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語所傅斯年檔案為中心"/>
朱玉麒
(北京大學 歷史學系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黃文弼(字仲良,1893-1966)與傅斯年(字孟真,1896-1950),都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從北大紅樓里成長起來的現(xiàn)代中國的著名學者。尋繹他們一生的蹤跡,可知二人的交往主要發(fā)生在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在1915-1919年的北京大學期間。1915年,22歲的黃文弼畢業(yè)于漢陽府中學堂,由湖北漢川考入北京大學哲學門,1918年畢業(yè)留校,擔任文科研究所即后來的國學門助教。此前的1913年,17歲的傅斯年畢業(yè)于天津府立中學,由山東聊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6年升入北京大學國文門,1919年畢業(yè)后游學英、德,于1926年歸國。當時的北京大學遠遠沒有今日高校的招生體量(1)據(jù)《北京大學日刊》第七號(1917年11月23日)統(tǒng)計,當年三個年級的文本科學生總計264人,其中哲學門62人,國文門109人,英文門50人,史學門43人。轉引自王學珍、郭建榮主編《北京大學史料》第二卷第一冊(1912-193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590頁。其時黃文弼為哲學門三年級生,傅斯年為國文門二年級生。,1915-1919年間出入于北大文科哲學門的黃文弼與和國文門的傅斯年,無疑有過很多的交集,只是罕見這方面的具體資料。
第二個階段始自1930年,傅斯年和黃文弼重新聚首北京。當然,此時的北京已經改稱北平。1918年留校后的黃文弼在北京大學國學門由哲學而目錄學、考古學,不斷擴展其學術領域,并于1927年加入到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的行列中,成為新疆考古的奠基者和西北歷史地理學的代表人物。他在西北考察三年,于1930年重返北大,專門從事西北考古報告的整理。1935年冬,又受聘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西安辦事處主任之職,離開北大,從此開始了西北、西南地區(qū)的奔波,直到抗戰(zhàn)勝利后,于1947年回到北平(2)黃烈《黃文弼著作目錄及簡略年譜》,黃文弼著、黃烈整理《黃文弼蒙新考察日記(1927-1930)》,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569-576頁;朱玉麒《北京大學時期的黃文弼》,榮新江、朱玉麒主編《西域考古·史地·語言研究新視野——黃文弼與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166-176頁。。
而1926年回國后的傅斯年先期任教于廣州的中山大學,并在1927年創(chuàng)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1928年改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成為倡導中國史學革命的領袖人物。他于1929年隨史語所遷居北平,兼任北京大學教授。1933年后史語所遷到上海、南京,傅斯年仍舊在北平兼任北大教授,直到1936年春移家南京,又于1937年后隨史語所遷居長沙、昆明,也是到了抗戰(zhàn)勝利后的1946年才回到南京,不久又擔任臺灣大學校長,直至去世(3)傅樂成《傅孟真先生年譜》,《傅斯年全集》第七冊,臺北:聯(lián)經出版事業(yè)公司,1970年,第249-372頁。。
圖1 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合影
所以,在傅斯年1919年離開北大到留學歸來之后,二人的再次交集,差不多就是在十一年之后的1930年,黃文弼從西北考察歸來。
