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治鶴
內(nèi)容摘要:詩歌作為初中語文教材中文學體裁的一種,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詩歌起源于我國的古代,用一種精煉的語言表達,加以結構的設計,受到很多初中生的喜愛。詩歌中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手法是“賦、比、興”,通過這些修辭手法的應用,豐富了詩歌的內(nèi)容和表達方式。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發(fā)現(xiàn),教師因為缺乏對詩歌的思考和研究能力,使得學生在詩歌的學習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本文將闡述初中學生在詩歌學習中的現(xiàn)狀,進而探討一個良好的教學策略,以提高詩歌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新課標 初中語文 詩歌教學
相較于小學階段中的詩歌多以詩為主,初中階段就會增加詩歌的種類。其中就包括古代和現(xiàn)代詩歌。在古代和現(xiàn)代詩歌的學習中去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尤其是在兩者的寫作角度和方法上的不同。初中的語文教師要對教材中的詩歌進行深入理解和分析,并將其充分的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展示,以幫助學生對詩歌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一.初中生學習詩歌的現(xiàn)狀
首先,詩歌中古詩和近現(xiàn)代體的詩歌有許多的不同,這給學生的理解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小學階段的詩歌主要是以古詩為主,那么到初中之后因為詩歌的類型更加的多樣化,這就導致學生在對詩歌的把握和學習上就會相對困難。比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唐代杜甫的一首歌行體古詩,詩的篇幅較長,增加了學生對詩歌理解的難度。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背誦的難度。初中增加了近現(xiàn)代詩歌的教材內(nèi)容,近現(xiàn)代的詩歌無論是在體式、篇幅還是在詩歌的內(nèi)涵表達方面都有很大的區(qū)別,因為學生對近現(xiàn)代詩歌不夠熟悉,這就使得其在理解和掌握的過程中會比較的困難,提高了學生對詩歌的鑒賞難度。比如:在學習現(xiàn)代詩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是普希金的一首非常有名的作品。首先這是一個現(xiàn)代體的詩歌?,F(xiàn)代體的詩歌有著明顯的節(jié)奏感,整體的篇幅都呈現(xiàn)出相對較長的現(xiàn)象,這同時給學生的記憶帶來了困難。對于接觸古詩相對較多的學生來講,去理解和記憶現(xiàn)代體的詩會有許多的難度?,F(xiàn)代體的詩歌相較于古詩沒有那么明顯的韻律感,詞句之間沒有特別明顯的押韻。這種情況就容易使得學生出現(xiàn)畏難的情緒,從而影響現(xiàn)代體詩歌的學習和理解,同時也會帶給語文教師教學上的壓力[1]。
然后,初中生在學習詩歌時缺乏針對性學習的意義指導。詩歌與一般的語文學習有所不同,詩歌是教師引領學生去參悟其中的精髓,讓學生不僅要掌握詩歌的相關知識,還要學會去參悟不同詩歌所要表達的思想和內(nèi)涵,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學生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會積累一些文言故事的相關知識,幫助學生提高其語言的表達和應用能力,對培養(yǎng)學生綜合的語文素養(yǎng)以及其專業(yè)的詩歌水平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理解詩歌中的內(nèi)容以及一些典故,增加學生自身的知識量。通過詩歌的學習可以有效提高學生文字的使用能力,同時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歌所要表達的思想和內(nèi)涵。學生在詩歌的熏陶中樹立良好的個人品質(zhì),培養(yǎng)寬闊的胸懷。在語文教師的教學中發(fā)現(xiàn),詩歌非常適合用來朗讀,通過富有感情的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會文中豐富的感情變化和思想內(nèi)容。通過朗讀感受作者寬廣的胸懷以及詩歌的魅力,進而激發(fā)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和學習態(tài)度。
最后,在初中的詩歌中出現(xiàn)“用典”,這就為學生的理解帶來了很大的難度。針對古詩中用典就需要學生在了解詩歌中的典故后,才能更好的去進行詩歌的理解和學習。這就使得教師在詩歌的教學中要重點講解其中用到的典故內(nèi)容。教師通過對詩歌中典故的講解,可以提高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專注力,同時還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歌中所要表達的情感以及思想,提高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鑒賞能力。詩歌中的典故往往蘊含了很多社會和生活內(nèi)涵,教師在進行典故講解的時候要重視其事件內(nèi)容的現(xiàn)實意義,引發(fā)學生對生活以及社會的思考,從而提升學生對詩歌的全面理解和掌握。詩歌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理性客觀看待問題的思想,擴寬知識的積累寬度和廣度,增加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整體認知水平,以樹立正確的人生世界觀。由此可見,教師在進行詩歌的教學中,要重視對典故的講解,為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詩歌內(nèi)涵奠定基礎。學生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去加強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通過認真的學習詩歌中的典故,建立一種發(fā)散性的思維模式,對個人未來的成長和學習有著積極的影響。
二.初中語文的詩歌教學研究
根據(jù)以上初中語文詩歌的學習現(xiàn)狀,那么語文教師就要在教學中進行有效的引導,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fā)點,在教學的內(nèi)容上進行深入的剖析,將詩歌中的典故進行知識的拓展教學,以便于學生能夠更輕松的進行詩歌的學習,從而提高詩歌課堂中的教學效果。
