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間變性漿細胞腫瘤21例臨床病理學分析

    2022-04-06 07:51:04李志文史倩蕓吳鴻雁陳潔宇樊祥山
    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 2022年3期
    關鍵詞:成熟性漿細胞母細胞

    鄭 重,李志文,史倩蕓,何 璐,吳鴻雁,陳潔宇,樊祥山

    漿細胞腫瘤(plasma cell neoplasms, PCN)是指由生成免疫球蛋白的漿細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腫瘤,通常會在血液和(或)尿液中檢測出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其根據(jù)臨床和實驗室檢查主要分為漿細胞骨髓瘤(plasma cell myeloma, PCM)、骨的孤立性漿細胞瘤(solitary plasmacytoma of bone, SPCB)、骨外漿細胞瘤(extraosseous plasmacytoma, EPC)、免疫球蛋白沉積病、POEMS綜合征和重鏈病等,以前三者更為常見[1-3]。間變性漿細胞腫瘤(anaplastic plasma cell tumors, APCN)是指PCN內(nèi)出現(xiàn)顯著多形性/異型性的腫瘤細胞,細胞核增大且偏位,呈巨核或多核;同時增殖指數(shù)明顯增高[4-5]。APCN較少見,國內(nèi)僅見數(shù)篇報道[6-8],且APCN相對于普通PCN表現(xiàn)出更為激進的生物學行為和更差的預后[1-2]。本文現(xiàn)收集21例APCN,分析其臨床病理學特點、診斷與鑒別診斷和預后等特征,旨在提高臨床和病理醫(yī)師對APCN的認識水平。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收集2013年5月~2021年3月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鼓樓醫(yī)院病理科診斷的21例APCN。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齡26~92歲,平均63歲。所有患者均行電話隨訪。

    1.2 方法患者均行腫瘤活檢或手術切除,標本均經(jīng)10%中性緩沖福爾馬林固定,常規(guī)石蠟制片,HE染色,免疫組化染色和分子病理檢測。其中免疫組化染色采用EnVision兩步法,一抗CD20、CD79a、CD138、CD38、MUM1、κ、λ和Ki-67等,試劑均購自Dako公司。EBER原位雜交選用熒光素標記的EBV編碼的小mRNA探針,購自北京中杉金橋公司,具體操作步驟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驒z測采用FISH法,使用的探針包括IgH斷裂探針、1q21擴增探針、RB1缺失探針、p53突變探針、MYC斷裂探針等,試劑盒購自廣州安必平公司,操作步驟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2 結(jié)果

    2.1 臨床特征21例APCN中,13例行血清學檢查,其中有9例出現(xiàn)單克隆免疫球蛋白。14例行骨髓活檢:顯示9例出現(xiàn)漿細胞異常增生。12例單發(fā)病變主要位于鼻腔鼻咽部(6例),顱骨、脛骨、胸骨、椎骨、睪丸和乳腺各有1例。另有9例表現(xiàn)為全身多發(fā)性骨質(zhì)破壞伴軟組織腫塊,軟組織發(fā)病部位多樣,包括頸背部、枕部、乳腺等(表1)。

    表1 21例APCN的臨床病理學特征

    2.2 病理特征腫瘤細胞呈彌漫片狀分布,細胞大小不一,呈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胞質(zhì)嗜堿性;細胞核偏位或呈分葉狀,可見多形性核、奇異型核和多核細胞,染色質(zhì)呈粗大的團塊狀,核仁明顯,可見Dutcher小體;核分裂象易見。此外,所有病例至少在局部區(qū)域可見成熟性漿細胞瘤組織學形態(tài),即瘤細胞胞質(zhì)嗜雙色性,核偏位,可見核周空暈(圖1~3)。

    圖1 腫瘤呈彌漫片狀分布,細胞大小不一,多形性明顯,可見多核及巨核細胞,染色質(zhì)呈粗塊狀 圖2 巨核細胞核偏位,可見Dutcher小體(箭頭),周圍見較多成熟性漿細胞瘤形態(tài)的腫瘤細胞 圖3 腫瘤細胞核可見1個或多個核仁,核分裂象易見(箭頭) 圖4 腫瘤細胞呈CD138胞膜彌漫陽性,EnVision法 圖5 腫瘤細胞呈輕鏈限制性,κ為彌漫陽性(A),λ為陰性(B),EnVision法 圖6 腫瘤細胞EBER彌漫陽性,原位雜交

    2.3 免疫表型和EB病毒檢測免疫組化顯示腫瘤細胞CD38、CD138(圖4)和MUM1均彌漫陽性;12例CD79a陽性,CD20均陰性。19例呈免疫球蛋白輕鏈限制性,其中κ鏈11例,λ鏈8例(圖5)。腫瘤細胞Ki-67增殖指數(shù)為20%~80%,多大于50%。21例APCN均行EBER原位雜交檢測,其中3例單發(fā)性鼻腔病變?yōu)閺浡栃?,其余均為陰?表1,圖6)。