二人重逢后的交往,主要集中于此際在中國興起的保護傳統(tǒng)文化遺產和從事文物考古的事業(yè)上。1930年12月,他們“同框”于抵制外國人在中國西北考古的共同宣言簽名上(4)《關于奧萊爾·斯坦因爵士在中國突厥斯坦進行考古學考察的聲明書》(1930年12月21日),參王冀青《大英博物院藏中國古物保管委員會反對斯坦因來華考古聲明書之研究》,敦煌研究院編《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紀念文集》,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第474-489頁,聲明書漢譯及簽名見第474-477頁。;1934年7月,他們共同由行政院聘為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委員(圖1)(5)1934年7月12日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成立大會,黃文弼與傅斯年在此前被聘為委員,參與大會。參《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工作綱要》,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一編《文化(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91頁。其時二人并未與會,直到1935年4月17日召開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方始共同參加。又參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編《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會議事錄》,1935年,第2、18頁。;10月,又被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理事會同期增補為理事(6)1934年10月23日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第二次全體理事大會召開,傅斯年與黃文弼在此前被聘為理事,參與大會。參王新春、曾慶盈《西北科學考查團理事會考》,楊振紅主編《簡牘學研究》第八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46頁。。此后,有時是黃文弼出現(xiàn)在傅斯年發(fā)起的殷墟考古工地上(7)1935年春,殷墟第十一次發(fā)掘,傅斯年作為視察人員,陪同伯希和、黃文弼等參觀挖掘現(xiàn)場;同年秋天,殷墟第十二次發(fā)掘,黃文弼作為監(jiān)察人員,親臨現(xiàn)場。參石璋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年表》,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1952年,第35頁。,有時又是傅斯年出現(xiàn)在黃文弼參與的西北科考團理事會會務中(8)1935年3月23、25日,傅斯年列席西北科學考察團理事會第五、六次常務理事會議,參王新春、曾慶盈《西北科學考查團理事會考》,第258頁。。
除了以上這種被公開記錄的交往之外,二人之間更多的往來信息,其實十分難得。
2011年,《傅斯年遺札》出版,傅斯年給黃文弼書信的一份抄件錄文公布,我們終于看到了二人之間更為密切的交往信息(9)王汎森等主編《傅斯年遺札》,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1年,第1516頁。。
這封書信是以抄件的形式留存在傅斯年檔案中的,原件自然應該在收信人黃文弼那里——也無疑在經過各種政治運動,早就先于黃文弼先生化為灰燼了。因此,在傅斯年檔案中,由他寫給別人的信,如果沒有抄存,就不會被保存下來。這一點,王汎森的《傅斯年遺札序》說得非常清楚:“我們知道傅先生一生廉潔自持,公器絕不私用,屬于個人情誼及論學的信件既未托秘書錄副,也絕少自留底本。”(10)《傅斯年遺札》第一冊,序言第2頁??梢酝茰y別人寫給他的信,保存下來的比例會更高一些。
這個猜想也同樣得到了王汎森序言的證實:“一九九六年在傅斯年百齡紀念會的前后,我們作了一個決定,開始整理傅斯年來往書信?!@件工作進行到一半,我們偶然發(fā)現(xiàn)臺灣的著作權法修改了,而且是采取非常高的標準。因此,使得‘來往書信集’里‘來函’部份的整理、出版變得困難重重。”(11)《傅斯年遺札》第一冊,序言第2頁。由此可知“傅斯年檔案”中的信件確實是有來有往,但是受制于臺灣的著作權法,“來函”出版困難,因此未加公布。
