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qū)梁水鎮(zhèn)學區(qū)付樓中心小學 袁 芳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品格,促進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在我國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理念,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日常教學,讓學生掌握道德與法治基礎知識,將課堂教學理論知識作為載體,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法治觀念。
第一,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由于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缺乏閱歷,有些獨生子女在父母的寵溺下,考慮問題以及待人接物片面化,言行很少考慮對他人以及集體的不良影響。因此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要設置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目標。教師對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包括培養(yǎng)學生尊重師長、尊老愛幼、懂得感恩、刻苦勤奮、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品質,能明辨是非、正確看待生活中的事物,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觀念,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思想境界。人與人的溝通,能使用文明用語,人與人的相處,能學會尊重和理解他人,這樣的道德品質,有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第二,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觀念。一些小學校園存在各種霸凌現象,侵蝕了校園環(huán)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不利。面對這一現狀,教師給學生普及法律常識、法治知識,讓學生了解法律常識,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觀念,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自我約束意識,并意識到法律底線不能觸碰,在生活中能真正做到遵紀守法。
第三,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有助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確保學生的言行以國家的利益為出發(fā)點。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堅持相關原則,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開展教學,確保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從而提升教學質量。以下具體分析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原則。
第一,遵循現實性原則?,F實性指的是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意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有助于學生深度認知道德與法治理念,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第二,遵循啟發(fā)性原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社會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從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挖掘本質,啟迪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第三,遵循實踐性原則。教師對學生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通過實踐教學,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從而實現素質教育目標。
第一,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多媒體教學直觀呈現教學內容,將抽象的教學內容變得更加形象、生動,多媒體沖擊學生的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綠色小衛(wèi)士”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我國現階段環(huán)境受到污染的情況,讓學生明白環(huán)境污染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破壞以及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教師引導學生樹立環(huán)保意識,使學生認識到環(huán)境保護是一種社會公德,并能自覺在任何場合維護環(huán)境。
第二,利用微課視頻開展教學。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包含很多優(yōu)秀的文化精髓,教師要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滲透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精髓,利用微課視頻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
微課視頻是以短小精悍的視頻呈現教學內容,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作微課視頻,確保微課視頻主題明確,微課視頻的引入,有助于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
例如,在“感受家鄉(xiāng)文化,關心家鄉(xiāng)發(fā)展”的教學中,教師制作微課視頻,在課堂教學上給學生播放關于當地風俗、民間藝術的圖片、視頻,讓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的風俗習慣以及多樣化的民間藝術,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第三,利用影視劇開展教學。影視作品中包含著很多教育元素,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適當在教學中給學生穿插影視劇的片段,有助于深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知。
例如,在“百年追夢,復興中華”的教學中,教師給學生播放相關的紀錄片、影視作品,讓學生感受我國革命歷史發(fā)展的進程,學習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犧牲精神,通過這些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因為學生的性格活潑、好動,課堂教學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教師需要給學生設置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啟迪學生的思維。教師應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教學,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探討,發(fā)揮集體的力量解決問題,從而完成合作學習任務。學生在合作完成各項任務的過程中需要互幫互助、協作、配合,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團結互助的品質。
例如,在“我們是公民”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給學生設置問題:公民的含義是怎樣的?我國公民有哪些權利和義務?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學生根據教材內容以及自己的生活常識進行探討。學生合作學習完成后,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回答問題,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進行總結,有助于學生系統掌握這一單元的重點知識,能在生活中明確自己的權利與義務,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通過合作教學的方式,能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行為規(guī)范。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給學生講授枯燥的知識,則學生的興趣不足,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采用情景劇表演的方式,深化學生的認知,提升學生的道德觀念。
例如,在“做聰明的消費者”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編寫情景劇,教師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學生通過聲情并茂的表演,能提升對消費的認知,從而讓學生懂得合理消費、避免浪費的重要性,同時讓學生了解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如果在消費過程中遇到強買強賣等侵犯消費者權益的事件,能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教師在教學中引入實際生活中的案例,讓學生明白法治就在自己身邊,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認識到學習這門課程的實際應用價值,重視這門課程的學習,并將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例如,在“法律保護我們健康成長”的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分析相關的法律案例,讓學生懂得一些法律常識,在生活中遇到無法解決的事情,能采取法律途徑解決。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對學生傳授理論知識,而且要重視實踐教學,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深化學生的體會。這樣有助于學生獲取知識,教學效果也會更加顯著。
例如,在“公共生活靠大家”的教學中,教師給學生布置實踐任務:給校園的小樹苗澆水,制作黑板報、手抄報,學生在完成實踐任務后,反思自己的表現,不斷改進自身的不足。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思想認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德育水平。
綜上所述,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原則,采用網絡資源開展教學,沖擊學生的感官,利用合作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互助意識,采用情景劇表演教學,深化學生的認識,采用案例教學,讓學生明白這門課程的實際應用價值,采用實踐教學,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各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法治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