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齊玲
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和互動。因此,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相統一才能實現學生的真正發(fā)展。課堂上學生的深度學習需要教師積極構建相應的教學方式來達成。筆者認為,可以通過構建內外互生、讀寫結合的寫作模式,來促使學生深度學習的發(fā)生。這種模式由三個元素構成:基于學生學情分析的多維目標,內外互生、讀寫結合的課堂流程,促進師生互動的良好支架。
一、基于學生學情分析的多維目標
學生學情分析包括:寫作基礎、寫作技能、掌握知識點、寫作態(tài)度、對話題的思考和情感等。在科學分析學生學情的基礎上,課堂教學應設立多維目標,聚焦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的傳承與理解。多維的課堂教學目標引導著教學的方向,是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深度學習的基礎。
二、內外互生、讀寫結合的課堂流程
內外互生的“內”指學生的學習過程,“外”指教師的指導過程。內外互生就是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學習互相促進,教學指向學生的深度體驗和成長。讀寫結合是寫作課一直以來公認的教學策略,通過讀的感悟促進寫的提升,通過寫的提升促進讀的感悟。內外互生、讀寫結合的寫作課堂,具體包括六個流程(見右圖)。
1.激趣憶讀,由外促內。教師以任務為導向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然后借助學習過的閱讀內容讓學生回憶所學知識。
2.搭建支架,內外互生。語言的建構與思維的提升需要搭建新舊知識的聯結支架,讓學生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內獲得支持并勇于突破。因此,在學生有了興趣和回憶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搭建寫作支架,完成寫作重難點的突破。這一步難度較大,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充分思考、討論,師生之間互相啟發(fā),最終生成課堂資源。
3.練習評議,生生互生。有了寫作支架,學生完成課堂寫作小練習,然后進行展示,并互相點評,學生之間互相啟發(fā)與促進。
4.制定標準,由外促內。在學生練習和評議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制定評價標準,以評價引領學生提升寫作水平。
5.總結成文,自主成長。這個環(huán)節(jié)一般在課后進行,在評價標準的引領下,學生打破小練習的瓶頸,總結經驗,寫出大作文。這一步是課堂環(huán)節(jié)的延伸,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成長。
6.批改反饋,由外促內。教師對學生的作文根據評價標準進行批改及等級評判,這一步教師聚焦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進行閱讀和寫作的指導。
比如,教師在教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寫人要抓住特點》時,首先給學生一個任務:根據剛剛結束的體育節(jié),班級將舉辦“體育之星”評選活動,請同學們推選一位同學并寫一篇推薦詞。
寫作任務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接著引入課本中寫人的名段,引導學生賞讀人物。通過閱讀、體悟和教師的引導,學生總結出寫人的方法。然后,學生運用總結的方法完成寫作任務,可以側重人物的外貌、動作或語言特點的某一方面。接著,學習小組內部互相評議,推薦優(yōu)秀的文章在全班展示、交流。隨后,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總結出三個等級的評價標準:
課堂最后,教師布置作業(yè):根據今天所學習的內容,選擇一個人物抓住外貌、語言、動作特點進行描述,并按照評價標準進行等級評價和點評。
本節(jié)課,師生在互動中對語文知識回顧、鞏固,對寫作方法歸納、總結,讀寫結合,內外互生,促使學生深度學習的發(fā)生。
三、促進師生互動的良好支架
構建內外互生、讀寫結合的寫作課堂模式,還需要搭建促進師生互動的支架。教師引導流程圖和學案是促進師生互動的良好支架。
師生互動流程圖(見上圖)是指教師在備課時對課堂設計的環(huán)節(jié)、設計意圖、學生活動、教師引導進行梳理,明確師生互動的步驟和節(jié)奏,為課堂順利推進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師生互動提供藍本。
學案是指教師設計的包含課堂教學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方案,對推進課堂上的師生互動提供了重要保證。
比如教師講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學寫人物小傳》時,學案上就有課堂上引入的讀物資料,并且將人物小傳的寫作支架畫好思維導圖。學生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搭建支架”時,可以個性化地閱讀并填寫思維導圖。
學案促進了內外互生、讀寫結合的課堂互動的發(fā)生,提高了課堂的效率,是重要的師生互動的支架。
總之,通過基于學生學情分析的多維目標導向、內外互生讀寫結合的課堂流程以及師生互動良好支架的搭建,教師積極開展教學方式的變革以適應深度學習方式,從而構建更加高效的語文課堂。
(本欄責編 清 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