    2.4 分子病理學改變7例患者行分子病理檢查,均見IgH基因重排和1q21擴增;另有4例RB1基因缺失,3例p53突變,1例MYC基因斷裂。

    2.5 病理診斷綜合患者的臨床及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影像學特征和病理學改變,11例最終診斷為間變性PCM;8例診斷為間變性EPC;2例診斷為間變性SPCB(表1)。

    2.6 治療與預后11例間變性PCM主要采用聯(lián)合化療,另有2例分別行放療和中醫(yī)治療;8例間變性EPC主要為手術治療,1例伴有手術后放療;2例SPCB采用放療和化療各1例。12例患者獲得隨訪資料,6例死亡(5例為間變性PCM),2例復發(fā)(均為間變性PCM),4例無瘤存活。

    3 討論

    PCN根據(jù)其腫瘤細胞形態(tài)分為成熟性、未成熟性和間變性等組織學類型[9],其中非成熟性PCN與高危疾病顯著相關[10]。APCN是PCN的少見亞型,表現(xiàn)出明顯的細胞異型性和多形性,部分呈漿母細胞形態(tài)。這些特征與成熟性PCN形態(tài)學差異較大,僅從形態(tài)學上較難直接診斷,需結(jié)合臨床及免疫表型等特征進行綜合診斷。

    3.1 臨床特征APCN最常見的類型為間變性PCM[4-8],其臨床表現(xiàn)為多發(fā)性溶骨性病變伴血液和(或)尿液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骨髓活檢可見漿細胞異常增生。有報道認為APCN多發(fā)生于年輕患者[5],但根據(jù)文獻[6-8,11-12]和本研究回顧分析顯示,中老年男性更容易發(fā)病。間變性PCM多數(shù)為成熟性PCM進展而來[6-8,11],本組間變性PCM均為多發(fā)性骨質(zhì)破壞繼發(fā)軟組織腫塊,并有1例(例21)曾在14年前診斷為PCM,支持上述觀點。除了PCM之外,在SPCB和EPC中也可以出現(xiàn)間變性特征,最常見的發(fā)病部位為鼻腔鼻咽部,本組其中1例也是成熟性形態(tài)進展而來(例1,6個月前診斷為EPC)。

    3.2 病理特征組織學上,腫瘤細胞呈彌漫片狀分布,細胞大小不一,呈顯著多形性;胞質(zhì)嗜堿性,核周空暈不明顯;細胞核偏位或呈分葉狀,可見多核和奇異型核;染色質(zhì)呈粗大的團塊狀,并可見Dutcher小體,部分可出現(xiàn)破骨樣巨細胞[4]。此外,腫瘤內(nèi)均可出現(xiàn)成熟性PCN的組織學形態(tài),此為APCN的重要診斷線索。免疫表型上,APCN與成熟性PCN類似,CD38和CD138均彌漫陽性,CD20陰性,免疫球蛋白呈輕鏈限制性,但CD79a表達有所下降。APCN中Ki-67增殖指數(shù)明顯高于成熟性PCN[13],其中伴髓外受累的間變性PCM多數(shù)Ki-67增殖指數(shù)大于50%,間變性SPCB和EPC相對較低,但也均大于20%。分子遺傳學研究顯示APCN經(jīng)常出現(xiàn)1q21擴增[14]、p53缺失、RB1缺失和(或)13號染色體異常[15]。本組均可見IgH基因重排和1q21擴增,部分出現(xiàn)RB1基因缺失和p53基因突變,這說明APCN具有較為一致的分子遺傳學改變。此外,本組有1例APCN出現(xiàn)了MYC基因斷裂,這種繼發(fā)性MYC易位在PCN中常與疾病進展和更差的預后相關[16]。

    3.3 APCN與EB病毒傳統(tǒng)觀點認為PCN與EB病毒感染無關,這也是缺乏成熟性形態(tài)的PCN與漿母細胞性淋巴瘤等鑒別的重要依據(jù)[7-8]。然而,最近研究表明,少數(shù)PCN可以出現(xiàn)EB病毒感染,其中EPC比PCM更為常見[17-20],同時EB病毒陽性的PCN通常與非成熟性細胞形態(tài)和高增殖指數(shù)相關[20]。本組有3例APCN中EBER陽性,均為EPC且位于鼻腔鼻竇部位,Ki-67增殖指數(shù)為20%~60%,相比于間變性PCM稍低。提示EB病毒感染可能更容易出現(xiàn)在黏膜相關部位。

