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圓
摘要:漢字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始終貫穿于教師的課堂教學之中,教師在進行漢字教學時經常發(fā)現(xiàn)有學生出現(xiàn)錯別字的問題,這一問題逐漸成為小學語文教師的一大困擾。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就需要從學生的心理出發(fā),把心理學理論運用到小學語文漢字教學中。利用生動形象的漢字教學,逐漸加深學生對漢字的印象,這對解決學生的錯別字問題有著重大幫助。下面本文將基于心理學理論下的小學語文漢字教學做一個探究,希望有助于提高學生漢字識記的正確率。
關鍵詞:心理學理論;小學語文;漢字教學
漢字是學生打開語文大門的一把重要鑰匙,因此漢字教學對學生的整個語文學習生涯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這就需要教師在心理學理論下,實現(xiàn)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多樣化的漢字教學情境,逐漸提高學生漢字識記的正確率。這樣才能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快速提高奠定基礎,保證教師的漢字教學成效得到不斷改善。教師還需要對自身的漢字教學手段進行優(yōu)化創(chuàng)新,增加漢字教學的趣味性,同時還要鼓勵學生不斷進行閱讀,加深學生對漢字的記憶以及認知,這樣才能夠達到提高漢字教學成效的目的。
一、進行漢字的組塊分類,逐漸提高漢字教學成效
教師想要逐漸提升漢字教學成效,首先就要改變傳統(tǒng)的漢字教學模式,運用心理學理論對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制定有效的教學策略。在教學中利用組塊分類教學,實現(xiàn)將不同的漢字進行組塊分類,采用這種漢字的組塊分類教學逐漸提升學生對漢字學習的興致,保證學生能積極主動對漢字進行學習。這種組塊分類模式對培養(yǎng)學生的類比思維也有著重要作用,實現(xiàn)從學生心理出發(fā)使教師的漢字教學成效能得到快速提升[1]。
比如:在進行炎、林、森、磊這些漢字的教學中,可以從文字的結構出發(fā)進行組塊教學,引導學生從文字結構進行思考,使學生能發(fā)現(xiàn)這些文字的結構規(guī)律。學生就可以很快發(fā)現(xiàn)兩個火可以融合組成一個炎字,兩個木可以融合組成一個林字。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采用教學軟件對這類漢字的組合拆分,使學生可以從漢字結構上逐漸加深對這些字的理解。同時教師在進行睛、晴、請,這些漢字的教學中,由于這些漢字的韻母都是ing,所以教師就可以從這些漢字的讀音出發(fā)進行組塊教學,使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漢字的讀音規(guī)律。教師為了有效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可以結合漢字結構進行教學工作,就比如目是眼睛的意思,所以眼睛的睛是目字旁,雨過天晴必須要有太陽,所以晴朗的晴是日字旁,邀請別人需要言語懇切,所以邀請的請是言字旁。教師從讀音對這些漢字進行分類,同時從結構對這些漢字進行教學工作展開,使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采用結合漢字的讀音以及結構進行漢字記憶,可以有效加深自身對漢字的記憶深度以及記憶準確性。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生的漢字學習興趣
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的漢字教學中,想要實現(xiàn)心理學理論的有效應用,就需要采用多種方式逐漸提高學生對漢字學習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漢字閱讀以及理解能力能夠得到不斷提升,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漢字能力得以全面提升。教師就需要在教學中充分認識到心理學理論對漢字教學的重要意義,通過心理學理論以及多媒體技術的高效應用,為學生營造一個歡快生動的漢字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能興趣高昂地進行漢字學習,保證教師的漢字教學能夠順利進行,這樣才能為學生的漢字能力全面提高奠定一個良好基礎[2]。
比如:教師在進行《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識字教學中,其中這節(jié)課程主要的教學目標包括使學生能夠認識“傳”“統(tǒng)”等15個生字以及引導學生能夠會寫“貼”、“街”等9個生字。教師為了完成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漢字教學氛圍。首先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為學生播放貼對聯(lián)、貼窗花以及小朋友在街上追逐打鬧的視頻,采用視頻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生興趣逐漸提高的情況下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采用視頻播放貼、街這些漢字的書寫順序以及正確讀音,引導學生跟隨多媒體進行漢字的書寫以及朗讀,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講解課文中生詞的含義,其中貼的意思就是把一個物體粘在另一個物體上。接下來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從漢字的意思出發(fā)以及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對這些漢字進行造句、組詞,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和記憶。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技術實現(xiàn)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保證教師的漢字教學成效逐漸提升。
三、創(chuàng)設有趣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漢字學習效率。
我國漢字經過漫長的演變與發(fā)展,就形成了我國現(xiàn)今漢字數(shù)量龐大、種類繁多的局面,使得大部分小學生對漢字學習存在畏難心理,教師就需要在教學中采用心理學理論,運用各種方式為學生營造一個多樣化的教學氛圍,逐漸降低學生對漢字的理解難度,這對提高學生的漢字學習質量也有著重要幫助,實現(xiàn)為學生將來的語文學習奠定一個良好基礎[3]。
比如:教師在進行鮮、古,目這些漢字的教學中,首先教師采用簡單的漢字教學保證學生對漢字有了一定理解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組織一個你演我猜的小組游戲,教師就可以對班級學生進行鼓勵,由一部分學生進行漢字的表演,班級其余同學進行漢字猜想。在學生的表演中首先教師要為表演同學提供漢字題目,比如學生在進行鮮字的表演中,學生就可以選擇表演山羊和小魚由其他同學進行猜想。同時學生在對目字的表演中,表演的學生就可以指著自己的眼睛由其他學生進行猜想。學生在表演中采用肢體表演以及結合自己的身體部位,可以使其他學生快速猜出答案,采用這種表演形式可以有效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的漢字教學中,教師想要充分利用心理學理論逐漸提高自身的教學成效,就需要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通過從學生心理出發(fā),使學生能積極主動進行漢字學習,保證學生的漢字學習效率能得到不斷提升,同時教師的不斷引導可以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漢字學習習慣,使學生在不斷積累中逐漸提高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李進文.基于游戲的小學語文趣味識字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4):265-265.
[2]石霞.趣味識字教學措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學周刊,2021(26):139-140.
[3]吳志建.小學趣味識字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家庭教育,2021(2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