2018年3月至5月間,筆者獲北京大學人文基金資助,并得到史語所的訪問邀請,得以在傅斯年圖書館申請檢索“傅斯年檔案”目錄,乃知其中果然保留有黃文弼來函及相關資料多份,因申請調閱并復制相關檔案。根據(jù)史語所規(guī)定,筆者征詢黃文弼先生后嗣的授權,在此公布這些信件等資料,并略作考釋,以為黃文弼和西北科考團的學術史研究提供“新的史料”。在此,謹向史語所開放傅斯年檔案的公器精神、時任所長的王明珂先生的熱情邀請、傅圖工作人員的敬業(yè)服務,以及以黃紀蘇為代表的黃文弼先生后人慨允發(fā)表致意謝忱。
本文所引“往來書信”之標題,均為檔案原序號、編號、題名、數(shù)量記錄。信件原文,用規(guī)范繁體字錄文。
往來書信
傅斯年檔案保存有黃文弼來函5封,其中一封附有拓片目錄;而據(jù)《傅斯年遺札》,則其中有傅斯年回復黃文弼書信1封。今錄文、箋釋如下。
1.孟真吾兄大鑒:前函計達。現(xiàn)由郵奉
2.寄兄存及代購拓片共八包,請
3.察收。並隨函奉寄目錄二冊及清單
圖2 黃文弼致傅斯年信 (1937年6月5日)
4.二帋,請
5.察閱??钪奔霓k事處為荷。專此,即
6.請
7.撰安 弟文弼上
8. 六月五日
拓片目錄(圖3)
隋唐
隋宋永貴墓誌
唐法琬法師碑
唐草書心經碑
唐懷素千字文
唐爭坐位稿
唐石臺孝經序
唐楚金禪師碑
唐玄秘塔碑
唐于孝顯碑
唐吳文殘碑
唐斷千字文
唐顏氏家廟碑
唐懷素藏真帖
唐不空和尚碑
唐邠國公梁守謙碑
唐內侍莊宅使牒(以上第一葉)
圖3 拓片目錄(1937年6月5日書信附件首頁)
唐集王聖教序碑
唐大智禪師碑
唐懷素聖母帖
唐多寶塔碑
唐隆闡法師碑
唐景教流行碑
唐馮公神道碑
隋智永千字文
唐皇甫府君碑
唐孔子廟堂碑
宋金元
宋與慶池稧晏詩碑(12)與,原文如此。據(jù)原碑文,當作“興”。
宋彥修草書
篆書十八體碑
偏傍傳碑
游思雄墓誌
開元寺興致(13)致,原文如此,疑當作“教”。
秦嶧山碑(以上第二葉)
摩利支經
中書門下
牧愛堂
華藏世界圖
篆千字文
陰符經碑
清淨經
慎刑箴
華夷禹蹟圖
元瞻學田碑(14)瞻,原文如此,疑當作“贍”。
高僧傳
慎刑文
天冠山詩
淳化閣帖
宋譯聖教
宋移石經記
明清
董其昌秣陵詩碑(以上第三葉)
許公家訓
禹王碑
岣嶁碑
趙八扎
劉石菴
古柏行
壽萱
果親王西安作
果親王即景詩
復修碑林碑(以上第四葉)
[箋釋]
1. 此信用八行箋,抬頭橫排右起“整理西安碑林工程監(jiān)修委員會用箋”。附拓片目錄四葉,錄隋唐、宋金元、明清拓片名稱六十種,信中云“目錄二冊及清單二紙”,此處四葉目錄,與所言二冊似不完全相符,而“清單二紙”未見,疑與拓片等均移交史語所圖書館。目錄每半葉九行,葉中間豎排印有“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西安辦事處稿紙”。據(jù)載:1935年4月1日,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西安辦事處成立,黃文弼受聘主任(15)劉瑞《黃文弼先生與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西安辦事處的古物古跡調查》,榮新江、朱玉麒主編《西域考古·史地·語言研究新視野:黃文弼與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08-219頁。;1936年9月,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第十六次常務會議通過了《整理西安碑林工程監(jiān)修委員會暫行組織大綱(草案)》并提出委員人選呈報內政部;10月,內政部核定《組織大綱》,為所聘請的西安碑林工程監(jiān)修委員會委員邵力子、張繼、黃文弼頒發(fā)聘書及鈐記,由黃文弼先生兼任秘書,具體負責監(jiān)修事宜,至1938年4月,碑林整修工程得以完竣(16)趙力光、楊潔《黃文弼先生與西安碑林》,榮新江、朱玉麒主編《西域考古·史地·語言研究新視野:黃文弼與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20-226頁。。據(jù)此,則“整理西安碑林工程監(jiān)修委員會用箋”當制作于1936年10月之后,而1938年春天,黃文弼也已經離開碑林,前往城固任西北聯(lián)大教授(17)黃文弼《羅布淖爾考古記自敘》:“二十七年春,碑林工作告竣,余遂赴城固任西北聯(lián)合大學教授?!?作者著《羅布淖爾考古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部,1948年,自敘第1頁。。此信寫于6月,當在1937年6月5日。1936-1937年間,傅斯年主持史語所所務,同時代理中央研究院總干事職,居家南京,獲此信之后不久,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即內遷長沙。
