml,患者分別在早晚餐后半小時使用,每天服用一劑藥物。兩組患者治療時長均為14天。
(1)比較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當患者經(jīng)過治療后,其臨床癥狀以及生命體征均明顯好轉,同時神經(jīng)缺損功能分數(shù),總分為四十二分,當分數(shù)越低則表示,患者神經(jīng)功能恢復效果越好,則將其評估為顯效;當患者臨床癥狀以及生命體征有所改善,同時神經(jīng)缺損功能分數(shù)呈下降趨勢,則將其評估為有效;如果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未達到上述條件,則將其評估為無效[3]。(2)對比兩組缺血性中風病患者治療前后腦血流灌注實際情況,其中主要涉及局部腦血流量(rCBF)、達峰時長(TPP)以及平均通過時長(MTT)三方面治療前后腦血流灌注情況展開觀察。(3)對比兩組患者治療不良情況發(fā)生率,其中包括惡心嘔吐、乏力以及皮疹三種情況。
把本次研究所獲得的全部研究數(shù)據(jù)統(tǒng)一放于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3.0之中展開鑒別工作,采取(x±s)使用于代表數(shù)據(jù)計量材料,同時對其采取t進行驗證;采取百分率(%)使用于代表計量材料使用概率,同時對其采取X2對應進行驗證。如果P<0.05則代表兩組間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與對照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之比,觀察組更高(P<0.05),見表1。
表1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n,(%)]
對照組與觀察組治療腦血管灌注各方面比較均不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經(jīng)過臨床治療過后兩組腦血流灌注狀況均得到改善,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達峰時長以及平均通過時長更低,局部腦血流量更高(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腦血流灌注實際情況
與對照組治療不良情況總發(fā)生率相比,觀察組更低(P<0.05),見表3。
表3 治療不良情況發(fā)生率[n,(%)]
缺血性中風病主要發(fā)病群體為老年人群,且此疾病發(fā)生率逐漸上升,對于患者生命安全均造成嚴重威脅。臨床治療此疾病主要采取西醫(yī)治療方案,但是長時間單純對患者使用藥物治療,不但會導致患者產(chǎn)生耐藥性,還可以導致患者不良情況的發(fā)生概率有所增加,從而導致患者對臨床治療的配合度明顯下降[4]。其次,還會對患者腦血流灌注恢復速度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為此所獲得的臨床療效不太理想。
在中醫(yī)治療范疇中缺血性中風病機主要為陰陽失調(diào),氣血逆亂,氣血不足或肝腎陰虛是致病之本,風、火、痰、瘀是發(fā)病之標,進而對此疾病的所采取的臨床治療方案始終堅持健脾祛濕以及活血化瘀等治療原則為主[5]。其中藥方中所使用的天麻則存在平肝熄火與疏通經(jīng)絡等作用,半夏則可以起到良好的降逆止嘔與燥濕化痰等臨床治療功效,此外黃芪則存在補脾益胃與利水消腫等治療效果;諸多藥材聯(lián)合使用則可以實現(xiàn)通絡活血與健脾祛濕等治療作用。有相關臨床研究表明,天麻中所含有的天麻素成分可以幫助機體血管內(nèi)環(huán)境處于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進而明顯的抑制血栓的產(chǎn)生,同時還可以明顯的緩解患者再灌注對其所造成的損傷程度,對機體腦血管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6]。藥物川穹則可以發(fā)揮祛風化瘀的功效,同時還可以明顯的促使機體血黏度呈明顯的下降趨勢,進而幫助機體腦血流量有所增加,最終實現(xiàn)增加臨床療效的治療目的。藥物茯苓以及白術均可以發(fā)揮良好的健脾益氣以及燥濕利水的臨床治療作用。黃芪其存在利水消腫以及補脾益胃的功效;澤瀉則可以起到利水滲濕與瀉熱的治療作用;藥物陳皮可以起到良好的燥濕化痰與理氣寬中的臨床功效,同時,石菖蒲則可以起到化痰開竅的治療作用。其次,半夏其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其不但可以有效的降脂,還存在抗炎的作用。茯苓中的多糖成分則可以幫助機體中氧化物轉化酶成分的活性明顯提高,進一步對氧自由基發(fā)揮有效清除功效,從而最大限度地緩解對機體血管內(nèi)皮組織所造成的損傷程度。天麻中所存在的天麻素與酚類化合物等生物活性成分,對于機體中氧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清除效果,并且還可以控制能量的代謝速度,繼而避免血栓的形成,進一步實現(xiàn)對腦功能發(fā)揮保護作用的治療目的。白術同樣對氧自由基可以起到消除作用。從本次研究所得結果可知,加減半夏白術天麻湯對于缺血性中風病的臨床療效顯著。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加減半夏白術天麻湯可以對患者機體存在多個治療靶點,存在理想抗凝以及抑制血小板積聚等一系列臨床治療作用,不但可以緩解患者神經(jīng)功能損傷情況,還可以減低腦組織由于缺血與缺氧情況而導致的損傷程度。此外,加減半夏白術天麻湯還能降低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概率,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總而言之,將加減半夏白術天麻湯使用于缺血性中風病臨床治療過程中所取得的臨床療效明顯,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缺血性中風病患者腦血管灌注與血管內(nèi)皮功能情況,還可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減低不良情況發(fā)生概率,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