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有的”“沒的”是現(xiàn)代漢語中兩個常用詞,但是這兩個詞的詞類性質(zhì)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明確,兩個詞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文章利用結(jié)構(gòu)語言學的分布分析法、統(tǒng)計法、語義分析法和語言類比法對“有的”“沒的”的語法性質(zhì)進行了分析,經(jīng)過與“的”字結(jié)構(gòu)的比較、語義、語用和歷史等幾個方面的分析,認為“有的”“沒的”應視為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一對無定代詞。
關(guān)鍵詞:“有的” “沒的” 無定代詞
現(xiàn)代漢語中有兩個詞很有意思,一個是“有的”一個是“沒的”?!坝械摹痹凇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第六版解釋為:“指示代詞。人或事物中的一部分(多重復使用):~人記性真好/十個指頭,~長,~短?!薄坝械摹币辉~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一版中雖然沒有明確標識詞性,但是詞義和示例與第六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完全一致。這說明“有的”一詞至少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已經(jīng)被大多數(shù)人看作是一個指示代詞。但是,在語言學家的詞類劃分中,卻鮮有“有的”的身影,“沒的”幾乎沒有得到關(guān)注?!冬F(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朱德熙2003)《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呂叔湘2000)、《詞類辯難》(邢福義2003)《現(xiàn)代漢語詞類研究》(郭銳2004)等眾多語法著作中都沒有涉及到“有的”與“沒的”。在《現(xiàn)代漢語》教材上更是如此。筆者猜想,大約是有些語言學者是把“有的”“沒的”看作了短語。那么“有的”“沒的”到底是詞還是“的”字短語呢?如果“有的”“沒的”是詞,又應該歸為哪一類呢?
一.“有的”“沒的”的研究現(xiàn)狀
關(guān)于“有的”“沒的”的討論比較少,最早注意到“有的”一詞的是《漢語口語語法》(趙元任1979),書中指出:“‘有的’作名詞的修飾語,意思是some。‘有的東西’,‘有的時候’”①??梢钥闯?,趙元任先生雖然在明確劃分詞類時并沒有特別將“有的”劃歸某一類詞,但是他在介紹動詞“有”時注意到了“有的”一詞的特殊性,因此特別進行了說明。但是遺憾的是他只是在詞義上指明了“有的”相當于“some(一些)”,沒有對“有的”的語法性質(zhì)進行明確,更沒有注意到語言中與“有的”相對的“沒的”的存在。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劉丹青、段業(yè)輝專門撰文對“有的”一詞的詞性、語法分布、語法語義特點,以及“有的”的語用功能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這就是《論“有的”及其語用功能》。文中明確指出:“‘有的’是‘有指’代詞,它所代替的人或事物是聽話人不能確定的,但說話人心中卻是能確定的,只是由于某種原因說話人不便或不需要講出來?!雹?/p>
從《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1版就將“有的”單列詞條來看,“有的”作為一個詞應該已經(jīng)被多數(shù)語言學者所接受。到了《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6版,“有的”被明確指出是指示代詞,表示人或事物中的一部分(多重復使用),比如“有的人記性真好”“十個指頭,有的長,有的短。”
而“沒的”從早期的語法著作到現(xiàn)在基本沒有入學者的法眼,《現(xiàn)代漢語詞典》直到第6版,也沒有將其納入其中,只是收錄了“沒的說”,且將其解釋為“沒說的”??梢姟皼]的”至今尚未確立自己的獨立位置。但是,近年來,逐漸有學者開始關(guān)注“沒的”以及它和“有的”的關(guān)系。