2. 西安碑林制作拓片銷售,為當時慣例。傅斯年負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亦以碑刻拓片為歷史資料而廣事搜集(18)傅斯年在《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提及“近代的歷史學只是史料學”,并在計劃中將史語所分九組,第二組即“史料征集”,可見對史料搜集的重視。文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一分(1928),第3-10頁。史語所檔案亦多見此期購置拓片事,參王明珂主編《史語所檔案文書選輯》,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2018年,第87-88頁。。此因黃文弼職務之便,故委托搜集碑林拓片之事。今傅斯年圖書館藏西安碑林碑刻拓片,當有黃文弼代購者。筆者在傅斯年圖書館也經眼“黃文弼手拓”的三種新疆拓片,應是黃文弼西域考察歸來后,應傅斯年之請,以副本轉讓給史語所者(19)2018年5月1日,在傅斯年圖書館申請獲觀“黃文弼手拓”拓片計有:《庫木土拉千佛洞洞壁刻字》(即黃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記》圖版壹零零13(A),最右側第一個符號)、《庫木土拉千佛洞巖壁刻字》(即黃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記》圖版玖柒《洞壁刻洪信等題記》圖8)、《博者克勒格溝摩崖》(即《劉平國刻石》之正文部分),以上拓片編號為T645,均鈐有“史語所藏金石拓片之章”。。函中提及“寄兄存及代購拓片共八包”,似之前傅斯年曾到西安,親自購買拓片若干存黃文弼處,之后又請后者代為購買其他拓片,而一并寄到南京者。
1.已代復(書出中英庚款會,出不付印,赴新疆研究,無不謝絕)
2.孟真吾兄大鑒:弟返蓉後,復將全書清理一次,已將緒論部
3.份繕校完竣,特先寄至 兄處,檢閱一遍。因恐有錯誤,或不妥之
4.處,請示及,以便更正,因尚未交印也。(內四五兩章前交若渠兄檢閱,尚
5.未完竣。)吾兄閱完後,請就近轉送至中英庚款會,付審查,(因前杭立武先生函限十二月底以前送會,兄接此文後便告立武先生為禱。)
6.作為弟研究之成績。(如余書出版,此文亦併入。)又奉上《羅布淖爾考古記》
7.敘目及圖版尺寸抄單,請 兄閱後連致中英庚款會函一併送去。關
8.於全書出版事項原委,均具致中英函中。弟意仍照蔡先生去冬
9.所指示者,較為穩(wěn)妥。(此書論文較多,希望有一點版稅,便與歐人交換出版物及送幫忙之人收。)唯關於印漢簡辦法,弟尚不知??傊?,此事全
10.託吾 兄,弟無意見也。其他部份及圖版,除論文擬重抄一份留副
11.本外,又圖版亦擬重製副本,正計劃再繙照一過。但需款五百元之
12.譜,但弟經濟甚窘,尚未覓出辦法來。 兄何以教我。又關於繼續(xù)在甘肅
13.工作事,前日已擬有一計劃書送中英會,尚不知結果如何,望
14.兄便中維持斡旋為禱。前日接余又蓀君來函,弟已向陳宗器君
15.索柏格滿出版物閱讀。弟現(xiàn)將赫爾滿之樓蘭通俗讀物已看完,並
16.不見得比弟所作之緒論高得許多。猶其將伊吾置之營盤,該打
17.五百個手心。餘容再陳。專此奉候,順頌 撰安! 弟文弼敬上 十二月廿四日
18.又付寄考古記緒論一冊,敘目一冊,抄單一份,望收到後示覆。又及。
圖4 黃文弼致傅斯年信(1940年12月24日)
[箋釋]
1. 此信用八行箋,凡二葉。所記有《羅布淖爾考古記》緒論繕校完畢、寄奉傅斯年檢閱并代交中英庚款會審查事。信中開篇言:“弟返蓉后,復將全書清理一次,已將緒論部份繕校完竣,特先寄至兄處,檢閱一遍?!眲t其時從陜西返回四川,完成了《羅布淖爾考古記》的緒論。據(jù)黃文弼《羅布淖爾考古記自敘》:“二十九年春,又受西北大學之聘,赴城固講學,秋返川,遷居川西崇慶縣,補充緒言七萬余字,至本年年底完成,即本書之第一篇也。”(20)黃文弼《羅布淖爾考古記》,自敘第1頁。二者相較,此信當寫于1940年12月24日。
2. 黃文弼在抗戰(zhàn)期間撰寫《羅布淖爾考古記》,曾于1938年獲得中英庚款董事會資助(21)《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協(xié)助科學工作人員“人文科學組”揭曉通告》:“本會前為辦理非常時期協(xié)助科學工作人員一案,除社會科學及工程兩組審查結果業(yè)已登報公布外,茲續(xù)將人文科學組準予協(xié)助人姓名揭曉如次:王獻唐、吳金鼎、孫文青、黃文弼、王振鐸、劉節(jié)、常任俠、岑家梧、陶云逵、葛毅卿、張世祿、李叢云、陶元珍、孫次舟、張維華、梁彬、陸侃如、白壽彝、谷霽光、費孝通、江應梁共二十一人。以上各人待遇及工作地點并應辦各項手續(xù)由本會分函通知,其未予協(xié)助者亦由本會發(fā)還原繳?!薄对颇先請蟆?938年10月4日,第1版。,其時可能接到董事會催促在年底提交成果接受審查,故將緒論和目錄等寄往重慶,請傅斯年檢閱并就近轉交董事會者。信中提及的杭立武(1904-1991),安徽滁縣人,曾留學英美,回國后受聘中央大學政治系教授,并任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所研究員,1931年中英庚款董事會成立,擔任總干事。杭立武與傅斯年均系留學英國的前后同學,交誼較深,黃文弼通過傅斯年轉達成果,亦當有請托之意。
