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黃明喜
摘 要儒家言志教育思想菁華,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后人為學的重要旨趣。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以及教育競爭愈發(fā)激烈,言志教育隱約地被功利化、低俗化與妄想化。因應于此,借鑒儒家言志教育思想的合理要素,從中獲取有益的啟示,以守正出新。
關 鍵 詞 功利化;低俗化;妄想化;儒家言志教育智慧;啟示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22)03-0034-04
①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國近代大學經學教育嬗變研究”(項目編號:DOA170287)成果之一。
作為主流文化的價值取向,儒家言志教育思想對青少年個體成長起著重要作用。如今,家庭、學校和社會組織對學生進行的志向教育雖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志向認知方面仍存在明顯的缺陷。關于志向教育,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早早地給出深刻理解,即“茍志于仁矣”[1],主張一個人若要立志,一定是“立于仁”,成就仁人乃至圣人的理想人格,實現(xiàn)修己安人的社會理想,以堅忍刻苦的精神超越尋常去追求人生的遠大理想。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教育競爭愈發(fā)激烈,無論學校教育抑或家庭教育,在某種程度上都將個人志向歸引到“高分數(shù)”“優(yōu)升學”“考名?!钡壬厦?,促使學生在志向擇選及踐行上呈現(xiàn)出功利化、低俗化和妄想化等異化現(xiàn)象。
(一)言志教育功利化
言志本身不含有功利的成分,但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常常會以切身利益為出發(fā)點,引導孩子樹立滿足個人私利的志向。如某校四年級班主任為了提高升學率、成才率,引導全班學生樹立考名校的志向。同樣,父母也全力以赴地訓練孩子的各種特長,期待在未來中考或高考中獲得推免資格或加分特權,以增大考入名校的機會。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多數(shù)孩子在小學階段就立下考名校的志向。但當問他們?yōu)槭裁纯济r,回答往往是:“考入名校就可以讓自己有更好的就業(yè)機會,更輕松地掙錢,認識更多優(yōu)秀的人,而且以后還能公費出國留學……”對于一個涉世未深的小學生,為何會立下考名校的志向,并給出這樣的理由?這不由讓我們反思他所處的教育環(huán)境。對此,筆者訪談了他的家長。家長表示,這是他們長期教化的結果,其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從小就樹立“大志”,并全力以赴地追逐。而他的班主任也希望自己的學生早早意識到考名校的重要性,并及早作準備。顯然,家長和班主任錯讀了志向的真正內涵,將立志教育置于功利化境地。
事實而言,學生所立“考名校”的志向并非真正志向,最多可以稱之為跨階段的目標,但目標背后卻隱匿著種種私欲。在儒家看來,如果一個人終不能去除私欲的話,那么志向一定是沒有真正立起來。如朱熹所言:“今之朋友,固有樂聞圣賢之學,而終不能去世俗之陋者,無他,只是志不立爾。學者大要立志,才學,便要做圣人是也。學者須是立志。今人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學問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則且胡亂恁地打過了。此只是志不立。”[2]可以說,一個真正立下大志的人,必定不會被名利權勢所左右。反之,如果被名利所左右,那么一般可以認定為是貪錢圖利、自私自大、目光短淺且無有大志的庸者。
(二)言志教育低俗化
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觀念,影響著人對事物的認知與踐行,而志向直接關系著個體價值觀及未來人生的發(fā)展方向。新時代背景下,言志教育是加強和改進學生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切入點,因而家長和學校開展言志教育最根本的任務是使學生樹立符合國家、社會、個人價值需求的志向。
眾所周知,在當今的教育環(huán)境下,家長或教師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教育壓力,引導孩子全面地學習各個階段的課程知識成為他們教育的主要內容,相對地淡化學生的集體意識和政治理想的培養(yǎng)。而言志教育是激勵學生努力求知的動力,但求知不得便容易滋生出庸俗、萎靡、頹廢等低俗欲望,陷入對物質利益的渴望與沉迷。于是,這些學生漸漸地乖離了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崇洋媚外、貪權謀私、金錢至上、注重享樂等低俗志向。就如一些青少年在學習知識方面始終難有成就,于是日日夜夜想著如何發(fā)財,立志成為“有錢人”??陀^來說,自古取財正道從未有簡徑,如有必是生命冒險之徑。以此為據(jù),我們可知這些人為了獲得大量的錢財,盡快實現(xiàn)“有錢人”之志向,可能會以生命為賭注去實現(xiàn)自己所謂的“大志”。如此一來,打劫搶奪、坑蒙拐騙等斂財方式便成為他們成志的首選之策。顯然,這些舉措明顯背離了國家及人民的根本利益,勢將造成“社會動蕩、道德滑坡、倫理失范、價值失序”[3]??梢姡嗌倌昵胁豢蓸淞⑼媸啦还?、貪圖安逸、虛度歲月的志向,而應以圣賢為標榜,立仁德之志。程顥、程頤就曾竭力強調“言學便以道為志,言人便以圣為志”“有求為圣人之志,然后可與共學”[4]。圣人之志才是切合國家、人民的大志,才能真正成為人生道路上強有力的精神支柱。
