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熙童
阿嫲穿著碎花布衫在廚房忙活著。我今天跟她吵架了,因為她把我剛買的抹茶味馬蹄糕扔掉了,她以為綠色的食物一定是發(fā)了霉的。
盡管如此,她還是耐著性子準備我最喜歡吃的炒田雞。一只蟄伏在墨綠色繩網中的田雞被揪了出來,它抻直了身子,亂舞著四肢,體形看起來比剛才大了一倍。阿嫲一手捏著它的上半身,一手利落地徑直把剪刀插入它雪白鼓起的肚皮里,誰知道“嗞”的一聲竟從里面噴射出渾濁的尿液。這讓阿嫲一下子惱火起來,鋒利冰冷的刀刃便多了一種泄憤的力量。不一會兒,被剁開的田雞滿滿地摞在砧板上,發(fā)達的血管神經在半透明的身體里若隱若現(xiàn),幾條健碩的小腿間歇性地抽動著。
我遠遠地站在客廳,皺著眉頭看這些支離破碎的身體做最后的掙扎,唯恐某一條田雞腿突然彈到我身上。這真是生命力極強的生物啊,我想著。像是為了證明我的話一般,它果真從砧板上一躍,附到了我臉上,冰冷且熾熱。
我僵直地從床上坐起身來,還好沒有田雞腿,只不過阿嫲已經過世半年了。
我感到一陣恍惚,臉頰黏糊糊的,原來我在夢里哭過。緩過神后我才察覺到,整整一首起床鈴已經快響完了。純音樂最后的幾聲蛙叫、幾點蟲鳴顯得逼真無比,好像真有兩只青蛙和蟲子藏在我的被子里。
十幾年前,當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學校就用這支曲子當起床鈴了,好像叫作《森林狂想曲》。精力充沛的孩子們總是很難在午休時間安靜下來馬上入睡,可一旦睡著了便難以在短時間內清醒。在那些進入深度睡眠的中午,我是聽不見起床鈴的,連最后幾聲蛙叫蟲鳴也趕不上。
我總是被老師拍醒,然后睡眼惺忪地離開充溢著草席氣息的午休室。好幾次等我起來時,午休室已經沒什么人了,外面的鞋架空蕩蕩的,飄散著一股臭味。我迷糊地胡亂一穿,軟塌塌地走回課室。我的課室就在午休室的下面幾層,甚至不用拐彎,方便得很。
在這些意識起不到支配作用的午后,我被習慣性的動作驅使回到座位上,盡管這些粗糙的身體記憶不總是那么可靠。等我懨懨地坐下后,才發(fā)現(xiàn)我的書包不見了,水杯和書本也沒找到,周圍的同學也是陌生的,他們打量著我并且議論紛紛。
我遲鈍地察覺到,這不是我的課室!我噌地站起來疾走出去,結果步子卻被什么纏住了——別人的鞋子什么時候跑到我腳上來了?在一陣慌亂中我徹底清醒過來,用頭發(fā)遮住半邊臉,三步并作兩步來到午休室門口。被我穿走鞋子的女生光腳站著,一邊哭一邊問老師怎么辦。我忸怩不安地把鞋子還給她,并穿回了我那雙仍在角落里躺著的鞋子。
“你就像天上的一朵云,隨風飄來飄去?!崩蠋熢谖业牟傩惺謨陨蠈懙馈_@大概是把我那懵懂至蠢笨的原始意識美化到極致的說法了。
我感謝這個美麗的比喻,它在我多情的引申下,讓我覺得自己詩意可愛,不流于俗,驕傲地踞于生活之上。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云背負著沉甸甸的水汽尚能輕盈地日行萬里,而我的生長笨拙緩慢,內斂沉潛。
還好我沒有一直像小時候那般冥頑不靈,我總算是中規(guī)中矩地長大了,不去冒險,也不越雷池。前十八年里,我有足夠的耐性伏案學習,我能感覺到,知識像黏稠的酸奶一樣慢慢通過吸管抵達身體。當它偶爾在吸管里卡住時,我總會惱火和遺憾:為什么別人總顯得那么游刃有余?但我只能學,只能抑制住憤怒和欲望一直學,最后竟學出了樂趣和快感。
鄰居家的小孩子總是在家門前的走廊上奔來跑去,使盡渾身解數(shù),把體內那股原力釋放出來。一開始他很喜歡進來和我說話,一待就是半個小時,并且不愿意回去。他爸爸每次只能強行把他拎出去,念叨著“姐姐在學習,不可以總去打擾姐姐”。久而久之,他就不進來了,無聊的時候也只是安靜地伏在我家門口那一豎一豎的鐵欄外。我也很喜歡和他玩,但確實沒法把寶貴的時間耗在上面。我很怕他眼里的我,尤其是隔著一扇鐵門看到的我,大概像個怪物。
我很怕變得麻木而不自知,變得和《儒林外史》里的馬二先生一般,游了半天西湖,才說出一句“真乃‘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的套話。