3. 信中又提及“內四五兩章前交若渠兄檢閱”,若渠即滕固(1901-1941)的字,上海寶山人。曾留學日、德,獲得柏林大學美術史博士學位,回國后主要從事美術理論研究,又曾任行政院參事兼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常務委員、行政院所屬各部檔案整理處代理處長。曾與黃文弼以古物保管委員會名義,共同調查河南、陜西一帶文物古跡,撰有《視察豫陜古跡記》記錄此行。黃文弼《羅布淖爾考古記自敘》曾提及:“已故之滕若渠諸先生,時與檢討,多承匡正。”(22)黃文弼《羅布淖爾考古記》,自敘第5頁。
4. “關于印漢簡辦法”:1940傅斯年與商務印書館李澤彰商量漢簡影印方法,通過袁同禮向袁復禮轉達,后者回復信件提出不同意見,致使1940年8月25日傅斯年當即回信,并抄呈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相關理事尋求公評(23)相關資料,參傅斯年檔案“袁復禮致傅先生信及傅先生覆信稿(64,I:64)”“傅斯年先生致袁希淵信稿(74,I:74)”,邢義田《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居延漢簡整理文件調查記》,《古今論衡》第20期,2009年12月,第19-60頁;及筆者《傅斯年與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以史語所傅斯年檔案為中心》(待刊)。。黃文弼此處表達了并不知情、全權委托傅斯年辦理影印的意見。
5. “關于繼續(xù)在甘肅工作事,前日已擬有一計劃書送中英會”:中英庚款董事會于1938年起,即計劃組織西北、西南、川康三個科學考察團,從事邊疆調查研究,最終組織、參與了西南、西北兩個科學考察團。西北科學考察團于1942年春,在中英庚款資助下,由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和中國地理研究所合組為“西北史地考察團”。此前關于組織考察團的消息傳出,通過各種關系申請加入者,不在少數(shù)(24)康兆慶《抗戰(zhàn)時期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科研資助研究》第五章第一節(jié)“科學考察團與邊疆研究”,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第150-167頁。。黃文弼此期向中英庚款會提出申請,當即其例。根據(jù)書信右側的回信摘要,傅斯年似乎告知黃文弼在《羅布淖爾考古記》付印之前不能獲得出行資助,因而否決了他再赴西北的申請。
6. 余又蓀(1908-1965),名錫嘏,以字行,四川涪陵人。1927-1931年就讀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后任教北平民國大學。1934-1937年,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留學。1938年,任國立四川大學歷史教授。1940年,任中央研究院秘書及總務主任。1949年赴臺,任教于臺灣大學、香港珠海書院。1965年4月27日,以車禍逝世于臺北。著有《日本史》《隋唐五代中日關系史》《宋元中日關系史》《中國通史綱要》等。曾于1934年至1941年間兼任中美文化教育基金會編纂(25)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第12冊,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6年,第76-77頁。。信中所及,當即余又蓀曾來信向黃文弼提供西方考古學家關于樓蘭研究的新書信息。
7. 陳宗器(1898-1960),字步青,浙江新昌人。1929年以中央研究院助理員身份,作為第二批團員參加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此后又加入斯文赫定組織的綏新公路查勘隊,兩次赴內蒙古、新疆考察,對羅布泊地區(qū)進行了測量,后留學德國,歸來后任中央研究院氣象所研究員。以上經歷,使他與西北科考團的外方成員有較多的交往,故黃文弼在獲知貝格曼關于新疆的考古出版物信息后,即向陳宗器借閱。