(三)言志教育妄想化
通常情況下,言志教育是激發(fā)個體奮發(fā)圖強、砥礪前行的動力。但筆者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部分教師在挑選言志教育的案例時,缺乏切合實際的考量與核定,總是妄想讓全班學生都成為像某某科學家、某某發(fā)明家、某某戰(zhàn)斗英雄等一樣的“大人物”。
如一些教師在開展言志教育時,以簡單通俗的方式向學生講述中國歷代科學家的事跡。聽其所述,似乎所有的科學家并沒有多大的與眾不同,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對自己喜歡的東西認真鉆研、刻苦努力、持之以恒地堅持,這樣便有可能成為一名科學家。事實上,這樣的言志教育違背了基本的常理,也缺乏實際的指導價值,容易使一些學生患上成為科學家的妄想癥。如此情境下,他們所立之志基本等同于無志,也就很難激發(fā)出他們成志的動力。縱觀歷史發(fā)展的長河,涌現(xiàn)出的像當代數(shù)學家陳景潤、導彈之父錢學森、“兩彈元勛”鄧稼先、杰出化學家侯德榜、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偉大的科學家有多少?又有多少人最終會成為這樣的人?這不由得讓人們去反思,這樣的言志教育會導致何種結果?真的能夠激發(fā)起學生立志上進的決心嗎?孔子在一次精彩講學時給出了答案:有一天,孔子給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四位門生上課,在作了饒有意味的開場白后,他循循善誘地讓學生們談論各自的志向:子路之志是想做一個拯救國家危亡的軍事家;冉有之志是想當一個治理國家的政治家;公西華之志是想做一個穿戴好禮服禮帽的一個小小司儀員;曾皙之志是想生活在“禮治”健全的社會美景之下,也就是想做一個仁德之士。在整個師生平等而和諧的交談過程中,孔子對四位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作了善意的點評。而曾皙之志恰合孔子言志教育的目標,其他三人要么就是毫無謙虛的狂妄之念,要么就是不切實際的瞎想之舉,要么就是表里不一的虛偽之言,這些皆可以稱之為妄想之志,不符合孔子言志教育的初衷。
回眸歷史,儒家言志教育思想無論在當時抑或后世,對整個中國社會的道德教育、理想人格培養(yǎng)以及人的自我完善,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思想菁華,不單單是止步于總結前人所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更多的是期望廣大中小學教育工作者能夠古為今用,活學活用儒家言志教育智慧。因應于此,我們不妨借鑒儒家言志教育思想的合理要素,從中獲取有益的啟示以守正出新。
(一)擯棄功利主義,確立以道德為根基的立志擇選
就本質而言,儒家言志教育是一種道德層面的教育,是以成賢立圣為歸宿,重在道德思想的養(yǎng)成。也就是說,主德是儒家言志教育思想的根基,是人之成賢之志的基礎。因而,當下教育者在引導學生立志時,就必須擯棄功利主義,而以培養(yǎng)學生的仁德,并將仁德高尚之士視作向往學習的對象和立志擇選的參照標準。
誠如孟子所言:“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盵5]他向學生指明像伯夷、柳下惠這樣的圣人才是百世之師,有這樣的人在身邊抑或聽聞到這類人的高風亮節(jié),貪婪者都會變得廉潔,懦弱的人也會立下大志,刻薄者也會變得敦厚,見識淺薄者也會變得寬宏大量。懦弱的人立大志,不就是要學做圣賢君子嗎?由此指明教師在立志擇選上,要關照言志教育與道德教育的內在關聯(lián),切實促進青少年這一學習主體的德育價值內核生成。自古以來,我國歷代教育家都高度重視立志之道德價值取向,并將其作為開展言志教育的根本出發(fā)點。如朱熹辨言:“心者,一身之主宰。意者,心之所發(fā);情者,心之所動。志者,心之所之,比于情、意尤重?!?[6]認為心是身體活動的主宰者,活動形式主要有意、情和志等。依照朱熹的意見,志類似于而不同于意或者情,是一種氣質活動。就教育過程來講,言志兼有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的統(tǒng)攝作用。于是,教師在引導學生立志的過程中,要將立志落實到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之中,其實施中可以憑知覺啟迪學生立志;也可憑感情力量激勵學生立志;也可憑意志力承載學生立志;也可憑切身行動引領學生立志。真正將道德與志向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成功說服學生正確地、合理地立志。因而,在言志教育中,站在一線的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應當加強道德價值的應用指引,突出立志素材的道德指引價值。如遇到一些像運動方面特別有天賦的學生時,教師要在有針對性地引導其立志成為一名運動員的同時,始終以道德思想文化為根基進行內化,讓其成為前進的根本內驅力,從而激發(fā)他真正成為發(fā)憤圖強、為國爭光的有志運動健兒。如此,孩子才會擺脫功利主義的束縛。
(二)走出低俗泥淖,培養(yǎng)專一持守的追志信念
