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奕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更是一幅知識與經驗交融、理智與情感互動、師生心靈碰撞、學習過程與學生成長意義關聯的生動場景。課堂的畫面感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基于知識理解產生豐富想象和生動表征的一種學習狀態(tài),是學生理解新知識、加工新知識并獲得知識意義的建構過程?;谌A中師范大學郭元祥教授在《深度教學》中提出的觀點,筆者以教學《蘆花鞋》一課為例,簡要闡述在語文教學中增強課堂畫面感的幾點體會。
知識的建構
《蘆花鞋》是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四篇課文,選自當代作家曹文軒的長篇小說《青銅葵花》。作品描寫了青銅一家人為了增加收入,一起動手編織蘆花鞋,然后讓青銅背著到油麻地鎮(zhèn)上去賣的故事,贊美了青銅勤勞、淳樸等美好品質。本單元以“成長”為主題,編排了《文言文二則》和三篇長文《小英雄雨來》(節(jié)選)《我們家的男子漢》《蘆花鞋》。通過學習本單元作品,帶學生認識了車胤、李白、雨來、“小男子漢”以及青銅五個少年,盡管他們生活的時代不同,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都閃現著美好的品質。這是學生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觸長文章,“把握長文章的主要內容”則是需要貫穿單元教學始終的語文要素。
關于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閱讀要求,四年級上冊提出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而本單元在此基礎上,要求又有所提升。
在教學《蘆花鞋》一課時,借助前兩課的學習經驗,學生很快發(fā)現作者并未用數字或者小標題來把文章劃分為幾部分,只是在某些段落之間用空行的方式提示讀者。
抓住“蘆花鞋”這一關鍵事物,大家迅速擬好了每一部分的小標題——“編織蘆花鞋”“冒雪賣蘆花鞋”“城里人喜歡蘆花鞋”“賣掉腳上的蘆花鞋”。接下來,筆者組織學生圍繞“課文哪些內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話題進行討論探究,重點體會青銅勤勞、淳樸的美好品質。在此過程中,我收集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話題并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在全班討論交流。
經驗的重組
首先,關注細節(jié),聯系生活想象畫面。
制作蘆花鞋的過程、蘆花鞋非常好看——“那鞋很厚實,像暖和和的鳥窩”。我先引導孩子們了解“鳥窩”的形象,學生很快說出“溫暖”“有家的感覺”,繼而聯想到寒冷的冬天放學回到開有暖氣的家中是怎樣的感覺,進一步體會蘆花鞋的暖和。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將已有的生活經驗與文本形成關聯,腦海里形成認同的畫面。這樣一來,那雙毛茸茸的蘆花鞋在孩子們的腦海里有了更加具體的形象,也為后文體會青銅送蘆花鞋這一舉動打下基礎。
青銅和葵花如何挑選蘆花——“她仰起頭來,不停地尋覓著,見到特別漂亮的一穗,她不采,總是喊:‘哥,這兒有一穗!青銅聞聲就會趕過來。見到葵花手指著的那一穗真是好花,就會笑瞇瞇的?!碧J葦蕩的深處,一對兄妹正細心地挑選著蘆花,只采當年的,頭年的不要。這一穗穗蘆花是他們心里的希望??!我提出“為什么葵花不采而要喊哥哥來采”這一問題時,大家熱烈地討論起來,答案十分精彩。
有個孩子站起來說:“我認為葵花是想讓哥哥開心。有一次媽媽在我生日時給我準備了一個很漂亮的蛋糕,中午就送到家了,但是爸爸媽媽一直等到我放學后才讓我親手打開,他們說那樣更有儀式感。果然,我在拆蛋糕的那一刻心里有說不出的開心!”其他學生聽了紛紛點頭,也分享起自己在生活中一些因為“親手完成”而產生的“儀式感”。兄妹之間濃濃的愛洋溢開來,作者的文字再一次“勾起”學生生活中的經歷,而這些真實的情感體驗又支撐著學生更好地去理解文本背后的深意。
其次,聚焦人物動作語言,對比現實,想象畫面。
青銅把腳洗得干干凈凈才穿上蘆花鞋——學生想到過年穿新衣時的情景,一定要從頭到腳洗得香噴噴的,才肯穿上,仿佛只有這樣才能表達對新衣服的珍惜??上攵?,青銅也是如此珍視這雙蘆花鞋吧!
青銅沒有因城里人喜歡蘆花鞋而漲價——聯想到一些坐地起價、奇貨可居的新聞,聯想到疫情期間出現的天價菜、天價出租車……此情此景下本身就貧窮、急需要錢的青銅更加顯得老實本分、淳樸可愛。
青銅忍著寒冷脫下蘆花鞋給沒買到鞋的人——寒冷的天氣,溫暖的蘆花鞋,那人失望的嘆息聲,青銅如電影慢鏡頭般地脫鞋、彎腰、撿起蘆花鞋,朝那人追去的背影……學生邊讀邊演,邊讀邊想。關愛家人,99%的人能做到,但是要關愛一個陌生人,而且要忍著寒冷脫下腳上溫暖的鞋,僅僅是為了讓陌生人不失望,這是多么難得的品質!好一個憨厚善良的青銅!
學生也互相分享起身邊和陌生人之間充滿善意的故事:有的說家里人點外賣,因為天氣原因外賣小哥送晚了,家里人不僅沒有生氣,還給小哥送了一瓶水,叮囑他路上注意安全;有的說自己在路上摔跤了,過路人扶起自己并給自己的父母打電話告知;還有的說在電梯里碰到了拿著很多東西的陌生人,會主動給他們按樓層鍵……在這些分享中,大家腦海中青銅的形象更加富有畫面感了。那個瘦小卻高大、不能說話卻有無限力量的小男子漢仿佛就站在大家面前。
我認為課堂的畫面感是建立在知識理解與學生生活體驗之間意義關聯的結果。美國課程教學理論家喬治·布朗提出了一種很有趣的主張——課堂中學生應該有豐富的精神幻想旅行,并要求中小學教師每節(jié)課至少留足5分鐘讓學生遐想。遐想不是瞎想,而是再造想象和創(chuàng)造想象的過程,是生動的課堂和課堂創(chuàng)生的根本要求,其出發(fā)點恰恰在于豐富課堂的畫面感。
語文學習中學生理解文本的過程所產生的畫面越接近作品,對作品的理解就越深刻。教師不能用自己的感受來代替學生的感受,新課標強調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著力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體會人物身上的品質與作者的情感,唯有“身臨其境”。
責任編輯/楊萬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