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志強,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洛陽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千唐志齋博物館研究員。
1923年9月,康有為講學東歸,游陜過豫,途經(jīng)鐵門,被千唐志齋主人張鈁先生請入新建之園林“蟄廬”之中??的虾S|景生情,托物言志,感慨系之,作《宿鐵門·贈伯英將軍兄》,其一曰:“窟宮徘徊亦自安,月移花影上闌干。英雄種菜尋常事,云雨蟄龍猶自蟠?!?/p>
陳花容新著《云雨蟄龍——千唐志齋藏石經(jīng)典繩鑒》中的“云雨蟄龍”一語便由此詩而來?!霸朴晗U龍”原意雖是言張鈁之事,但此書中所選的千唐志齋藏石經(jīng)典,哪一方不是在歷史云雨中蟄居的蟠龍?而今,被陳花容先生逐一進行考辨、賞鑒、解讀,示于世人,應該算作一件功德無量之事吧。
此書是在陳花容先生《書法報》“蟄廬經(jīng)典百品”連載文章的基礎上,又分別進行亮點解讀、錄文標點、書法賞鑒等深度解析和補充,最終深化、完善而成的。“蟄廬經(jīng)典百品”是從千唐志齋博物館兩千余方藏石中挑選出的一百品經(jīng)典志石。在遴選過程中,征求了歷史、文學、民俗、文物、書法等領域的相關(guān)專家,從歷史價值、文學價值、文物價值和書法價值等方面綜合考量,歷時數(shù)年,大浪淘沙,最終確定。
在后記中,陳花容先生講到了“蟄廬經(jīng)典百品”推出的緣由:“‘龍門二十品’,書家學人共知,蓋有賴南海之功也。足見經(jīng)典之力,品牌之風。余自乙未八月任職千唐,探秘志海書林,堅守石刻唐書,常為此反思:‘千唐’何為?遂以次年始,召集學者,論證百品,以踵康氏之跡。所遴經(jīng)典志石,可正學書之規(guī)范,可供取法之多元,可鑒文辭之奧妙,可補史料之闕如。尤見書藝大觀,或端莊雄健,或刻工精湛,或骨力洞藏,或天真爛漫,精彩紛呈,妙不可言。未幾,則以‘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品讀釋要,逐篇梳理,于《書法報》連載近三年,計百余文。其間,盡享賞鑒考辯之樂,以此黽勉自礪,幸莫大焉。奈何庚子疫情肆虐,蟄居宅家,整理校疏,繩鑒成冊,曰:《云雨蟄龍》,當可謂一快事也!”從此言論中可以看出陳花容先生作為一個青年書法家和千唐文化研究者,以獨特的文學和書法品評視角,弘揚“千唐”文化、講好“蟄廬”故事、推出品牌經(jīng)典的文化自覺和歷史擔當。
此書為千唐志齋文化研究的又一項階段性學術(shù)工程,同時也為“行走洛陽,讀懂歷史”的洛陽文旅品牌增添了一項重要的學術(shù)成果。作為全國唯一一座墓志銘博物館,千唐志齋的地位一直以來和它所具有的價值不相匹配,或者說它的價值并沒有真正凸顯出來?!对朴晗U龍——千唐志齋藏石經(jīng)典繩鑒》作為千唐志齋博物館的一項文化工程,它的出版不僅使千唐志齋博物館擁有了響亮的名片,提高了千唐志齋博物館在學界的地位,更集中凸顯了它所具有史料價值、文物價值和文學價值,為研究古代,尤其是唐代政治、歷史、文化提供重要資料。同時也集中展現(xiàn)唐代書法的基本生態(tài),為當代書法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推動和借鑒作用。
該書的一個難能可貴的地方是在了解每一方志石的考辯解讀、書法賞鑒的同時,每一方志石都附有錄文,并都經(jīng)過仔細的校正和標點,為文史研究者的學術(shù)研究提供了第一手重要資料。另一個特點是在配圖上,每一方志石都配有一幅高清的圖片,有的還有局部放大,這無疑為書法愛好者帶來便利,既能欣賞古代墓志書法精品,還可以進行臨摹學習。我曾經(jīng)在《“蟄廬經(jīng)典百品”的推出及其學術(shù)意義綜述》一文中詳細總結(jié)了“蟄廬經(jīng)典百品”的推出及其學術(shù)意義,其中一點便是為當代書法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具體而言便是:“提供臨摹范本,繁榮當代書法;引領正大陽剛的書法審美風尚;為當代書法的發(fā)展之路提供基本借鑒。”
本書由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陳振濂作寄語推介,第二屆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席王守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張志和作序,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教授張樹天等作跋語。幾位專家對此書都有著很高的評價,都認為該書是一部在了解千唐文化、補充歷史闕如、唐代墓志研究、書法臨摹學習等方面都有著重要意義的學術(shù)專著。
陳花容先生是一位專業(yè)水平很高的書法家,曾經(jīng)獲得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一等獎。作為一名書法家,能在研習創(chuàng)作的同時,潛心學術(shù),苦心孤詣,致力于對千唐文化的挖掘和發(fā)展,是難能可貴的。更獨到的是,他能以書法家的視角對千唐經(jīng)典墓志進行解讀,論其書風,品其優(yōu)劣。正如著名書法家陳振濂在寄語中所說:“陳花容學弟以工作之便,對千唐志齋主要的石刻墓志做了深入的學術(shù)研究;并加入了極具個性立場的品評、考釋和鑒賞內(nèi)容;使干唐志齋的豐富藏品,得以更親近社會大眾;更為高深的唐墓志系列古文物研究,成功地架起了一座通往書法愛好者的推廣普及的橋梁。作為千唐志齋博物館館長,陳花容的努力,是非常具有責任擔當?shù)??!?/p>
責任編輯?? 王小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