如果一個人確立了志向,那么專一持守的追志信念便是成志的驅動力,且表現(xiàn)為持之以恒、百折不撓地追志意識及行動。在此過程中,他就會越來遠離低俗,越來越向高雅靠近。中國自古非常重視培養(yǎng)專一持守的追志信念,此志一旦確立,“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直至不逾矩,皆是此志。變化貫通,只是一志?!盵7]故追志必須要以仁德為標榜、符合人民的根本立場,否則難言對追志的專一與執(zhí)著。由此可以斷言,立于仁德、立于人民之志,必定能持之以恒、鍥而不舍,最終成志。譬如解決億萬人民吃飯問題的袁隆平,從小立下“讓人民吃飽”的志向。自此以后認真學習,不畏艱難,嘔心瀝血,一生苦苦追求著自己立下的志向,專注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事實上,每一次的科研成就中,無論是身體方面,還是心理方面都飽含著他對這份志向堅守的決心,也更是因為其志蘊含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仁德情懷,才使他終身鍥而不舍、不懼困難地堅守。再如讓億萬人民感動流淚的“七—勛章”獲得者張桂梅,她一生的志向是盡可能地解決孩子沒學可上的問題。于是,她扎根貧困地區(qū)四十多年,艱苦勤勞,傾盡全力在云南創(chuàng)辦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累計幫助一千八百多名大山女孩考上大學。他們都把一生獻給了人民、獻給了黨、獻給了國家,體現(xiàn)著中國人骨子里的家國情懷,即“以‘天下一體’為邏輯基礎,以忠孝一體為價值凝練,以經邦濟世為社會實踐方式,追求‘天下太平’的價值理想”[8]。從中我們也看到了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精神和不畏疾病、艱苦絕卓的意志。這些精神或意志展露著他們對自己志向的信奉與踐行。可以說,一個人能否堅守自己的志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堅定的意志、主觀自愿的努力和仁德至上的信仰,缺乏任何一個條件,皆無法專一持守地追求志向而陷入低俗泥淖。
(三)澄清妄想迷癥,樹立適切的個性化成志目標
中小學言志教育之所以收效不大,與成志目標過高關系極大。澄清妄想迷癥,要求言志教育必須因材施教,幫助青少年擺脫虛妄想象,樹立起適合每一個個體成長的理想目標。要幫助青少年厘清什么才是適合自身的學習方向,乃至人生目標,然后因勢利導,用各種辦法助力志向的實現(xiàn)。
比如,針對高中學生進行言志教育的過程中,應當向他們闡明什么是自己合適的奮斗目標。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雙一流綜合性大學固然是萬千學子向往的夢想之地,但并非人人都能得償所愿。因此,在對學生進行言志教育時,要強調只有適合自己,并且能在將來的事業(yè)發(fā)展中充分彰顯所能,在成人成己中實現(xiàn)最大價值的大學才是理想的大學。如有一顆懸壺濟世之志,可鼓勵其選擇自己心儀的醫(yī)科大學;如有一顆教書育人之志,可鼓勵其選擇自己向往的師范大學;如有一顆保家衛(wèi)國之志,可鼓勵其選擇自己仰慕的軍事大學;如有一顆科技強國之志,可鼓勵其選擇自己追求的理工大學,如此等等。為此,教師和家長要深入到孩子的生活、學習、工作之中,了解其興趣、天賦與缺陷,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地確立起切實可行的人生志向??傊瑯淞⑦m切的個性化成志目標,既關乎青少年能否充分發(fā)揮其潛能,也決定其人生追求與價值能否實現(xiàn)。所以青少年只有澄清妄想迷癥,自覺地將個人志向與個人發(fā)展緊密相連,并肩負起新時代的歷史使命,才能開啟美好而充滿希望的人生里程。
對照中國言志教育菁華和當下中小學言志教育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我們就無法不對部分青少年私利小志、胸無大志等情形熟視無睹?;仨拜厱r賢,當然不是要回到封建禮教的舊時代,也絕非崇拜西方宗教信仰式言志教育策略。我們認為,重溫和利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教育文化資源,中小學教育工作者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重新認識傳統(tǒng)言志教育之真諦,不失為根治德育低效的一劑良方。
參考文獻: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69.
[2]黎靖德.朱子語類[M].長沙:岳麓書社,1997:122.
[3]胡軍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三重理性向度[J].社會主義研究,2007(5):26.
[4]程顥,程頤.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189,322.
[5]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293.
[6]黎靖德.朱子語類[M].長沙:岳麓書社,1997:87.
[7]唐凱麟,張懷承.成人與成圣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50.
[ 8 ]張倩. "家國情懷"的邏輯基礎與價值內涵[ J ] .人文雜志,2017(6):68.
責任編輯 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