于是我打算和所有的束縛作有限度的搏擊——解構、打散、建構,僅僅停留在思想層面也好。我有意識地記錄下苦行僧式的生活中讓人驚喜的方方面面,如果沒有,那就寫下層層疊疊的迷茫和失望。在那些黑暗無識的歲月里,我竟然開始發(fā)表文章了。
這些被印成鉛字的隨筆使“漢語言文學”這個專業(yè)成為我的不二之選,而后面加的“師范”二字一開始并不是我十分想要的。我極具偏見地覺得這兩個字抹去了大師風范,抹去了意韻和靈光,只剩下寡淡與樸拙。
我進一步覺得周圍的很多人僵化死板,不夠靈活,不懂生活,宛如一樁樁“木頭”。他們穿著雷同的衣服,爭先恐后霸占課室的前排,參加毫無新意的社團,無限延長作業(yè)字數(shù)到十幾萬字,企圖獲得更好的分數(shù),不修邊幅地生活……一言蔽之,就是“木”。
所以我不屑與他們?yōu)槲?,我閑適安逸地做和他們幾乎相反的事——我喜歡陽光,尤其享受偶爾翹課坐在草地上曬太陽 ;我常常用最快的速度寫完作業(yè),并為那些比我的作業(yè)長十幾倍卻不比我高幾分的作業(yè)感到不值;我熱衷于參加社團,聚餐轟趴,聲色犬馬;文章也還是寫的,但總覺得沒了情緒,陷入荒蕪。時間一長,我形成了一種自以為妥當?shù)纳罘绞健?/p>
大三的夏天,在愛爾蘭留學的朋友回國后來大學城看我。她兜兜轉轉找到我的課室,一直在門口等到我下課才進來。我特地散了發(fā),穿了一條天藍色的長裙去迎接她。她第一句話就是:“你們文學院的怎么都一個樣,長裙長褲遮住腿、長頭發(fā)、戴眼鏡……”我有點愕然,心里一陣刺痛,卻不知道說什么。
那時候正是復習周,她坐在我旁邊看我復習。“那么多作家作品呀!”她翻看著一本《外國文學》驚嘆著,我有點自豪地告訴她,這只是一小部分,我還得背中國文學史。她崇拜地夸了我一頓。
但我知道我是承不住這樣的夸贊的。那些浩如煙海的作品我只看過冰山一角,剩下的只能靠自己特殊的記憶法生編硬造,比如曹禺的《雷雨》是個悲劇,里面的主角哭得嗷嗷作響,由此得出奧斯特洛夫斯基寫了《大雷雨》。
這種聯(lián)想歸根到底源于我與生俱來的想象力,它可以是構成一朵云的無數(shù)水汽,也可以是一樁朽木的蟲洞。蟲子多了,樹便長不起來。我逐漸覺得我的眼睛能夠許久都不眨一下,眼神常??斩疵噪x。我被磨去了驕傲和凌厲,淪為蕓蕓眾生。什么時候變成這樣的,我說不清,對自己失望又惋惜。
保研名單上沒有我的名字,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我只能去考研。我花費了一年的時間在家備考,端坐在大圓桌前看完一本又一本書,從古代看到現(xiàn)代,從文學史看到漢語基礎。
父母總是用一種疑惑又心疼的語氣朝我感嘆:“你怎么沒有半點朝氣?”我理直氣壯地告訴他們,有錢有時間有光明未來的人才能擁有“朝氣”。
我猜父母的擔心和曾樹生的有幾分相似,樹生害怕老成冷靜的兒子變得膽小怕事、恪守道德,害怕他成為第二個汪文宣。
與此同時,我越來越意識到自己在失去什么。
外面淅淅瀝瀝下著雨,出其不意的電閃雷鳴像在城市中引爆了一個個隱形炸彈。清新的風撩起透明的窗紗,把一種泥土的氣味源源不斷地送進屋子里。
我突然想起十幾年前和媽媽在車站等車的情景。半個小時過去了,54路車仍沒有蹤影。從天而降的無數(shù)晶瑩雨滴,有節(jié)奏地撲向路面上的一個個小水潭,再濺到我的腳踝上,順著流進帆布鞋里。
媽媽說,這是春雨,淋到了就會長高。
于是,藏在鞋子里的那陣濕潤和沁涼頓時充滿了意義。那如果我把自己浸泡在雨水中,是否可以拔節(jié)生長?我一邊在馬路邊遲疑著,一邊悄悄地把一部分身子側出去,以便可以接受更多的雨水。這時候車來了,來得多么不合時宜。
那是一年驚蟄,這又是一年驚蟄。
一道閃電劃過,頃刻間亮起又黑下去,像是兩張對比度極強的黑白照片飛快地交替變換。轟鳴的雷聲撕破籠蓋四野的無形障蔽,鼓動著耳膜。些許冰冷的雨滴從窗外飄進來,灑在我的臉上。
我從未像此刻這般清醒。
編輯/胡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