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瀟 小竹吃書
作者: 梁實秋
出版社: 甘肅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1-11-1
頁數(shù): 256
定價: 49.80元
裝幀: 裸脊線裝
ISBN: 9787226057384
曾幾何時,類似“人間不值得”這樣的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間蔓延,面對現(xiàn)實的無力、無奈常常令人想要就此“躺平”。人間真的如此不值得嗎?并非如此。正如書中透露出的那樣:人生也許有很多不堪,但是人間依然有美的存在。而這些點點滴滴的美,就可以治愈一切。
梁實秋作為中國著名散文家,他一生著作良多,寫下了兩千多萬字的作品,其散文集創(chuàng)造了中國現(xiàn)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jì)錄。冰心曾這樣形容他:“一個人應(yīng)當(dāng)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ㄓ猩⑾?、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實秋最像一朵花。”
梁實秋的生活是美的,當(dāng)然他的文字更是美的,這本散文集《美是世間治愈一切的良藥》,就是他所有“美”的大集合。生活的點點滴滴化著于文字,讓我們每一個普通讀者也欣賞梁實秋心中的那種美好。
談到“美”,我們現(xiàn)在幾乎已經(jīng)很難分清什么是美了。美到底是外表的繁華熱鬧,還是內(nèi)在的沉穩(wěn)煉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義。但在梁實秋眼里,生活中的細節(jié)處處都有美的痕跡。閑暇是美的,嬉笑怒罵是美的,柴米油鹽是美的,往事回憶是美的,生活中處處充滿美,一餐食、一壺酒,蟹與魚丸,美味更是美的。
如果耳朵聾了,不怎么聽得見聲了,可能多數(shù)人會懊惱萬分,甚至悲觀郁郁。而梁實秋卻能泰然處之。一是他認為自己耳順之年早過,聾聵是人生到此的正?,F(xiàn)象之一,坦然接受;二是耳聾縱然有不便之處,但也有因禍得福的時刻,比如不愿或不便回答的問題,一概可以不動聲色地置之不理;三是這世間聲音太多,尤其是一些不怎么好聽的聲音,常常使人煩憂,耳聾自然就能得耳根清靜。
梁實秋認為早起最快意的一件事,莫過于在案上
發(fā)現(xiàn)一大堆信。雖然明知道這里面并沒有多少令人歡喜的事,但是仍然希望有信來。只因為,書信乃是“最溫柔的藝術(shù)”,在一大堆信中能揀出幾篇雅麗可誦的文章,雖然并不容易,卻是一種幸福和美!為此,他愿容忍那些令人不喜的書信。
美,在點滴溫情之中。梁實秋有一句名言是這樣說的:“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fēng)雨,我要去接你?!边@句話一直被很多網(wǎng)友傳播引用,它所表現(xiàn)的正是與友人之間最真切的情誼。
在書里,梁實秋記錄了和幾位友人之間的往事,其一便是沈從文,里面記錄了沈從文與張兆和之間的一段故事,還有沈從文的教學(xué)經(jīng)歷,在字里行間,能感受到梁實秋對于沈從文喜愛又不失尊敬的態(tài)度。梁實秋形容沈從文是“一方面很有修養(yǎng),一方面也很孤僻,不失為一個特立獨行之士?!彼趯懮驈奈臅r,也是秉持著這樣一種不遠不近的距離,不過分夸贊,也不詆毀,這正是人與人相處最舒適的狀態(tài):我了解你的某些軼事,我喜愛你的某些才情,但也尊重你的某種個性。君子之交,淡如水最美。
美,也在于生活中的種種繁雜瑣事。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有點像一種“假生活”,之所以說“假”,就是因為產(chǎn)品種類太多,廣告太多,品牌太多,宣傳太甚,到了讓人眼花繚亂的地步。我們常常沒精力挑選,就干脆直接選擇名號打的最響的那個,心里想著:有錢打廣告的商家,應(yīng)該也有錢做品質(zhì),即便品質(zhì)一般,名號夠響,說出去也有面子……但實際上這些表面功夫,往往掩蓋了事物的本質(zhì),一味追求品牌名號,很難發(fā)現(xiàn)真正好的東西。