馬榮堯(1990)指出,“沒的”在近代漢語中有三種不同的結(jié)構(gòu)形式和意義:(一)“沒的”是動詞“沒”加結(jié)構(gòu)助詞“的”構(gòu)成的“的”字結(jié)構(gòu)(和“有的”相對,但又有自己的特點)。例如:那人【沒的】回答。(《金瓶梅》52回);(二)“沒的”是動詞“沒”加語氣助詞“的”,其意義為“沒有”。例如:婆婆也,怕【沒的】真心兒自守。(《竇娥冤·楔子》);(三)“沒的”是一個單純詞,并非“沒”加“的”的語法組合,也不表示“沒有”義,是一個表示語氣情態(tài)的副詞。例如:素姐雙眉直豎,兩眼圓睜。說道:“你【沒的】扯那臭淡!丫頭縱著他偷饞抹嘴,【沒的】是好么?忒也曹州兵備——管的寬!打殺了我替他償命!【沒的】累著你那腿哩!” (《醒世姻緣傳》48回)。而這種表示情態(tài)語氣的副詞“沒的”內(nèi)部也不完全統(tǒng)一,馬榮堯(1990)將之分為四類,分別表示反問、揣度、感嘆、陳述四種語氣。馬榮堯所說的第一種“沒的”就是本文所要討論的“沒的”。他認為這種“沒的”是動詞“沒”加結(jié)構(gòu)助詞“的”構(gòu)成的“的”字結(jié)構(gòu)。這種觀點得到了部分學者的認可,比方說李立成(2006)、李雙劍(2013)。但是李立成進一步認為“沒的”已經(jīng)由“的”字結(jié)構(gòu)名詞化。與這種觀點不同,石毓智(2001)、石毓智和李訥(2002))把上述三種“沒的”看作一個東西,認為“沒的”跟“沒有”出現(xiàn)的時間相同,也是14世紀左右(元明之際)。“沒的”只是動詞“沒”語法化過程中的過渡階段,“沒”由動詞“沒”語法化為一個只表示否定的標記后“沒的”就消失了。關(guān)于“沒的”后來消失的觀點李立成(2006)已經(jīng)對其提出質(zhì)疑,這里不作討論。但是石毓智和李訥卻給我們提供了一種關(guān)于“沒的”語法性質(zhì)的一種認識。
二.“有的”“沒的”是詞還是“的”字結(jié)構(gòu)
“有的”和“沒的”是近代漢語以來才有的。之所以長期以來沒有受到學者關(guān)注,主要原因應該是受到“的”字結(jié)構(gòu)觀點的影響,認為“有的”“沒的”是由動詞“有”和動詞“沒”與“的”構(gòu)成的名詞性的“的”字結(jié)構(gòu)。事實上,“有的”“沒的”跟一般的“的”字結(jié)構(gòu)還是有很大的區(qū)別的。
首先,“有的”“沒的”從意義上看,一般很難說是轉(zhuǎn)指。例如:
(1)吃的丟了——有的丟了——沒的丟了
(2)帶上吃的——*帶上有的——*帶上沒的
示例(1)中“吃的丟了”中的“吃的”顯然是“的”字結(jié)構(gòu),轉(zhuǎn)指“吃”的受事。但是“有的丟了”中的“有的”并沒有發(fā)生轉(zhuǎn)指,而是“有一些”“存在一些”的意思。同理,“沒的丟了”中的“沒的”也沒有轉(zhuǎn)指的意思,只是“沒有什么人或物”的意思。示例(2)中“帶上吃的”是一個正常的表達,但是“帶上有的”“帶上沒的”就很不自然,不符合漢語的習慣,傾向于用“有的帶上”“沒的帶”這樣的說法。
由此可見,“有的”不是簡單的“的”字結(jié)構(gòu),它更像是漢語中一個單個的詞。正因如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1版就已經(jīng)收錄了“有的”一詞。到《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6版就干脆直接給“有的”標注為“指示代詞”。
雖然《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一直沒有收錄“沒的”,更沒有給它標注詞性,但是“沒的”也是一個詞。
據(jù)統(tǒng)計,從元代開始,到明清,不僅“有的”已經(jīng)存在,例如:
(3)你快船撐過來,我有的賞你。(《全元雜劇》)
(4)紅云姐姐有的言語,和他說破。(《全元雜劇》)
(5)從今一上,有的文書,申到區(qū)區(qū),再也不用支吾。(《全元雜劇》)
到了明清時期,此類的用法則更多,例如:
(6)有的說:“好一個討厭的老貨!”(《紅樓夢》)
(7)王夫人道:“這也有的常情,跟姑娘的丫頭原比別的嬌貴些。(《紅樓夢》)
(8)有的不是,都派在我們身上,又說我們不教爺禮了。(《紅樓夢》)
如果說“有的”已經(jīng)是一個合成詞,那么,“沒的”則更應該確定是詞,因為在《元雜劇》《紅樓夢》《醒世姻緣傳》中“沒的”也已經(jīng)廣泛獨立使用,例如:
(9)他也沒的吃,咱別處尋討去來。(《全元雜劇》)
(10)從此我們奶奶作了主,我就沒的愁了?!保ā都t樓夢》)
(11)他沒的奉承他,送他二十根大松梁?。ā缎咽酪鼍墏鳌罚?/p>
“沒的”從語法結(jié)構(gòu)上來看中間不能插入其他成分,從語義上來看也并沒有什么轉(zhuǎn)指作用,例如:
(12)康大姐這頓就沒的吃了。(CCL語料庫)