    3.4 鑒別診斷APCN由于其非典型明顯,與經(jīng)典PCN的組織學形態(tài)差異較大,需與一些具有多形性組織學形態(tài)的腫瘤相鑒別。(1)漿母細胞性淋巴瘤:該腫瘤具有高侵襲性,形態(tài)學顯示漿母細胞分化,與APCN存在一定程度重疊,但漿母細胞性淋巴瘤多數(shù)與HIV免疫缺陷相關并出現(xiàn)EB病毒感染,同時Ki-67增殖指數(shù)非常高(常>90%)且缺乏典型漿細胞分化形態(tài),可與APCN鑒別。然而,國內(nèi)人群中漿母細胞性淋巴瘤與HIV和EB病毒的相關性較低[21],此時主要依據(jù)患者的臨床病史、實驗室檢查、腫瘤增殖指數(shù)和是否出現(xiàn)典型漿細胞瘤或大B細胞淋巴瘤的形態(tài)學特征等進行鑒別。實在難以鑒別時,可以作出“漿母細胞性腫瘤,特征介于漿母細胞性淋巴瘤和間變性漿細胞瘤之間”的描述性診斷[1-2]。(2)ALK陽性大B細胞淋巴瘤、伴漿樣分化的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原發(fā)性滲出性淋巴瘤和起源于HHV8相關性多中心Castleman病的大B細胞淋巴瘤:這些淋巴瘤細胞常為免疫母細胞和漿母細胞形態(tài),免疫表型與APCN類似,但均有各自的典型特點。ALK陽性的大B細胞淋巴瘤ALK蛋白特征性表達;伴漿樣分化的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細胞CD20彌漫陽性;原發(fā)性滲出性淋巴瘤多位于體腔且HHV8陽性;起源于HHV8相關性多中心Castleman病的大B細胞淋巴瘤會出現(xiàn)Castleman病的背景并且HHV8陽性。(3)黏膜相關淋巴組織結(jié)外邊緣區(qū)淋巴瘤、淋巴漿細胞性淋巴瘤等:這兩類屬于低級別腫瘤,出現(xiàn)高級別轉(zhuǎn)化時需與間變性EPC鑒別。邊緣區(qū)淋巴瘤一般會出現(xiàn)CD20陽性B細胞群;淋巴漿細胞性淋巴瘤除了CD20陽性細胞巢外還具有特征性的MYD88 L265P突變,可與間變性EPC鑒別。本組3例EBER陽性的間變性EPC在切片中未見明確CD20陽性的單核樣細胞,分子檢測未出現(xiàn)MYD88 L265P突變,增殖指數(shù)相對較低,并可見典型漿細胞瘤分化的區(qū)域,故最終診斷為APCN。(4)轉(zhuǎn)移性低分化癌、黑色素瘤、精原細胞瘤等:這些腫瘤細胞與APCN類似可出現(xiàn)間變性特征,但均有特征性的免疫表型。低分化癌腫瘤細胞表達多種上皮標志物如CK、CK5/6、CK8/18等;黑色素瘤表達黑色素標記如HMB45、S-100等;精原細胞瘤PLAP、OCT3/4等陽性。

    3.5 治療及預測不同類型PCN的治療方法有所差異,PCM主要采用聯(lián)合化療,而SPCB和EPC則以局部放療為主。APCN的預后較差,本組獲得隨訪資料的8例間變性PCM中有5例在診斷后2年內(nèi)死亡,2例出現(xiàn)復發(fā)或轉(zhuǎn)移;而4例間變性SPCB和EPC中1例死亡,另3例情況良好,無進展,可能提示間變性PCM的預后更差。

    綜上所述,APCN罕見,其臨床表現(xiàn)多樣,形態(tài)學上具有明顯非典型、與成熟性PCN差異較大、少數(shù)與EB病毒感染相關,需與多種腫瘤進行鑒別。APCN的治療主要采用聯(lián)合化療或放療,但預后較差,需要引起臨床和病理醫(yī)師的高度重視。

    猜你喜歡
    成熟性漿細胞母細胞
    成人幕上髓母細胞瘤1例誤診分析
    椎旁軟組織髓外漿細胞瘤1例
    以喉炎為首發(fā)臨床表現(xiàn)的原發(fā)性漿細胞白血病1例并文獻復習
    頂骨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一例
    談談母細胞瘤
    預防小兒母細胞瘤,10個細節(jié)別忽視
    行政訴訟成熟性原則在我國法院的實踐——基于最高人民法院第69號指導案例和132份裁判文書的分析
    行政法論叢(2018年2期)2018-05-21 00:48:40
    單孔或三孔腹腔鏡下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剝除術對生育能力的影響比較
    MRI在卵巢成熟性畸胎瘤中的診斷價值
    漿細胞唇炎1例
    溧水县| 南漳县| 托克逊县| 大埔区| 云南省| 鄂州市| 鄢陵县| 巴东县| 武平县| 营山县| 峨边| 明溪县| 和林格尔县| 淮安市| 印江| 长春市| 南康市| 南丹县| 商城县| 永吉县| 南召县| 新竹市| 广东省| 平昌县| 长宁区| 于田县| 哈巴河县| 天门市| 深州市| 西华县| 东乌珠穆沁旗| 洛扎县| 新宁县| 威信县| 白银市| 比如县| 云浮市| 蒲江县| 凤山县| 吕梁市| 阳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