8. 柏格滿出版物:即貝格曼的《新疆考古記》(Bergman, Folke:ArchaeologicalresearchesinSinkiang:EspeciallytheLop-norregion, Stock- holm: Bokf?rlags aktiebolaget Thule, 1939)。Folke Bergman(1902-1946),中文名作貝葛滿、貝格曼、貝葛曼。瑞典考古學家。1927-1934年間參加西北科學考查團,是瑞典方面主要的考古工作者。其《新疆考古記》主要研究其在羅布泊地區(qū)的考古工作,有王安洪中譯本。(26)[瑞典]沃爾克·貝格曼著,王安洪澤《新聞考古記》,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9. 赫爾滿之樓蘭通俗讀物:即德國歷史地理學家阿爾伯特·赫爾曼(Albert Herrmann, 1886-1945)的《樓蘭》(Lou-lan:China,IndienundRomimLichtederAusgrabungenamLobnor. Leipzig 1931. 樓蘭:在羅布泊發(fā)掘出的中國、印度和羅馬),這部書是赫爾曼對斯文赫定1900年樓蘭考古挖掘品進行整理研究的著作。為了研究參考,黃文弼曾委托滕固找到留德同學馮至(1905-1993)的夫人姚可崑(1904-2003)翻譯了這部著作。姚可崑《我與馮至》:“還是在1939年,滕固交給我一本德文書請我翻譯,是赫爾曼(Herrmann)寫的《樓蘭》?!瓝?jù)滕固說,是黃文弼委托他請人譯的。譯稿交出后,只得到二百元的譯費,并未見出版。馮至在8月26日的日記里有這樣一句‘樓蘭工作結束’?!?27)姚可崑《我與馮至》,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85-86頁。今有姚可崑、高中甫中譯本,(28)[德]阿爾伯特·赫爾曼著,姚可崑、高中甫譯《樓蘭》,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年。
1. 復以:非中英庚款董事會職員,無法協(xié)助,請向
2. 葉恭綽先生商洽,或可成功。
3. 蓀30/2/12
4.孟真吾兄大鑒。前接余又蓀兄來函,知吾 兄去李
5.莊,月底可返渝,想已返重慶矣。特函致候。關於弟赴西北
6.考察請款事,聞中英庚款會已將函件付吾
7.兄審查。結果如何,至念。弟計劃及預算並不龐大,
8.兄之所知。然弟吃苦性成,尚可縮減,或準與其他機關合作,亦能
9.減輕該會負擔。若一概謝絕,實非所以待遇學人之道也?,F(xiàn)該
10.會致吾兄請審查函,措詞實有未妥,然皆弟之過。 兄勿介
11.意也。餘不一一。專此,敬候
12.起居百福! 弟黃文弼敬上
13. 一月廿一日
14. 中華民國叁拾年貳月叁日收到(29)此一行,為收到來信后鉛印戳記。
圖5 黃文弼致傅斯年信(1941年1月21日)
[箋釋]
1. 此信用十行箋,前三行為欄外批注。據(jù)前批注及文末的收信日期戳,黃文弼此信當寫于1941年1月21日。而1941年初,傅斯年積勞成疾,高血壓癥狀嚴重,其時信件多由余又蓀代筆回復。
2. 李莊:四川南溪縣李莊鎮(zhèn)。1940年冬,史語所由昆明遷址其地,直到1946年10月遷回南京。
3. “赴西北考察請款事”,見上則。中英庚款董事會組織西北科學考察團事,黃文弼所以一再提出申請,并自愿縮減資助,應與之希望完成之前西北科學考察的考古學成果相關。而其之前的兩次西北科考經驗豐富,也足以勝任其事,在傅斯年給向達的信中(1941年11月8日),就曾透露外界風傳聘請黃文弼擔任考察團團長(30)《傅斯年遺札》第二冊,第1186頁。。然而就傅斯年本心而言,很早就不滿意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的考察及其后來整理文物的工作作風,希望史語所牽頭,另組由中國學者組成的西北考察團。此次由中英庚款董事會組織考察團,實際可以操控者,仍非傅斯年莫屬。但因上述芥蒂,對于黃文弼的申請,有拒斥之意。余又蓀回復信件,亦秉承此意,推托非庚款董事會成員,而將說項之詞推給了葉恭綽。黃文弼最終應聘西北大學,1943年,代表西北大學參加國父實業(yè)計劃考察團,完成了第三次赴新疆考察的愿望(31)黃烈《黃文弼著作目錄及簡略年譜》,黃文弼著,黃烈整理《黃文弼蒙新考察日記(1927-1930)》,第572頁。。
圖6 黃文弼致傅斯年信(1941年11月18日)
