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玲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生活是寫作之本,作文的外延與生活是相等的。只要我們的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善于從平凡的生活中捕捉素材,學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習得言語,練就表達,一定能寫出有真情實感的作文。
關鍵詞:作文教學 ?關注生活 ?小學語文
“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边@是葉圣陶先生所說的話。細細品味先生的話,不難明白,寫作之源就是生活。如何引導學生去關注、熱愛和品味生活,習得語言文字,運用語言文字表達生活,是語文教師應該時刻關注的問題。
筆者這些年一直遵循先生的教導,探究生活作文的真意。生活作文,它的取材源于真實的生活,它從生活素材中提煉和發(fā)現(xiàn)價值,在于求真,在于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一、追問,作文缺失緣起何處
(一)學生真實的體驗少了
翻開學生的作文本,我發(fā)現(xiàn)了一些怪異現(xiàn)象:“春天荷花開了。”“冬天蟬兒不停地叫著?!薄笆宓脑铝料駨潖澋男〈?。”雖語法上沒什么錯誤,讀一讀,卻覺得有些荒唐可笑,因為其違背了生活的真實。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學生的生活條件好了,電腦、電視、手機充斥著他們的課外生活。人與電子產(chǎn)品的接觸多了,與人交流的時間少了,戶外活動少了,真實的體驗少了,孩子的生活不是豐富了,反而越來越單調。寫起作文自然沒東西可寫,難免敷衍了事。
(二)學生語言積累少了
一群人在一起,一家人在一起,同學聚會也好,家庭團圓也罷,個個玩著手機和電腦,打游戲、發(fā)微信、刷抖音,聽不見面對面的言語交流,更沒有潛心的會談。習作時,總有一些學生無話可說,東拼西湊也完不成。表情達意的載體是語言文字,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語言文字,所以語言文字是學好語文的基礎,科學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準確的傳達自己的意見,都需要借助語言文字。語言積累少了,自然無從表達。
(三)作文假話空話多了
許多學生寫作文喜歡走捷徑,背誦范文,說些假話、空話、套話,沒有真情實感。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天下的景物都是一樣的,所有的人、物、景都仿佛克隆一般,千人一面,千人同腔。在唯高分而論的今天,學校、家長最先關注的是孩子的成績。衡量一個班級好不好,看的是優(yōu)等生有多少,差生有多少,看的是平均分、優(yōu)分率、提高率……教學時間有限,教師敢花時間組織學生體驗生活嗎?敢讓孩子慢慢地去實驗、去等待嗎?課堂里學到的知識畢竟有限,生活才是真實的大課堂。凡事留心,方可表達不一樣的人生?!按沽狭碎L發(fā),如霧如煙”沒有親眼見過,又怎能體會垂柳初發(fā)時如霧如煙的美景?沒有切身體會,怎會體驗抓小魚的樂趣,更不會有深刻的記憶,更談不上運用和積累了。其實每個孩子的成長經(jīng)歷不一樣,他們生活的每一個區(qū)域都有精彩之處。讓學生走進生活,讓作文教學回歸生活,學生才能更好地應用語言文字,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盡情地表達。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除了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即便沒有條件行萬里路,教師也可帶孩子走到戶外,走向大自然,盡量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書寫真實的生活。
二、運用,探尋寫作的真意
“真意”即虛無之正覺,是自然的意趣,是心無旁騖的表達。言語的習得,最終是運用,是學生對言語的內(nèi)化吸收。當然,語言的運用是從理解到積累再到運用的發(fā)展過程,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都會成為水中花,鏡中月。
(一)關注生活,學會觀察
閉門造車式的讀寫訓練是萬萬不可取的。我們只有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用心觀察生活,自覺融入社會,才能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積極向上的美好情感。唯有這樣,寫作才有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寫出來的文字也就有了“真實情感”。
我一直信奉“語文無處不在”。人的言談舉止,衣食住行都涉及了語言的應用。上學路上、逛游樂場、看電視、聽新聞、與同學聊天、去勞動基地實踐,只要留意,都能從中獲得知識。
春賞百花秋望月,夏沐涼風冬聽雪。走進大自然,垂柳、菜花、蟬鳴、蛙叫、秋風、落葉、雪花……都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感受。暑假,學生和家人一起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增長見識;勞動月,學生前往勞動基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拔草、挖地、栽苗、施肥……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看看自己做這些事情的先后順序,留意自己或別人在活動中的動作、語言、想法、感受。生活處處有學問,引領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地關注生活,去觀察,去參與,去思考,就有取之不盡的寫作素材。
(二)品味生活,豐實素材
豐富活動積素材。作文離不開什么?寫作的源泉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生活。只有生活越充實,素材才會越精彩;生活豐富了,積累的素材自然更豐實。教師應抓住兒童天性活潑好動的特點,組織一些有益的課外活動,如春天游園,清明踏青祭掃,春末去勞動基地體驗,向學生介紹好的影片,搭建圖書超市等,不斷豐盈學生的生活,豐實其寫作素材。
課內(nèi)閱讀多積累。要想提高習作水平,語言積累至關重要。小學階段,學生記憶力最為旺盛,語文教材中文質兼美的文章很多,教師在教授這些課文時,要善于啟發(fā)誘導學生將這些好詞佳句、精美片段積累起來,使自己的語言庫不斷充實;同時讓學生從中體味作者的遣詞造句,習得表達方法。
課外閱讀促提升。童話、漫畫、中外名著、科普讀物,學生大多比較喜歡,教師可以盡量滿足他們的閱讀需求。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推薦,有效開展親子閱讀、對比閱讀、整本書閱讀、圖書流轉等活動,這樣學生的閱讀興趣就可以從課內(nèi)遷移到課外。
注重摘抄廣采蜜。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采蜜本”,專門記錄下優(yōu)美的詞語、賞心的佳句。教師定期展示學生積累的成果,這是豐富學生詞匯的最好方法之一。
常寫日記練寫作。寫日記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維和書面語言表達能力的最好方式。學生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所悟在日記中真實地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不斷地積累寫作素材,自己的表達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提高。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今日記,明日記,日日記,才能成其淵博。
(三)熱愛生活,文心合一
熱愛生活,書寫真實的生活?!拔沂謱懳铱冢沂謱懳倚摹?,學生練習寫作,就是書寫自己的生活,就是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文心合一。
初學寫作,學生會有畏難的情緒。教師要善于激勵,哪怕寫得不好,三言兩語也沒關系,或長或短,或曲或直,各異其致。多多練習,久而久之,必能成長。為了鼓勵學生真實的習作,有的老師采用了小組競賽,每周評出優(yōu)秀的習作,當眾講評表揚,并給小組加分,激發(fā)了學生寫真實習作的興趣。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所以教師在講評習作時,要培養(yǎng)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的能力,時常與他們討論交流生活中美好的行為,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事物,在習作中學會做人。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我們相信,只要我們的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善于從平凡的生活中捕捉素材,學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習得言語,用真善美來雕琢,練就表達,一定能寫出有真情實感的作文,“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的理想境界也一定能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