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得承認,我個人的專業(yè)成長與閱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可以說,是閱讀讓我從一個普通的小學語文教師成長為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教育部首批領航名師。
閱讀,我一直有一個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雖然說現(xiàn)在閱讀電子書籍很方便,但我卻獨鐘于翻動書頁的感覺,拿一支筆,泡一壺茶,捧一本書,圈點勾畫,仿佛只有這樣才算是真正的閱讀,即便是閱讀專業(yè)雜志,我都會如此。有時候,在某個公眾號中看到了特別好的文章,我甚至都會復制粘貼,整理打印,然后用屬于自己的方式來閱讀。
大約在十年前,我在河南的《教育時報》“書卷”欄目,發(fā)表過一篇文章《行走于網絡與傳統(tǒng)閱讀之間》。我鐘情于傳統(tǒng)閱讀方式,但每一本書的形成都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教育書籍尤其如此,從作者在教育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到形成文稿,走完編校流程最終付印,往往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因而當我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新鮮感就不是那么足了。有沒有一種可能,可以讀到更新鮮的文字,同時又有著翻閱紙質書籍的感覺?于是,我開始了行走于網絡與傳統(tǒng)閱讀之間的讀書模式。
那段時間里,我打開網絡,進入名師們的博客中去收集他們最新發(fā)布的教學實錄,整理成文稿,打印成冊進行閱讀。為了讓閱讀更加有效,讓研究更加深入,我決定從讀者變身為教者,讓自己同名師進行同課異構。
要閱讀一篇教學實錄,我一般不會直接開始,一定會做好充分的準備。一方面,我會根據(jù)這一課進行教學設計,然后走進課堂進行教學實踐;另一方面,我會從網絡上下載這位名師這一課的教學視頻。前期的準備完成后,我開始閱讀,這時候的閱讀是一種比較式的閱讀。在閱讀打印出來的文字版教學實錄的時候,我會把自己的教學與名師的教學進行比較。這樣的同課異構很有效,在比較中,我能更清晰地看到名師設計的精妙之處,因為經歷了教學實踐,我的體驗也更加深刻了,感受也更多了,圈點勾畫、批注體會讓我的閱讀變得更加有效了。及時將自己的體會撰寫成文,一篇教學賞析類的文章就出爐了。同時,我還將名師的教學實錄文字版與視頻版進行對比,我們知道文字版實錄是有所省略的,兩者對比,我會看到課堂上更多精彩的生成,特別是那些師生互動、氛圍營造的小細節(jié)。這樣一來,我看到的就是更加完整、更加全面的一節(jié)語文課了。
這樣的閱讀速度不快,卻十分深入,一節(jié)課的閱讀就是一次深入的教學研討,每一次都會讓我收獲良多。經歷了對教學實錄的閱讀,再去閱讀名師的其他理論文章,你會發(fā)現(xiàn),曾經沒讀懂的或者不好理解的,現(xiàn)在,都變得那么輕松,體會也更加深刻了。
很多老師常常會抱怨,我也想閱讀,但是真的沒有時間,學校工作很忙,回到家還有那么多的家務要干。其實,如果我們真的愿意閱讀的話,一定是有時間的。課間,當我們放下手機開始閱讀時,會發(fā)現(xiàn)即便是沸騰的校園也不能影響到自己。我常常出差,機場、高鐵站、火車站都是常去的地方,在那里,我不僅閱讀過,還寫過不少東西。當你設定好鬧鐘裝進口袋后,就可以放心地閱讀或者寫作了。一開始,或許鄰座孩子的哭鬧聲會干擾到你,四周聊天的聲音會讓你分心,但只要你沉靜下來,這個世界就變得安靜了。潛下心來,即便是火車站候車廳的喧鬧都打擾不了你。記得很多次,我都是感受到鬧鈴的震動后,合上書,或是抱上筆記本電腦跑上飛機的。
整理并打印了那么多資料,閱讀了那么多名師的實錄,做了那么多的批注,原以為,后面要上課了,可以去取取經,用上幾個妙招,讓自己的課堂有些亮點。但實際上,那一摞摞的資料后來很少再拿出來翻看,不過,自己上課的感覺卻越來越好了,學生越來越喜歡了。這大概就是閱讀的魅力,就是積淀的力量吧!就像有的人所說的:不是讀書沒有用,而是你讀的書還不夠多。厚積方可薄發(fā),我們要開始閱讀,更要持續(xù)地進行閱讀,潛下心來將閱讀進行到底。
有位名師曾說:如果你有五十節(jié)好課,那你就可以行走“江湖”了?;蛟S,這句話有些極端,但必須得承認,作為一名老師,上好課是立根之本。在充分地閱讀與思考的基礎上,我敞開課堂上公開課,讓想來聽課的老師都來聽課,而且不斷挑戰(zhàn)新課。2019年到2020年,我先后上過九十多節(jié)公開課。我去過很多城市上課,無論是到哪所城市上課,我所上的大都是新課,甚至同一個周末,在兩個省上課,我都會上不同的課。我相信實踐的力量,我堅信,作為一名老師,只有上好了課,才更有底氣,更有發(fā)言權。
還記得2019年7月,全國名校聯(lián)盟的會議在山東青島舉行,主辦方約我上一節(jié)統(tǒng)編版教材文言文教學的課,同時做一個講座。為了那次講座,我把整個小學階段的所有文言文都拿出來做了研究,并且每冊書都拿出一節(jié)課做了教學嘗試,也正因為如此,那次課和講座深受老師們的歡迎和認可。那次活動結束后,《小學語文教學》雜志約我把那節(jié)課的教學實錄和講座內容加以整理,進行刊發(fā)。
因為上過很多的課,我有了更多的體會和收獲,所寫的文章也更有啟發(fā)性和操作性,老師們很喜歡。這幾年,我刊發(fā)了不少關于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學的文章,2019年,我出版了全國十大青年名師系列叢書的《指向語用,識體而教》一書,2021年,我先后出版了《聽王林波老師上統(tǒng)編語文課》《統(tǒng)編教材,這樣教更有效》兩本書。2021年年底,《小學教學設計》雜志社約我錄一段視頻,進行刊物宣傳,我在其中講到這樣一段話:“曾經,我是這本刊物的忠實讀者,再到后來,我變成了作者,最終,我還成為這本刊物的封面人物。從讀者,到作者,再到封面人物,我們要相信閱讀和思考的力量?!?/p>
迄今,我已出版過七本專著,成為七家刊物的封面人物,回想成長之路,必須得說,閱讀功不可沒。從閱讀開始,不斷深入思考,逐漸走向實踐,從讀者到教者,邊閱讀,邊思考,邊實踐,最終,你必將成為作者。
請相信閱讀、思考、實踐與寫作的力量,相信天道酬勤,厚積薄發(fā)。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附屬小學)