4. 葉恭綽(1881-1968),字譽虎,廣東番禺人。曾留學日本,歸國后曾任交通部總長,力行交通救國,為交通大學創(chuàng)始人。此期亦擔任中英庚款董事會董事。
1.孟真吾兄學長禮次。頃聞友人言,驚悉
2.老伯母仙逝,曷勝震悼。望吾
3.兄節(jié)哀順變,以襄大事。無任盼禱。特此致唁,
4.並祝
5.禮安! 弟黃文弼敬上
6. 十一月十八日
[箋釋]
1. 此信用十行箋。傅斯年母親李太夫人于1941年10月21日卒于重慶,此信當寫于1941年11月18日。
1.孟真吾兄學長大鑒:□□□□西大致□公函,係□□
2.鑒及,因本校今年添設邊政學系,由弟主持。其科目
3.除邊疆語言外,以語言學、人類學、社會學為基本科目
4.但此項教授,極難覓聘。素仰
5.兄處對於此項人才,多所網羅,故特函懇吾
6.兄準許借聘語言學教員一位,期以一年或二年返院,往返
7.旅費,均可由此間供給。此間功課甚少,仍不妨礙其研究工作。如能
8.再借聘一位人類學教員,更為感激。不情之請,務懇
9.俯允為禱。前本校擬聘□□□[馬學良]來校任語言學□□
10.校聘書已發(fā),係副教授名義。馬君以不得兄之言,將聘書
11.退還弟處。故特再函奉商,或請 兄另為介紹一位更感。
12.一切均仰仗吾
13.兄主持。念在□末,想不以冒瀆為責也。餘不一一。專此,即
14.請
15.撰安! 弟黃文弼敬上
16.六月十一日
圖7 黃文弼致傅斯年信(1944年6月11日)
[箋釋]
1. 此信用八行箋,凡兩葉。信箋右側均有墨跡掩蓋若干字跡。又有墨筆批“存”字。此信殆為聘請馬學良任教西北大學而寫,《傅斯年遺札》有回復(參下),據(jù)知此信當寫于1945年6月11日。其時黃文弼擔任西北大學邊政系主任,故須廣致人才,而馬學良此期來西安省親、成家,故有意挽留,因致信傅斯年,委婉相商。
2. 馬學良(1913-1999),字蜀原,山東榮成人。1934-1938年就學于北京大學中文系。1941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任職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9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52年后任教于中央民族學院。主要從事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文研究,著有《撒尼彝語研究》《馬學良民族研究文集》等。馬學良于1944年春從武定等彝區(qū)從事語言調查返回李莊后,請假赴西安省親,并受黎錦熙邀請參加陜西省方志中方言部分的編寫工作,期間與何汝芬結為伉儷,于1945年8月返回李莊(32)《馬學良學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0-31頁。王明珂主編《史語所檔案文書選輯》,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2018年,第75、248-251、256-257頁。。
仲良吾兄左右:數(shù)年不晤,忽奉手書,喜可知也。弟三年前一病幾死,故故人書信幾疏絕矣。今幸大致復原,堪告慰也。馬學良君事,彼到所以後,非出外調查,即請假在外,從未有較長之時期,在所整理其工作。本院向重個人之自由,故于去就之際,絕不勉人以所難。然如上述情形,馬學良君自以速返所整理爲善,若更開借聘之例,無以應付後來之人矣。凡此情形,兄必諒解之也。專此,敬頌
著祺
弟傅斯年敬啟 八月八日
[箋釋]
1. 此函錄自《傅斯年遺札》第三卷,1516頁,系回復黃文弼上件1945年6月11日來函者。同日傅斯年亦有致馬學良函,謂:“就西北大學事,本所原不干涉?zhèn)€人之自由,然兄到所以后,非出門調査,即長期請假,若如此結束,恐非善法。至于調查稿寄來整理一說,彼處既無參考書,自行不通,當封鎖以待趙先生之返,不能又為此事增加辦事者困難也?!薄陡邓鼓赀z札》第三卷,1518頁。
2. 馬學良因家累而猶疑于西安、李莊之事,晚年也有所追記:“我在彝區(qū)工作了兩年多后,經費一再緊縮,雖經多次努力,所里還是停止了經費供給。我不甘心放棄,只能省吃儉用,將工資和生活費補貼工作費用,但終究無法支持,不得已帶著極大的遺憾于1944年上半年返回史語所。不久,母親生病,我請假回西安家中省親,在此期間,我?guī)状蜗胝钩崮舷?,但終因生活和家庭的羈絆,只能瞻望西南,興嘆而已?!D眼到了1945年,傅斯年所長一再來信,催促我和張琨回四川工作。傅先生赴重慶參加政協(xié)會議時,還在開會間隙再次寫信,在信中諄諄開導,言深意切,令我們又感動又慚愧,不能不急忙束裝返川。這年8月,我告別父母和妹妹,同妻兒登上返回四川的汽車?!薄恶R學良學述》,30-31頁。