(13)這回漢斯沒的遲疑。(CCL語料庫)
(14)“沒的事!我有數(shù),大哥海量?!保–CL語料庫)
不僅如此,“沒的”甚至比“有的”一詞使用頻率還高。據(jù)統(tǒng)計,在《醒世姻緣傳》中“沒的”出現(xiàn)了181次,而“有的”只出現(xiàn)了47次。在《全元雜劇》中“沒的”出現(xiàn)了26次,“有的”只出現(xiàn)了24次?!都t樓夢》中“有的”用的多一些,出現(xiàn)了66次,“沒的”出現(xiàn)了56次。從“沒的”與“有的”在《元雜劇》《紅樓夢》《醒世姻緣傳》中的出現(xiàn)次數(shù)來看,二者差距并不大,因此,“沒的”應該和“有的”一樣屬于詞。
三.“有的”“沒的”的詞類性質(zhì)
前面我們證明了現(xiàn)代漢語中“有的”“沒的”是詞而不是“的”字結(jié)構(gòu),那么“有的”“沒的”是什么性質(zhì)的詞,屬于哪個詞類呢?
關(guān)于“沒的”的詞類性質(zhì),尚沒有什么討論,只有沈陽、史紅改的《現(xiàn)代漢語否定性無定代詞“沒的”》(2017年2月被《當代語言學》錄用)中對“沒的”一詞的來源和性質(zhì)進行了探討?!坝械摹币辉~的性質(zhì),劉丹青、段業(yè)輝(1989)明確提出“‘有的’是有指代詞”,“‘有的’既能指示,又能稱代”③,還說“有的”“既不同于有定的,也不同于無定的”。④《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開始就直接將“有的”標注成了“指示代詞”。本文認為,“有的”和“沒的”一樣,同屬于無定代詞。理由如下:
首先,從語義上來看,“有的”“沒的”只表示存在或者不存在某些人或事物,自身并不表示具體指代哪些人或事物,例如:
(15)有的方面在較早的年齡階段就達到較高的發(fā)展水平,有的方面則要到較晚的年齡階段才能達到較為成熟的水平。(CCL語料庫)
(16)有的長于抽象思維,有的長于形象思維;有的喜歡文學,有的愛好音樂;有的具有表演的才能,有的具有組織的才能;……(CCL語料庫)
示例(15)中兩個“有的”都是作名詞“方面”的修飾語;示例(16)中則是“有的”作多個句子的主語。無論是示例(15)還是示例(16),“有的”都是表示存在而已,從上下文看不出“有的”所指為何。至于有的時候能夠從上下推理出所指,那是語境的作用,不是“有的”自身攜帶的語義。
“有的”尚且如此,“沒的”是表示根本不存在東西或人,因此它更是談不上有什么所指了。
其次,從歷史來看,“有的”和“沒的”歸為“無定代詞”更合適。古代漢語中有肯定性無定代詞“或”和否定性無定代詞“莫”,這是大多數(shù)語言學者所認可的。那么作為一種語言的應具有歷史的延續(xù)性,事實上在翻譯古文中的“莫”和“或”時,大家一般都是分別將之譯為“沒有人或物”和“有的”。例如:
(17)琴瑟在御,莫不靜好。(《詩經(jīng)鄭風》)
(18)或告子旗,子旗不信。(《左傳昭公八年》)
(19)莫擊之,或益之,立心勿恒,兇。(《易益上六》)
可見在多數(shù)人看來,“有的”與“或”意義相當,而“沒的”與“莫”意義相近。
最后,從“有的”“沒的”對舉來看,二者的確可以看作是近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一對無定代詞。在元末明清時,“有的”“沒的”已經(jīng)同時使用,意思是存在的不存在都怎樣,極盡夸張之能事表示所有、全部。例如:
(20)來此住持,把常住有的沒的都毀壞了。(《水滸全傳》)
(21)他嘴里有的沒的亂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下)》)
(22)我素來又兼不大理家,有的沒的,我還摸不著呢。(《紅樓夢(中)》)
即使到了當下,“有的沒的”還經(jīng)常這樣使用,例如:
(23)“那是誰教你這些有的沒的?(CCL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
(24)卻忘了自己的立場跟他說一些有的沒的。(《羅德島戰(zhàn)記》)
(25)只得有的沒的另找碴兒。(張愛玲《連環(huán)套》)