1.創(chuàng)建學生感興趣的詩歌課堂教學活動。古人云: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同樣只有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更好的去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學生才能積極主動的參與詩歌的學習。初中的詩歌學習不僅可以增加語文的知識積累,同時對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能力都有著積極地促進作用。隨著我國素質(zhì)教育的提倡,尤其是大語文的提出,人們對語文學習有了更深的認識,促使很多新的教學方法出現(xiàn),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有了極大的幫助。在詩歌學習中為了幫助學生進行記憶,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用唱誦的方式,不僅增加了學生對詩歌的感受,還能加深學生對詩歌的記憶。但是初中的詩歌學習內(nèi)容隨著難度的加大,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講都是考驗。這個時候很多學生就會因此喪失學習的興趣,所以語文教師要利用語文教材中詩歌的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觀滄海》屬于是四言詩,一種新型的詩歌體裁。像其中的“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是被大家所熟悉的一個詩句。教師帶領學生對古詩進行翻譯:秋天的風吹動的樹木發(fā)出了悲涼的聲音,而海中洶涌著巨大的海浪。通過教師的翻譯學生會更容易提高對詩歌的理解和知識的掌握能力。教師要明確這首四言詩的教學重點和目標。在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多媒體、情境化等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建課堂教學活動。以激發(fā)學生對詩歌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其詩歌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通過更新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的模式來提高學生對詩歌的學習興趣,并有意識的創(chuàng)設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活動,通過學生的參與可以提高其對詩歌的理解,教師在對詩歌進行講解的時候,要關注學生對其的理解情況。以一種通俗易懂的講解方式,幫助學生更好的提高詩歌的朗讀和鑒賞能力。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對詩歌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去寫詩,尤其是在學習現(xiàn)代詩的時候,可以在班級組織相關主題的現(xiàn)代詩仿寫活動,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2]。
2.強化教學內(nèi)容的針對性。在我國,白話詩最早是由胡適先生提出的,雖然與古詩相比已經(jīng)變得簡單易懂,但是依然沒有白話文更加的通俗易懂。尤其是古詩詞距離學生現(xiàn)今生活的年代比較久遠,學生在理解古詩詞內(nèi)容以及表達方式上就會有所困難,所以這就需要教師要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更加的有針對性,針對具體的情境以及字詞進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讀,并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體會古詩詞中的意境以及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詩歌在語言表達上與其他的文學作品有所區(qū)別,詩歌是用簡練精短的語句將作者豐富的思想和對事物的看法進行充分的表達。在簡短精悍的古詩詞中的每一句話,甚至是每一個字詞都有著豐富的含義。這就使得教師要在教學設計中要有針對性,通過掌握教學中的重難點,結合其相對應的教學模式組合,從而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記憶,同時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中心思想,以形成對詩歌的系統(tǒng)化的認識。
不管是古代還是近現(xiàn)代詩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剖析詩歌中的內(nèi)容和語句,為學生建立一個可以充分理解詩歌思想和情感的途徑。比如:在學習《過零丁洋》的時候,教師要建立教學的目標和重點,通過對詩歌通俗化的講解,讓學生了解作者作詩的年代背景、寫此詩的目的是什么?同時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以此為主線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這首詩。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播放與《過零丁洋》有關的動畫或者是圖片等,便于學生全方面的去了解這段歷史,在多媒體的環(huán)境創(chuàng)建中,使得學生對作者當時的情感和心理活動產(chǎn)生共鳴。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模式,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中加深對這段歷史的了解,進而提高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師為小組成員分配不同的任務,有負責在網(wǎng)絡中搜集有關作者文天祥生平的;還有負責整理文章中作者的思想表達情感的字、詞、句;同時還需要有成員負責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找到的解決方案,便于學生在討論結束之后對過程可以更好的進行復盤總結。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對具體內(nèi)容的具體理解。通過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來學習和體會作者的所要表達的情感。
3.對詩歌中的典故進行講解,幫助學生更好的解讀其意境。古詩在教學的時候其中最難的點是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間已久,對于古詩中的一些典故和背景不被學生所熟悉,這就造成了學生學習古詩時的最大困難。初中語文的詩歌教學中,一旦遇到包含典故的詩歌,教師一定要通過為學生講解其中典故的形成過程,同時要圍繞詩歌的創(chuàng)作以及時代背景進行拓展講解,幫助學生更準確的理解詩歌的含義。初中的語文教材中蘇軾和辛棄疾等等一些詩人比較善于在詩中應用典故。語文教師就要在詩歌學習之前先為學生講解典故的由來,學生通過對典故的了解,提高其在詩歌課堂中的學習效率。