除了通信之外,傅斯年檔案還保存了與黃文弼相關的西北科考團文獻,這就是之前未見發(fā)表過的《古物影片》和若干黃文弼論文的抽印本。此外,傅斯年圖書館也藏有“中國學術團體協(xié)會西北科學考查團理事會”于1931年出版的“西北科學考查團叢刊”之一、之二的黃文弼《高昌專集》(索書號996.3 461)和《高昌第二分本》(索書號997.61 461),均鈐有傅斯年藏書印“於萬斯年”,可以確知原本是傅斯年的個人藏書。這些藏書,當是其早年在北平作為黃文弼的同學或西北科考團理事會成員所獲,可見他對黃文弼在新疆考古方面的業(yè)績早已熟知。傅斯年檔案中保存的古物影片目,體現(xiàn)了西北科考團在第一期考察結束之后,即以圖片的方式向學界公布考察成果的過程。這段被遺忘的材料,因為傅斯年檔案的保存,讓我們了解到黃文弼在研究初期即已認定的幾種重要文物類型,它們都在之后陸續(xù)出版的“三記兩集”中得到了不斷深入的研究。
更為重要的是檔案中保存的黃文弼通信,從1937年6月抗戰(zhàn)即將開始的時候,至1944年8月抗戰(zhàn)即將勝利之際,差不多正好是黃文弼輾轉在陜西、四川期間。這些通信,體現(xiàn)了二人在中國學術史上許多的交往細節(jié)。
如在盧溝橋事變尚未發(fā)生的前夕,黃文弼主要從事著西北科考團考古材料的整理,以及古物委員會西安辦事處主任的工作;傅斯年正勠力于“科學的東方學”的事業(yè),而以史語所的建樹為旨歸,其時的黃文弼成為后者在搜集拓片資料方面的“有力者”。
抗戰(zhàn)爆發(fā)之后,黃文弼輾轉陜西、四川,一方面心系新疆考古事業(yè),為《羅布淖爾考古記》的出版和能夠再度前往西北而四處請托,一方面也為西北大學邊政教育網羅人才而奔波。傅斯年成為他這一時期能夠依托的“有力者”。
作為西北科學考查團理事會理事的傅斯年,此期也非常關注科考團的工作進展,尤其是他與居延漢簡整理與出版的貢獻,已經多有論述(33)如邢義田《傅斯年、胡適與居延漢簡的運美及返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六本第三分本,1995年,第921-952頁。。他對于黃文弼在抗戰(zhàn)中依舊從事研究的犧牲精神,也非常欣賞。即使在關于居延漢簡出版方面與科考團理事會成員發(fā)生齟齬,傅斯年反駁袁復禮關于理事會會務并未停頓的信中,也仍然強調“若云單獨之研究有正在進行中者,弟亦知之,例如黃仲良兄”,“至于森玉先生、仲章兄為漢簡之勞苦,仲良兄為古物之研求,弟豈不知,且深佩荷!”(34)《傅斯年致袁復禮》(1940年8月25日),王汎森等主編《傅斯年遺札》第二卷,第1107-1108頁。因此在以上通信中,雖然看不到實質性的回復,黃文弼在其西北學術事業(yè)的艱難困苦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傅斯年求援,確實反映了二人在學術事業(yè)方面的惺惺相惜。
1931年,在西北考古三年后歸來的黃文弼,洗去風塵,即伏案工作,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完成了《高昌第一分本》《高昌專集》的整理出版(1932);再一年,又有《高昌陶集》的整理出版。此后他參加“綏新公路查勘隊”,再度前往新疆,歸來不久,又擔當起中國古物保管委員會西安辦事處主任的重任,負責西安碑林的清理工作;《羅布淖爾考古記》及之后的編纂不得不在西安設立分所,焚膏繼晷,利用業(yè)余時間朝夕從事。
在《高昌陶集》的敘言中,黃文弼曾經記錄1933年完成手稿的擔憂:“又適逢嚴重之國難,外寇侵陵,處于恐怖城中,手握校稿,目瞋飛機,自以為七年精血,將與炮彈以俱去矣。不料尚能許此書出版也,幸何如之?!?35)黃文弼《高昌陶集》,北京:西北科學考查團理事會,1933年,敘言葉一上。等到他在西安完成《羅布淖爾考古記》初稿的1937年,抗戰(zhàn)全面興起,一個更為艱難困苦的時代開始了。
抗戰(zhàn)勝利后回到北平的黃文弼,在1948年的9月18日——《羅布淖爾考古記》終于付梓的前夕,寫下了成書的感慨:
抗戰(zhàn)期中,印刷困難,此稿藏之笥中者, 已三年于茲矣。勝利后,余辭去西大教職, 去夏來平,接受北平研究院之聘,得有暇日重審訂舊稿,又承教育部、中美基金會之補助,工作得以繼續(xù)推進,此稿亦于今春交北大出版部付印,日夜讎校,歷數(shù)月之久。十余年之苦心研究,終得與世人相見,何幸如之。
傅斯年檔案中的寥寥數(shù)封書信,讓我們看到了黃文弼在抗戰(zhàn)烽煙中與《羅布淖爾考古記》的書稿存亡與共、將西北考古篳路藍縷的成果視同生命的精神追求,也讓我們能夠真正領略到上引自敘中萬千感慨的一些細枝末節(jié),真切而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