綜上所述,“有的”“沒的”應視為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一對無定代詞,其中“有的”是肯定性無定代詞,相當于古代漢語的“或”,“沒的”相當于古代漢語的“莫”。這樣設的好處,一個是能夠照顧語言的歷史;同時又能彌補現(xiàn)代漢語代詞系統(tǒng)對于“無定代詞”的缺失,使得現(xiàn)代漢語的代詞系統(tǒng)更加的豐富和均衡對稱;此外還能與英語的代詞系統(tǒng)相對應。事實上,當年趙元任先生在《漢語口語語法》中把“有的”解釋為相當于英語的“some”,就說明那時趙先生已經(jīng)隱約感覺到“有的”就是存在的、某個、某些的意思,屬于無定代詞。在周法高先生的《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篇)》中將“莫”解釋為“約略相當于英語的none,可指人或物”⑤。他在解釋“莫擊之,或益之,立心勿恒,兇?!保ā兑滓嫔狭罚r,指出“‘或’相當于‘someone’和‘莫’‘no one’對舉”。這說明,“或”“有的”“some/someone”應該是同一類詞,即表示肯定存在的無定代詞,而“沒的”“莫”“none/no one”是一類詞,表示否定存在的無定代詞。
參考文獻
[1]董秀芳.“X說”的詞匯化[J].語言科學,2003(02):46-57.
[2]李立成.名詞化的“沒的”和“有的”[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05):37-43.
[3]李雙劍.《紅樓夢》中的“沒的”研究[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12(08):22-24.
[4]劉丹青,段業(yè)輝.論“有的”及其語用功能[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1989,(02):93-98.
[5]馬榮堯.近代漢語副詞“沒的”考釋[J].中國語文,1990,(05): 379—385.
[6]裘榮棠.談“動+的”短語的幾個問題[J].中國語文,1992,(03).
[7]石毓智,李訥.漢語語法化的歷程———形態(tài)句法發(fā)展的動因和機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8]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對稱與不對稱[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
[9]王群.近代漢語副詞“沒的”再考[J].齊魯學刊,2017(06):158-160.
[10]趙元任著,呂叔湘譯.漢語口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11]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代漢語詞典(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12]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1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13]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篇)[M].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1959.
[14]朱德熙.自指和轉(zhuǎn)指——漢語名詞化標記“的、者、所、之”的語法功能和語義功能[J].方言,1983(01):16-31.
注 釋
①參見趙元任著,呂叔湘譯《漢語口語語法》商務印書館,2001,第231頁。
②參見劉丹青、段業(yè)輝《論“有的”及其語用功能》,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2期,第93—98頁。
③參見劉丹青、段業(yè)輝《論“有的”及其語用功能》,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2期,97頁。
④參見劉丹青、段業(yè)輝《論“有的”及其語用功能》,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2期,93頁。
⑤參加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篇)》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1959年,第253頁。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動詞基本語義特征——過程范疇、完結(jié)范疇的類型學研究”(18BYY175)。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文學院;北京開放大學城市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