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方
張盛美
明朝末年,政局晦暗,但仍有不少清官堅守本心,忠正直行,不隨波逐流,張盛美就是其中一位。
張盛美是山東滕州人,曾先后擔任過安徽鳳陽府推官、宿州知州(代理)以及貴州道監(jiān)察御史、河南布政司分守河北道參議等職。他生平嫉惡如仇,剛正不阿,處置過多起重要案件。他在所著《署甬罪言》一書的自序中,提出了為官的“四不”準則,即“不畏強御,不辭誹謗,不謀道旁,不避艱險”,并且自己也始終按照“四不”準則為官行事。
不畏強御。張盛美入仕之后就被授予鳳陽府推官一職,當時正值崇禎繼位之初,大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宦官勢力十分強大。鳳陽府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為皇家湯沐邑,宦官在此處囂張跋扈,為禍一方。張盛美到任后,毫不畏懼他們的勢力,將為首的宦官依法懲辦。
不辭誹謗。張盛美擔任監(jiān)察御史三年,先后上書一百余次,經(jīng)常兩三天就要上書一封。他盡忠職守,只要發(fā)現(xiàn)問題,立即上書表陳看法,對犯法者絕不姑息縱容。由于忠正耿直、不留情面,張盛美得罪了一大批權(quán)貴,明里暗里遭受了各種誣陷和攻擊,但他始終剛正不屈,依舊直言進諫,于是京城人給他送了一個綽號——“張舍命”。
不謀道旁。道旁喻指路邊見識短淺之人。張盛美遇事勇于決斷,不為周圍的淺見之人所干擾。有一次,安徽宿州的市井無賴和監(jiān)獄犯人發(fā)生動亂,情況十分危急。張盛美臨危受命,代理宿州知州一職。當時,張盛美恰巧在桐城、舒城一帶出差,考慮到事態(tài)嚴重,遲則生變,于是當機立斷,日夜兼程奔波了幾百里路趕回宿州。不出所料,宿州城內(nèi)人心惶惶,危機四伏。在了解到這次動亂的根源是前任宿州知州昏庸無能、辦案粗暴后,張盛美果斷采取寬嚴并濟的應對措施,對此次犯錯的官員和差役沒有急于追究責任,而是勒令改正,并通過禁止爭訟、停征賦稅、裁汰冗員、清理冤案等一系列措施,將引發(fā)動亂的直接誘因全部清除。這不僅一舉平息了動亂,還使一向盜賊猖獗、訴訟不斷的宿州恢復了安定局面。
不避艱險。由于堅守準則,張盛美得罪了一大批權(quán)貴,被以升遷之名,調(diào)離京師,出任河南布政司分守河北道參議,駐懷慶府。懷慶府治河內(nèi)縣(今河南省沁陽市),是鄭王藩府所在地。鄭王朱載壐昏聵無能,藩府大小事務都由世子朱翊鐘把持。朱翊鐘生性貪婪狡詐,目無法紀,視人命如草芥,肆意攫取百姓的田產(chǎn)財物,而且還私自設立軍隊,打造兵器,招募爪牙,意圖謀反。朱翊鐘手下有十四個爪牙,人稱“四兇十惡”,專橫跋扈,無惡不作。當時,民怨沸騰,動亂一觸即發(fā)。恰逢朝廷要檢閱護城河,朱翊鐘又借鑿河擅自征發(fā)民夫,開通王府門前的天阿池以方便乘船游樂。當時已是入冬時節(jié),民夫們站在冰冷的河水里干活,卻連最基本的口糧都得不到,無不心懷怨恨。張盛美見此,立即發(fā)布公告,停止開鑿護城河。張盛美通過這件事贏得了民心、穩(wěn)定了民眾,卻得罪了朱翊鐘,成為他的眼中釘、肉中刺。
不久,朝廷頒布新的法令,嚴禁各藩府強占百姓土地。多年來蒙受冤屈的百姓終于有了申訴的機會,成群結(jié)隊地到府衙遞交訴狀。鄭王府逼迫張盛美不準過問百姓訴狀以及“四兇十惡”的罪行,企圖將案件強壓下來。但張盛美毫不畏懼,堅持要依法懲辦。朱翊鐘怕“四兇十惡”泄露鄭王府謀反陰謀,當夜就將他們滅口。但紙終究包不住火,官府從鄭王府附近的井里、河里撈出了幾千片鎧甲片,朱翊鐘謀反的證據(jù)被公之于眾。朱翊鐘見事情敗露,便主動示好,被張盛美嚴詞拒絕。氣急敗壞之下,朱翊鐘又多方聯(lián)系京城勢力,誣陷誹謗張盛美,企圖將他驅(qū)逐出懷慶府。不過,在巡按御史的努力下,朱翊鐘謀反的罪行最終被坐實,被下獄賜死,強加在張盛美身上的誣陷誹謗也不攻自破。這樁明末的謀反大案最終落下了帷幕。
張盛美在各地任官時秉公處事,深得飽受欺凌的老百姓的擁戴。當他離開懷慶府時,當?shù)匕傩帐植簧?,哭送百里。他提出的“四不”準則,體現(xiàn)了一位中國古代廉吏的為政修養(yǎng),一直為后世所稱道。
(摘自七一網(wǎng) 七一客戶端/《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