梁實秋飲酒就是這個原則,酒不用非得有花哨的牌子、噱頭,只要好喝就行。其實世間的道理大抵如此,去掉那些繁瑣的包裝,回歸本真,往往是最好的狀態(tài),也是最美的狀態(tài)。比如吃,不用在意吃相,注意吃的排場,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最好;再比如學(xué)者,不要總想著自己發(fā)了多少論文,做了多少研究,潛心鉆研,虛心求教,執(zhí)著于本職最好,如果偶有所得就沾沾自喜,那就違背了學(xué)者原本的面貌,也就成就不了頂尖的學(xué)問了。
可見,世間的一切,其實都沒那么復(fù)雜,不要讓自己活得那么繁華、瑣碎,凈去追求那些表面的東西,或者細枝末節(jié)的東西,本心才是王道。
這世界客觀如此存在著??捎腥烁袊@人世皆黑暗,人間不值得。有人卻總能在不過爾爾的世間尋到一些美好。這是為何?大概就像這句話所說的:“這個世界上有的人就是單身也幸福,戀愛也幸福,結(jié)婚也幸福,離婚也幸福,因為他們就是無論如何,都會讓自己幸?;钪娜恕?。關(guān)鍵在于人對于美的感受性吧!
這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同看天空中的一朵云時,有人能在其中感受到美,而有人卻什么感覺都沒有,這其中就有一個感受性的差別。感受性強的人,總是能在細小平凡的事物里發(fā)現(xiàn)快樂。而沒有感受性的人,無論給他什么,都是一樣無感。
我們的感覺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一個是刺激,另外一個就是感受性。大部分人覺得只要我們達到預(yù)定的目標(biāo),就能享受到無上的快樂。其實并非如此,心理學(xué)研究表明,無論初始刺激多強,在一段時間后,我們就會對感覺適應(yīng)。很多人為了追求更好的感覺,就會不斷地去尋求外界的刺激,美食、財富、名利、美景、美人等等,但這些欲望是無止境的。因此,提高自己的感受性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細微的美,感受到幸福。
當(dāng)然,縱使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生活的現(xiàn)實也總是令人難以忽略。那煩惱、憂愁也是客觀存在的。這樣的時候該怎么辦呢?怎樣讓生活“美”起來呢?在梁實秋的眼中,也許有這么幾個途徑。
一是旅行。他說旅行是一種逃避——逃避人間的丑惡。成年地圈在四合房里,不必仰屋就要興嘆;成年地看著家里的那一張臉,不必牛衣也要對泣。家里所能見的那一塊青天,只有那么一大塊。這樣的情境久了,難免會感到煩悶。生活中有很多不能改變的事物、情境,暫時地允許自己逃避一會兒也未嘗不可。因此,“我們雖無勇氣披發(fā)入山,至少為什么不帶著一把牙刷捆起鋪蓋出去旅行幾天呢?”這大概與現(xiàn)代人說走就走的旅行,是同一個意思吧!
另一個是要學(xué)會閑暇。“所謂閑暇,不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之謂,是免于螞蟻、蜜蜂般的工作之謂”“勞動是必須的,但勞動不應(yīng)該是終極的目標(biāo)?!笨吹竭@句話的時候,你是否又想起那句話,那就是“我們工作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不是為了工作”,這簡單的一句話就道出了我們生活真正的意義,我們是為自己而生,為自己而活,工作固然能夠我們提供生活的保障,也可以證明我們的能力、體現(xiàn)我們的價值,但在工作之余,我們應(yīng)該還有閑暇去做人,去享受生活。是啊,忙忙碌碌的我們需要適時地給自己放個假,讓身心都能得到放松,去做真正想做的事情,去感受生活的鳥語花香,去體味人生的種種滋味。
世事雖無常,但只要保持心之清凈如常,則眼過之處便覺世間一切都有趣味。 讀書,寫字,觀世俗;幽默,從容,嘗百味。 心有大自在,則世間事事處處皆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