比如:辛棄疾的《破陣子》中就用到了多個典故。教師在課程開始之前為學生講關于“八百里”的典故,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就會明白此“八百里”不是現(xiàn)在生活中的八百里,原來是指晉王與愷比射,以牛為賭。此“八百里”即指晉王愷的一條良牛。詩中還有一句“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中的“盧”并不是我們認為的姓氏而是指一種烈馬。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古詩中的很多典故,如果沒有深入的了解就會誤解古詩的含義。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對古詩中典故的提前預習。還可以鼓勵學生通過網(wǎng)絡去搜集古詩中典故的相關內(nèi)容,這樣便于課堂知識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將古詩詞中涉及到的典故在語文課堂中進行講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古詩詞的具體內(nèi)容,還能有效的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在古詩詞中每個不同的典故都是一個歷史小故事,學生往往會對此表現(xiàn)出強烈的好奇心,教師通過講解典故的由來以及含義,提高學生對詩歌的體會和感悟,并能夠準確的把握作者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由此可見,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對文章典故的講解,以便于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以及鑒賞能力。
4.以創(chuàng)作背景為基礎,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
詩歌是我國文學作品中一項重要的內(nèi)容,且歷史源遠流長,其中包含了歷史上數(shù)代文人墨客的思想精髓,同時也是當時人們情感抒發(fā)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古詩中以簡約的文字格式為主,而近現(xiàn)代詩歌則不以簡約為主。但都能通過詩歌表達出作者內(nèi)心的思想和情感,通過詩歌的表達,多方面多角度的反映出某一個時代的社會面貌以及人們生活的狀況,這就使得詩歌具有了歷史和時代意義。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詩歌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在文化方面的博大精深。作為中學的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欣賞,并懂得古詩詞中的深層含義,用全面的角度去體會和研究詩歌內(nèi)容,并逐步形成一種良好的詩歌鑒賞能力。教師在進行詩歌的教學中要不斷的更新在課堂中的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傳統(tǒng)的教學內(nèi)容教師往往只重視考試內(nèi)容的教學,這種情況使得課堂教學內(nèi)容單一,難以激發(fā)學生對詩歌的學習和鑒賞欲望,這就需要教師要豐富課堂中的教學內(nèi)容,從不同的角度對詩歌進行全面的解析,調(diào)動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積極性。
教師可以從作者的生平以及作品創(chuàng)作的背景為出發(fā)點,從而激發(fā)學生對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情感和思想產(chǎn)生共鳴。比如:以《觀滄海》為例,教師可以從作品題目入手,帶領學生去深入了解作者以及作品創(chuàng)作的背景。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來播放有關于歷史上三國時期的歷史,還可以針對其中一個重要的事件進行拓展學習,進而讓學生對作者以及作者創(chuàng)作的具體時代背景有一個充分的理解,提高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體會。初中時期的學生在生活以及課外閱讀中會對曹操這個人物有一些淺顯的理解,但是對其在文學上的造詣了解甚少,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曹操的作品讓學生對曹操這個人物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充實學生的歷史和語文知識。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了解曹操在思想以及軍事方面對時代發(fā)展有推進意義的事件。像是在封建制度下,曹操制定了新的人才制度,打破了長久以來的世襲制度,對當時的政治以及社會制度起到了良好的推進作用。以新的人才計劃,有效的遏制了傳統(tǒng)家族和地方勢力,強化作為中央的權利,為地方的經(jīng)濟以及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通過這種方式使得學生更加理解《觀滄?!分胁懿偾筚t若渴的思想,從而對曹操也有一個更加全面的看法。通過教師對作者以及作品背景的講解,可以讓學生對文中的思想有一個更加深入的體會和感受,進而幫助學生與作者的作品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
總之,在新課標的教育指導下,初中的語文教師要有意識的去提高學生對詩歌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要加強學生對詩歌的情感體驗和鑒賞。傳統(tǒng)的詩歌教學往往注重于背誦以及知識性的講解,從而忽略了詩歌中所蘊含的思想和文學性。這就需要初中的語文教師要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fā)點,通過更新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細化詩歌的教學內(nèi)容,幫助學生從詩歌的學習中獲取更多的文學鑒賞和審美能力,進而促進學生整體的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趙富子.濃濃詩香,悠悠古韻——新課標下初中語文詩歌教學探究[J].文理導航(上旬),2021(09):6-7.
[2]王云.新課標下初中現(xiàn)代詩歌有效教學探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6.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郭城驛華峰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